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热点 >

2023年的轻火岩茶,投茶量最好减半,否则喝起来会苦涩?

时间:2023-07-05 00:09:45 编辑:阿旭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一点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聊到岩茶的单泡投茶量,这些年听到的各路消息,一直是加加加。

加量,再加量。

从8克,加到9克。

然后,一发不可收拾,流行起单泡10克、11克的规格。

受到喝岩茶口味追求“浓凶煞”的畸形审美误导,为了追求足够的茶味刺激,在茶味品质没法提升的前提下,悄然加量,俨然成了一条捷径。

正所谓,质量不够,数量来凑。

迄今为止,麻花见过单泡加量玩得最狠的一泡岩茶,是单泡16克。

对比初始阶段的8克,足足了翻了倍。

如果不是用专门加大一号的盖碗,这么大包的茶,全部投入盖碗后,干茶条索能瞬间堆起一座小山!

《2》

喝岩茶,没必要盲目加量。

因为加量泡茶,做不到让岩茶的汤感凭空变得更醇厚,茶水是否醇柔有厚度,关键看品质。

因为浓茶不适合多喝,这已经是一句老掉牙的健康饮茶忠告了。

背后的道理,很多人都懂,浓茶内部的茶味物质过于浓缩,喝入口茶味浓苦不说,还会造成刺激。

但平日喝茶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情况很常见。

明明心里清楚,不该多喝浓茶,但却执着泡茶加量与闷泡的茶客,现实里真的很难劝。

又是周末,今天这篇,不打算继续老话重提。

而是想和列位看官们,分享一番近期看到的泡茶论调。

“2023年的轻火岩茶已经陆续出来了,劝告一句,大家在泡轻火茶时,投茶最好减量,不然茶味会涩苦。”

话说,这番话有可信度吗?

见惯了这么多“泡茶加量”的说辞后,偶尔看到这样一番,提倡泡茶减量的说法,倒也新奇。

但麻花认为,这番话不可取。

泡岩茶,不论焙茶火功高低,轻火也好,足火也罢,单泡8克足矣。

冲泡岩茶时,市面上最常见的110毫升标准白瓷盖碗,冲泡8克干茶。

这样的固定搭配,不多不少,风味正好。

增一分,少了毫,最终泡出来的,都不是那个味。

《3》

围绕冲泡轻火岩茶要减少投茶量一说。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的想法,内核还是在轻视轻火茶。

误以为轻火茶的滋味,普遍青涩,容易发苦,但现实情况很明显不是这么一回事。

如果说,你在喝岩茶时,的的确确喝过一泡两泡特别苦涩轻薄的轻火黄观音、轻火奇兰、轻火金观音、轻火瑞香等品种茶。

此时,建议理智看待。

这仅仅是因为“遇茶不淑”。

不能一棍子打死全部的轻火品种茶。

那些喝起来发涩的劣质轻火茶,采取减少投茶量去泡茶的“冷处理”方法,治标不治本。

正确做法时,在买茶时,多加甄别。

这些涩苦、味薄、香气轻浮的轻火品种茶,不是什么好茶,千万别随便买入。

探究起来,这些茶为什么这么容易涩?

背后根源,不外乎这三点。

外山茶、走水不畅、以及焙茶偷工减料!

《4》

外山轻火茶,香气闻着很粗,冲鼻子。

并且,茶味普遍淡薄、涩口,不柔润,已经是圈内共识。

这是由产地环境决定的,外山茶的典型写照,往往有以下几点。

种植规模庞大,大面积成片分布,一望无际。

甚至坐动车快到武夷山时,看向车窗外,外面就能看到大片低矮外山茶园。

为了增产,外山茶普遍被修剪得很低矮,这样来年虽然能生出更多的新枝。

但这种频繁修剪,也会带来伤害,让产出来的青叶,内在茶味物质不断被分流,让做出来的茶越来越味薄。

另外,这样的外山茶,四周可是没有任何遮蔽物的。没有高大山岩遮挡烈日,也极少有林荫遮蔽,由于地势平坦,赤日当空,太阳从东升西落,茶树都一直被晒着。

长时间的光照,加上过分强烈的光线刺激,会诱导茶树内部堆积出大量苦涩成分。

所以,和正岩茶相比,外山茶做出强烈涩感的概率更高。

但一泡喝起来特别涩的外山茶,除了先天不足外,也绕不开后期制茶问题。

譬如,做青初期最关键的走水问题。

将一批茶青采回去后,如果没有及时摊晾,没有及时吹风,这意味着茶青鲜叶内部的苦涩物质,没法及时顺着水分散失,一并走透。

而是大量保留在叶片内部,做出来的茶,自然而然的更加涩口。

更关键是,受到走水不畅的影响,这样的茶不仅是涩、苦,不好喝。

还会连带出现青涩味、闷青味等负面缺陷。

让做出来的茶,总体表现更是一言难尽。

等到这时,如果在最后的焙火环节,再进一步“省成本”。

单纯走水焙两遍,只烘干,不焙火。

最后,就直接将走水结束的茶,冒充轻火茶,推向市面。

这样的问题多多的外山轻火茶,当然会出现无比苦涩,泡茶时不减少投茶量,泡出来的茶汤难以下咽的状况!

《5》

高品质的轻火岩茶,喝起来与上述描述的情况,截然不同。

主打风味是,风味很清新,但茶味照样清醇。

山场原料正,先天茶味积累丰富的茶。

后期做茶价格期间,不论焙出来的火功是高是低。

最终喝到的茶,汤感都不会差。

严格对照武夷岩茶的“重水求香”要求,在茶味方面,肯定不会出现苦涩味薄的极端缺陷。

另一边,由于焙茶火功不高。

在轻火岩茶身上,能喝出更为完整的品种特征。

在“看茶焙茶”的主思路下,不少高香品种茶,适宜焙轻火。

最终成品,香气足,茶香落水,茶汤入口,清新感明显,但细品之下,茶汤的厚度也不逊色。

譬如,正岩山场的黄观音。

虽然在岩茶圈内,黄观音105很多人都喝过。但正岩山场的105,留存量不多,很多茶客未必喝过。

正岩黄观音的花香,闻起来会更沉稳大气中正,落水香明显。

喝茶时,茶水的饱满度,更是那些外山品种茶远远不及。

按目前的市场行情以及供需情况,不夸张地说,这些保留在正岩的品种茶, 可比正岩肉桂更吃香!

《6》

回到开篇的情况来看。

泡岩茶,好端端的茶,没必要在投茶时增量。

另一边,也用不着随便减量。

按照标配版茶水比例,泡出来的综合茶汤风味,优势更明显。

不然,在冲泡轻火岩茶时,随便减少投茶量。

将8克一泡,降低到5克、4克一泡。

喝茶时,落水香的馥郁程度,茶味的鲜醇饱满,回甘的强烈程度,一应会打折扣。

喝一泡已经减量的轻火茶,很难喝到尽兴!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