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钢琴家郎朗从1997与国际著名的IMG演出经纪公司签约开始算起,已经出道26年。
1999年郎朗参加芝加哥“拉维尼亚音乐节”世纪庆典明星音乐会,作为替补登台演奏,一举成名。
这次的成功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郎朗十几年如一日辛勤练琴只是其中之一。
当年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从三岁开始,每日六个至十几个小时面对一架几吨重的钢铁,并要把那八十八个琴键弄出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音色来打动人心,要没有对音乐的至爱,比钢还要坚强的意志,谁会坚持下来。郎朗今年41岁,这四十一年中,估计光练琴就有十五年!这也就是说41年时间里有36%的时间是在练琴,说是在练琴,实际上也是在磨练心智,意志。
成名之后郎朗连创佳绩,使自己一直保持在世界钢琴演奏的巅峰,直至今日郎朗仍未躺平,他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一直是进取不断。这恐怕就是“天命之谓性”的使然,天命创造了他的本性,他的本性也在顺着天命而为。
举个例子,前几天在莱比锡演奏完圣桑第二钢琴协奏曲之后,就跟经纪人讨论下一步的安排,又跟莱比锡音乐厅的音乐总监以及乐团指挥讨论演出效果直到深夜一点。
第二天早上八点半就又起来赶去录音棚录制唱片,录制过程中反复推敲,直至满意。从九点一干就到中午一点。这就是郎朗大师的日常工作。
郎朗为人热情,尤其喜爱下一代少年琴童,注意对他们的培养。
这次在莱比锡参加巴赫跟圣托马斯教堂签约三百年庆典,演出前一天晚上本来要再过一遍曲目,但是郎朗听说他喜欢的一个琴童马上要比赛,特意挤出一个多小时耐心细致的给孩子辅导,之后自己才开始排练直到深夜。
而那个琴童只是在德国工作的一名普通中医的孩子。
还有一次在慕尼黑演出,郎朗刚到音乐厅,看门大爷想请郎朗签名留念,郎朗因为急着与乐团排练,就说等演出后签。结果在排练休息时还叫经纪人提醒他签名的事,演出后出来第一件事就是给大爷签名。这就是我们的郎朗,时时刻刻关注普通人,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就这样郎朗倾尽心血热爱音乐,不摆架子真诚待人,事事点滴做起,出名后保持初心,二十六年如一日,艺术上兢兢业业,在当今世界能长期保持顶尖水平,真是前无古人。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热情,真诚,奋斗的国际钢琴家却备受一些人诟病。我不知他们为什么这么做,难道这就是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那我们且看看这是什么风。
有人说不喜欢郎朗的音乐,我想说你静心听过他的音乐吗?你不喜欢,但是你知道谁喜欢吗? 我告诉你个事实:
世界上所有的顶级音乐厅跟郎朗签有长期演出合同,有的城市七年才能轮一次郎朗的演出,是他们喜欢郎朗;
所有的世界顶级指挥大师都期望跟郎朗合作,是他们喜欢郎朗;
世界最大的唱片公司等待郎朗的新作,是他们喜欢郎朗;
郎朗在国内外的演出都是场场爆满,观众如醉如痴,是他们喜欢郎朗。
这样看来你不喜欢郎朗的音乐,那真不是你可以炫耀的资本。
还有些人横挑鼻子竖挑眼。
什么又不喜欢他的表情了吧,是的,不是所有的钢琴家都那么表情丰富,各人表现不一样,难道在弹到心潮澎湃时不许有表情吗,你们在生活中都是面无表情吗?钢琴艺术没有标准答案,钢琴演奏家的表情就更没有标准。你如果静心的听郎朗的音乐,你也许会理解他的表情。
郎朗的表情正体现了他表里如一的真性情,这就是“率性之谓道”,《中庸》的这个率性不是任性,而是顺道而行,郎朗正是顺音乐之道,表音乐之情,这也正是“大音无声”的表现。
还有的说郎朗不低调,请问什么是低调,为什么要低调,郎朗如果低调,能在竞争激烈的钢琴演奏界长期独占鳌头,为中国赢得一次次荣誉吗?
能在白宫演奏《我的祖国》吗?
能在诺贝尔奖的典礼上演奏吗?
能做联合国形象大使为中国争多话语权吗?
请问,这些如奥运冠军般为国争光的荣耀事迹,你们喜欢的那些所谓低调的人,哪个做出来啦?
有些人还说自己知道郎朗是很棒的钢琴家,但就是不喜欢。可以,这是你的自由,的确,没有人会受到所有人的喜爱,这不足为奇,不喜欢你的人也有,你不希望天天被人堵你家门口说不喜欢你,又何必这样对别人呢!
有人说郎朗在国外受欢迎是因为给英国的孩子捐了几十架钢琴,先不说这多么可笑,按照这个逻辑,那郎朗给自己国家的孩子捐了1600多架钢琴,100间钢琴教室,怎么换不来你们的欢迎呢,反而却换来你们攻击、嘲讽,侮辱,甚至谩骂的理由吗?
难道自己的同胞还不如老外容易被感动吗?
换句话说,郎朗给英国孩子捐钢琴正是扩大中国在西方的影响,多一份郎朗这样的影响,中国就多赢得一份在国际上的力量。中国在前进,请习惯大国姿态!
在自媒体中请各位谨言慎行,一个民族自己的艺术家是全体人民的骄傲和精神财富,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这些为艺术奉献一生的人们。
在你大喊爱国的时候,请珍惜那些为国争光的艺术家。
如果你觉得你躲在网络里面就可以肆无忌惮的侮辱别人,别人又不知道你是谁,那么请不要忘了“头上三尺有神明”,给自己积点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