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剧组拍摄“黛玉葬花”时,为了等花开,一行人在苏州等了半个月。开拍时却出了岔子,场记告诉化妆师杨树云:“黛玉的耳环错了,接不上戏。”导演当时就火了。
拍桃花盛开的场景,要赶去郊区拍摄。郊区比较远,剧组要求所有演员化好妆,9点钟准时开拍。
为了避免出现差错,在场的工作人员在出发前再三检查,确保没有纰漏才出发。
然而开拍前,摄影师李耀宗拿着摄像机在调试,镜头中忽然发现,黛玉现在戴的耳环和上次拍摄的时候,颜色不一样。
黛玉戴了对粉芙蓉石的耳环,而那场戏,她需要戴的是翠玉色的耳环。
路途遥远,回去肯定是来不及的。
杨树云再三考虑,决定把耳环涂成翠色的。他先是去美术部门要来绿色的颜料,可是这种广告颜料不透明,刷上之后并没有翡翠的明亮通透。
于是他又去道具部门,找来透明的水色刷了一层,等干了又刷一层。最后,为了逼真的翠玉效果,他又给耳环上了发油。
一切搞定之后,杨树云仍为这次的失误内疚,追求完美的他也依旧不放心,他找到当时的执行的导演,说黛玉的耳环有点问题,要避免近镜头的写真。
最后,“黛玉葬花”这场戏完成得很好,观众也并未发现耳环的问题。一个细节,恰恰反映了87版《红楼梦》拍摄的认真与匠心。
其实,87版《红楼梦》最终成为经典,作为总化妆师的杨树云功不可没。
杨树云本就是一个红楼迷,为了还原出经典人物,他反复阅读红楼梦,把曹雪芹笔下400多个人物描写外貌的语句全部抄录下来,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家世背景来设计不同的妆容。
比如原著中,曹雪芹形容林黛玉“一双似蹙非蹙罥烟眉”,何为罥烟眉?这个问题曾难住过杨树云,他各种查阅资料,最终找到了曹雪芹的一句诗“遥看丝丝罥烟柳”。
既然和柳有关系,杨树云就仔细观察了初春嫩柳叶的形状,为黛玉设计出最“适宜”的眉形,陈晓旭看了说:“我终于找到角色的感觉”。
香菱有一场戏,在上海一个小公园拍摄,当时给香菱化妆的是一个19岁的小姑娘,开拍前哭着来找杨树云,说香菱的“胭脂记”不见了。
熟悉红楼的人都知道,香菱最大的特色就是眉间一点胭脂记。杨树云临危不乱,他想到乱救场的办法。
他跑去周边,问有没有吃的卖,但周围连小卖部都没有。最后,在公园的售票处找到了一点吃剩的干面条。
杨树云剪下一小段干面条,用水揉开,搓成一个小团,用画笔涂上朱砂红,一个“胭脂记”就做好了,这场戏成功拍摄。
一部经典影视剧的出世,不只是导演、演员的功劳,还有无数个幕后的跟踪人员。曹雪芹写红楼,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如此呕心沥血之作,后辈只有更加尊崇,谨慎对待。
杨树云自被确定为《红楼梦》的化妆师以来,有时间就拿着书阅读,研究那些服饰、妆发。
单就王熙凤一人,就分出了盛妆、艳妆、死妆、病妆等,凤姐有74套服装,杨树云说:“她有多少套衣服,我就有多少套妆发来配。”
为了更好的妆发效果,杨树云还总是有了灵感就给人物画手稿,再逐次改进。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对每一个细节的用心和投入。
刘晓庆版的《武则天》,经典电视剧《上错花轿嫁对郎》的妆发都出自杨树云之手,80年代以来,电视剧影视剧成百上千部,但能称之为经典的,屈指可数。
无论哪个时代,匠心都是永不过时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