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云:“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又云:“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而视之。”
此皆古人遣药配方之大法,几千年来为医家之所重视。
盖药各有其特殊性能,如何发挥其性能,使其有利于病情,除选择适当之单味药物外,还必须配偶相关作用之药物,使其相互制约,相辅相成,适应病情,提高疗效,此乃医师之良者。
药对是指两味药成对相配,多有协同增效或减毒作用。在治疗各系统疑难杂病时,善用药对与专病专方配合治疗疾病,疗效显著。
余在数十年临床摸索中,结合前人固有经验,提出以下药物配偶运用心得,分别论述于下。
1.人参配苏木
人参补气,众所周知。凡一切气虚、阳气虚脱为必不可少之要药。然临床常见气虚而兼有血瘀证者不少,盖气为血帅,气虚则血液循环不畅,形成血液瘀滞之候,此乃虚中挟实之证。
当此之时,徒补其气而不顾其瘀,非其治也。如产后气虚,喘息而面青黑者,为气虚血瘀之危候,前人用参苏饮(即人参与苏木二味)为急救之剂。
余承此法,用于冠心病之气虚血瘀者往往可生良效,久久已成必用配偶之剂。
盖冠心病患者,多为年老气虚之体,而出现胸闷、胸痛、舌质瘀紫等症。用人参配偶苏木益气行瘀,双管齐下,乃为对证之治。如无人参,用太子参加大剂量亦可生效。
2.苏木配降香
苏木出自古苏方国,故亦名苏方木;降香主产于印度,均为晋唐以后南方进口药材。二者均为木类,色赤微有香气,能入血分,行气活血,祛瘀定痛。
今人研究得知降香含有黄檀素等成分,有抗血凝作用,能使冠脉血流量、心跳振幅显著增加。
因此,二者配偶合用,对冠心病、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疗效。对肝郁血滞、胃痛挟瘀,以及妇科血瘀气滞诸疾、亦有良效,不可忽之。
3.香附配郁金
香附性味辛香,能通十二经,行血中之气,为调气解郁之要药。然香附行气有余,而活血之力不足,必得郁金之性味辛香能活血祛瘀,行气开郁以为助,则作用更为显著。
盖香附行气以活血,郁金则活血以行气,二者合用,相辅相成,大能舒肝解郁,活血理气。
余常用于肝病、胃病、胁痛、心下痞痛、少腹疼痛,以及妇科血气诸病,均有良效。
4.乌药配白芍
李时珍曰:“乌药辛温香窜,能散诸气,故《惠民和剂局方》治中风中气诸证用乌药顺气散者,先疏其气,气顺则风散也。”由此可知,乌药辛温散气行气,为气郁结滞者必不可之品。
然辛温香窜,多用久用则易耗真气,必得白芍之苦平酸凉以制之,使其辛而不温,香而不窜,物尽其利。
且白芍能入血分,通顺血脉,平肝缓中,与乌药之走气分达到相辅相成之作用。
余常将二味同用治疗胁痛、胃脘疼痛,屡建良效,几为胃病必用之配偶良剂。
5.泽泻配泽兰
泽泻性味甘平,张元素谓其“入肾经,去阳水,养新水,利小便,消肿胀,渗泄止渴。”本品总以淡渗利水,专走气分以为功。
泽兰气香而温,李时珍谓其“专走血分,故能治水肿,消痈毒,破瘀血,消癥瘕,而为妇人要药”。可见《本经》谓泽兰能治“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间水”者,主要是以血瘀停滞,阻碍气化而为水肿臌胀。
今以泽兰专入血分,化瘀以行水,配合泽泻之专入气分,渗湿以行水,二者一气一血,相辅相成,共奏化瘀行水之功。
余每于肝硬化之腹胀,或肾病综合征之腹胀而兼浮肿者,往往用泽泻配偶泽兰投服,收到良效。
6.防己配牛膝
防己辛苦大寒,善走下行,长于除湿通窍,通利二便,为治下焦湿热要药。
牛膝苦酸性平,为足厥阴、少阴之药,性亦善下行。《本经》谓其“主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五淋,堕胎”,不外取其下行通补肝肾,和脉络,强筋骨之功效。
因此,本品与防己配偶,大能清理下焦湿热,通利筋骨痹痛。凡一切下肢因湿热血瘀气滞而致之关节不利,拘挛痹痛等证,均为必用之品。
且由其二者性兼苦寒,善于下行,凡高血压所致之肝火上炎,头晕头痛目眩等症,每予重用,可收良效。
7.当归配茴香
当归辛甘而温,养血活血,为妇科要药,凡胎产经带门中多有用之。
茴香辛香而温,暖丹田,补命门,开胃调中。
余用二味配偶治疗下焦虚寒而引起之少腹疼痛,经带而见少腹隐痛,以及小肠疝气,久泻腹痛诸证,屡见良效。
茴香有大小之分,大茴如麦粒,小茴如粟米,亦名莳萝,性与大茴相仿,但不堪久用。八角茴香为茴香之另一种,今人称八角茴为大茴香者非也。
8.杏仁配桃仁
杏仁甘温,专入肺经气分,功能散寒治咳除喘。桃仁甘平,专走血分,功能活血祛瘀,泄热润燥。
故李杲云:“杏仁下喘,治气也;桃仁疗狂,治血也。”二者配用一气一血,相辅相成,合奏利气治血之功。
余每于肺经痰瘀阻滞之支气管扩张、肺部感染、大叶性肺炎、肺脓疡等证,取其二者兼用,达到气血两利之作用。且桃仁具有生发之气,祛瘀而能生新,为祛瘀中之良药,对肺经之血瘀气阻者可以常服而不为害。
9.瓜蒌配贝母
瓜蒌苦寒,功能润肺降火,治咳嗽,涤痰结,消痈肿疮毒。贝母亦苦甘微寒,润肺治咳,清热化痰,开郁散结,消痈肿疮毒之功效。
二者合用,相辅相成,对肺经痰瘀阻滞、咳唾黄痰脓痰、胸痞胸痛等症均有良效。
余每用于肺部感染、大叶性肺炎、支气管扩张、肺脓疡、以及冠心病之胸痹胸痛而见黄厚苔者,取其涤痰散结、清热开痞之功效。且二者具消痈解毒之作用,对一切热毒壅结者亦为必用之剂。
然瓜蒌用仁,必须打碎方能取效。贝母有川贝与大贝之分,功效大致相同。但化痰之功川贝较强,而大贝解毒之力较强,不可不知。
9.半夏配贝母
半夏味辛性温而有毒,贝母味辛平而无毒;半夏性燥而去湿痰,贝母性润而化燥痰;半夏入太阴脾经,燥湿化痰以止咳,贝母入太阴肺经,润燥化痰以止咳。
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二者一燥一润,治标治本,相反相成,共奏止咳化痰之功。
余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病之见咳嗽者,多予配偶合用,每收良效。
10.苍术配黄柏
苍术苦温,性辛香而燥烈;黄柏苦寒,行隆冬肃杀之令,而《丹溪心法》用之治下焦湿热之证,名为二妙散。
盖二药性味相反,正取其相反相成之作用,治一切湿热之证多能生效。
余数十年来,对湿热所致之关节痹痛之症,特别对急性风湿热合而为痹之证,用之多建良效。
在剂量方面,对急性关节红肿灼痛场合,苍术可达30克至50克、黄柏可达20克至30克,少则药力不到,疗效不显。此余数十年之经经验所得。
11.干姜配黄芩
干姜辛温,黄芩苦寒,性味虽然相反,但合用则有相反相成,辛开苦降之功,对中焦寒热错杂之证有良效。
二味炒炭存性,变为黑色,以血见黑则止,又为中焦止血圣剂。
凡吐血、便血、尿血、崩漏下血诸种血证,不论其寒热虚实,于处方中配用二味,均可收到止血之效。
12.黄连配干姜
黄连性味大苦大寒,干姜性味大辛大热,古方姜连散二味合用为方,正取其辛开苦降,相反相成,互相制约,达到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
余尝于一切胃肠诸证,取二味君臣相济取得良效。若寒多热少者,则干姜用量加大,黄连用量极少以济之;若热多寒少者,则黄连剂量加大,干姜用量减少以济之,往往药后无不良反应,而疗效卓著。
13.黄芩配生姜
黄芩与黄连均属苦寒之剂,能泻诸火,然严格区分,黄连究以清中下焦之火为其所长,黄芩究以清中上二焦之火为其所长。
李时珍谓一味黄芩汤专清肺热,故肺热者多用之。本品清中有透,故凡上焦风热者亦用之,不似黄连之大苦大寒专事苦降者比,多用干姜之辛温而守者佐之。然黄芩究属苦寒之剂,必配以生姜之辛温散发以佐之。
余常于肺经风热,或胃病之应用黄芩苦寒者多与生姜配偶为用,清热而能宣透,苦寒而不伤胃。其间剂量之多少,运用之精妙,存乎其人。
14.丹皮配赤芍
丹皮气辛而香,味苦而凉,专入血分,辛香能行血中瘀滞,苦凉能清血中伏火。凡血瘀,血热者皆能治之。
然丹皮必得赤芍苦凉之助而功力更胜。盖赤芍亦入血分,功专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与丹皮配用,正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余每于一切火热迫血妄行或时行热毒、风火相煽之斑疹等证以及皮肤科之风火搔痒诸证,二者兼用均有良效。
15.苍术配白术
苍术燥湿,白术健脾,苍白术合用不但有燥湿之力,兼有运脾之功。健脾可化去湿浊,湿去而脾气自健。白术健脾燥湿,益气生血,和中安胎。苍术苦温辛烈,燥湿力强,散多于补,偏于平胃燥湿;白术甘缓,健脾力强,补多散少,善补脾益气。二药伍用,一散一补,一胃一脾,则中焦得健。脾胃纳运恢复,水湿得化。合用对脾胃不健、纳运失常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嗳腐吞酸,湿阻气机的胸脘满闷,湿气下注的肠鸣泄泻等效果更好。
16.苍术配厚朴
苍术燥湿健脾并具行气功效,而厚朴可以温胃、燥湿、行气、消积,去除呕胀。二者合用,为异类相使之法,共同使用起到燥湿健脾、和胃行气的功效。这种合用方法,临床多用于湿阻脾胃的证型,症见脘腹痞胀、倦怠懒言、头昏嗜卧、纳谷不香、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缓者。
17.木香配黄连
黄连与木香配伍,取香连丸之意。黄连苦寒,可清热燥湿、解毒泻火,清泻肠胃湿热;木香辛苦、温,有行气、调中止痛功效,湿热壅滞肠中,则气机不畅,传导失常,遂有腹痛、里急后重等症。木香配黄连可清热止痢,行气止痛而达到治疗目的。
18.柴胡配青皮
此药对用于治疗肝气郁滞较重所致的心烦易怒、胁痛、经前乳房胀痛等症,效果良好。其中柴胡性味苦、辛、微寒,本品辛苦两性,辛味能散,理气解郁,苦味降泄,疏肝清热,故本品能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对肝气郁结者能条达肝气而散之,对肝郁化热者又能清之解之。青皮性味苦、辛、温,本品亦属辛苦两性之品,辛散温通,能疏肝散结,苦泄下行,破气消积。肝郁气滞,失于疏泄,较重者则胁痛,郁而化热,母病及子,则生心烦易怒,横逆反胃,影响脾胃运化,气滞湿阻,郁而生痰,痰气交阻循足阳明胃经上行结于乳房,则易发经前乳房胀痛。故二者配伍既能疏肝清热,又能破气散结,两药一寒一温,对肝气郁滞较重所致的心烦易怒、胁痛、经前乳房胀痛等症状效果良好。
19.鸡内金配郁金
此药对对肝胆湿热症见口苦者,具有良效。口苦多为肝胆疏泄不利,郁而生热,形成肝胆湿热之证,横逆犯胃,湿热循经上蒸,则出现口苦之症。郁金性味辛、苦、寒,行气解郁,凉血活血,利胆退黄。本品为辛苦两性之品,辛能开郁,苦能降泄,故具有疏肝理气,利胆化湿,清利肝胆湿热之用;炒鸡内金性味甘平,运脾消积、固精止遗、化坚消石,其运脾消积之用可助郁金调和肝胆与脾胃的协同作用,其固精止遗、化坚消石的作用有助于胆疏泄功能的正常发挥,防止胆汁郁而化热,炼液成石。所以两药配伍对肝胆湿热诱发口苦者疗效良好。
20.合欢皮配郁金
此药对能解郁止痛。合欢皮具有安神解郁作用;郁金具有行气解郁、清心凉血的作用。两者相须为用,常用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的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等症。
21.高良姜配栀子
高良姜辛散温通,能辟外寒之气而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栀子苦寒,能泄火除烦,清热利湿。两药合用一温一寒,异类相使,燥湿运脾、行气止痛。常用此药对治疗中焦寒热互结、气机阻滞导致的腹痛喜温,胃脘灼热、舌苔白腻而脉滑者。
22.益智仁配甘松
此药对用于脾胃虚寒导致的纳呆之症。益智仁辛温,温脾开胃,益肾固精。甘松辛甘温,理气止痛,开郁醒脾。脾土喜温而恶寒,喜燥而恶湿。寒湿困之,则健运失司而不思纳谷,且食亦无味,益智仁与甘松合用则助阳和中而斡旋大气,增进食欲。
23.熟地黄配当归
此药对是用于老年肺病患者养阴化痰的经验用药。熟地黄、当归不仅能填精补血、滋肾壮水,而且还能补益元气,使金水相生,补益肺气,助肺气宣降。以当归与熟地黄合用治疗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而致咳嗽呕恶,喘逆多痰的病证,金水六君煎即是此意。
24.煅赭石配旋覆花
煅赭石与旋覆花,是旋覆代赭汤的君药,二者均有降逆之用。旋覆代赭汤是一剂降气的方药,能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两药同类相须,常用于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所导致的胃虚痰阻气逆证。临床表现为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或反胃呕逆、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弦而虚。治疗以降逆化痰为主,兼以益气补虚建立中气。对于慢性胃炎中嗳气频频者效果较好。
1、蒲黄合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2、当归合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3、高良姜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4、玄胡合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5、吴茱萸合黄连,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6、肉桂合黄连,名交泰丸,治心肾不交。7、女贞子合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8、半夏合硫黄,名半硫丸,治虚冷便秘。9、知母合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10、破故纸合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肾寒泻。11、木香名黄连,名香连丸,治红白痢疾。12、枳实合白术,名枳术丸,能健脾消痞。13、芡实合金樱子,名水陆二仙丹,止遗精。14、黄柏合苍术,名二妙散,治湿热成痿。15、枸杞合菊花,能明目。16、生姜合红枣,能调和营卫〈气血〉。17、赤石脂合禹余粮,能涩大肠。18、半夏合黄连,能宽胸止呕,化痰浊郁结。19、柴胡和黄芩,能清肝胆热。20、桑叶合菊花,能清头风热。21、柴胡合白芍,能疏肝和肝。22、附子合肉桂,能温下元。23、黄柏合知母,能清下焦湿热。24、桑白皮合地骨皮,能清泻肺热。25、丁香合柿蒂,能止呃逆。26、鳖甲合青蒿,能滋阴退骨蒸潮热。27、杏仁合贝母,能化痰止咳。28、山药合扁豆,能补脾止泻。29、木香合槟榔,能理气止痛。30、杜仲合续断,治腰膝酸痛。31、半夏合陈皮,能化湿痰。32、升麻合柴胡,能提升中气下陷。33、常山合草果,能治疟疾。34、葱白合豆豉,名葱豉汤,能通阳发汗。35、枳实合竹茹,能和胃止呕。36、党参合花粉,名参花散,治久嗽气喘。37、茯神木合乳香,名神香散,治筋挛疼痛。38、甘草合绿豆,能解百毒。39、黄耆合当归,名补血汤,治贫血及产后无乳。40、白芍合甘草,名芍药甘草汤,治拘挛腹痛。41、川芎合土茯苓,治肝郁头痛。42、川芎合生石膏,名郁梁丸,治实热上逆头痛。43、台乌合益智仁,名缩泉丸,治小便频数遗尿。44、香附合黄连,名香连丹,治火郁胸满痛。45、葵子和砂仁,治乳痈。46、杏仁合小茴香,治疝气冲逆作痛。47、槟榔合南瓜子,治绦虫。48、甘草合桔梗,名桔梗汤,治肺痈咳嗽,痰中有脓。49、生姜合陈皮,治呕吐不止。50、生姜合竹茹,治呃逆不止。51、荆芥合白矾,名三痫丸,治小儿惊风及痫证。52、荆芥合槐花,名槐荆丸,治痔漏。53、槐花合黄芩,治妇人崩漏。54、侧柏叶合白芍,治妇人月经过多。55、陈皮合藿香,名回生散,治霍乱吐泻。56、厚朴合贝母,止咳嗽,开郁消食去胀。57、蛤粉合青黛,名黛蛤散,治痰嗽面肿不寐,并小儿百日咳。58、白矾合硫黄,治白癜风。59、白矾合黄腊,名矾腊丸,治痈疽恶疮。60、白矾合皂角,名稀涎散,治痰涎壅盛,中风气闭。61、皂角合菖蒲,名皂荚散,治鼻寒不得喘息。62、百合合冬花,名百花膏,治咳嗽痰中带血。63、乌梅合川椒,名杀虫丸,治蛔虫,蛲虫。64、赤小豆合当归,治大便下血。
65、血余炭合百草霜,治妇女崩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