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财经原创出品
记者 李晓红
编辑 张丽敏
行至年中,白酒行业步入“最淡的季”。
进入2023年,本以为白酒企业会迎来疫情后复苏的“狂欢”,但白酒消费在春节经历一波“小阳春”后,3月份开始再降温,尽管有5月份宴会市场的拉动,白酒市场动销稍有回暖,但仍处于弱复苏状态。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2023年上半年,白酒行业库存高企、价格倒挂,强分化趋势愈加明显,强者恒强,弱者更弱。
2023年下半年,白酒行业能否再起飞?白酒企业如何吸引住年轻消费群体?
01 白酒“去库存”关键之年?
过去三年,在疫情的影响下,线下消费场景大减,终端动销放缓,造成了社会库存大量积压。数据显示,2022年,20家A股白酒上市公司总存货达1328.33亿元。其中,茅台以388.24亿元库存高居榜首,洋河、五粮液紧随其后。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曾公开表示,2023年,白酒行业的首要任务是消化库存。
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白酒产量不断下降。数据显示,2023年1月-5月,全国白酒产量186.00万千升,同比下降13.60%。其中,5月份实现产量34.70万千升,同比下降14.70%。
由此看来,白酒库存大量积压已是不争的事实,库存高企已成为行业性问题,这对白酒业的发展存在极大不利影响。
更加不乐观的是,近年来,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使疫情后白酒消费场景大规模恢复,白酒去库存依然需要时间。
白酒的市场投放量远远超过了市场的消费能力,导致今年上半年白酒产品价格普遍倒挂,这也将影响白酒业发展。
6月19日,中国酒业协会发布《2023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称,今年春节后,除茅台外,因经销商急于变现,部分名酒品牌及二三线品牌市场成交价低于经销价,价格倒挂现象严重。“今年1月至5月,超过半数的经销商和零售商反馈白酒市场价格倒挂问题最为严重,严峻程度超过现金流压力和库存压力。”
千里智库创始人、酒水行业研究者欧阳千里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伴随着名酒热、酱酒热,名酒逐步提价,酱酒买新喝老,导致海量酒品囤积在渠道端甚至用户端,也就意味着多数酒企难以完成新一轮库存转移的“游戏”。
“再加上部分渠道商急于回款,会以更低价格出货回款,一石激起千层浪,将低价出货风潮传递行业,从而加剧‘库存高企、价格倒挂’的风险。”其说。
控价、去库存,稳定市场价格体系无疑会成为白酒企业今年努力的方向。
事实上酒企在行动,6月16日,泸州老窖发布《关于停止接收国窖1573经典装销售订单的通知》,要求国窖1573各经销商客户、各大区、各片区、各子公司,即日起停止接收国窖1573经典装销售订单。
旗下产品线包括浓、清、酱三大主流香型白酒的谷小酒,2023年以来,销售收入、订单数量都迎来了增长,截至6月29日,谷小酒1-6月整体销售额突破2亿元。
谷小酒公关负责人刘晓宇告诉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记者,谷小酒深知经销商的不容易。因此,谷小酒线下所有市场营销活动的费用由谷小酒提前准备好,经销商不会有额外的现金流压力,相反,还可以在销售过程中不断回款,以保障他们健康的现金流前提下,逐步拓展业务。
业界预判,2023年,谁的库存消化得快,谁的价格倒挂恢复得快,谁就能在新周期中胜出。
02 强者恒强,弱者更弱?
今年上半年,白酒业的表现着实“差强人意”,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在白酒产量、销量下降的同时,白酒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行业内部强者恒强。
酒类营销专家肖竹青告诉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记者,中国酒业目前处于深度调整关键时期,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明显提速,一些酒厂市场价格倒挂将导致中国酒行业渠道势力进一步分化,一部分不堪库存重负的酒业代理商将退出舞台,一部分控价无力的酒企也会逐渐边缘化。
在“名酒时代”背景下,白酒头部品牌的营收占比提升迅猛,头部酒企成为产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据佳酿网统计,今年一季度,19家白酒上市公司实现总营收为1268.57亿元,实现总净利润为532.25亿元。
其中,前五大白酒上市公司贵州茅台、五粮液、洋河股份、泸州老窖和山西汾酒今年1-3月营收、净利润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合计实现营收、净利润分别为1052亿元及476.35亿元,占比分别高达82.9%和89.4%。
与此同时,白酒行业的市场消费模型发生了变化。欧阳千里认为,市场消费模型已从金字塔、纺锤型转变为“哑铃型”,即高端、低端走俏,中低端、次高端面临风险。
在市场分化的背景下,区域品牌面临的压力不小。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酒鬼酒、水井坊等白酒上市公司营收、净利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
详细来看,水井坊营收、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达到39.69%及56.02%,同期,酒鬼酒营收、净利润则同比下滑均超过42%。衡水老白干则出现增收不增利,今年一季报,衡水老白干实现营收10.03亿元,同比增长10.43%;实现净利润1.02亿元,同比下降幅度高达61.51%。
“2023中国酒业强分化趋势明显,强者恒强,弱者更弱。”肖竹青认为,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中国四大名酒和八大名酒强势品牌集中。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高端酒业绩双位数增长确定性仍高,次高端及区域龙头企业考验核心根据地市场深耕能力,二线品牌和区域酒厂市场份额分化将进一步加剧,三四线酒企或将边缘化。
03 念好年轻人“生意经”是制胜法宝?
“父字辈”“入口太辣”“易上头”“不时髦”……白酒正在被Z世代的年轻人“踢”出酒局。然而,正是这群不爱喝白酒的年轻人逐渐成了酒类市场的消费主力,果酒/梅酒、黄酒、米酒、清酒、苏打酒等低度酒品类站上了年轻人的消费风口。
酒类市场涌现出一批更懂“新消费群体”的后起之秀。例如,2019年正式上市的梅见,以低度数、风味酸甜利口、佐餐百搭、宴请赠礼等多元化场景应用,获得了万千年轻消费者的喜爱。2022年,梅见成为了新酒饮跑出的第一个10亿级品牌。
刘晓宇告诉告诉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记者,低度酒饮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不应该强迫年轻人喝某种酒,而是要为年轻人开发他们喜欢喝的酒。”针对年轻人的特点,谷小酒也开发了两条低度酒饮品类的产品线,一是梅醉,属于梅子酒;另一是精酿啤酒——谷小酒微醺精酿白啤。
他说,年轻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对中国自己的文化特别自信。谷小酒从中国文化入手,通过传承中国艺术、审美上的精髓来定义、设计产品。
去年,工信部发布的《关于加快现代轻工产业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针对年轻消费群体、国外消费群体发展多样化、时尚化、个性化、低度化白酒产品。这是国家部委首提白酒年轻化和国际化。
尽管白酒的消费主力人群是40岁以上中年男士,但年轻人的白酒消费观对未来白酒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面对市场潜力巨大的年轻人酒饮市场,白酒企业如何融入年轻人,开拓年轻人喜欢的酒品任务艰巨。
作为白酒龙头的贵州茅台,此前开发的茅台葡萄酒、啤酒等市场反响平平,直到茅台冰淇淋“横空出世”,抓住了年轻人的胃口。
5月29日,在茅台开卖冰淇淋周年庆典上,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雄军表示,茅台冰淇淋累计销售近1000万杯,并将此日定位“茅台冰淇淋节”。
按照传统杯型经典原味66元一份的价格来计算,茅台冰淇淋一年销售额超过6亿元,成绩相当亮眼。
肖竹青表示,当前,整个白酒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所以每家酒企都会积极地寻找差异化,希望能够提升品牌的高度、维系品牌的热度。去年,茅台开始做冰淇淋后,取得了名利双收的效果,在行业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茅台通过冰淇淋实现了品牌年轻化,让更多年轻消费者通过茅台冰淇淋感受到茅台酒的味道、认识到茅台品牌的符号。
如今,“白酒+”模式已经成为酒企发展的风向标之一。在“日益增长的年轻消费群体”与“不被喜欢的白酒”之间,白酒企业或许需要一个“契机”去融入这群年轻人,实现品牌年轻化。
理性|客观|独到
监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