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7月2日,广州大剧院与星海音乐学院再度联手制作了第二部新作——沉浸式独幕喜歌剧《苹果之夜(Pomme d’Api)》在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成功首演,也是这部150周岁的法国歌剧作品首次在中国内地的售票演出。首轮三场悉数售罄,豆瓣评分8.5,获得了媒体与观众的热烈反馈。
(部分媒体报道)
·沉浸在面前的喜歌剧“苹果之夜”的表演和歌唱中,这种体验很是轻松愉悦,尽显法式情调。
·近距离接触演员和舞台,融入舞台情境中的一次体验。
·这部剧就像香槟般轻盈美妙,一切都刚好。
(截取自部分豆瓣评论)
Pomme d’Api
让传统歌剧沉浸“戏中戏”
“不计前嫌,三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真诚地用五种语言挽留!”、“给他们续五险一金”…….在现代的“黑匣子”实验剧场中,150年前的传统歌剧被赋予了更多的想象和表达空间,随着现场观众手中一架架纸飞机飞向舞台,演员们的一连串即兴反应频频引爆观众的掌声。诙谐的故事、悦耳的旋律,穿越150年的时光,在广州大剧院的全新制作中焕发蓬勃生机。
苹果之夜
Pomme d’Api
在被打造成“法式歌剧酒吧”的剧场中,三位演员从容地穿梭于六个角色之间,角色的变换也融入在戏中现场完成,指挥、乐队、钢琴伴奏,甚至是观众也都在剧中饰演他们“自己”。演后谈中,该剧的一大创新“戏中戏”,让观众纷纷感到十分新奇。谈到“戏中戏”的创作,导演Peter Gordon说道:“很多歌剧是把背景设在非常早以前和非常遥远的国度,我们希望这部剧是能够让在场的观众感受到与它的距离是非常近的,也是原作的剧情给了我‘戏中戏’的灵感。”
Pomme d’Api
让古老的乐章焕然一新
“再好的乐曲不将其排练出来也只是一纸空文,再好的音乐要是失去了音乐家的演绎也就失去了意义。”一个以法国经典歌剧为基础的崭新制作,除了扣人心弦的剧情创作,编曲上也别出心裁。在音乐总监Marco Iannelli的操刀改编下,传统歌剧中的庞大乐队编制变成了轻盈灵活的室内乐队,“因为乐器的减少,他们可以变得更灵活,更轻松和简单,就像你们手中的香槟一样。所以我希望我们的音乐能够和这里的环境,以及大家手上的饮品融为一体。”谈到室内乐的改编,Marco形容道。
既要保留奥芬巴赫原作中所表达的意思,又要在“戏中戏”的格局下区分两种风格,Marco选择用不同的音乐风格和音乐色彩来区分出戏剧里的表演和戏中戏的区别——“戏内”,管弦乐队为“旋韵歌剧院”的开幕大戏进行排练;“戏外”,三位歌剧演员在观众厅内的钢琴伴奏下互诉心声。谈到如何改编,Marco说道:“我们尝试把它设置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把奥芬巴赫作品中最重要的旋律用全新的乐器演绎,就像是一个翻译,用新的语言去尽量保留原作中的音乐。”
Pomme d’Api
让实验剧场成为“戏剧实验场”
2022年6月30日,全国首部沉浸式喜歌剧《丽塔(Rita)》在广州大剧院首演,成为爆款小剧场歌剧;2023年6月30日,沉浸式独幕喜歌剧《苹果之夜(Pomme d’Api)》成功首演。广州大剧院与星海音乐学院的再度携手,穗港两地艺术人才共同探索歌剧的现代表达,截然不同风格的喜歌剧作品让更多年轻的观众走进了剧场。“《丽塔》很诙谐,而《苹果之夜(Pomme d’Api)》有很多冷幽默,它的歌剧氛围、包括重唱,以及音乐的厚度上和编制上,我们都做了很多的设计,可以上说是《丽塔》的升级版。” 关于为什么此次选择奥芬巴赫的作品进行改编,艺术总监杨岩这样说道。
《苹果之夜(Pomme d’Api)》的沉浸方式更是突破了视觉与听觉,在CHANEL、Hermès、DIOR“每日一主题香”的法式香味、茅台冰淇淋、“即影即有”拍照打卡中,嗅觉、味觉和现场互动让观众多维度地感受沉浸的歌剧现场。“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个实验剧场,去让这些经典作品焕发新生,也让新的作品在这里产生。接下来我们可能会有新的作品出现,也可能在沉浸式歌剧3.0的未来阶段创作出一个真正意义上‘中国题材’的作品,希望可以把这条路继续往下走,走得更远更深一些。” 《苹果之夜(Pomme d’Api)》制作人、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梁丽珍说道。
今年中秋“十一”之际,广州大剧院沉浸式独幕喜歌剧《丽塔》将与《苹果之夜(Pomme d’Api)》再度携手回归,一同陪伴观众欢度佳节。届时,更多精彩将于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呈现,敬请关注。
摄影:夏冬 翟洪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