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钓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主子线分离,子线上下双钩;一般新手若是咨询双钩为什么上下放置,而且要留一定的钩距呢?很多钓友的答复是双股子线距离不同,则可以上下分层,一是不易缠绕,二是增加诱鱼的几率;但是钩距如何设置,只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多的野钓钓友,甚至会认为野钓时,钩距根本没什么讲究,只要能错开一个饵团的距离,就可以垂钓了,那么事实上,是不是真的这么简单呢?
台钓子线双钩,确实能增加诱鱼几率,也因为双钩错开,会让双钩不易缠绕,但是钩距随便设,会导致鱼口虚假,假口,甚至还有可能导致鱼难进食这种问题,钩距的大小,调漂时推漂的幅度也有密切的关系,严格意义来说,钩距的大小,并没有严格的标准,但大致上,也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来做设置。
鱼钩的发展历史,就没有一个标准的规律,不管是中国传统鱼钩钩型,还是近代日本鱼钩的钩型发展,在钩号大小的讲究上,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有的只是彼此的借鉴,比如伊豆和袖钩,比如千又和伊势尼,如果是某一种钩型的型号大小之间,是有区分的,但是不同钩型之间,钩号的大小,其实都是类似,那么我们只能用适合的钩型来垂钓目标鱼种,再按照体型不同来配用不同的钩号,然后再根据鱼情和钓技的不同,来设置不同的钩距。
因为鱼钩的钩型决定了垂钓的鱼种,目标鱼体型的大小就决定了鱼钩距的大小
比如,我们常用伊豆、袖钩来垂钓鲫鱼、白条等小体型的鱼种,为什么呢?在垂钓鲫鱼、白条、麦穗等鱼种时,鱼唇的边缘厚度、进食时鱼口张开的大小,决定了伊豆、袖钩的钩门距、钩柄的距离、钩尖和钩柄的角度;但是鱼有大小之分,不可能一个钩号就能垂钓一两到一斤的鱼,所以确定钩型了,我们就要根据鱼的大小来来确定钩号,然后根据钩号来确定钩距。
钩号的大小,决定了饵团的大小,一般正常情况下,我们的饵团是正好包裹住鱼钩,仅露出钩柄,就算包裹的厚一些,薄一些,其实仔细对比,差距都不会很大,那么双钩之间的钩距,最起码要留出一个饵团的距离,要不然双钩钩距小于这个距离,那么饵团软黏,是有可能粘连的;所以目标鱼体型不同,钩距大小是不同的。
我们善于利用钩距,在大多数子线尺留出的钩距,多为第一钩距,1.5厘米,第二钩距,1厘米,有什么讲究已经查不到资料了,咨询过一些生产厂家,也只说这是行规,具体这么设置的原因,已经不可知了,但是却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做法。
鱼口快慢不同,鱼口类型不同,鱼钩的钩距也不能一成不变
鱼口有快有慢,有轻口有滑口生口之分,在窝料效果明显,鱼群聚集比较好的时候,钩距越大,越容易双钩上鱼,钩距越小,彼此的影响越大;反之,在口慢的时候,钩距就不建议太大;然后就是遇到轻口、滑口时,钩距越小,鱼吸食钩饵后信号就越快,反之,钩距越大,鱼吸食钩饵后信号反馈会慢一些;遭遇滑口,我们不仅要缩小钩距,还要子线长一些,让双钩受子线的牵引小一些,灵敏一些,这样滑口鱼吸食钩饵后适口会好一些;但是生口时,虽说钩距要大些容易增加双钩上鱼的概率,但是钩距超过5厘米以上,漂组调整就很是问题,上下钩的在水底的情况不好控制,很容易出现假口。
调钓思路不同,钩距也不可以太过随意,否则灵钝很难掌控随心
我们调漂调钓思路,决定了钩距的大小;我们想要漂组灵活时,就是要子线在水底都得紧绷状态,这样鱼吸食钩饵时,稍有动作就能带动漂相,那么双钩钩距就不能太大,超过一定距离了,很容易出现一钩躺底,子线弯曲,一钩离底,子线紧绷,如果强行双钩都离底,水底稍有流速,走漂就很正常了;所以适当的钩距,在调钓之时,是很重要的。
最后提一下,子线长短一直,钩距完全为零是不是可以呢?其实有钓友说钓鲤鱼时,可以试着子线长短一致,这样灵钝很简单,要么触底、要么离底、要么躺底,但是实战时就会发现,要么双饵黏连,要么就子线打结是没有什么实战意义。当然,还是那句话,钓无常法,钓鱼的魅力也正是因为没有定规,需要我们自行掌控,把握,才能体现不同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