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的节日,不同民族举办火把节的传统节日大多在农历6月24日举行。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传统深厚民俗文化内涵的传统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狂欢节”。不同民族举办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云南各民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各有特色。纳西族关于火把节的谚语保留了火把节起源的重要信息,以及《玉溪编事》、《禄劝县志》、《东溪县志》中的记载共同为探索火把节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虽然大理和昆明的火把节传说掩盖了火把节的起源,但它们“星回节”这一说法也揭示了火把节的源头活水和深厚的文化。

火把节习俗和传说的形成,与彝族民族的原始崇拜有关,特别是对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联系,在西南彝族民族火把节活动中仍保持着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灾,灭虫保苗、催苗出穗、祈求丰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民俗心理和信仰观念就是趋吉避凶。凉山彝族火把节的传说反映了这种原始崇拜,以火为神秘因素,依然凝聚着火把节的习俗和传说中的原始民俗基因。它属于早期形式的火把节习俗。其文化核心是火崇拜,与氐羌系统的彝语支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