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问答 >

唐山大地震 影评

时间:2022-11-07 07:58:46 编辑:阿旭

唐山大地震影评

《唐山大地震》影评

近段时间,导演们似乎都开始喜欢起怀旧起来。记得有人说:“不是我们喜欢怀旧,而是那时候我们正年轻”。张艺谋难忘自己的知青岁月,所以在当今的商品世界里就有了一部纯爱电影《山楂树之恋》,而罗启锐人们忘不了老港那一条老街,便有了《岁月神偷》催泪上映,让我们体会着“在变幻的生命里,原来岁月是最大的小偷”那份淡淡的忧愁。

于此同时,冯小刚也带了一部怀旧之作《唐山大地震》,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人们的怀念。而冯小刚把电影的视点却放在了,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的34年后的年代变迁,震后人们的生活中以及那些曾经受伤敏感的心灵。冯小刚通过这一部电影来反映人类永恒的主题,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是生命就要去珍惜。

但这部电影总体上,还是呈现着冯小刚电影质量的下坡趋势。这一部在主题探讨人与生命的《唐山大地震》在精神层面上,比起上一部探讨人性和国家命运的作品《集结号》来看,少了一份触动人心的力量。显得过于单薄。同时导演为了保证票房收入,导演几乎把所有悲剧的元素都加入了电影中。这样更加的让人觉得整个故事的冗长,单调无味,主要人物元妮和方登,也无法和那个极具“个人英雄色彩”谷子地相比。

本片故事结构完整,主题肤浅。冯小刚运用叙事电影最原始的剧本结构“整一情节”,通过方家一家四口的命运浮沉,来投射整个社会的大背景。把中国整个社会历史进程都变成了本部影片的大背景。这种“以小见大”的故事架构,可以很好的使故事摆脱“假、大、空”的弱点。然后冯小刚再运用了“多人多事”的故事框架,把故事的分为元妮、方达、方登三条线索,架构成平行结构。讲述这个极其简单的故事。导演选择最原始的故事结构,可以最大保证故事的完整性,但是也带来《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最大硬伤,就是故事“放的太散,无法收回”。平行的三条线索分的太散之后,导演对三条线中的任何一条都没有加以深入的剖析,元妮32年孤独愧疚生活、方达的奋斗历程、方登32年孤单岁月,这些导演都一个完整的说明。让观众对于这个故事的感觉很平淡,不够紧凑。在主题上导演,也只是简单的探讨了一下人性的问题,对于社会现实却没有加以深度剖析。

人物塑造方面,导演运用了三条线索,来展示不同的人物面对人生不同的态度。 但是人物性格类型化,难有个性化色彩。本片运用元妮、方达、方登三个人的命运,串起来整个故事。其中元妮是故事的主线,是整部电影的“主心骨”。但是电影中,元妮的给人的印象,并不够深刻。尽管导演竭力的运用了面对灾难、在雨中呐喊、在女儿和儿子中艰难抉择、对儿子无微不至,孤独终老、死守唐山一系列情节极力刻画着一个在饱

受苦难的坚强“母亲”角色。这一条线主线所有的情节,都让人觉得不过是人物“类型化”处理。这样的形象在以往很多的灾难片中也有看过,这样的“母亲”也屡见不鲜。经历过地震后,人总是有些不同地方,而最重要的主线人物,导演却把人物塑造的太单薄。这个母亲是让人佩服,但是究竟少了什么呢?我想是少了是一份,地震后这位母亲除了沉浸在地震的悲痛中,对丈夫和女儿的愧疚中,反思生命,明白到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导演没有给予女儿方登身体上的残缺,但是却让方登留有一份心灵上长久的的伤痛。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一幕,压在大石板下面的方登听到的“救弟弟,救弟弟”那两滴眼泪。导演想要用方登这个角色来反映地震对人精神和心灵上的伤害。但是效果也不明显。首先我们看到方登,性格特征不明显,唯一的一句就是“你就是拧”。再者,导演希望通过方登经历过,被妈妈抛弃、死里逃生、被养父养母收养、远嫁他乡等等一些列情节展示出把方登的冷酷无情,希望这些可以在她的身上反映出,那份地震给人心灵久久的伤害。但是没有,我们除了发现这个女孩做做噩梦,有些内向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再次,电影本来还可以选取很多别的方面刻画人物,不是让方登选择上医学院、也不是方登坚持生下孩子、更不是为了深化电影主题,让方登在汶川地震时候从加拿大回国救人,最后和母亲在墓地相认。这一些列的情节设置,都是为了烘托人性中闪光点。而对于方登32年都没有原谅母亲当年的选择,到母女的打开心结,这一过称方登的心里变化,是本片中最重要的“拐点”,却没有加以好好的把握。“姐姐”饰演者张静初对于人物的把握并非不到位,而是让人感觉,当她演完一大堆相同的类型的悲情女子的角色之后。她的演技被框死在一个类型中,无论怎么样演绎都是一种感觉,这一次的方登跟之前的很多角色都有很大相似成分,每一次都是看到张静初睁着那双无助的大眼睛,电影最大的高潮,母女相认张静初的把握,也实在差强人意。

看完这一部电影我只能说,又一位导演在商业和票房面前选择了妥协。冯小刚很想把这一部电影,拔高到人类善良之光的精神高度。但这部电影离预想有很大的差距。片名《唐山大地震》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痛,但是影片的内容却让人最根本的触动都没有。这一部怀念往昔的电影,被导演刻意的加入强烈的时代生活气息,但是一切都太露痕迹了。所以整个故事让人觉得全然没有《岁月神偷》那份纯真的感动,也少了电影本应有的人性之光。所以我只能说,这是一部充斥着金钱和商业的“文化快餐”。

唐山大地震影评

求唐山大地震影评

电影《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 1976年,唐山,卡车司机方大强和妻子李元妮、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了大地震。为救孩子,方大强死了,方登和方达被同一块楼板压在两边,无论人们想救哪一个,都要放弃另一个。元妮选择了从小体弱多病的弟弟方达,而头脑清醒的方登听到了母亲作出的抉择。 震后,元妮独自抚养儿子,坚强地活了下来,劫后余生的方登被军人王德清夫妇领养,进入了全新的世界。母女、姐弟从此天各一方……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7.8级大地震将唐山在23秒之内变成一片废墟。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面对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无奈选择了牺牲姐姐而救弟弟,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让幸存者陷入一个震后32年的情感困境。导演冯小刚说,这部电影的情感力量可以真正传到观众的心灵深处,让人反思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和生死考验,是对人“心灵的拷问”。当看到预告片中小女孩从雨中废墟中醒来,周围一片伤亡景象,哭着被人抱走的镜头时,“母亲”徐帆不禁流下了眼泪:“任何一个母亲做出这样的选择都会崩溃,这种情感像喷泉一样从我的身体里爆发出来,很久都难以释怀。”“女儿”张静初在看完预告片后也激动地流下泪水,她表示《唐山大地震》感人至深,是反映中国人情感的动人影片。 对于个人来说,在灾难中生存下来是一种幸运,但不可否认的是,地震所带来的后遗症,不仅仅是震后的生存问题,更可能是伴随终身的心理问题。电影《唐山大地震》表现了人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同时也关注了灾后人们如何释怀并摆脱心灵的枷锁。冯小刚透露,电影的结局还是充满了温情,让人从心里感受到温暖,给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给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一个“催泪弹”的评语,大概算不上不礼貌,还算是一个比较中肯的描述。电影的故事虽然起自一场记忆犹新的天灾,但如果只是一部灾难片,故事的演绎要脱开“形式大于内容”的套路,难度要大得多。冯小刚对此有清楚的意识,所以他给影片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讲一个带着心理困局的家庭跨越30年的恩怨冷暖、亲情善意与离散聚合,也留有足够的空间让这一切得以释放。观众浸染在一波强于一波的感伤气氛中,必然涕泗难掩。
  影片赏析
  不计成本打造地震场面 众主创忆重拍经历 《唐山大地震》作为一个非传统意义的灾难片,“如何真实表现那场毁灭一座城市和几十万人生活的灾难”依然是整个创作团队必须直面的难题,实际情况也是困难重重,几经跌宕。“最艰难是对整个地震氛围的营造,这个效果的营造对技术要求很高。我们的电影工业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要有很多的外援,要请韩国的、英国的、南非的等等,大家一块儿来做这个事。” 导演冯小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关于冯导提到的“地震氛围”,监制陈国富也曾表示,“如何在技术层面真实反映地震实况,这个挑战远超出华语片技术水平。过去我们拍地震只是抖镜头,演员在想象中跟着动,镜头跟演员的震动无法同步,然后通过很多短暂的镜头连接在一起,眼尖的观众能察觉不是整个场景在晃动,是虚拟的。如果要达到真实的效果,要把景搭在整块能震动的装置上。另外,景还要分成震前跟震后,震垮的景不能单纯用爆炸完成,必须符合灾区的情况。电影中这短短几分钟的戏全是突破。” 在谈到拍摄地震场面的投资时,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首次回忆起了这次的重拍经历:“一开始我们运用了比较传统的方法来拍摄,比如天崩地裂,房屋倒塌和震颤等场面,用传统拍摄方法会限制导演的画面感,因为这种方法通常不会有大场面的感觉,尤其是没有一个连续感。首先观众看到的是很小的景别,其次镜头是不连贯的,这个肯定会严重影响视觉冲击力。所以我们最终经过权衡决定更换另一种拍摄方法。剧组动用了目前最为先进的拍摄设备,让景别的大小和镜头的连续性都达到相当高的标准,但这部分的重拍也把我们的拍摄期拖长了一个多月。” 据悉,王中磊先生所提到的“最先进的拍摄设备”学名是自英国的Motion Control摄影机(简称mcc),这种昂贵设备以前只在拍广告时使用,它的原理是把机器放置完毕,把整个长镜头设计好,以后这个机器则可以不动,一层一层拍,每次完成一个镜头为六层。因为机器不动,人在那一遍遍拍,从现场看完全是人为机器服务。据制片人胡晓峰透露:“这台设备一天至少人民币五万,因为需要提前试验和安装,从英国来的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加上他们的差旅和指导费,就可想而知这个镜头是多少钱了。” 冯小刚导演透露,“因为mcc能保证每一次镜头运动的速度、角度和上一次的轨迹完全一模一样,所以《唐山大地震》中有一些高难度的特效镜头,需要6次拍摄才能把镜头合成在一起做出效果,都是依靠mcc完成。” 大制作非唯一卖点 “以情动人”是核心 《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虽然是大额投资的成果,也是第一部国产IMAX电影,并在特效制作方面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真正打动人的是这部电影中流淌的浓浓的中国式亲情。 电影总制片人王中磊表示,“《唐山大地震》是华谊兄弟单片投资最高的一部电影,在制作部分的绝对投资上也应该是华语电影最高的之一,我们片中的演员没有大明星没有高片酬,预算几乎都花在了制作上;同时影片是对电影类型的一种新的探索,我们觉得这部电影可以感动所有的中国观众,尤其在看到成片之后我们觉得它比预期的更加触动人心。” 影片总监制陈国富表示:“讨论《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如果关注点只在Imax或特效方面,会偏离了影片真正的力量,这部电影的核心还是情感的力量,家庭的力量,人性的力量。” 同时,一部成功的让人印象深刻的商业电影更多是兼具时代性和现代性的,而〈唐山大地震〉虽然讲述的70年代开始的故事,但放在中国的当下则被赋予了更多的现代意义,他还提到:“《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其实不是关于地震的,他是关于我们要怎样重新确立对家人和家庭的爱。这个提法在现在特别有价值,在中国走过一世纪的苦难后特别有意义,比强调人均收入提高还有意义。《唐山大地震》不需要跟任何好莱坞的大片作比较,它就是一部完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电影。” 十大媒体主编深情寄语“中国人自己的电影” 《唐山大地震》的故事围绕一个家庭在经历灾难之后的聚散别离,时间和地点的跨度沿着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轨迹延伸开来,堪称一部中国人的心灵史诗,如同冯小刚导演在接受采访时多次强调说:“《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内容大于形式的电影。往往拍灾难片会拍成形式大于内容,但是我们这部电影,我希望它是内容大于形式。当然我们也会给观众看到那些非常有冲击力的画面,包括在视听上的冲击力,这些手段我们都会有。但是我们更希望把观众带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我觉得这部电影,它真正震的不是这些房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成功了。” 凭借特殊的情感力量和主创们的创作诚意,部分媒体主编在看过电影之后,特地联袂送上深情寄语,诚恳又情真意切,再次证明中国人对于“亲情”这个永恒主题的不断思考和坚持。 《唐山大地震》带领我们回到了电影的原点,它让人痛快地哭,之后让人破涕成笑,它让我们知道,电影还是我们记忆中的那个有生命力,能感动人,值得我们去珍视和反复回想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