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典故
典故原文: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选自《后汉书》作者范晔。
译文:陈蕃字仲举,是汝南平舆人。他祖上是河东太守。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一人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无章。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祸患这件大事为己任。为什么要在意一间房子呢?”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很有自己的见解,与众不同。
其他典故:清朝文学家刘蓉,在散文《习惯说》中记述了他年轻时的一件事。
原文: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经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原来这句话是刘蓉他爹说的,并且人家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因为刘蓉这件事和陈蕃的事太像了,如果只看一遍,保准过几天大部分的人都得弄混。所以,后人就弄出了“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这样的杜撰语句。
扩展:同义句
一室之不治,何家国天下之为?
一手不洗,滴水不补,片房不扫,何以御病魔?何以保健康?何以成大业?何以济沧海?
不以事小而忽略,不以事大而轻浮。
大丈夫当扫天下,而始于扫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从小事做起。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什么意思?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意思是:个房间都不去打扫以后又凭什么平定天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来源: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并且以天下为己任。 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
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 陈蕃回答:“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祸患这件大事为己任。为什么要在意一间房子呢?”
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 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扩展资料: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告诉我们,大事都须从小事做起。”意思是说: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儒家思想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影响了国人思维多少年,而实际上,修身讲的也是提高自己个人的综合素质,并不是一味地强调做很琐碎的事情。
《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意思是说: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