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王允是怎么死的
说到三国中的王允,大家应该都知道,他的家庭还是属于那种那种名门望族,在董卓死了之后,王允就和吕布一起执政。但是当时董卓的余党却还在,结果最后攻破长安。王允的一生其实还是比较坎坷的。
王允是被董卓部将杀死的;王允被杀其实早就有人有预言。
汉室将倾,刘姓皇室人才凋零,外戚无能,灵帝时期的宦官力量也在经过少帝、献帝之变,何进引董卓进京后都消耗殆尽,从此东汉皇室一蹶不振。进入了权臣时期。
王允早年被宦官张让陷害多次入狱,后来多亏大将军何进向汉灵帝求情保全了性命。王允感何进救命之恩,后来在灵帝驾崩之后,王允进京奔丧,就此投靠了外戚何进。但是这何进不是个有能力的主。何进是大将军,位列三公,又有太后撑腰,本来是占有极大的优势,却害怕宦官力量,秘密调遣外臣带兵入京。早先就有臣僚进言何进,说率领一只偏师,挑选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利用太后的旨意,把宦官集结到一起,一起诛杀了就完事。入今,调边臣入京,边臣一旦作乱如何是好?但是这何进不是个有勇气的人,又爱惜自己的名声,觉得自己是大将军,能约束住外臣,所以调派外臣入京没有什么事。
后来,何进调遣边臣入京的消息走漏了,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就想秘密除掉何进。十常侍假借少帝和何太后的旨意宣何进入宫。这时候,曹操和袁绍都在大将军左右,一起认为这必定是宦官的假意宣召,不让何进进宫,何进以为是太后旨意,便说道:太后与我是同胞,又怎么会害我呢?曹操和袁绍又派近侍跟随何进,至宫门前,宦官不让侍卫进入,待何进进去后变伏杀了何进。
王允再次离开京都任河南尹,后董卓、袁术领兵入京,王允又派兵保护少帝,后背拜为太仆。董卓排除异己,逐渐掌握朝政,废少帝立献帝,毒杀太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王允内心忠于汉室,边秘密筹谋诛杀董卓,经过周密筹谋,又利用董卓与义子吕布的矛盾,在百官恭贺皇帝,拜祭太庙的时候诛杀了董卓,一举天下皆知。
常言道,盛则必衰,王允自诛杀董卓之后,内心不像以前那样了,也不和公卿们推心置腹了。蔡文姬之父蔡邕是有名的文学家,但是时董卓的旧臣,感其知遇之恩,在听到董卓死后不禁叹息一下,因此被王允下狱问罪了。后来蔡邕上书希望受刑保全自己的余生,来完成史书的编纂。但王允不允许。士大夫们都替其求情,太尉马日磾专程前往王允住处,替蔡邕说情:"伯喈(蔡邕字)是难得的旷世奇才,学问渊博,见多识广,特别是对本朝故事了解颇多,应当给他机会,让他继续写成史书;况且伯喈以忠孝闻名于士大夫之中,现在以莫须有之名给他判罪,恐怕有失众望,不服人心吧!"王允根本不听劝告。马日磾没有办法,后来感慨地对别人说:"王允这种作法恐怕不行吧!善待人才,这是一个国家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命脉,而让国家经典得以流传,则是重视国家制度和创作的保障。如今,像王允这样不重视贤才,切断国家的命脉,阻碍国家经典的流传,难道能维持久远吗?"结果一语成谶。后来,蔡邕冤死狱中,朝野都对王允议论纷纷。这是王允后来被杀的起因之一。
王允真正被杀的主因是在处理董卓的部将这件事情上。董卓是西凉军阀,其手下的凉州兵战斗力强,大家想想后来的马超,抵挡关羽的庞统等人皆为凉州人。朝中对于如何处置这些人有着比较大的分歧,王允本来想赦免董卓的部将,后来又反复,准备取缔凉州兵。这下凉州兵不干了,夺人饭碗的事谁干。于是凉州军中有实力的李傕和郭汜偷偷的散播谣言,说王允要杀光凉州兵,煽动凉州兵的敌对情绪,还拿蔡邕的例子来说与凉州人。整个凉州对王允都痛恨之极。于是凉州兵迅速集结起来,在李郭二人的带领下杀向长安。东汉末年,官军的力量不堪一击,又怎么打得过求生的凉州兵。凉州兵一路势如破竹攻下了长安。并且逼迫献帝交出王允,在宣城门下处决了王允,时年56岁。
王允被杀最终还是不听忠言、处理残兵不当所致,早先有人说派遣黄埔嵩去做他们的首领,安抚他们,王允不听。最终导致都破人亡。
王允怎么死的?
王允死因: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樊稠等率军攻破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处死,时年56岁。
王允结局:
凉州百姓听到王允想解散凉州兵的风声后,便到处传言,说王允要杀掉所有凉州人,一时之间,整个凉州人心惶惶,一片惊慌。凉州兵将领本来就成了惊弓之鸟,对自己的前途深感忧虑,当他们得知王允要削夺他们的军权,解散凉州兵的消息后,更是惊慌。
绝望的凉州兵寻思:反正是一死,不如死个痛快。于是他们迅速召集军队,严阵以待,准备见机起事,并且互相传告:蔡邕只不过受了董卓的一点厚遇而已,王允便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他杀了。对于我们,不仅没有丝毫赦免的意思,反而想剥夺我们的兵权,置我们于死地。我们除了联合起来,别无选择。
当时,凉州军中最有影响和实力的将领是李傕和郭汜。他们将所有凉州兵集合起来,誓师进发都城长安。东汉官兵不堪一击,不久,李傕、郭汜的部队便攻陷长安。吕布慌忙领兵出逃,在青锁门停住,招呼王允一同逃走。王允断然拒绝,对吕布说:“如果天子祖先在天有灵,能赐福社稷,保佑我们的国家平安无事,我就心满意足了。
如果这一愿不能实现,我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以死来报效朝廷。皇上年纪幼小,少不更事,只能靠我们来辅助他。国家遭受如此灾难,如果弃下皇上,只顾自己逃命,我实在是不忍心。况且,我身为宰相,不仅不能使国家平安无事,反而导致逆贼的反叛,我的责任重大啊!请你出城以后,多多鼓励关东豪杰,要常常念及皇上!”说完,便扶着汉献帝逃到宣平城楼。
李傕、郭汜追到宣平门下,叩头便拜。汉献帝壮起胆子询问道:“你们目无王法,作乱京城,到底打算作什么?”李傕回答说:“董太师对陛下忠心耿耿,却无缘无故遭人杀害,我们只想替太师讨回公道,不敢造反。等到捉拿处决凶手后,我们愿意接受审判。”王允二话没说,向汉献帝行了最后的君臣大礼,便随士兵走下了城楼,李傕、郭汜命令手下当场将王允处决,时年五十六岁。
扩展资料王允的家族
王氏家族是山西的名门望族,世代担任州郡的重要官职,在当地影响很大,威望颇高。王允天资聪颖,独具慧质,深受上辈们的喜爱和赏识。在他们的影响和熏陶下,王允自小意气非凡,立志长大后不仅要继承和发扬父辈的传统,而且还要心忧国家,有益于东汉社会。为了实现这一志向和目标,王允时时刻刻注意自身素质的修养。
虽出生豪门世族,但他并不迷恋奢侈的生活和舒适的享受,而是充分利用家里的优越环境,饱读诗书和泛阅经传。少年时期,王允就已经成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才子,远近文人学士都对他刮目相看。习文章、阅经典之余,王允还坚持习武强身。他崇慕卫青、霍去病的威猛和气度,同时也佩服他们誓死卫国的精神。认真不懈的文修武练不到数年,王允便出落为一名文韬武略无不精通的全才。
由于出生上层士族世家,平日除了习文练武之外,王允也经常跟随父辈们出入官场,结交许多世家名士。而且,王允更愿意与下层人民接触,因为这样更能接近生活,体验生活,积累丰富的经验。一时之间,少年王允不仅在同辈中间脱颖而出,而且在整个山西也已经小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