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耀湘怎么死的
廖耀湘是心脏病突发逝于北京。1948年10月底,廖耀湘被俘之后,被长期关押于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1961年12月2日出狱。之后,他担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1968年12月2日在一次对他的批斗会上心脏病突发而逝世于北京。
拓展资料:
廖耀湘,汉族,别号建楚,湖南邵阳人,国民党将领,爱国民主人士,曾任蒋介石“五大王牌军”之一的新编第六军军长。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后留学法国,回国后参加了南京保卫战。
1951年1月15日,解放军军事学院正式成立,刘伯承任院长。军事学院成立之初,教员非常缺乏。尽管从华东军政大学选留了一部分教员,后又从机关和地方大专院校招聘一定数量的知识分子任教员,但仍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刘伯承大胆从起义投诚和解放过来的原国民党军官中,筛选了一部分留做教员。刘伯承曾指名要把关押在抚顺功德林改造的战犯廖耀湘请来讲课。
1961年10月,廖被最高人民法院作为已改造好的战犯第三批特赦释放,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政协全国委员会第四届委员。先在北京郊区红星人民公社劳动锻炼,当见习工人,在果木队服务一年,以建立劳动观点及群众观点。
国军将官军衔泛滥,廖耀湘指挥15万大军,为何正式衔只是上校?
民间通常把带兵打仗的军官称为将军,这只是一种敬称。严格意义来说,近代军队中,将官以上的军官才能称为将军。一般观点认为,国军当中将官多如牛毛,师长是少将以上,旅长是少将,甚至有的团长也是少将。在南京还是首都的时候,民间流行一句俗语“少将多如狗,中将满街走”,来形容当时国军的将官不值钱。
铨叙厅办理任命手续的将官职级人员,由铨叙厅发金质(铜合金)领章,背面编号。我看到少将的编号只到五百余号。
廖耀湘
史说指的是抗战结束前,国军当中有正式少将军衔的人也就500余人,而当时国军已有接近四百万军队。可以对比的一个数字是,1955年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少将名单有800人。虽然两者战斗力不能同日而语,但人员编制可以大概参考。可见,国军当中的将官并没有民间所传的那样多、那样廉价。
更为极端的是廖耀湘的军衔。1947年8月间,廖耀湘出任国军第9兵团司令。到1948年5月,廖耀湘兵团扩大为机动攻击兵团,下辖6个军(新1军、新3军、新6军、第71军、地49军、第58军)又一个师,总兵力15万余人,国军5大王牌独占2个,号称实力最强的兵团。但此时廖耀湘的正式军衔只是骑兵上校,按照各国惯例,只配做个团长。直到9月底,廖耀湘才正式晋升为少将,不过他似乎没有当将军的命,大概一个月后就被俘虏了。
以上校军衔干了一年中将的活,与国军将官多如牛毛的印象确实相去甚远,这又是为何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从国军的军衔制度说起。
国军的军衔制度是中华民国建立以后才慢慢制定的,内容基本上照抄日军。因为在邻近国家当中,日军最为强大,值得学习。此外,从清末起,大批中国留学生在日军学习军事,对日军的军事制度有相当的了解,并且非常崇尚。最后就是日本也使用汉字,文化基本相通,翻译和运用起来更简单便捷。
1912年3月10日,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颁布了《陆军人员补官任职令草案》和《陆军官佐免官免职令草案》。同年,袁世凯上台以后又先后颁布了陆军和海军《官佐士兵等级表》。这些文件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军衔制度,其中军官等级主要为6级16等,包括:
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排长到副营)
准尉官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不过袁世凯逝世以后,中国出现了长期的军阀割据局面,军衔制度开始混乱。军阀们自己招兵买马,自己发粮饷,当然是由自己安排军官级别,事实上当时许多军阀部队并没有军衔制度。这种局面即使到了蒋介石完成北伐,东北易帜,中国形式上完成统一以后仍无法改变,因为地方割据势力仍然存在,老蒋仍然插不进手,甚至军衔还成了老蒋笼络人心的工具。
这一时期的军衔有多乱呢?1932年,西北军阀马步芳委派自己12岁、还在上小学的儿子担任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部上校参谋长,并上报到了南京,为了笼络马步芳老蒋居然同意了,并且发给了委任状。
不仅中低级军官多如牛毛,就连上将这样的高级别军官也多到到数不清,将官越来越泛滥,越来越不值钱,连老蒋自己也看不下去了。1933年,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一次纪念周上,他说:
我们军队里阶级的升迁,实在太容易了。譬如在黄埔毕业的学生,无论哪一个,最多不过三十多岁的人,现在已很多升到少将中将甚至上将阶级……其他国家的军官甚至一生一世都升不到上尉,也是常有的事情……我们个人的阶级越高,国家的地位就越低。
为了整顿军队人事制度,国民政府决定重新评定军衔。军政部长何应钦派人到日本去考察,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措施。1934年4月26日,成了军事委员会铨叙厅,具体负责重新评定军衔相关工作。1935年初,何应钦提出“陆军官阶过滥,殊非尊重名器之道”,建议减少上将名额,一部分上将改叙中将。
3月,新的军衔等级表颁布,在级别上基本沿用了之前的6等16级制度,只是将上将改为一级上将、二级上将,另设特级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