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歌是什么意思
数九歌每一句的意思都代表数九天不同阶段的气候及人们过冬情况。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冬至“九九消寒歌”,俗称“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同时也表述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
数九歌内容有一九二九不出手,就是此时的天气还没有真正的开始变冷,三九四九冰上走,指的是这时候气温已经比较低,开始变冷了,九半,凌碴散,指的就是冬季已经接近尾声了。六九头,七九六十三,走路的君子把一袒,此时气温没有这么低了,九七十二,遍地是牛儿,已经到了耕种的季节,九九八十一,屋里做饭院里吃,气温逐渐变高,甚至可以在院子里面吃饭。
中国民间俗谚有“头九暖,九九寒”,人们发现如果起头九天暖和,则跟着来的整个冬天都会特别冷。故说“第一莫贪头九暖,连绵雨雪到冬残”。
《燕京岁时记》中说:“冬至三九则冰坚。”意思是,从三九起就进入数九寒天中最冷的阶段了。《京房易占》说:“冬至之后,三十日极寒。”,“冬至后第三戌,为腊月最冷者。”
后来,一般人们都认为三九天是最冷的,但是事实上,四九才是寒冬中一段最冷的时间。只不过刚进三九的头几天,寒暖变化大,一下暴冷,身体不太适应,显得格外寒冷,而到四九,虽然温度比三九低,但温差变化小,便感觉不如二九进入三九时这么冷了。
古代的九九歌
顾禄《清嘉录》上记载有一首“数九歌”,十分风趣地描写了古代人们过冬的情形:
一九二九,相唤弗出手(手都因怕冷而缩在面袍里);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寒风刮在篱笆头上,像吹觱篥一般,觱篥:bìlì亦作觱栗,汉朝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以芦苇作嘴,以竹做管。);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睡在被窝里像睡在野地里一样);
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穷人衣薄,起舞取暖);
六九五十四,苍蝇垛屋茨(透露出一点暖意了);
七九六十三,布袖两肩摊(天暖,厚衣服可以披在肩上了);
八九七十二,猫狗躺凉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脚眠,蚊虫跳蚤出。
《数九歌》全文解释是什么?
《数九歌》全文解释:
只过了冬至后的前十八天内,天气快速降温,冷到手不能放在外面的意思。等到了第三、第四个九天,每九天为“一九”,天气就到了最冷的时候,连河水都冻住了,河面上结冰,可以在上面行走了。等到了第五第六九时,大地渐渐回春,柳树发芽,可以去欣赏了。
从冬至日开始,经历六十三天河流解冻,到了七十二天,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来了。冬至日开始,经历90天,也就是农民开始犁地,准备播种的时候了。
《数九歌》原文: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黄牛遍地犁。
数九简介: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一般“三九、四九”时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当数到九个“九天”(九九八十一天),便春深日暖、万物生机盎然,是春耕的时候了。
数九方法在我国民间口口相传,有历史但缺乏记载,至于起源何时,没有确切的资料。在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为“至阳”之数,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
数九习俗:
数九,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习俗之一。数九即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说法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以此类推。所谓“热在三伏,冷在四九”,一年中当最寒冷的时期便是"三九、四九天"。
数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天气暖和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与冬至逢壬日“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春深日暖”相对应的只有我国部分地区,并非全国各地都如此,一些寒冷地区在春季尚未有春天气息。
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数九方法在我国一些地方口口相传,有历史、乏记载,至于起源何时,有确切的资料。古人效法于天,取象于地,定节气以识节律,制历法而知时变;气分阴阳,万物流转,人事通乎天文,大道成于自然。在我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的消长,阳长阴消就象征暖来寒去。
在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九,为“至阳”之数,也称老阳,九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到了春耕的时候。
数九计算寒暖的方法,适用于我国冬至前后冷暖变化明显的地区,冷暖变化计算精确到天数,从冬至逢壬日数起,最冷时段在“三九、四九”,数至“九九八十一天”便是春深日暖。
也有一些地方数九是从冬至当天算起的,在一些寒冷地区,冰天雪地,冬春两季很长时间段内气温均在零下摄氏度,冬至前后冷暖变化不明显,“交九”早晚几天、气温高低几摄氏度没多大区别;为了方便数九,从冬至日开始算起,即冬至当日叫“交九”,每九天为“一九”,依次类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数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