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问答 >

古代真的有冷宫吗

时间:2023-01-06 07:36:32 编辑:阿旭

历史上冷宫真的存在吗

在古代皇宫中,其实并没有冷宫的实体建筑,因此冷宫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宫室,但如果哪位妃嫔失宠,那么她住的地方,就会被视为冷宫。比如最近比较有名的长春宫和储秀宫,在当时都曾经充当过关押拘禁失宠妃嫔的场所,也曾算作是冷宫之一。

在古代冷宫中,最有名的就是安乐堂了,因为明孝宗就是在安乐堂这座冷宫中出生的。当时因为明宪宗专宠与万贵妃,后宫内所有分宠的妃嫔一概遭到万贵妃的打击报复,其中宫中女史纪氏在得到明宪宗宠爱之后就被贬到安乐堂,她就是下一代皇帝明孝宗的生母。

冷宫一词出现得很早,比如西汉时期的女诗人班婕妤就写过一首关于冷宫的诗。这首诗叫做《怨歌行》,通过用一把团扇来自比,意思说这把团扇一门心思忠于皇帝爱护皇帝,最后皇帝也嫌弃团扇把它给撕掉扔了,充分表达一个后宫失宠女子的幽怨心情。

不过最开始,冷宫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比如元曲或者小说里面。在明清时期,小说得到了大发展,而冷宫作为宫闱文学的一部分,开始在各类小说里面频繁出没,比如大家熟悉的《赵氏孤儿》《隋唐演义》《狸猫换太子》,都是明清小说时期形成的文学用法。

历史上冷宫真的存在吗

故宫里真的有冷宫吗

故宫里没有冷宫。

其实历史上的冷宫,大都是将妃子关押在一些偏僻的宫殿,这样的地方就被称为冷宫,而且在故宫中,所谓的“冷宫”并非只有一个,有些妃子会会直接被幽禁在自己的宫殿中,在当时也是冷宫。

所以说只要是失宠的妃子被关押的地方,就会被宫里人看作是冷宫,而且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仅仅一座宫殿怎能放得下,所以故宫中的冷宫数量也不少,有时候为了省事就直接幽禁在自己的宫殿中也是常有的事情。

故宫有一些宫殿曾充当过“冷宫”的作用

1、乾西:原为皇子居住

乾西,为西六宫以北五座院落的统称,也称乾西五所。始建于明初,由东向西分别称为头所、二所、三所、四所和五所,与东路的乾东五所(现在的北五所)相对应,原为皇子所居。

现今拟开放的“西三所”,即是乾西五所中的一所。乾西五所也曾被部分被当做“冷宫”使用。

明末天启皇帝时,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客氏,仰仗熹宗信任,与魏忠贤勾结,力图掌控宫廷。张氏初为宫婢,天启三年召幸受孕后封裕妃。因张裕妃性情刚烈正直,为人直爽,得罪客氏,客氏遂向熹宗进言,张裕妃所怀骨肉非熹宗亲生。张裕妃因此被打入别宫,并被禁食,活活饿死。

所谓“别宫”,有人考证,还不是单指冷宫,而是比冷宫环境更恶劣的宫殿夹道,也就是几个宫墙间的过道。

成妃李氏为人仗义,亦得罪客氏,被贬别宫。据明刘若愚《酌中志》记载,李成妃机警,吸取了张裕妃的教训,事先在宫墙夹缝间私藏了许多食物。待客氏怒气稍解,将她贬为宫女,“迁于乾西某所居住”,即乾西五所中的一处。后被幽居此的,还有定妃、 恪嫔等。

如果要说此次开放区域内包括“冷宫”,大概“西三所”为其一。

2、安乐堂:史上著名“冷宫”

安乐堂在北京分为两处:一处是在地安门往东,现在的安乐堂胡同内;另一处就是在养蜂夹道,当时叫羊房夹道,因为地处西内,所以也叫“内安乐堂”。

安乐堂本是安置无权势、生病的太监等死之所。明刘若愚《酌中志》记载,“内安乐堂,在金鳌玉蝀桥西、羊房夹道。掌司其事者二、三十人。凡宫人病老或有罪,先发此处,待年久再发外之浣衣局也。”

但在明宪宗时期,有一位皇子也诞生于此。

《明史》有记载,年长宪宗十七岁的万贵妃专宠,善妒,凡是有孕的妃子和宫女都逃不过她的火眼金睛。宫中女史纪氏偶遇宪宗,其才德颇受宪宗喜爱,召幸之后受孕。但因宫女瞒报孕情,万贵妃只是满怀嫉恨将纪氏贬至安乐堂,并未置她于死地。

期间纪氏在太监张敏和宫女保护生下朱祐樘,也就是后来的明孝宗。纪氏生子之后颇惶恐,让张敏“溺焉”。但张敏惜皇帝无子肆,将孩子抱至他处抚养。彼时吴皇后也受到万贵妃迫害,废居西宫,暗地里常来哺育皇子。

直至六年后的一次偶然机会,朱祐樘才回到皇城认父。为避万贵妃耳目,朱祐樘六年未剃胎发,见父时,长发即地。其母纪氏,受封为妃子,移居至永寿宫。

而吴皇后所居的西宫,也应是一处冷宫,但到底是哪处宫殿,就不得而知了。

3、景祺阁边上的北三所:现已消失

景祺阁建于乾隆时期,与景福宫相邻,是座两层的阁楼,小院西墙外即为珍妃井。珍妃因为生性单纯活泼,略通西学,深得光绪的宠爱,令慈禧十分不悦。据传又因为她支持光绪戊戌变法,唆人捐官被抓住把柄,触怒了慈禧太后,被打入冷宫。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