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子弟是哪些
八旗子弟就是指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旗人及其后代,后来就多借指倚仗祖上有功,自己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
满族施行的八旗制度起源于狩猎,在组织大规模的狩猎活动的时候,大家按照旗帜的引导进行行动,避免方位错乱,引起混乱。后来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先设置黄、白、红、蓝四旗,后来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确立了满清的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在刚建立的时候,所有的满族人都属于八旗之内,兵民合一,形成了力量强大的军队,这也是满族能够长兵直入,一举夺取中原政权的关键因素。
在满族入驻中原之前,八旗中正黄、镶黄直属于皇帝管辖,其余六旗由王室子弟率领。后来因为摄政王多尔衮去世,顺治帝收编了多尔衮的正白旗,从此之后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
在清朝建立之初,八旗兵被分布在全国各地驻守,留在京城的八旗兵都是一些与皇室沾亲带故的。皇族采用“圈地”的方式,给八旗子弟分配了大量的土地和百姓,并且不需要他们缴纳税赋和服劳役。
这种政策在开始的时候是对帮助皇室征战的八旗人的奖励,但一代代延续下来就造成了旗人好逸恶劳的惰性。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只要是出生在祖上有功勋的家庭里,就可以一辈子锦衣玉食,致使八旗后代荒废骑射,养出了大量的纨绔子弟。

八旗子弟是什么意思?
“八旗子弟”,是指八旗旗人,八旗制度终结后,多指八旗旗人的后人。清末许多“旗下人”都非常会享乐,十分怕劳动。
男的打茶围,蓄画眉,玩票〔非职业演员从事戏曲表演),赌博,斗蟋蟀,放风筝,玩乐器,坐茶馆,一天到晚尽有大量吃喝玩乐的事情可以忙的。女的也各有各的闲混过日的法门。
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制度,以旗为号,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各旗当中因族源不同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
满洲、蒙古、汉军同属一旗,旗色亦相同,惟从军、入仕待遇略有不同。八旗军人数最多时有27万人。八旗人的后代称八旗子弟,又称旗人,后多借指倚仗祖上有功于国而自己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
扩展资料: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努尔哈赤遂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先编一汉军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
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
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清入关伊始,为加强军事防御,分别令八旗兵在京师与各地驻防,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终于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
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生计”问题。
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