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坡头村
行政隶属石坡头
河北省邢台县太子井乡地理位置邢台市西郊18公里处
主要地质石坡头村处于华北平原和太行山脉的丘陵交界地带。村东是平原;村西、村南、村北是丘陵山坡。
交通状况紧邻邢左公路,14路公交车通过村中,全村有五个公交车站。
土壤状况土壤以褐土为主,土地瘠薄,十年九旱,水源奇缺,是邢台县有名的干旱区。
土地面积耕地面积有5700亩,其中核桃地2700亩,3000亩用于种植玉米和小麦。还有1800亩山坡地(荒地),用于光伏发电项目。人均土地约1.5亩。
气候情况气候干燥,年平均降水量520-560毫米,冬春干旱,缺雨少雪,是全县有名的干旱区。
经济作物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谷子、红薯。太子井乡是河北小杂粮重点生产基地,其生产的“太子井牌”小米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供应北京、石家庄等地,非常适合加工精品米品。果树主要有核桃、酸枣等。其中,薄皮核桃是石坡头村农民脱贫致富和造林绿化的首选树种,其平衡亩效益是种粮食的三到四倍。如今,石坡头村千亩薄皮核桃种植基地,已经成为了“邢台市太行山百里百万亩薄皮核桃产业带建设工程”的示范区之一。
垃圾处理没有垃圾站,只有定点的垃圾堆放处。每个月,由专人负责清理三次,配有四名清洁工,以及专用垃圾车。村南有专用垃圾填埋坑。采用直接填埋的方式处理垃圾,未有垃圾分类处理。
特殊的地质条件这里的河床都是碳酸钙质的山石,经过多年的河水冲刷,河底斑驳陆离,形成了多个“山洞”,其中较大的有石瓮坑、龙骨洞、鬼窟窿三个。深浅不一,形态不同,具有一定的科考价值。当地流传着一首歌谣:“我的家乡石坡头,南有龙骨洞,北有石瓮坑。东有狐得岭,西有鬼窟窿。旱乡石坡头,座落正当中。”
社会发展信息人口状况辖16个生产队,现有人口3500多人,1030户。
姓氏家族全村有近10个姓氏,其中主要有王姓、梁姓居多。
社会组织村民文化娱乐中心
村里成立了邢台县农民艺术分团,有一家小型的石材加工厂。2009年,邢台县农民艺术团-太子井分团正式成立。该艺术团目前已经拥有演职人员20多名,既有6-7岁的孩子,又有60多岁的老人,老中青少均有。多年以来,艺术团精心编排了很多农民喜闻乐见的好节目,义务演出多场,还经常参加各类比赛。他们常年活跃在农村文化舞台,被亲切地称为“不走的农民艺术团”。
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居多,大部分在邢台和北京,基本上属于青壮年劳动力。大多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的行业,比如建筑业,服务业等。有一部分人只是在农闲时外出打工,还有一部分是常年在外打工。
建筑特征大多古民居建于清末民初,俗话说“祁村瓦房,龙华的楼,要看平房石坡头”墙体是石砖结构,下部为青条石,上部为蓝砖,白石灰勾缝。门前有青石台阶,门墩正面、侧面均有雕刻。门墩石大小不一,图案大体相同,门头墙体砖雕有“勤俭为本、耕读传家”,“顺时听天、守分安命”,“从宽养福、积善流芳”,“近水楼台、向阳花木”等等。
石坡头
部分古民居并非坐北朝南,而是根据住宅位置、占地多少、长短宽窄,确定住宅建筑走向、上房位置、门窗多少以及吉星楼的位置。建筑风格融合了北京四合院、山西四合院的风格。信息平台2014年,村级网站开通。目前,网站无人维护。
公共设施村中设有养老院,卫生所,学校,乡村图书室。
a)养老院:
由太子井乡出资,于2014年建成。院内设施有:平房6栋,单间70间左右,南北朝向均有。配套设施缺乏,缺水断电。没有配套的工作人员。目前只居住了两家人。这两家人,都是因为去2016年7月中旬邢台地区暴雨导致房屋坍塌,才搬来居住的。村里有很多空巢老人,但老人们不愿意来养老院。b)卫生所:
c)学校:
石坡头村完小,占地面积大,设施齐备。有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舞蹈房、课件制作室、电脑房、儿童阅览室,还有校史室、红领巾广播室、图书馆。全校师生约有300多人,设有学前班,约有100名,一到六年级学生约有200名,老师18名。石坡头
d)乡村图书室:
设在大队部,图书以农业科普类居多。历史文化信息民间歌谣石坡头村处于太行山东麓的丘陵地带,村子里基本上是平地,但村西、村南、村东三面都是丘陵,丘陵上有几座无名的小山。就是在这里,有三处非常奇特的山洞。当地流传着一首歌谣唱到:
“我的家乡石坡头,南有龙骨洞,北有石瓮坑。东有狐得岭,西有鬼窟窿。旱乡石坡头,坐落正当中。”
地名传说石坡头
北宋时,石坡头很小,村子在一个低洼的小盆地中,不到近前是看不到村子的。因村民在村边取土,露出一块石头形似坯头,故名石坯头。后来,村子越来越大,逐渐发展到四周的岗坡上,到处都有石头,就更名石坡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从羊范出发,进山扫荡,途径祁村来到该村附近,得知村名为“石破头”,认为很不吉利,于是绕村而过,到龙化村烧了不少楼房。
风物故事a)马山、牛山、鱼山
话说好多年以前,发大水,有一邪鱼想残害石坡头的生灵,这时天降神马、神牛挡住邪鱼的去路,大水退下后,邪鱼变为鱼山,神马、神牛变为了马山、牛山。
b)周公与桃花女斗法
有一次周公为石坡头村梁员外的女儿治病,经过村西的石瓮坑时,千年王八精献计,周公叫员外雇人拉上几大车生石灰填进石瓮坑的水里,梁员外女儿的病就好了。于是周公得到两部天书。一本叫天书、一本叫地书。周公正在看天书的时候,地书却被一只白公鸡叼到了桃花河(即今天的七里河)边,送给了桃花女。周公找桃花女多次索要,桃花女不给。于是便上演了一出周公与桃花女斗法的故事。
c)为什么邢台城没有
土地庙?
邢台城有城隍庙、关爷庙、火神庙、龙王庙、奶奶庙等,可就是没有土地庙。石坡头村也没有土地庙。这是为什么?传说,这和王尚书有关系。
王本固10来岁时,在南门里上学,比较顽皮。一次,他团了两个泥球儿,晒干,钻进土地庙,把泥球儿藏到土地泥胎底下,对土地说:土地土地,三分结记。你给我看着这泥球儿!然后就上学走了。放学回来后,泥球儿不见了,王本固着了急,用指头指着泥胎数落到:土地土地,三分神气。连个泥球儿都看不住!说完,找了些秫秸格当叉了一个“枷”套在土地脖子上,说:“大枷是二百五十斤,你带着吧!”
这天夜里,土地托梦给王本固的先生:“先生,我是庙里的土地,你快点给我讲讲人情,把枷摘了吧,枷可把我压毁了!”先生醒来后,浑身是汗。天明后到土地庙一看,一个秫秸格当的枷在泥胎脖子上柯拉着。先生走上前,用手摘也摘不动。回到校中问学生:“谁往土地脖子上柯拉一个大枷?不说实话就打你们!”问来问去,问到王本固。王本固说:“那就是我了。”先生说:“你快点去摘了!”
王本固来到土地庙,把秫秸枷摘下,顺手又捡起一块砖头,在墙壁上写道:土地土地,俩眼咯挤,放你云南,撮土扫地。要想回来,还得我去!这天夜里,土地又托梦给王本固的先生,哭哭啼啼地求告别放到云南。
第二天,先生又把王本固找去,叫他涂掉写在土地庙墙上的字。王本固没好气,磨磨蹭蹭来到土地庙,抬起一块红砖,胡乱在字上磨了几下,走了。土地哭道:“这是用朱砂判了,不去云南不行了。”从此,土地爷就离开了邢台城。
民风习俗a)孩子叫魂
石坡头村有个石老婆婆,儿子外出三年没有回家,快到母子俩约定的时间了,毫无音信,她就找周公占吉凶,周公对石婆婆说:“你儿子于某年某月某日将魂落异乡路途,见不到他了。”石婆婆伤心极了,哭哭啼啼着去找桃花女,桃花女对石婆婆说:“婆婆不要伤心,你儿子还有救,你快回去……”如此这般交代了一番。石婆婆就拿了儿子原先穿过的鞋子,上房拍着房檐,喊道:“孩子呵,快穿鞋!”又拿勺子敲门头,喊道“儿啊,快回来!”孩子叫魂,传说是桃花女留下的习俗。
b)北方婚俗
在我国北方,尤其是在赵国邢郡(今河北省邢台市)一带,民间婚嫁的习俗至今还沿袭着许多传统形式。据说都是周公与桃花女结亲时流传下来的,沿袭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了。
比如:男方求婚时,要“下庚贴”、“送食箩”;新娘出嫁时,要“穿红袄”、蹬“黄套鞋”、戴“护心镜”、蒙“红盖头”;迎亲途中“鸣锣放炮”,娘家兄弟“送亲押轿”,遇到奇石怪树、井台磨坊,要贴“红喜帖子”;迎亲队伍“不能走回头路”;新娘到了夫家门口要“拉弓射箭”、“过马鞍”、“踩红毡”;新郎家前门要点“长明灯”、撒“门卫子”、竖“秆草个儿”;门头上要放“年糕”,天地桌上要放“斗”、搁“秤”;拜堂时要“撒草料”;新娘入洞房后,要“面对墙角坐”……
c)集市
在邢台民间,历来有“三乡五里赶大集”、“高搭戏台过庙会”的习俗。
集市,在没有货币以前,是以物换物。有了钱币以后,就出现了买卖交易。石坡头村的集市是半天,设在戏楼门前,逢农历二、四、七赶集。
d)庙会
庙会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形式,它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古老的社祭。很多学者将其称为“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其形成与发展和寺庙的宗教活动有关,故名。
庙会,本来是和佛教的兴起有关。后来就变成了求神、买卖、娱乐的综合性场地。现在的庙会,办成了物资交流大会。有的庙会,还有民间的戏曲、杂技、歌舞、鼓乐等表演。
石坡头村的庙会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举行。庙会期间,在村里的戏楼,唱五-六天的豫剧,很是热闹。
品牌特产信息旅游资源石坡头村的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这里有保存比较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以宗教文化为底蕴的人文景观,有地质构造奇特的洞穴,还有壮观的光伏发电场景。
石瓮坑
石瓮坑
石瓮坑位于石坡头村西北1公里处的山沟里,因石洞的形状如同农民家中使用的石瓮而得名。石瓮坑是一个在平坦的河床上形成的洞穴,河床上有几个窟窿直通下面的山洞。从河床下去,可见洞穴洞口面朝正北向,高有3米,深3米、面积二、三十平米,底部有水,石板上长满苔藓。石瓮坑下面相连的是一个大池塘,原来是该村的饮用水源,水质清澈,水草满坑,有鲤鱼、鲢鱼、草鱼,还有一些鲶鱼、嘎鱼、泥鳅和黑鱼。现在水浅了,不能喝了。
行龙洞
原来叫龙骨洞,听村民讲,因以前总有外地人来盗挖,所以后来改叫“行龙洞。行龙洞在石坡村南4公里的“王八山”上。传说锅盖大的乌龟被周公害死后埋在那里,因而取其名。行龙洞面积约有七、八十平方米,洞口面朝东南向的阳面,洞口下面是一条干涸的河沟,四壁和洞顶凹凸不平,地面较为平整,洞中放有一张明代的石供桌,供桌上雕刻着精美的二龙戏珠、神像等,洞内四壁和天顶都有火烧的痕迹。
行龙洞
2007年1月,东坚固村民胡江山曾在行龙洞内石供桌旁挖出大量古动物化石及部分植物化石,化石上有人为砍砸痕迹和火烧的痕迹,应该与早期人类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其中的两块古化石,被河北省文物研究处鉴定分别是野猪下颌骨和鹿的下颌骨,为第四纪中更新世动物化石,距今13万年以上,旧石器时代产物。这些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对研究邢台地区自然地理气候变迁、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鬼窟窿
古民居
鬼窟窿位于石坡头村与龙化村之间,因山洞的样子很像一个鬼脸而得名。出石坡头村大概1里地,在通往龙化村的公路上就可以远远地看见北部山体上有一个大洞,那就是鬼窟窿所在的山。当我们来到鬼窟窿所在的山沟时,看到平地里突然冒出这样一条深谷,在深谷里山体上自然形成了大小6、7个山洞,并且有两个酷似鬼脸的洞,无不感到惊奇,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感叹。b)古民居
石坡头的古民居被毁得比较严重,约有100多座院落被毁,近三分之一。去年洪水,坍塌了不少院墙。许多院落,已经废弃,无人居住。
现在村子中央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有四处,村西南角有集中的九个老院落。最有特色的是王庆德后人居住的一处院落和财主王文书的大院。
王庆德院落,建于1937年,共20间房,整个院子面积不大,但结构严谨,设计颇具特色。王文书大院,有40余间房子,整个院落设计严密,构造坚固,雕刻精巧,整体保存较为完好,是不可多得的民间建筑珍品。可惜的是厚重的大门已经卸掉,二门楼有些残缺。
c)石槽石磨石碾古井
水井、石磨
走在石坡头村,石槽、石磨、石碾随处可见。一般来说,养牲口的石槽都是青石凿成,但长短宽窄不一;石磨石碾为白石簪制,大石碾盘直径有1.5米。旧时,农村普遍用石磨、石碾加工粮食。所以,石磨、石碾十分常见。六十年代后,磨面机、碾米机开始出现。到七十年代后,石磨、石碾渐渐无人使用。
过去,村子里家家有水井。石坡头的古井很有特色:井盖用石头簪成,外人很难打开。必须手拿一根丁字形的钢筋棍,把横着的一头从石头中央两寸宽的石孔中放进去,旋转九十度角,用力一提,就拉开了井盖。其奥妙在于井盖背面有一个石槽,与正面的石孔成垂直方向。井壁用白石灰抹成,挖好井筒后,用木板敲打井壁的泥土,渗出水后再抹上石灰,永不脱落。
石槽、石磨、石碾、古井,这些农耕时代的用品,曾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应当予以保护的民间遗存。
d)光伏发电
光伏发电
石坡头村的荒山荒坡,石头山,不宜林、不宜耕。但如今,漫山遍野的,是一组组的太阳能发电光板!这是邢台县太子井乡100MWp光伏并网发电工程场址。1800亩的荒坡上,一人多高的光伏发电板组成的矩阵,蔚为壮观!荒山上种了“太阳”!特色饮食石坡头
a)
大锅菜大锅菜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北方美食,大锅熬制,熬炖中各种菜相互沾光借味,杂而不乱,多却不琐碎。
大锅菜的原料不外乎白菜、豆腐、粉条之类,当然也少不了大片的肉或排骨,有时候还要放上红红的辣子或者火锅的底料。熬炖出来的鲜香浓郁的大锅菜:白菜熬得立不起身,豆腐炖得挺不起腰,粉条烀得站不住脚,而肉和排骨更是咕嘟得松松垮垮。
如今,村里会做出纯正口味的大锅菜的人少了。但在重要的日子和场合,老乡们钟爱的,还是极有滋味的大锅菜,这滋味,已经融入了每个人的血液。
正宗好吃的大锅菜,在石坡头村可以吃得到!
b)包皮面
包皮面
包皮面,又称夹心面。相传古代晋中有位婆婆在家务活上经常给儿媳妇出一些伤脑筋的"难题"。一天,她让儿媳用白面和豆面擀面条,条件是不能将两种面事先和匀,而在吃的时候要有均匀感。这位聪明的媳妇并没有被婆婆的题目所难倒,做成了两种面粉组成的包皮面。邢台地区,也有包皮面。石坡头村的包皮面,是用白面和红薯擀面条。做包皮面关键是“包”和“擀”,包时要拿捏好白面和红面的比例,擀时要掌握好手劲的轻重,这样嚼在嘴里才有筋道,否则咬在嘴里粘粘糊糊。作为太子井乡的美食代表,在民间广为流传,堪称舌尖上的美味。
如今,会制作包皮面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是一项技术活。包皮面制作技艺,有望申请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故事传说石坡头村是周公与桃花女斗法故事的原生地。传说,有一次周公为石坡头村梁员外的女儿治病,经过村西的石瓮坑时千年王八精献计,周公叫员外雇人拉上几大车生石灰填进石瓮坑得水里,梁员外的女儿的病就好了。于是周公得到两部天书。一本叫《天书》、一本叫《地书》。周公正在看《天书》的时候,《地书》却被一只白公鸡叼到了桃花河(即今天得七里河)边,送给了桃花女。周公找桃花女多次索要,桃花女不给。于是上演了一出周公与桃花女斗法故事。
邢台市西十几公里处的七里河岸边,有两个隔河相望的村庄,河东的叫“周公村”,河西的叫“大桃花”,这两个村庄,是产生周公与桃花女神话传说的原生地。他们的恩恩怨怨和曲折浪漫的爱情,和牛郎织女的故事一样,根植于民间,由古至今,传遍大江南北。
中国北方婚俗,从新娘穿戴下驾婆家,到婆家新郎迎娶新娘,都有一系列特定的仪式,这与历史上的周公和桃花女有关。周公和桃花女的故事,发生在河北邢台西边的七里河边,是个跌荡起伏的爱情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邢台七里河岸边住着一个叫周公的高人,能掐会算,常替人祛病消灾,深得百姓敬仰。
河对岸的
石坡头村
有个梁员外,女儿得了怪病,遍寻名医就是医治不好,家人说也许孩子得的是虚病,去请周公吧。应员外之邀,周公过河去石坡头村,走到半道见路旁一石狮给他打招呼,周公感到奇怪,就停下来。石狮开口说道:“周公,我知道员外的女儿得了什么病。你要医好他女儿的病,须从我吩咐。”周公说:“你有何高见?我听就是了。”石狮道:“员外门前有个大水坑,坑里有个千年乌龟,你叫员外雇人拉上几大车生石灰填进水里,他女儿的病自然就好了。”周公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呵呵一笑,对石狮说:“知道了,我照办就是!”“不过我有一条件,请你从员外家给我带回一只白公鸡。”周公知道狮子爱吃鸡,就答应了。尚未进村,周公颇感倦意,靠在路边树下小憩,恍惚间听到有人说:“好个周公,你要害死我呀!生石灰填进水里,沸水滚热,岂不把我烫死!也是我命中难逃此劫,我死之前,有句话要对你讲,石头狮子要吃鸡,分明是成精了。你从员外家出去,一手提鸡,一手提椴木铁锤,藏在身后,趁那它吃鸡的工夫,敲掉它的脑袋,你自然就明白了。”一阵清风吹来,周公顿醒,说话声也消失了。周公进了员外家,按照石狮吩咐,叫员外用生石灰填了门前的大水坑,员外女儿果然清醒过来,不病了,员外全家对周公千恩万谢,除了酬金,对周公要一只白公鸡和一把椴木锤的要求更是满口答应。周公按乌龟吩咐,一手提鸡,一手提铁锤,去见石狮子,石狮子知道周公没有食言,很是高兴,光顾着低头吃鸡了,冷不防被周公敲掉了脑袋,脑袋里掉出两本书,一本是天书,上言天文,一本是地书,上言地理,两本合二为一,便可天下无敌,可惜周公只捡到天书,地书掉在地上化成大鸟飞走了。大鸟飞到河边,无路可逃,见一姑娘正在河边洗衣服,便一头钻进衣服底下,不见了。这姑娘就是尹姓桃花女。周公追到河边,看不见大鸟,非说桃花女藏了他的东西,惹得桃花女一肚子不高兴,从此两人结了怨恨。
周公得了天书,犹如神助,百算百准,从不失手,天大的事情也难不倒他,他的名气更大了。桃花女得了地书,能解能破,比周公更厉害。
石婆婆的儿子在外经商三年,惦念家中老母,记着回家的日期,急匆匆上路,日夜兼程。这天遇上下大雨,慌忙钻进一破砖窑避雨,忽听有人喊他穿鞋,好象是母亲的声音,赶紧出窑查看。他刚钻出窑道,砖窑轰然坍塌,总算捡了一条性命。儿子回家,石婆婆万分高兴,找到周公,说他算的不准,周公大惊失色,知道是桃花女从中作梗,对桃花女更加痛恨。
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周公和桃花女虽然是冤家,经彭祖撮合,居然成就了一门亲事。彭祖本是普通人,得益于桃花女使法,延年益寿,活了八百岁,还发明了羹汤,成了“调羹”的始祖。桃花女对彭祖有恩,彭祖自然不敢怠慢,卖劲地往返于周、尹两家。周公娶桃花女,既恨又爱,爱的是桃花女美丽无双,恨的是她的能耐比自己大,于是想设计害死她。桃花女当然知道周公的花花肠子,于是半推半就,答应了亲事,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动周公,尽解前嫌。周公故意选择了黑道日,到结婚这天,邀请了所有的亲朋好友,大摆筵席,远近的百姓知道周公和桃花女结为良缘,都来贺喜。一时高朋满座,喜气洋洋,周公好不得意。在新娘到来之前,他使用法术,在门里暗藏了白马精,门旁放了缠红线的秫秸杆,预备了马精的草料,静候桃花女,一旦桃花女进门,立刻放马过去,马踏桃花女。
按常理,新娘过门这天,穿红衣,着红鞋,可这天桃花女偏偏着黄鞋,黄道破黑道,破了周公的第一计。桃花女坐双轿,大轿套小轿,巫婆抄起缠红线的秫秸杆拍打大轿,丝毫损伤不了桃花女。撤掉大轿,桃花女叫人在过道红毡上放了马鞍,才从小轿里钻出来,跨过马鞍,把白马精压在鞍底下,掏出怀里的照妖镜,破了周公的巫术,铡好的马料没喂了马,却撒了桃花女一头。
桃花女进门后,就像现实的两口子经常拌嘴吵架一样,周公处处设计陷害她,都被桃花女识破。周公终于被桃花女的真情打动,成为一对恩爱夫妻,给世人留下一段完美浪漫的爱情佳话,但此时尘缘已了,凡期已至,玄武大帝将二人收回,又给世人留下永远的悬念和幻想。
桃花女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久远,元代已有《桃花女破嫁周公》杂剧。明清小说更是大为描述渲染,小说描述玄武大帝在雪山修炼时,用戒刀剖腹洗肠,因失血昏厥,将戒刀弃置一边,后来这戒刀修炼成阳体,刀套修炼成阴体,阳体下凡投胎在商朝周姓王侯,后世称周公,阴体下凡投胎做了尹太公的女儿,因前缘旧癖,喜欢桃花,人称桃花女。二人在人间做了一番名扬天下的事业,最后被玄武大帝重心收回,做了身边的金童玉女。故事虽然荒诞离奇,却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
历史上的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精通易经和周礼,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政治能力,曾辅佐周武王灭掉商朝,建立周朝,并在武王死后辅佐年幼的周成王,率师东征,平叛分封,营建东都,颁制周礼,还政成王。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为报周公辅佐之恩,封周公第四子姬苴为邢侯,统辖邢地,是为邢侯国,这是历史上邢台第一次建国。邢国国祚不长,春秋时代被邻邦卫国所灭,其子孙以国为邢,因此周公后裔邢姓的发源地是河北邢台。周公死后,按周礼最高规格葬在毕原(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和周文王及周武王长眠在一起。因为周公的名气太大了,后人就伪托他的名字,编撰了一本蛊惑至今的书稿,这就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随处可见的《周公解梦》。
从历史记载来看,周公率军东征,到过邢台,应该确定不疑。邢台作为殷商故都,是殷商的后方供应基地。周灭殷商后,周公正确对待殷商贵族和遗民,提了很多合理化建议,深得周武王的赞许。周武王采纳周公的建议,命令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和被关押的殷商贵族,打开商纣王设在鹿台的的钱库和钜桥的粮仓,赈济饥饿的商民,以此稳定殷地的民心。鹿台和钜桥都在今天邢台市的巨鹿县境。
在邢台市周公的邻村大桃花村,周公和桃花女的传说则是不同的版本。相传上古时候,商朝的国君叫纣王,高大英俊,年轻有为,玄武大帝授给他一把双刃宝剑,告诉他可以镇天下。纣王得了神仙的宝剑,自以为天下无忧,就变了摸样,整天寻欢作乐,不思朝政。他每天宠幸一个宫女,宠幸完毕就*掉,一直*了九百九十九个。等到第一千个宫女哭哭啼啼去见纣王,玄武大帝现身对她说:“你要顺从他,装出欢喜的样子。趁他睡熟了,你把墙上的宝剑从剑套里抽出来,便可保住性命。切记切记!”宫女照办了,可就是年纪小,力气不够大,重重的宝剑没拿稳,一下子掉在地上化作火龙飞走了,剑套也跟着化作火龙飞走了。剑身是阳体,阳性火龙转为周公,剑套是阴体,阴性火龙转为尹女,就是桃花女。
这个传说附会在商周,和历史年代较贴近。历史上的商纣王是暴君,他荒淫残暴,纵情酒色,建离宫,设肉林酒池,臭名昭著,最后引火**,葬送了商王朝。取而代之的是周武王建立的周朝,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周朝的建立,和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有很大的关系。
尹是古老的姓氏,殷商的后代以封邑名“尹”作为姓氏,周朝时尹氏子孙的封地一直在尹这个地方。大桃花村边的地名碑刻写道:相传,很早以前,有一女子,姓尹,善于会卦,闻名当地,人称桃花女,此女死后遂将村名改为桃花村。桃花村所在地曾有尹姓女子居住,应该不会有假,桃花女与真正的周公有无联系,因史无记载,不敢枉加评论,但是作为民间传说,为普通百姓所喜闻乐道,倒也无可厚非。
在我国北方,民间婚嫁的至今沿袭着周公与桃花女有关的传统风俗习惯,如新娘出嫁时穿红袄着黄鞋,怀揣护心圆铜镜,又叫照妖镜,新娘坐双轿,大轿套小轿,路上凡拐弯遇奇石怪树,举起红毡子晃一晃,叫迎红子,祛邪气。娶亲回程中,须绕道行,不走回头路。新娘到了夫家门口要“引弓射箭”,要“跨马鞍”,“踩红毡”,鞋不沾土,没有红毡要娘家的哥哥弟弟用椅子抬进去,新郎门口要竖缠红布的“草个子”,天地桌上要放“斗”搁“秤”,拜堂时要“撒草料”,现在叫“撒彩纸”……
对于这些风俗习惯,七里河两岸的老百姓都能说出理由,不外乎和周公桃花女有关,都是为了图个吉利。今
石坡头村
村南有座山,传说锅盖大的乌龟被周公害死后埋在那里,因而取名“王八山”。周公村原有周公庙和周公塔,上岁数的人记得,周公庙供奉的是玄武大帝而不是周公,周公和桃花女在玄武大帝的两侧,当然普通老百姓并不知道他们是玄武大帝的贴身秘书,更不知道为什么周公庙不供周公供玄武。周公村的周公塔,高数丈,塔前原有三角坑,永远填不满。民国时期,在邢台做皮毛生意的客商都知道周公塔和三角坑,三千里外的陕甘一带经客商描述夸张,邢台的周公塔高有三十六丈高,塔前的三角坑变成了一顷二十亩地。传说终究是传说,周公塔和周公庙没有了,三角坑也填平消失了,现在周公庙原址是厕所,唯一的一通石碑被垒在石头墙里,可惜背面朝外,无法解读。七里河西有大、小桃花两个村庄,小桃花因邻近大桃花而得名。大桃花村里有五六个小庙,村西头的空地上,有三座小庙堂,有三株一搂多粗的古柏,估计至少要上千年。村里上岁数的人说,原先这地方是个寺院叫开元寺,和邢台城内的东大寺(开元寺)齐名,寺旁是周公庙,座西面东,供奉桃花女和周公,周公不同于关公为民间所普遍熟识,村村供奉,周公庙是特列,仅在特殊的地域产生。现在周公庙仅供桃花女,叫做姑姑庙,桃花村的人们对这位女神依然顶礼膜拜,尊敬有加,纪念不止。
除了周公庙,村里还有桃花女的石轿遗迹。石轿位于村西房基下,今轿身已失,仅余轿座,方桌大小,周围雕饰莲花。上岁数的人见过轿顶和轿帮,村人对桃花女的石轿看法确信不疑。石轿从何而来?是桃花女所遗留还是后人依传说伪造?这带有千古传奇的石轿和传说中的诺亚方舟变成石头一样成了千古之迷。桃花女村正东原有桃花女墓,墓上有瓦砾,应该是墓前庙堂或飨殿的痕迹。桃花女一生做善事无数,受人尊敬,死后在坟前建祠供奉,理所当然。传说桃花村婚丧嫁娶,都从坟前祈祷借碗碟用具,甚是灵验,后来南蛮子破了玄机,才断了此俗。墓主人是否桃花女,还是另有所属,因岁月久远,墓土已平,难再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