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魏江

时间:2023-11-25 05:16:10 编辑:阿旭
人物经历

1991年,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管理学本科;

1994年,获武汉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

1997年,获浙江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

1998年3月-2002年11月,先后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企业管理系讲师、副教授;

2001年8月-2002年8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

2002年12月-至今,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2017年8月-至今,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2018年1月,当选政协第十二届浙江省委员会委员。[1]

研究领域

技术创新管理。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能力;产业创新系统;企业创新战略

企业战略管理。中小企业战略;企业家学习与创业;组织能力

服务创新管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范式;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

产业集群创新。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区域创新系统[2]

规划编制政策文件(部分)

作为十二五专题规划起草成员,完成国家十二五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国发【2013】4号);

参与完成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发改西部【2009】1500号);

负责编制杭州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市委发【2005】15号)。

主要荣誉

2015年4月,魏江入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名单。

2010年,魏江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首届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44]

研究成果获奖(部分)

2017年,创新全球化:中国企业的跨越,浙江省哲学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16年,创新为本·创业引领:浙江大学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十八年探索与实践,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5年,基于组织模块化与技术模块化“同构/异构”协同的跨边界研发网络架构,第一届《中国工业经济》优秀论文奖。

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科)三等奖。[3]

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4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09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和评判参考标准,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09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范式,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4]

2007年,基于能力的技术创新理论、过程、模式、机制、系统与政策,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5]

2006年,企业技术能力论—技术创新的一个新视角,浙江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5年,浙江省区域性中小企业群技术创新系统研究,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01年,浙江省高等教育产业化过程和模式研究,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理论贡献

一、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和能力成长战略

二、网络组织创新能力成长战略及演化规律

三、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创新能力构建[2]

论文著作

出版专著

魏江 著 企业技术能力论:技术创新的一个新视角. 科学出版社, 2002年2月. ISBN7-03-009811-0[6]

魏江等 著 企业购并战略新思维: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购并和整合管理模式. 科学出版社. 2002年7月. ISBN7-03-010452-8[7]

魏江 著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 科学出版社, 2003年11月 ISBN7- 5606-1038-2[8]

魏江、马克·鲍登 等著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创新. 科学出版, 2003年11月 7-03-ISBN012302-6[9]

魏江,陈劲 主编 中国创新管理前沿(第二辑).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年11月. ISBN:780198353X[10]

魏江 著 知识学习与企业技术能力增长. 科学出版社, 2006年5月.[11]

魏江、胡胜蓉 著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范式. 科学出版社 , 2007年12月. ISBN978-7-03-020737-1[12]

王兴元,魏江 主编 中国创新管理前沿(第三辑).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年2月.[13]

魏江、顾强 著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 2009年.

魏江、周丹 著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 科学出版社, 2011年9月.[14]

朱海燕、魏江 著知识型服务业与产业集群升级——基于“关系-结构”嵌入的分析. 科学出版社, 2013年.[15]

魏江、向永胜等 著 文化根植性与产业集群发展. 科学出版社, 2014年9月.[16]

魏江、徐蕾、戴维奇等 著 双重网络嵌入与集群企业创新能力. 科学出版社, 2015年3月.[17]

周丹、魏江 知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理与路径.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年.[18]

魏江、胡胜蓉等 著 金融服务创新. 科学出版社, 2015年3月.[19]

魏江 著 创新20年——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发展之路.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年5月.[20]

魏江、应瑛、潘秋玥等 著 创新全球化:中国企业的跨越(案例辑). 科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21]

魏江、吴伟、朱凌 著 协同创新:理论与探索.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年9月.[22]

编著教材

魏江 编著 管理沟通—通向职业成功之路.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8月.[23]

魏江 编著 管理沟通—理念与技能. 科学出版社, 2001年8月. ISBN7-03-009654-1[24]

魏江,严进 编著 管理沟通:成功管理者的基石(第二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年12月.[25]

魏江、严进 编著 管理沟通:成功管理者的基石(第三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年7月.[26]

魏江 主编 企业战略管理:理念、方法和案例.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 ISBN 7-308-03378-3/F 450[27]

译著

詹姆斯·S·奥罗克著,魏江、苏瑾唏 译,管理沟通案例分析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28]

亨利·明茨伯格著,魏江 译,战略历程:对战略的审视和梳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 ISBN 7-111-18760-1/F. 3020[29]

艾伦·杰伊·查伦巴 著,魏江、朱纪平译,组织沟通:商务与管理的基石.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年4月. ISBN750539746X[30]

已发表论文和报告(部分)

魏江、杨洋、王诗翔. 内外合法性的平衡:全球研发的海外进入模式选择[J]. 科学学研究, 2017,35(1): 73-84.[31]

魏江、王诗翔. 从“反应”到“前摄”:万向在美国的合法性战略演化(1994-2015)[J]. 管理世界, 2017(8): 136-153.

Liu Y, Wei J, Zhou D, et al. The alignment of service architecture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J].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2016, 36(9-10):396-415[32]

Wei J, Liu Y, Jiang S, et al. Does ownership heterogeneity matter in technological catch up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ese SOEs and PO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6, 72(4):253-272[33]

魏江、潘秋玥、王诗翔. 制度型市场与技术追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6.9: 93-108.[34]

魏江、王诗翔、杨洋. 向谁同构?中国跨国企业海外子公司对制度双元的响应[J].管理世界,2016, (10):134-149.

郑小勇、魏江. 商业集团从属企业双重合法性与成长绩效的关联机制[J]. 管理工程学报, 2016, 30(2):9-19.[35]

潘秋玥、魏江、黄学. 研发网络节点关系嵌入二元拓展,资源整合与创新能力提升:鸿雁电器1981-2013年纵向案例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 2016, 30(1):19-25.

Zhou D, Kautonen M, and Wei J. The effect of external KISA on 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firms [J], Innovation. 2015, 17(4), 508-523.[36]

魏江、寿柯炎. 企业内部知识基与创新网络的架构及作用机制[J]. 科学学研究, 2015, 33(11): 1727-1739.[37]

魏江、张妍、应瑛. 战略前瞻性, 创新搜寻与创新绩效之间的演化: 先声药业 1995-2012 年纵向案例研究[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5, 4: 014.[38]

郑小勇、魏江. 商业集团从属企业合法性双元与成长绩效关系[J].管理科学学报, 2015, 3(18): 1-14.[39]

魏江、李拓宇、赵雨菡. 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格局、现实困境与政策走向[J].中国软科学, 2015,5.21-30

杨洋、魏江、罗来军. 谁在利用政府补贴进行创新?——所有制和要素市场扭曲的联合调节效应[J]. 管理世界, 2015 (1): 75-86.[40]

魏江、邬爱其、彭雪蓉. 中国战略管理研究: 情境问题与理论前沿[J]. 管理世界, 2014 (12): 167-171.

魏江、应瑛、刘洋. 研发网络分散化,组织学习顺序与创新绩效:比较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2014(2):77-92.

魏江、徐蕾. 知识网络双重嵌入、知识整合与集群企业创新能力[J].管理科学学报,2014(2):35-47.[41]

魏江、黄学、刘洋. 基于组织模块化与技术模块化“同构/异构”协同的跨边界研发网络架构[J]. 中国工业经济, 2014:313(4): 148-160.[42]

魏江、黄学. 后发企业全球研发系统架构的设计规则——基于多案例比较的研发“走出去”过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11).

彭雪蓉、魏江。生态创新资源获取与组织绩效——来自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J]. 自然辨证法研究,2014(5):60-65.[43]

魏江、张妍、应瑛. 战略前瞻性、创新搜寻与创新绩效之间的演化:先声药业1995-2012年纵向案例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5(1).

Wu A, Wei J. Effects of Geographic Search on Product Innovation in Industrial Cluster Firms in China.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13, 9(3):465-487.

Liu Y, Wei J. Business Modeling for Entrepreneurial Firms: Four Cases in China.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 2013, 7(3): 344-359.

刘洋、魏江、江诗松. 后发企业如何进行创新追赶?——研发网络边界拓展的视角[J].管理世界, 2013(3):96-111.

Wei, J. and Jiang, C. (2010).Western Region Rural Entrepreneurship Promo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