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b21轰炸机

时间:2023-11-26 21:37:16 编辑:阿旭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中国文化的辐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春节的意义已经超过中国范畴,而具有世界影响。[15]春节不是中国独有的节日,亚洲国家中,与中国一样过农历春节并有法定假期的包括越南、印尼、朝鲜、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另外,泰国、菲律宾和蒙古国也有过春节的传统。不过蒙古国过的是藏历春节,当地叫白月节,每年的节日起始日期要由喇嘛测算才能确定。

各国的“年节”

海外华人过春节

周边国家一直受我国文化的影响。在韩国、朝鲜和越南,农历新年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在朝鲜半岛,农历新年被称为“年节”或“旧正”,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全民族的法定假日。越南农历新年假期从除夕至正月初三,加上周六日换休,共6天。[5]

一些华人聚居的东南亚国家也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假日。在新加坡,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公共假期。马来西亚华人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政府将正月初一和初二定为法定假日。华人众多的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2003年和2004年分别将农历新年定为全国公共节日,但菲律宾不放假。

日本曾按旧历(类似农历)过年。从1873年起改用新历后,虽然日本大部分地区不过旧历新年,但是冲绳县、鹿儿岛县的奄美群岛等地区还保留着完整的旧历年俗。

团圆和聚餐

每逢“旧正”,韩国也会因数千万人大流动而面临“春运”的难题。好在韩国国土面积不大、公路交通网又比较发达,加上几乎家家户户有汽车,因此大部分韩国人会选择开车回家过节。在朝鲜半岛,家家户户聚餐时都要吃“年糕汤”,意味着又长一岁以及万物更新。

越南人把春节视为辞旧迎新的日子,一般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办年货准备过年。除夕夜,越南人家家户户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全家人欢聚一堂,吃顿团圆饭。

新加坡的华人家庭每年都会聚在一起做年糕。一家人聚在一起,一边做着各种各样的糕点,一边话着家常,其乐融融。

逛花市

逛花市,是越南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春节前约10天,花市就开始热闹。

拜年

新加坡人在向亲友拜年时,总是呈上一对柑,而且必须是双手奉上。这源于中国南方广东人的过年习俗,广东话“柑”与“金”谐音,送柑桔(送金)表示吉利、好运、好事成双。

拜太岁

新加坡人也如我国广东人一样,有在新年拜岁的习俗。[16]

“祭祖”和“感恩”

新年钟声一敲响,越南民众就会开始祭拜祖先。象征天地五行的五果盘是必不可少的供品,既表达对祖先的感谢,也有希冀新年如意、安康和好运的意思。

在朝鲜半岛,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举行正式、庄重的“祭礼和岁拜”仪式。男女老少早早起床,换上新衣,有的穿上传统民族服装,依次向祖先磕头行礼,祈求祖宗保佑平安,然后再向长辈一一拜年,感谢长辈的养育之恩。凡向长辈拜年,晚辈都要跪下磕头,长辈则要给晚辈“压岁钱”或简单的礼物。

国外发展

如今,春节已经走进全球近200个国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包括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毛里求斯等在内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15]2018年8月26日,美国加州多位力推认可农历新年法案的官员和华裔社区人士在旧金山召开发布会,欢庆法案正式生效。法案并未直接将农历新年定位为公众假日,但是鼓励学校和教育机构举办活动宣扬亚裔文化传统。[17]

当地时间2022年9月30日午夜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加文·纽森签署通过一项法案,将中国农历新年定为加州法定节假日。[26]

社会效应经济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和最具文化内涵的节日,更是推动产业经济和内需消费的重要内驱力。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春节消费也由传统的置办年货发展为具有时代特色的贺岁作品、产品工艺、休闲娱乐等节日产品和服务。春节期间,人群、金融、物资、信息、艺术的大规模流动,带动了文化、商业、交通、旅游、电信、金融、餐饮各行各业全面繁荣,形成了独特的“春节经济”。[9]

过年是人们一年消费的集中体现。随着新兴消费观念的不断涌现,春节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过大年”,更是一个拉动市场经济动力的“快门”,人们开始从传统的节日忙碌转向新的庆贺潮流。“春节经济”为老百姓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尽管大家不可能等到新年才有新衣穿、才有美食享用,但置办年货、孝敬长辈、关爱晚辈,依然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节日传统。[18]

交通

中国春运

中国春运: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春节期间的运输,简称为”春运“。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运输期间。以春节为界,节前15天,节后25天,共40天,由国家经贸委统一发布(每年起止时间略有不同),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按此进行专门运输安排的全国性交通运输高峰叫做春运。

春运期间,铁道部实行特殊运行管理,加开大量临时客车,时间为春节前后15天。80年代以后,大量民工外出,春运成为社会热点。

世界最大的周期性运输高峰——中国春运。

“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将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中国春运入选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周期性运输高峰。

春运线路

春节前重点地区通常是京津、长三角、福建、珠三角地区。

节后重点地区一般是成都、重庆、武汉、长沙、南昌、合肥、阜阳地区。

春运战略

为实现“确保安全、满足重点、平稳有序、良好服务”的春运目标,全国铁路春运总体战略是“以客为主,客货双赢;南客北货,南车北调;统筹安排,重点必保;适度屯车,应急有备;车辆挖潜,停短保长;有流开车,无流停运”。

设立春运原因

设立春运的原因是中国人口众多,而春节又是传统的团圆节日,人们纷纷回家过年,要坐车的人太多,运输部门需要全力保证旅客有车坐,能回家,过完节能回来。

民间传说

综述

关于春节的来由,旧时由于缺失上古时期文献(秦始皇焚书,或其它原因)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在传承发展中于是便产生了诸多传说。其中有几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春节源于上古“腊祭说”、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源于“古代丰收祭祀说”、源于“舜继部落联盟首领位说”(有说舜继天子位,但“天子”之称谓最早始于春秋战国,于汉代才流行)、源于“万年青年创万年历说”、源于避“年”兽的传说等等。

在历史发展演变中大多数传统节日被附会了一些传说替代其本真起源。春节也不例外,也被附会了“避年恶兽”等故事传说作为其起源。其实,春节并非因“避恶”等故事传说而形成,这些荒谬传说是后世建构出来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春节文化作为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的形成涵盖了人文哲学、天文星象等方面的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古老传统节日重视信仰与祭祀活动,敬天法祖是古老传统节日的核心,春节并非是因故事传说而形成。[19]

万年创万年历

万年青年创万年历

相传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国君,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历法创建完毕后,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舜继部落首领

传说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上古部落联盟首领)继部落联盟首领,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正月初一(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桃符传说

桃符

《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中说,门神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

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据说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年兽传说

年兽传说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后来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告知了人们驱赶“年”兽的办法。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2][20]

文学记述诗词

参考来源:[103-104]

春节诗词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卖痴呆词》(宋)范成大

《除夜》(唐)来鹄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元日》(宋)王安石

《玉楼春·己卯岁元日》(宋)毛滂

《除夜》(南宋)文天祥

《拜年》(明)文征明

《已酉新正》(明)叶颙

《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

《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人日思归》(隋)薛道衡

《人日寄杜二拾遗》(唐)高适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守岁》(宋)苏轼

《屠苏酒》(明)瞿佑

《迎新春》(宋)柳永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董必武

《春节看花市》林伯渠

文献

福禄寿

《三命通会》载:“夫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昔盘古氏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为三才。首君以天地既分之后,先有天而后有地,由是气化而人生焉,故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宋罗泌《路史·前纪二·天皇纪》载:“粤有天皇,是曰天灵,望获强尊”。明代著名史学家万民英根据我国古代文献文记载确定天皇氏时代已发明干支历,在其著作《三命通会》中有详细记载。[7]

《尔雅·释天》: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

《尚书·大传》中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2]

《尚书·舜典》中说:“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21]

《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由于一年分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谷物多少意味着年景的好坏,因此。“过年”的意思就是祈盼、庆祝五谷丰登粮满仓。禾的生长周期只有几个月。

《汉书·孔光传》:“岁之朝曰三朝。”颜师古注:“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李善注:“三朝,岁首三朔日也。”有的叫“三始”。[22]

有现存文字记载的“春节”一词最早见于东汉文献。《后汉书·杨震传》载杨振上疏安帝曰:“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燋心。”这里的“春节”是春季的意思,与今所说的春节无关。南北朝时代,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22]

民谣

参考来源:[25][109]

中国民谣: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北京歌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豫东民谣:

“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门上瞅;年三十,吃饺子”。

其它相关小知识

春节时间

春节的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最早的春节”(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迟的春节”(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个月。根据历法计算,如果农历不进行人为调整的话,2319年2月21日将迎来“史上最晚春节”,此前春节最迟出现在公历2月20日,为1920年和1985年。

立春节点

干支纪年法,以立春为岁首。“立春”是依据黄道推算出来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节点。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上古历法“立春”分界(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达10摄氏度以上算入春)的基准线,位于今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当节气“立春”时,那一线以南的地区已有春的气息了。但我国93%的陆地面积上都还是冬,到黑龙江,往往是在谷雨立夏时才入春。“立”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意义。立春,阴阳转化、阴退阳升、生气始发、万物复苏,一元复始,新的一个轮回从此开始了。立春的节气特点为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古人对岁首很重视,立春要拜祭春神、太岁等众神,敬天法祖,由此产生了辞旧布新、迎春祈福等一系列祭祝祈年文化活动。[23]

闰春节

闰春节,又称闰正月,从公元1645年使用历理置闰制开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里,农历闰正月只发生6次,非常罕见,其年份分别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闰春节的过法

如果一年有闰正月,原则上春节是过第一个正月的,到了闰正月的时候则不过节。当然,也有少数地区过完第一个正月的春节以后,到了闰正月的时候也过闰正月的春节,因为闰正月也叫正月,所以也把闰正月的初一也看做春节来过。

天维建元

天维建元,从寅开始。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斗柄回寅,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立春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从立春起进入了寅月,阴阳转发,阳气初生,万物复苏。在传统观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义。人们将有“双立春”的农历年份视为大吉年份。

“双立春”与“无春年”

所谓“无春”年是指在农历的一年中没有立春之日。节气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制定的,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计365.2422天,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节气。与阳历不同的是,阴历是按照月亮圆缺变化周期安排的,每个月平均为29.5306天,1年12个月,有354.3672天,比阳历的年少11天左右。为了协调阳历与阴历之间的天数,于是产生了阴阳历,即现行的农历,采用的方法是“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月。农历闰年因为多了个闰月,因此一年有383天-385天,而农历平年一般有353天-355天,故闰年有25个节气,平年有23个或24个节气。

因为立春在岁尾或岁首,所以经常出现立春节气跑到了上一年的岁尾或跨到了下一年的岁首,这样就出现了“无春”或“两头春”的现象。“双立春”与“无春年”是由于阴阳历转换造成的。不管两个立春日还是没有立春日,都只是正常的历法变化,与吉凶祸福无关。

春晚

春节联欢晚会

央视春晚盛况

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1983年,央视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应该说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这台晚会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从1983年起,央视春晚这枚凝聚了十几亿中国人亲情与乡愁的符号,已经成为几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24]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创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先河,且引发了中国电视传媒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春节联欢晚会涵盖小品、歌曲、歌舞、杂技、魔术、戏曲、相声剧等多种表演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5]

  • 上一篇:蔡荣生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