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松剧照
生在戏曲之家,从小耳薰目染,刘桂松对梆子戏就情有独钟。父亲的一些唱段,她五、六岁时就唱得有板有眼,深得父亲。12岁师从刘云亭和刘提邹。14岁登台唱腔高亢明亮,风格独特,唱念做打,无一不精,在山东梆子剧种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演艺经历1961年第一次在传统戏剧《红珠女》中担当了主角。由于演出效果好,剧团受到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的亲自接见。年轻的刘桂松从此成了团里的台柱子,也迎来了她演艺事业的第一个高峰期。
“文革”开始后,和其他同时代的人一样,被下放到工厂当了车床工。
1967年,剧团恢复,大唱样板戏,又被召回剧团,这时期演出的主要剧目有《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铁流战士》《枫林战士》《山鹰》等。
1976年,剧团解散,一年后又成立“巨野县豫剧团”,坚持山东梆子唱腔,与著名武生演员丁长岐(丁宪文之子)一起被聘请至河南省台前县,并出任当地山东梆子剧团团长,成为当地最卖座的演员,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梆子戏曲的繁荣,促进了当地戏剧事业的发展。
1979年,巨野县政府根据省政府要求重又组建了山东梆子剧团,并召回流落外地演员,在长长的召回名单中,刘桂松排在第一位。这个时期不但是山东梆子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辉煌的时候,也是是刘桂松戏剧表演最成熟的时期,形成了刚劲洒脱、表演生动,唱腔高亢婉转、激昂豪迈的艺术风格,在山东梆子中独树一帜,在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时候剧作家张殿臣任剧团专职编导,作曲家张占申任音乐设计,除了演出传统剧目《反西唐》《天赐禄》等以外,还整理改编了《老羊山》《闯幽州》《千里驹》《宇宙锋》等一批传统剧目;又创作了历史传奇剧《宫谏》《收陈侠》(又名《黄巢囚妻》)、《木兰恨》(又名《花木兰后传》和现代戏《七品红娘》等,所到之处赢得了观众高度赞誉。
1983年山东省电视台进行独家采访,事迹在全国播放。正是这个时期,她收下了弟子杨爱玲、陈凤英、张爱霞。后来她们也在省、市级戏剧比赛和汇演中多次获得奖项。
1987年调任县广播局工会主席,开始了新的工作。调离剧团,但她并未放弃戏剧事业,常有外地演出团体和青年演员登门求艺,亦常应约演出。
如今,已近古稀之年的刘桂松依然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并不时应邀到济宁、泰安等地辅导。刘桂松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人们多关注山东梆子,鼓励年轻人来学习,使山东梆子这一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永远流传下去。
获得荣誉时间奖项名称1982年在《花木兰后传》中表演上佳而获得菏泽地区汇演一等奖1983年主演《七品红娘》获菏泽地区戏曲汇演一等奖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父亲刘云亭是著名的山东梆子演员。
人物成就刘桂松照片
刘桂松音质优美,音域宽广,在继承其父唱腔的基础上又加创造变化,腔调高亢激昂,跌宕多变;高低抑扬,极富情致,具有浓郁的山东梆子传统韵味。她武打功底深厚,舞姿洒脱利落,做戏不温不火,能适应多种角色的创造。如传统戏《骂殿》中的贺后、《铡美案》中的秦香莲、《宇宙锋》中的赵女和现代戏《白毛女》中的喜儿、《沙家浜》中的阿庆嫂,以及新编历史剧《收陈侠》中的黄巢夫人、《木兰恨》中的花木兰等,都取得很好的演出效果,在菏泽、济宁、枣庄、徐州和皖北、豫东等地区赢得相当高的声誉。她既注重唱腔与武打技巧,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这在她的代表剧目《老羊山》和《反西唐》中体现得最为鲜明。她扮演的樊梨花义勇而又多情,豪爽而又细腻,恨中有爱,刚中有柔,给观众留下极深刻的印象。1987年,山东省广播电台为刘桂松的代表剧目《老羊山》灌制唱片、磁带,长期播放;1995年,获济南电视学会演出一等奖;济南电视台又把《老羊山》全程录像,制成VCD,在全国发行。在巨野县梆子剧团工作期间,刘桂松多次获得“山东省文化系统优秀党员”、“市级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在她的记忆里,山东梆子最火的时间是在1960年前后以及1980年前后,这两个时段里,刘桂松的年龄分别是20岁上下和40岁上下。
“1960年在东北,我们连唱了4个月,轰动一时。”提起那段岁月,刘桂松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我那时参加的是山东省赴东北慰问团,在东北三省巡回演出了4个月。那时候山东的戏在东北很受欢迎,往往是我们到某个地方去演出的时候,还没有到当地的车站,那边已经开始放鞭炮欢迎了。”
在东北演出的4个月中,20岁左右的刘桂松是当红的主打演员之一,“东北有很多人是从咱们山东过去的,所以他们对山东方言味道比较明显的山东梆子很认同,往往是这边刚唱了一句,台下就有观众叫好、鼓掌。”那一时期,刘桂松出演各种旦角,其中以略带动作戏的帅旦为主,比如她在《老羊山》中扮演的樊梨花,《老羊山》后来也成为刘桂松的代表作品之一。
1980年前后是山东梆子再次火爆的一个时段,当时40岁上下的刘桂松在演唱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戏曲业内有个说法,叫有好演员没孬戏,观众看戏看的是名角。1980年我们在济宁连唱了一个月,就重复着唱我拿手的《老羊山》《反西唐》这两出戏,天天爆满。”
1980年前后是刘桂松戏曲生涯中第二个辉煌的阶段,那时候,40岁的刘桂松每天都要唱好几场,“1980年,在济宁唱了一个月之后,我们在菏泽剧院演出,我领衔主演的《白蛇传》一天演四场,上午一场,下午两场,晚上一场,时间排得满满的。我主演的《姊妹易嫁》连演了一周,观众的掌声根本压不住。”回忆起那段岁月,刘桂松非常自豪。
社会任职中共党员,山东戏剧家协会会员,巨野县第九、十届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