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因为教育是人生的起点,起点不公平后面的道路本身不公平,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教育公平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教育公平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社会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也与教育体制改革滞后有关。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意义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教育是人类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每个时代亘古不变的文化传播手段,没有教育的国家,缺乏教育的国家就是过家家。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教育就是家庭幸福,稳定安康的前提,没有教育,就好比石缝中的枯草,缺乏养分,难以遍地开花。
教育公平,包括哪些层面的内容?
教育公平具有客观性 规律性 相对的 动态的和永恒性等特点 教育公平同时也反映社会的公平 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实现教育公平 应该改善教育的平等政策 加强教育公平的理念 优化教育公平的竞争环境 教育的公平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受教育机会的公平;二是,教育条件的公平以及教育和人才评价考核标准的统一;三是,不同类型人才成长和成才机会的公平,即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以及人才评价、考核的标准、方式和方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公平。这既是三个不同的方面,也是三个不同的层次和维度,缺少一个方面都谈不上真正的公平。中国教育公平现在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长时间停留在第一、二两个层次上,不同人才类型成才机会的公平被忽视了,没有及时向第三个层次升级,甚至在一些方面出现了倒退,走向了片面公平和表面公平,走向了过分重视智力,片面重视以知识的记忆、学习和模仿能力为核心的极端应试教育!而且问题越来越越严重,越来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教育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巨大障碍,成为影响中国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巨大障碍!在现阶段,我认为结果公平应该是做得比较好的。为了弥补城乡和区域间的教育机会、过程不公平,在中高考中都设计了一些加分项和特殊招生项,比如高考的农村贫困地区专项计划,确保这些地方的优秀学生不因教育资源过程的缺乏但结果公平还是不够的,所以我们现在正在向机会公平和过程公平努力,比如选聘优秀大学生去农村地区教书,比如通过网络教学让边远地区的学生也享受到名校的教学资源,等等。
有类无教包含几层意思,有类无教的思想意义有什么
有教无类,读音yǒu jiào wú lèi,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亦可指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孝,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要弄清楚什么叫“有教无类”,得先弄清楚“有A无B”这种句式。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有四种意思:1、只有A,没有B,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实。2、有A,没有非A(B),比如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3、既有A又没有A,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4、如果有A,就没有B,比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教无类”的主张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在孔子看来,无论是谁,都可以接受教育而从善,应该一视同仁对他们进行教育。孔子是历史上第一个办私学的人,他不分贵贱,不看地域,也不分智愚,只要肯虚心向学,孔子一律对他们进行教育。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七十贤人中属于贵族出身的有孟懿子、南宫敬叔、孟武伯、司马牛四人;属于城市贫民和卑贱之人有颜路、颜回、仲弓等人;甚至连颜涿聚这样的“梁父之大盗”也列入门墙。就像孔子所说,只要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来者不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