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莫里哀简介

时间:2024-02-17 07:48:09 编辑:阿旭

莫里哀喜剧作品特点是什么

  莫里哀是法国的戏剧作家,也是法国的演员和戏剧活动家。那么莫里哀喜剧特点是什么?下面是我为你搜集莫里哀喜剧特点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莫里哀喜剧特点
  莫里哀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那个时候的法国资产阶级勃兴、封建统治日趋衰亡,这也就 决定 了莫里哀喜剧的特点。在他的笔下,正面的人物是那些常常被嘲讽的仆人、佃户和工匠,而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地主等反而是他批判的对象。

  莫里哀的喜剧特点有很多,首先,他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反对封建教会的传统,他的戏剧具有较强的民主倾向。他的代表作《达尔杜弗》就是一个典型的对教会的伪善和封建贵族的腐朽进行了尖锐批判的作品。

  其次,他 成功 地塑了一批性格鲜明的艺术典型,伪君子达尔杜弗、吝啬鬼阿巴贡等等都是他笔下创造的有着鲜明性格的人物。

  再次,他创作的喜剧取材于现实生活,他非常注意从民间闹剧的创作中吸取 营养 ,因而他的戏剧富有民族特色。在十二年的流浪生涯之中,莫里哀接触到了民间生活,学习了闹剧,因而为他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第四,他基本遵守古典主义法则,但他不恪守这个法则,在这个法则的基础上,莫里哀也会有做突破。《丈夫学堂》和《夫人学堂》便是莫里哀运用古典主义创作规则所写的两部喜剧。

  最后,他与其他一味追求典雅的戏剧不同,他将日常用语搬上了舞台,更加亲民,更加通俗易懂,也更容易戳中人们的笑点。
  莫里哀的作品
  莫里哀自1652年开始创作剧本。1655年,他创作的诗体喜剧《冒失鬼》在里昂上演,第二年,他创作的诗体喜剧《爱情的埋怨》在贝济上演。他所创作的这两个诗体喜剧,使得莫里哀的具体按受到观众的欢迎,随之升高的是剧团的声誉。

  1659年,莫里哀在巴黎创作的第一个剧本《可笑的女子》上演,矛头直指贵族。它讽刺资产者的附庸风雅,抨击贵族社会所谓的腐朽无聊的“典雅”生活。1661年,莫里哀的《丈夫学堂》上演。1662年,莫里哀的《太太学堂》上演。《丈夫学堂》和《夫人学堂》是莫里哀在运用古典主义的创作规则的基础上所创作的两部戏剧,后者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诞生的标志。

  《丈夫学堂》反对封建礼教,拥护顺乎天性的 教育 ,提出了女子教育的问题,一经演出便在社会上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教会和封建卫道者散布流言来攻击这个剧本,对此,莫里哀着手写了《〈太太学堂〉的批评》和《凡尔赛宫即兴》两出论战性的短剧。

  1664年开始,是莫里哀喜剧创作的全盛时期,同时也是莫里哀反封建反教会斗争最激烈的时期。他创作了《伪君子》、《唐·璜》、《恨世者》、《悭吝人》、《乔治·唐丹》等等著名的作品。
  莫里哀与莎士比亚的关系
  莫里哀也叫让·巴蒂斯特·波克兰,法国的剧作家,他的作品在古典文学中占有很大的位置。而威廉·莎士比亚在英国文学史乃至全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剧作家之一。莫里哀与莎士比亚都为世界文学史带来很大的贡献。对比两者的相似之处,就能发现两个人在作品中都有过一个“铁公鸡”的形象。

  在莫里哀的喜剧作品中,阿巴贡的吝啬形象让人难以忘怀。相似的形象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莫里哀与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两个人很相似,对金钱有极度的渴望,但还有其他不一样的地方。阿巴贡在仆人和儿女眼里就是个“铁公鸡”,自私自利,因为贪婪和爱财,阿巴贡不惜牺牲儿女的幸福。 故事 最后有个完美的结局,儿女的婚事得到解决,并且不用阿巴贡掏出来一分钱。而夏洛克一开始借给安东尼奥高利贷,后来不惜要割下对方的一块肉,是为了报复安东尼奥以往的羞辱,于是夏洛克相对于阿巴贡更多了一分阴冷。更能看出他的狭窄心胸,极强的报复心。夏洛克是个犹太人,单从身份上来讲,这个人物就多了一分悲剧色彩,故事的最后,夏洛克的亲人离开了,仆人也走了,他自己最后也输掉了剩下的财产。从这些方面来看,这个角色是这喜剧中的结局是最为悲惨的。

  莫里哀与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角色穿越 历史 的场合依然能够警醒世人。在他们笔下,各种角色也是一种观点的映射。作者通过塑造不同的角色,旨在阐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而作为读者,透过这些简单的文字,去了解,去认识这些作者眼中的世界。


猜你喜欢:

1. 司汤达代表作是什么

2. 曹禺的人物简介

3. 高一语文课文作者简介

4. 雨果的作品风格是怎样的

5. 关于莫里哀的故事

6. 莫里哀的故事有哪些


莫里哀喜剧作品特点是什么?

  莫里哀是法国的戏剧作家,也是法国的演员和戏剧活动家。那么莫里哀喜剧特点是什么?下面是我为你搜集莫里哀喜剧特点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莫里哀喜剧特点
  莫里哀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那个时候的法国资产阶级勃兴、封建统治日趋衰亡,这也就决定了莫里哀喜剧的特点。在他的笔下,正面的人物是那些常常被嘲讽的仆人、佃户和工匠,而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地主等反而是他批判的物件。

  莫里哀的喜剧特点有很多,首先,他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反对封建教会的传统,他的戏剧具有较强的民主倾向。他的代表作《达尔杜弗》就是一个典型的对教会的伪善和封建贵族的腐朽进行了尖锐批判的作品。

  其次,他成功地塑了一批性格鲜明的艺术典型,伪君子达尔杜弗、吝啬鬼阿巴贡等等都是他笔下创造的有着鲜明性格的人物。



  再次,他创作的喜剧取材于现实生活,他非常注意从民间闹剧的创作中吸取营养,因而他的戏剧富有民族特色。在十二年的流浪生涯之中,莫里哀接触到了民间生活,学习了闹剧,因而为他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第四,他基本遵守古典主义法则,但他不恪守这个法则,在这个法则的基础上,莫里哀也会有做突破。《丈夫学堂》和《夫人学堂》便是莫里哀运用古典主义创作规则所写的两部喜剧。

  最后,他与其他一味追求典雅的戏剧不同,他将日常用语搬上了舞台,更加亲民,更加通俗易懂,也更容易戳中人们的笑点。
  莫里哀的作品
  莫里哀自1652年开始创作剧本。1655年,他创作的诗体喜剧《冒失鬼》在里昂上演,第二年,他创作的诗体喜剧《爱情的埋怨》在贝济上演。他所创作的这两个诗体喜剧,使得莫里哀的具体按受到观众的欢迎,随之升高的是剧团的声誉。

  1659年,莫里哀在巴黎创作的第一个剧本《可笑的女子》上演,矛头直指贵族。它讽刺资产者的附庸风雅,抨击贵族社会所谓的腐朽无聊的“典雅”生活。1661年,莫里哀的《丈夫学堂》上演。1662年,莫里哀的《太太学堂》上演。《丈夫学堂》和《夫人学堂》是莫里哀在运用古典主义的创作规则的基础上所创作的两部戏剧,后者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诞生的标志。

  《丈夫学堂》反对封建礼教,拥护顺乎天性的教育,提出了女子教育的问题,一经演出便在社会上引起了一阵轩然 *** 。教会和封建卫道者散布流言来攻击这个剧本,对此,莫里哀着手写了《〈太太学堂〉的批评》和《凡尔赛宫即兴》两出论战性的短剧。

  1664年开始,是莫里哀喜剧创作的全盛时期,同时也是莫里哀反封建反教会斗争最激烈的时期。他创作了《伪君子》、《唐·璜》、《恨世者》、《悭吝人》、《乔治·唐丹》等等著名的作品。
  莫里哀与莎士比亚的关系
  莫里哀也叫让·巴蒂斯特·波克兰,法国的剧作家,他的作品在古典文学中占有很大的位置。而威廉·莎士比亚在英国文学史乃至全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剧作家之一。莫里哀与莎士比亚都为世界文学史带来很大的贡献。对比两者的相似之处,就能发现两个人在作品中都有过一个“铁公鸡”的形象。

  在莫里哀的喜剧作品中,阿巴贡的吝啬形象让人难以忘怀。相似的形象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莫里哀与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两个人很相似,对金钱有极度的渴望,但还有其他不一样的地方。阿巴贡在仆人和儿女眼里就是个“铁公鸡”,自私自利,因为贪婪和爱财,阿巴贡不惜牺牲儿女的幸福。故事最后有个完美的结局,儿女的婚事得到解决,并且不用阿巴贡掏出来一分钱。而夏洛克一开始借给安东尼奥***,后来不惜要割下对方的一块肉,是为了报复安东尼奥以往的羞辱,于是夏洛克相对于阿巴贡更多了一分阴冷。更能看出他的狭窄心胸,极强的报复心。夏洛克是个犹太人,单从身份上来讲,这个人物就多了一分悲剧色彩,故事的最后,夏洛克的亲人离开了,仆人也走了,他自己最后也输掉了剩下的财产。从这些方面来看,这个角色是这喜剧中的结局是最为悲惨的。

  莫里哀与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角色穿越历史的场合依然能够警醒世人。在他们笔下,各种角色也是一种观点的对映。作者通过塑造不同的角色,旨在阐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而作为读者,透过这些简单的文字,去了解,去认识这些作者眼中的世界。


莫里哀代表作品是什么?

莫里哀的代表作品有:《冒失鬼》(1655)、《爱情的埋怨》 (1656)、《可笑的女才子》 (1660)、《太太学堂》(1662)、《达尔杜弗》(1664)、《唐璜》、《伪君子》、《吝啬鬼》等。莫里哀(1622~1673),是欧洲最杰出的喜剧家之一。他是法国古典主义作家,但并不拘泥于古典主义法则。他的喜剧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特色,但也带有一定程度宫廷色彩。他原名若望·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的艺名。他出身于资产阶级,父亲是巴黎装设商,供应王宫内廷装设,买得“国王侍从”的称号。莫里哀幼年:1622年,莫里哀出生,本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生于巴黎一个具有“王室侍从”身份的宫廷室内陈设商家庭,父亲是挂毯商和宫廷室陈设商。他父亲曾花钱购买了“国王侍从”的身份,希望莫里哀能继承父业,或者做律师。1635年,父亲把他送进贵族子弟学校克莱蒙中学读书。1638年,又把“国王侍从”的身份过到他名下。1639年,莫里哀中学毕业后,父亲还为他买到一张奥尔良大学法学硕士的文凭。但是,莫里哀自幼就喜爱戏剧,而不喜欢经商。

莫里哀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莫里哀
(Moliere),(1622~1673),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本名为让-巴蒂斯特·波克兰(Jean
Baptiste
Poquelin),莫里哀是他的艺名。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在欧洲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1658—1663年,这是他政治上靠拢王权,艺术上逐渐接受古典主义并取得初步成就的时期。《可笑的女才子》《丈夫学堂》《太太学堂》
2)1664—1668年,这一时期是莫里哀创作的盛期。主要作品有揭露贵族阶级的《唐·璜》、《愤世嫉俗》《吝啬鬼》《乔治
当丹》;
3)1669年以后的创作继续发挥前两期所表现的主题:揭露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坚持反封建的方向。主要作品有《贵人迷》、《女学者》、《司卡班的诡计》和《没病找病》。
代表作品
  
《可笑的女才子》,Les
Precieuses
ridicules(1659年)
  《伪君子》又名《达尔蒂夫》,Le
Tartuffe,(1664年)
  《太太学堂》l'Ecole
des
femmes,(1662年)
  《愤世嫉俗》,Le
Misanthrope(1666年)
  《吝啬鬼》,L'Avare,(1668年)
  《浦尔叟雅克先生》,Monsieur
de
Pourceaugnac,(1669年)
  《贵人迷》,Le
Bourgeois
gentilhomme(1670年)
  《无病呻吟》,Le
Malade
imaginaire,(167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