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起点是哪个城市?
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西安)。陆上丝绸之路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国际铁路线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丝绸之路是从南中国海沿岸绵延至地中海和印度次大陆的陆地线路和聚居点组成的交通网络。它不仅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一直是思想和商品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代表不同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该时代也纪念了东西方的社会和文化交流。它是一个复杂的交通系统,完全是出于功利主义企图而开拓的,并且不需要命名。直到1877年,这条线路才由当时在土耳其工作的欧洲学者和探险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Baron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命名为“丝绸之路”并广为人知。尽管这个名字浪漫而抒情,但却具有误导性。毫无疑问,中国的丝绸是东方输往西方的最重要的商品之一,但是在这条贸易之路上交易的还有其他种类繁多的货物,包括从东方运往地中海的贵金属和宝石、瓷器、香水、纸张、装饰品和香料等,以及运往东方的棉花、纺织品、玻璃、红酒、琥珀、地毯等。此外,还有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出产的优良马匹沿此线路销往东西方。不仅货物沿丝绸之路流通,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传播到远至东方的日本和西方的土库曼斯坦等地区。通过丝绸之路,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从地中海、袄教和摩尼教从波斯传入中国。此外,科学技术成就也通过丝绸之路得以传播: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冶铁术、弩箭、指南针和瓷器传到了西方,同时西方的工程技术(尤其是造桥术)、棉花种植和加工、挂毯织造、天文历法、葡萄种植以及玻璃和金属加工技术传入东方。此外,医药知识和技术、水果和谷物种类的交流与传播也十分频繁。 根据历史记载、古遗址、考古遗址遗物及线路构成,可推断出丝绸之路的本质特点是商品、人口和思想跨国交流的主要通道。目前普遍认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是长安(今天的西安),而后增加了洛阳。早期,丝绸之路从西安西部开始,随后分为到达西北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几条主要路线。其中,海上路线发展成演化的“丝绸之路”。经历史文献考证,主要路线包括沙漠路线、大草原路线、海上路线和佛教路线。佛教路线从中国西北和西南至中亚和南亚,这条路线现已引起广泛关注。丝绸之路从东到西穿越中国肥沃的中部平原,经过甘肃河西走廊,到达天山南北。其南线在这里分为两支,横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后在喀什汇合。从喀什开始,丝绸之路的南线通过喀喇昆仑山脉通向印度北部,其中一条支线通过帕米尔高原通向塔吉克斯坦中部和南部;中线穿越帕米尔高原到达巴尔克,经过梅尔夫到达伊朗,经过喀布尔到达印度;北线穿越费尔干纳盆地到达撒马尔罕,在这里,一条通往北方的道路穿过咸海和里海之间的阿姆河盆地最终到达黑海沿岸的港口。此外,从撒马尔罕出发向南穿越中亚大草原到达梅尔夫。从梅尔夫可到达德黑兰,也可经过泰希封城到达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或经过帕尔米拉古城到达地中海沿岸的港口。 此外,跨越山脉通向印度次大陆也有几条重要的路线,它们也是丝绸之路交通网络的组成部分。这些线路中最西侧的一条经过巴尔克,穿过兴都库什山脉抵达今天的阿富汗,经过喀布尔到达巴基斯坦,通过塔西拉进入印度冲积平原。另外,还有一些与位于高加索国家和以色列的主干线连接的支线。 目前普遍认为,丝绸之路的起始时间为公元前138年,为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此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别是公元6世纪至16世纪东西方之间的频繁交流也应得以认识。基于这些历史因素,目前普遍认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是长安(今天的西安)和之后加上的洛阳。早期,丝绸之路从西安西部开始,随后分为到达西北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几条主要路线。 虽然以张骞出使西域作为丝绸之路起始时间较为适合,但是人们却忽视了这一事实,即考古发掘显示,早在张骞几世纪之前,中亚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彼此之间并与中国西部和地中海地区进行了相当规模的交流互动。然而,他们并非城镇居民这一无法否认的事实妨碍了在公元前1世纪前该地区已出现轮廓清晰的交通线路网络的观点。相似地,有大量的证据证明,一个道路系统已经于公元前4世纪在亚历山大大帝所征服的中亚以西的地区构建。该道路系统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而建造的,但是很快就为中亚和地中海地区之间的商人们所采用。毫无疑问,公元前138年之前很早的时期,丝绸就被运到中国以外的地区,这一点已经得到考古发现的佐证。例如,在古代的大夏国(即今天的阿富汗)就发现了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丝绸。在确定丝绸之路何时成为贸易大动脉的时候,有必要考虑是什么时候出现了安全和管理上的保障,使得可持续的、有组织的贸易活动成为可能,什么时候商人们认为运送贵重的物品值得长途跋涉,尤其是翻越帕米尔高原。丝绸之路使得东西方在公元6世纪至16世纪出现了频繁的交流。最早在公元8世纪晚期,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丝绸之路这一陆上路线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始于福建和广东港口的海上贸易在蓬勃发展,而与此同时,蚕蛹和养蚕知识也流传到了中亚、欧洲和日本,把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地位带向终点。当蒙古帖木儿大帝的孙子兀鲁伯于1449年去世时,铁木儿帝国对中亚的强力控制也走到了尽头,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开始屡遭攻击和掠夺。关于丝绸之路作为交通网络的所有实际功能都消亡的具体时间,目前也同样存在争议。几乎不可能确定丝绸之路消亡的准确时间。不过,由于这条陆上线路缺乏安全保障,同时中国的商船舰队从16世纪开始在海上取得成功,这就意味着这条连接东西方的伟大的贸易和文化纽带从那时就不再发挥作用。因此,可以首先提出,丝绸之路的起止时间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但是,这并不排斥将这一时期之外的遗址纳入最终申报的世界遗产中,如果该遗址具有重大意义的话。在这些世纪里,丝绸之路具有一种统一性。这一统一性由丝绸之路上的最东端的中国到最西端的地中海地区的规模贸易以及政治和经济的稳定性的所决定。在这一时间范围内,并不是所有的线路都在同时使用,而且根据不同的地区,贸易和文化交流活动也在不同时期有多有少。
西汉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哪地方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时期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西汉时张骞以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但实际上,丝绸之路并非是一条 “路”,而是一个穿越山川沙漠且没有标识的道路网络,并且丝绸也只是货物中的一种。丝绸之路的意义:一、丝路上的商队从西方运来稀有动物、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再从中国运出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这些商品丰富了各国人们的日常生活。二、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四大发明、 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地, 促进了世界文明进程。三、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中原朝见,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同时波斯、罗马等帝国也遣使来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四、佛 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成为很多人的信仰, 并沿着丝绸之路 的分支,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另外,丝绸之路在促进民族交融、艺术文化交流等方面也有重大意义。
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以中国为始发点,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哪里?
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古代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陆上丝绸之路起源: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洛阳,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