牍,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ú”,总笔画是12笔。牍是指古时书写用的木片。同时牍也是古代一种乐器的名字和古代写字用的木片,已不经常使用此字。
相关词组:连篇累牍、案牍、尺牍、文牍、书牍、文牍主义、秉牍、辍毫栖牍、累牍、牍背、陈牍、公牍、遗牍、奏牍、讼牍、积牍、进牍、牍聿、案牍之劳、按牍、笔牍、补牍、素牍、牋牍、两牍、牍背千金、案牍劳形、三千牍、舂牍、函牍、巨牍、简牍、谳牍、削牍、笺牍、觚牍、吏牍、援牍、尺一牍、
?
字源演变
形声字。《说文》:“牍,书版也。从片,卖声。” “卖”读为yù,为喻纽、屋部字,与“牍”读音相近,而与读mài的“卖”不是一个字。“牍”的本义就是书写所用的木版。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牍长一尺。既书曰牍,未书曰椠。”由于牍形长方,多用于书写文书、簿籍、书信等,所以也经常称这些内容为牍,如文牍、书牍、尺牍等。《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陆德明释文:“竿牍谓竹简为书,以相问遗。”此外“牍”还是一种乐器的名字,也称“舂牍”。《释名·释乐器》:“舂牍:舂,撞也;牍,筑也。以撞筑地为节也。”或说它是一种无底的竹筒,大五六寸,短者一二尺,长者七尺,前端开有两孔,撞地作声。后世称为“顿相”。“牍”今简化为“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