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白居易》原文与赏析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创作了“新乐府”诗五十首,《卖炭翁》是其中的第三十二首。它描写的“宫市”害民情景,如“新乐府”序所说,“其事核而实”,是有现实生活依据的。 “宫市”,指宫廷派人直接到市场去购买需用的物品。唐德宗时,宦官专权,他们经常派数百人赴长安东、西两市张望,看到合意的货物,就低价收购,甚至不付分文。韩愈《顺宗实录》有这样的记载:“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 ‘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农夫卖柴,横遭掠夺,是百姓受“宫市”之苦的一个实例。 诗歌从介绍人物开始。老翁孤苦伶仃,长年在长安城外的南山中“伐薪”、“烧炭”。他没有土地,全靠卖炭度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十分艰辛,只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希望能勉强活下去。但是,连这样起码的生活也难以维持,天寒衣单,却“心忧炭贱愿天寒”。这种宁愿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多得几文卖炭钱的心理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夜来城外一尺雪”,寒冷的天气终于盼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牛车,踏着积雪,外出卖炭。正当他疲惫不堪,在“市南门外”稍事休息的时候,突然,骑马翩翩的“黄衣使者白衫儿”冲了过来,“手把文书口称敕”,说是宫廷里要买炭,硬逼着老翁把炭车向皇宫赶去。“回车叱牛牵向北”,表现了宫使的蛮横神态和强盗行径。眼看着费尽心血烧成的千余斤炭被夺去,老翁痛心惋惜,又无可奈何,“宫使驱将惜不得”就是这种心情的准确表达。老翁的希望落空了,最后得到的只是“半匹红纱一丈绫”,它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御寒,仅仅是系在牛角上的一点点缀品,“宫市”的欺榨和残忍得到了充分的暴露。 这首诗,不发议论,作者的爱什么憎什么完全寓于生动的叙事和描写之中。 写卖炭翁的贫困与可怜,不是由作者下断语,而是借人物的形象来显示: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饱经艰苦的外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则是对老人痛苦内心的刻画。又如表现宫市制度的罪恶,既不采用《杜陵叟》那种直接批判的形式,也不象“新乐府”的一些诗篇那样,在结尾“显其志”,而是直书其事,在叙述事实中结束,显得更含蓄,更发人深思。 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著一断语。(《唐宋诗醇》卷二十)
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名句是什么
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唐·白居易《卖炭翁》。这两句大意是:可怜卖炭翁在大雪天还穿着单衣,可他心里还怕炭价贱而希望天再冷些。这是通过卖炭老人矛盾的心理,表现他贫穷艰辛的生活处境,显得意味深长。身上衣服单薄,理应希望天气暖和;然而为生计所迫,又忧虑天暖和了炭价下跌,故而希望无气再寒冷些。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是只有像卖炭翁这样的贫苦劳动人民才有的。诗人如此深刻地体贴卖炭老人的生活处境和内心世界,并如此真实地将它表现出来,又用“可怜”二字表达出自己的深切同情,这是难能可贵的。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鬟苍苍十指黑。唐·白居易《卖炭翁》。这两句大意是:满面灰尘,脸上呈现出被烟火燎烤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乌黑。这两句描绘出卖炭翁烟薰火燎,鬓斑指黑,形容枯槁的外貌形象,反映了他的困苦生活。“满面尘灰”可见其所干的活既脏又累;“两鬓苍苍”,可知其已年老力衰,紧扣题目中的“翁”字;“烟火色”,“十指黑”则显示其职业特征,紧扣“卖炭”二字。两句十四字,对卖炭老人的外貌作了毕肖的勾勒,绝非一般老年人的形象。写人物要善于抓特征,这是作者给我们的有益启示。扩展资料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卖炭翁
文言文卖炭翁原文与白话文
《卖炭翁》唐代 白居易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文学鉴赏: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文言文《卖炭翁》原文及其翻译
文言文《卖炭翁》原文及其翻译 卖炭翁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译文: 从前有一位卖炭的老人,他以在终南山砍柴烧炭来维持生活. 由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砍柴烧炭,使他过早的衰老了,头发白白的,十指黑黑的,满头满脸沾满了黑灰色的烟灰.一连几天,烧的碳都没能卖掉.灶台冷冰冰,土炕冰冰凉,肚子饿的咕咕叫. 老人蹒跚地走到灶台前,揭开锅盖,目光呆滞地看着锅里,什么也没有.老人缩卷在墙角,身上只有一件满是补丁的单衣,被冻得瑟瑟发抖,但他仍舍不得烧一点炭来取取暖.老人抬头仰望着夜空,祈祷着上苍,再冷点吧!再冷点吧!好让我尽快地把炭卖出去,卖一个好价钱呀!可怜的老人真可谓是身无过冬衣,家无隔夜粮. 清晨,老人醒来,看到地上积了一尺多厚的雪,他万分惊喜,双手放在胸前,感谢上苍的恩惠.他连忙备好炭车,轧着冻了冰的.车辙,走在了卖炭的路上. 由于路上积雪太厚,很难行进,到了正午,才赶到集市.牛也乏了,人也饿了,只好在市场门外泥泞的路旁歇歇脚.过度的寒冷、饥饿、劳累,老人倚在牛背上取取暖,不知不觉,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老人梦见自己很快把炭卖了,并且卖了一个好价钱,他赶紧买了一件过冬的棉衣,买了一包金黄的玉米面,哼着山歌,赶着牛,轻快地走在了回家的路上. 正在这时,老人隐约听见了一阵由远而进的马蹄声,他猛地惊醒了,看到站在眼前的是出使宫市的太监带着爪牙,嚷到,"老头,起来,起来!" 太监手中拿着文书,口口声声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叫老人把炭运向皇宫.可怜的老人怒视着宫使,万般无耐地调转车头,吆喝着劳累的牛,拖着疲惫和饥饿的身子走向皇宫. 这满满的一车碳,足有千余斤,宫使们硬是从老人手中抢走了.老人的心如刀割,老人在无声的哭泣却又无能为力.宫使把陈旧的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挂在牛头上,就算是买炭钱了. 宫使们把老人赶出了宫门,他辛辛苦苦烧的一大车炭,就这样被掠夺走了. 老人牵着牛,还有那连炭渣一粒不剩的炭车,含着泪,拖着沉重的双腿,一步一步走回了终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