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的主人公是
完璧归赵的主人公是蔺相如。完璧归赵是一个成语,其是由历史故事演变而来的,原本的意思是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的从秦国带回赵国,现在多用来比喻将原物完好无缺的归还给本人。与完璧归赵意思相近的词有物归原主。 完璧归赵的主人公是 完璧归赵的主人公是蔺相如,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也是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蔺相如一生博学多才、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非常受赵惠文王的重用,并与廉颇称为刎颈之交。 完璧归赵讲的是秦昭襄王愿以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当蔺相如捧着和氏璧献给秦王后,秦王似乎并没有想换城池的意思,蔺相如假借和氏璧有瑕疵要指明的空档抢回和氏璧,最终将和氏璧完好的带回赵国。 完璧归赵的意思 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原本的意思就是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的从秦国带回赵国,现在多用来比喻将原物完好无损的归还给本人。与完璧归赵的意思相近的词语有物归原主、物归旧主,意思相反的词语有久假不归、巧取豪夺等。
完璧归赵的主人公是
成语故事完璧归赵的主人公是蔺相如,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最重要的有三个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他多谋善辩,胆略过人,以大局为重,善与人和,历代备受称颂。 完璧归赵故事内容 战国时期,赵惠王得到一块名叫和氏璧的宝玉。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情后,写信告诉赵惠王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赵王担心秦王使诈,便派蔺相如带宝玉去换取城池。蔺相如来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给了秦王,秦王只顾欣赏宝玉,却不提城池的事。 蔺相如以指出宝玉的瑕疵为由,拿回了宝玉。他走到柱子旁,高举宝玉,并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还说如果秦王一定要抢夺宝玉,自己便和宝玉一起撞碎在柱上。秦王无奈,只好拿出地图划出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蔺相如担心秦王假意应付,一边提出要秦王斋戒五日,一边派随从带着宝玉返回赵国。等到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和氏璧送回赵国的事情告诉秦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完璧归赵的成语故事
赵国有块"和氏璧",秦王很想得到它,说愿以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赵国感到很为难,因为秦国历来不讲信义,赵国怕挨了骗还要被人耻笑,有损赵国的形象。如果不给秦国这块玉,又怕秦国抓住把柄,就此发兵来犯,真是进退两难。就在这时,宦官头目缪贤推荐说:"我家有个叫蔺相如的门客,智勇双全,可以让他想想办法。"赵王无奈,也只好叫他来试试。赵王问道:"秦王说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给还是不给?"相如说:"秦强赵弱,我们不能回绝。"赵王又问:"若秦收了和氏璧,又不给我们城池,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提出这个要求,要是不答应,是赵国理亏,若是秦国收了赵国的玉璧,又不给城池,那就是秦国理亏了。比较起来,我看还是后一种办法好。如果大王实在没有人可以派遣,我可以勉强凑数。如果秦王把城划给我们,我就把璧留在秦国,如果他们不愿交出城池。我就完璧归赵'。"赵王觉得蔺相如口才超群,虑事周密,就派他带璧去了秦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完璧归赵成语故事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完璧归赵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完璧归赵[ wán bì guī zhào ] 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 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例 句 1. 这些书我看过之后一定完璧归赵,请你放心。 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呐?要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美女们去看。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我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宾馆去休息。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 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直到今天,人们谈起这段故事来,还对蔺相如的英勇行为翘大拇指哩。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和氏璧来源 传说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上砍柴,偶然发现一只美丽的凤凰栖在一块青石上。按民间传说“凤凰不落光宝地”,卞和认定这块青石是宝贝,于是将它献给楚厉王。当时王宫的玉石匠不识此宝,说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命令武士砍掉了卞和的左足。厉王的儿子武王继位后,卞和又把这块宝石献给了武王,仍被说是普通的石头,武王以同样的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右足。若干年后,武王的儿子文王即位,卞和还想去献宝,可是因为失去双脚而无法行走,便抱着这块宝石坐在荆山下哭了整整三天三夜,一直把眼泪哭干,眼中滴出鲜血来。有人把这件事禀告了文王,文王派人问卞和:“天下受刑被砍掉双足的人很多,为什么数你悲伤得最厉害呢?”卞和回答说:“我痛心的并不是自己双足被砍断,而是这块宝石,被人认为是普通石头!”于是,文王派人把卞和接进王宫,并命令玉石匠精心琢磨,剖开石头,果然从中得到一块润无瑕、晶莹光洁的奇宝,文王再命令工匠将它雕成一块玉壁。世人为纪念卞和 的发现,便给它取名为“和氏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