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臧克家的作品

时间:2024-02-20 02:47:29 编辑:阿旭

藏克家的介绍

臧克家简介
(1905~ )
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1905年10月 8日出生于地 主家庭.自幼喜爱古诗和民歌.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农村, 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的深切同情.这奠定了他 此后诗歌创作的生活基础.1919年在县立高等小学上学 时,受到“五四”反帝反封建思潮的影响.1923年入济 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接触了新文学,开始习作新 诗.1926年秋,到武汉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曾随国民 革命军讨伐反动军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回 到故乡,不久因受反动派迫害,逃亡东北.1929年考入 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0至1934年,在国立山东大学 读书期间,含愤苦吟,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的鼓励,创 作诗集《烙印》(1933)、《罪恶的黑手》(1934)先后出 版.大学毕业后,到山东临清中学任教,一面教书,一 面从事新诗创作,写下了长诗《自己的写照》(1936)和 短诗集《运河》(1936).
臧克家这4本诗集,以劳动人民的苦乐为苦乐,都是 “在生活上有意义的诗”(闻一多《烙印·序》),因 而受到文坛的好评.茅盾说:“《烙印》的二十二首诗 只是用了朴素的字句写出了平凡的老百姓的生活.…… 我相信在目今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许是最优 秀中间的一个了.”(《一个青年诗人的“烙印”》) 臧克家这时的短诗多是以经过锤练的诗句,抒写旧中国 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勤劳与坚忍,具有真实、精练、含 蓄的艺术风格,能让读者从咀嚼和回味中体会诗人深沉 的感情.《老马》、《难民》和《老哥哥》,写出了农 民悲痛的遭遇,大车轭下老马遭受的重压,概括了多少年 来农民背上的苦难的重荷;《村夜》和《答客问》,描绘 了30年代前期北方农村的动乱;《天火》与《不久有那 么一天》,则以浪漫主义的诗句预告光明即将来临:“暗 夜的长翼底下,伏着一个光亮的晨曦”.反映劳苦工人 生活的《洋车夫》、《歇午工》等,也是被传诵一时的 诗篇.长诗《罪恶的黑手》和《自己的写照》,表现的 生活内容更为广阔.《罪恶的黑手》揭穿了帝国主义掩 盖在宗教外衣下的罪恶行径,热情歌颂了工人群众的伟 大力量.它结构绵密匀称,形象鲜明生动,在和谐的韵律 里有着奔放自如的气势.作者在“内容方面,竭力想抛 开个人的坚忍主义而向着实际着眼”,“在外形上想脱 开过分的拘谨向博大雄健处走”(《罪恶的黑手·序》). 《自己的写照》通过作者自己的生活道路,从一个侧面 反映了大革命时代的社会风貌.读来感到亲切.臧克家 诗作的问世,给30年代诗坛带来了新的气息.它兼有中 国诗歌会派与新月派二者的长处,坚持前者文艺反映现 实、为大众服务的现实主义思想,采纳后者注重锤炼字 句和表现技巧的长处. 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奔赴前方,从事进步文化工 作近5年之久,有《从军行》(1938)、《泥淖集》(1939)、 《淮上吟》(1940)等诗集出版.这些诗热情歌颂了神圣 的民族解放战争,对抗战胜利充满了希望和信心.由于 这时作者目睹了前方战士的牺牲、人民的痛苦、汉□的 无耻,诗中蕴含了深切的悲痛和愤慨.此时的作品虽不 及战前诗篇的精练、谨严,但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格 调奔放流畅.
1942年秋,到达重庆从事文学创作,并参加中华全 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活动.有《古树的花朵》(1942)、 《泥土的歌》(1943)、《十年诗选》(1944)等诗集出版. 《泥土的歌》将笔锋由战地转向了农村:“一笔自然的 风景,一笔农民生活的缩影,有愁苦,有悲愤,有希望, 也有新生”(《泥土的歌·序句》).它与《烙印》的 主题相接,抒写农村生活,咏叹农民的命运,是作者从 深心里发出来的一种真挚的声音.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实行法西斯统治.诗 人“所听到,看到,接触到的,全是漆黑一团”,他把 笔尖“向着一个又一个黑暗的‘黑心’刺去”(《刺向 黑暗的“黑心”》),产生了《宝贝儿》(1946)、《生 命的零度》(1947)等政治讽刺诗集.作者抓住当时政治 上的重大事件,及时地予以揭露,配合了国民党统治区 人民反压迫、争民主的斗争.这些讽刺诗,有比较强烈 的政治色彩;但仍富有抒情的特色.诗句也较前写得朴 素自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臧克家在创作大量诗歌 的同时,还写作了一些散文和小说.散文集有《乱莠集》 (1939)、《我的诗生活》(1943)、《磨不掉的印象》(1947) 等.小说集有《挂红》(1947)、《拥抱》(1947).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诗集有《一颗新星》(1958)、 《春风集》(1959)、《欢呼集》(1959)、《凯旋》 (1962)以及长诗《李大钊》(1959)等,这些诗篇在 内容上是歌颂新社会,在艺术上刻意追求一种明朗、流 畅、不事雕琢的风格,但诗的韵味却较前淡薄.此外,他 的著作还有文艺论文、随笔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 (1955),探讨诗艺的《学诗断想》(1962).
臧克家在书房写作
臧克家曾先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人民出版社 编审、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 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务.曾被选为第二、三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 委员会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作家协会顾问、《诗刊》 顾问兼编委. 诗人的代表性诗篇,已收入《臧克家诗选》(1978); 回忆自己创作的有《诗与生活》(1981);谈自己诗歌创 作的有《甘苦寸心知》(1982);另有《臧克家散文小说 集》(1982).


臧克家的代表作是什么

《有的人》 臧克家
课文插图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举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臧克家[1]

2写作背景编辑
鲁迅
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看到了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等,他深切追忆鲁迅先生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睹物思人,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了自己对纪念鲁迅先生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这首诗热情地歌颂了鲁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有力的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的揭露了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永存,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灭亡的道理。[2]

3作品鉴赏编辑
意义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1949年10月19日)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先生的怀念,而是通过反动派势力与鲁迅先生截然相反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并且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从本诗可以体现出鲁迅为人民服务的无私、伟大的精神。对黑暗社会主义者进行全面的打击。
作者曾说:“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先生而叫做‘有的人’。”
分部赏析
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节是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先生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先生的深厚感情。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①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行尸走肉,生命却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为人民当牛做马的人,这种人的生命虽然不复存在了,但是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虽死犹生。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小节,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
②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是从鲁迅所写的《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演变来的。
③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并且朽腐。”
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⑤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这句话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为人民的人的结果和与人民为敌的人的下场做了对比。与人民为敌的人,人民会起来反抗他,将他打垮;为人民的人,人民会崇拜他,敬仰他。
词语解析
①“有的人”: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对外不抵抗,对内压迫人民。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②活:第一个“活”字意思是肉体还活着,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意思是精神永存,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③死:第一个“死”字意思是缺少灵魂,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意思是肉体死亡,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④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
⑤摔垮:人民要推翻反动派,打倒反动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⑥烂得更早:形象地写出反动派和国民党想名垂千古却遗臭万年。
⑦抬举得很高,很高:人民只会记住对他们有恩的人,并且会一直支持着他。
⑧不朽:不磨灭,指长存于世。
评价
臧克家同志的作品屡次获奖,被翻译成了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2002年10月,他被世界诗人大会和世界艺术文化学院授予荣誉人文学博士;同年12月,获第七届今世缘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2]


臧克家生平简介

分类: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问题描述:

写得清楚点就行

解析:

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生平

臧克家,山东诸城人。 生于1905年10月,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孙荃、何嘉。民盟成员。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926年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习。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读书,1934年毕业。后任山东临清中学教员,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宣传科教官。1937年至1942年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秘书、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三十军参议,三一出版社副社长。1942年至1946年任重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候补理事。1946年至1948年任上海《侨声报》文艺副刊、《文讯》月刊、《创造诗丛》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臧克家历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新闻出版总署编审、人民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理事、顾问,《诗刊》主编、编委、顾问,中国写作学会会长,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至三届理事。



臧克家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1937年臧克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后出版有诗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运河》等。抗日战争后,出版有《从军行》、《泥淖集》、《淮上吟》、《鸣咽的云烟》、《泥土的歌》等诗集和长诗《古树的花朵》。1945年出版有诗集《生命的秋天》、《民主的海洋》。抗日战争胜利后,出版有政治讽刺诗《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1947年出版有小说集《挂红》、《拥抱》,散文集《磨不掉的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有《臧克家诗选》、《一颗新星》、《春风集》、《欢呼集》、《 *** 诗词鉴赏》、《李大钊》、《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杂花集》、《学诗断想》、《诗与生活》,《毛主席诗词讲解》(和周振甫合写),《今昔吟》、《怀人集》,《臧克家选集》(六卷)等。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臧克家著作简目

《烙印》(诗集),1933年自印出版,闻一多作《序》,收诗二十二首;

1934年3月开明书店新版,增加《再版后志》及诗三首;1963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将《烙印》与《罪恶的黑手》合为一集,亦称《烙印》,增加《新序》一篇。

《罪恶的黑手》(诗集),1934年10月生活书店初版;1947年6月星群出版公司初版,收诗十六首。

《自己的写照》(长诗),1936年7月文学出版社初版。

《运河》(诗集),1936年10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收诗二十四目。

《津浦北线血战记》(通讯报告集),1938年5月汉口生活书店初版,收通讯十五则。

《从军行》(诗集),1938年6月汉口生活书店初版,收诗十四首。

《乱莠集》(散文集),1939年5月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初版,收文二十三篇。

《泥淖集》(诗集),1939年3月生活书店初版,收诗十二首。

《随枣行》(散文集),1939年10月前线出版社初版,收文七篇。

《淮上吟》(长诗集),1940年5月上海杂志公司初版,收长诗二篇

《呜咽的云烟》(诗集),1940年7月桂林创作出版社初版,收诗五首。

《向祖国》(诗集),1942年4月桂林三户图书社初版,收诗六首。

《古树的花朵》(长诗),1942年12月成都东方书社初版。

《我的诗生活》(散文集),1943年1月重庆读书生活社初版。

《泥土的歌》(诗集),1943年6月桂林今日文艺社初版,收诗五十二首。

《国旗飘在雅雀尖》(诗集),1943年11月成都中西书局初版,收诗三十一首。

《感情的野马》(长诗),1943年11月重庆当今出版社初版。

《十年诗选》(诗选),1944年12月重庆现代出版社初版,收诗七十首。

《生命的秋天》(诗集),1945年5月重庆建国书店初版,收诗九首。

《民主的海洋》(诗集),1945年6月重庆世界编译所初版,收诗十二首。因印刷质量太差,未能发行。

《宝贝儿》(诗集),1946年5月重庆万叶书店初版,收诗十七首。

《生命的零度》(诗集),1947年4月上海新群出版社初版,收诗二十九首。

《挂红》(小说集),1947年6月上海读书出版社初版,收小说十篇。

《磨不掉的影象》(散文集),1947年10月上海益智出版社初版,收散文八篇。

《拥抱》(小说集),1947年12月上海衰星图书杂志社初版,收小说5篇。

《冬天》(诗集),1947年上海耕耘出版社初版,收诗十九首。

《臧克家诗选》(诗选),1954年1月作家出版社北京第一版,收诗三十六首;

1956年八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第一版,收诗九十三首;

1978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第二版,收诗一百零六首(其中有组诗三题)。

《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论文集),1955年12月新文艺出版社第一版,收文二十二篇;

1962年9月上海文艺出版社新1版,收文二十一篇,删九篇,补八篇。

《杂花集》(论文、杂文集),1958年3月北京出版社初版,收文三十六篇。

《一颗新星》(诗集),1958年4月作家出版社初版,收诗三十六首。

《春风集》(诗集),1959年3月作家出版社初版,收诗四十四首。

《李大钊》(长诗),1959年6月作家出版社初版。

《欢呼集》(诗集),1959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收诗四十五首。

《凯旋》(诗集),1962年7月作家出版社初版,收诗二十三首。

《学诗断想》(论文集),1962年10月北京出版社初版,收文二十六篇;

1979年8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增订本,收文三十九篇。

《忆向阳》(诗集),1978年3月北京人民出版社初版,收诗四十五首。

《今昔吟》(诗集),1979年4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初版,收诗一百零一首。

《怀人集》(散文集),1980年8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初版,收文二十篇。

《友声集》(三人旧体诗词合集),1980年11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初版,其第三辑为臧克家诗辑,收诗四十五首。

《诗与生活》(散文集),1981年10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初版,收文七篇。

《甘苦寸心知》(散文集),1982年2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初版,收文三十篇。

《臧克家长诗选》(诗选),1982年5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初版,收诗四首。

《臧克家散文小说集》1983午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初版,收文二百三十一篇。


臧克家到底是谁呢?

臧克家到底是中国著名诗人。臧克家,男,(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毕业于山东大学,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著名诗人。臧克家短诗《有的人》被广泛传颂,且被选入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十七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人教版教材经作者同意后改名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2017年教材改版改回原题目)入选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二课。代表作《难民》《有的人》《老马》等。2004年2月5日20时35分,臧克家因冠心病、尿毒症导致多脏器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98周岁零120天。人物评价:臧克家同志的一生是不懈追求光明的一生,是自觉地表现时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勤奋笔耕、呕心沥血、不断攀登艺术高峰的一生。他思想敏锐、爱憎分明,善良正直、乐观豁达,作风正派、文风朴实,平易近人、襟怀坦荡,生活俭朴、严于律己。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无私地贡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文学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