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春联是写在什么地方的 ?
最早的春联是写在桃木板上。春联来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扩展资料春联习俗:中国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中国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通常春联有两幅直联一幅横联,直联的每幅最后一字有平、上、去、入等声韵(接近国音四声法,但有出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联
最早的春联是写在什么上面
最早的春联是写在桃符上面的,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
春联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
中国最早的一幅春联是什么?
中国第一副对联:
我国第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时间:约1046年前。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春联是什么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在五代十国时后蜀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亲自写下的一副题桃符的春联。联语对偶工整,含义明白,而且首尾二字连起来便是“新春",很适合春节气氛。人们普遍认为这是我国第一副春联。后蜀主孟昶(chǎng)好学能文,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在后蜀灭亡的前一年(公元964年),孟昶突发奇想,想在桃符上写两句话。于是,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意思大致就是:新年享受着先祖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说到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大家都不由自主地会想到五代十国后蜀之主孟昶所提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直以来,深入人心,也得到很多人的认可。但在世界纪录协会的记录上,却记录的不是这副对联,到底哪一副对联才是中华第一副春联呢?三阳始布;四序初开。——“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是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上最早的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经书记录了在岁初日、立春日所写的十二副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唐朝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题联早240余年,称之为中华第一副春联是毫不为过的。“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运用了互文的手法,上下联互相呼应补充,意思就是从立春开始,阳光普照天下、润泽万物,一切都开始复苏,万物欣欣向荣,充满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也从此拉开了序幕。由此看来,这副对联,乃是祝福新年新气象,含有万物繁荣、万事顺意的良好祈愿。常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这副对联恰恰含有此意,位于中国春联的首位也就理所应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