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魔王张献忠占领四川后,做了哪些令人发指的事情?
崇祯元年(1628年),崇祯皇帝即位。他继承的大明政权是一个气数将尽、腐朽衰败的烂摊子。国土北方有皇太极努尔哈赤率领的满族大军虎视眈眈,边患不断;内地则天灾频频,盗匪蜂起,肆虐大半个中国。明朝最后一个朱皇帝面临的局面是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势危如累卵。 崇祯七年(1634年),张献忠率一部屠戮安徽凤阳后,至四川泸州,围泸州城,裸妇女数千人置城下,有稍微不从或感到羞愧的都杀掉。 崇祯十年(1637年),李自成在汉中兵败于洪承畴,与混天星等从陕西凤翔入川。一支队伍由浅滩涉嘉陵江,陷昭化,越潼川,攻下金堂。另一支则攻下剑门、梓潼、绵州、绵竹、温江,焚毁新都,围成都二十日不下。此次出入四川三月,陷州县三十六所。所过之处,腥风血雨,伏尸千里,天地为昏。“有对父淫女而杀者,有缚夫淫妻而杀者,有预少孕妇男女剖验以为戏者,有掷孺子于油锅观其跳跃啼号为乐者,有刳生人腹实以米豆牵群马而饲之者。获逃者必人人加刃而后磔之。”而且张献忠对付妇女还有特别的办法,他设计了一种叫做“骑木驴”的酷刑用来对付不合作的女子:首先将该女子吊起来,使其阴部对准一根直立的木杆,然后割断绳子使该女子坠落下来,木杆遂从女子的阴部穿进,再从口鼻中穿出去。被折磨的女子直到三四天后才死去。民女惊骇之极,只好纷纷主动献身,比娼女还像娼女。
“杀人魔王”张献忠究竟是怎么死的?
张献忠在历史上记载比较靠谱的说法是被箭射杀而亡的。说起张献忠,就不由得不说他杀人狂魔的形象了,张献忠少时曾读书,长大后成为了一名捕快,不过犯了事,被判了罪。当时他因为面相奇异,被人家给打了一百军棍除名了。后来发生了蝗灾,四处农民揭竿而起,其中就有张献忠,别说他运气好竟然成了一方霸主。于是他就带着自己的一群乌合之众,开启了杀人狂魔的模式。可能清朝对他的评价有失偏颇,可他曾经杀无辜百姓确是事实,如果不是因为他太肆无忌惮了。当时的朝廷也不会派精兵强将来讨伐他,在顺治三年十一月的时候,鳌拜等将领受肃亲王的命令前来扫清农民起义军。当时朝廷军队是出其不意,而张献忠等人是临阵磨枪,优胜劣汰一目了然。有备而来的清军,把张献忠等人打了个措手不及。人家是专业的军队,而这边是半路出家的农民。张献忠这边损失惨重,根据他身边的一个传教士的描述。就是在这场战役中,张献忠中了箭,被人家射了个透心凉。这个传教士还描绘了张献忠的死亡过程,因为应战仓促,没拿合适的兵器,没穿盔甲。身无长物不说,还站在特别显眼的地方给人家当了靶子。不过据说,张献忠这个魔王在死之前都下令焚烧王府。我总觉得这不太可能,这里都快死了,那里还能叮嘱这个吗,这可能是清朝为了说明张献忠的残暴不仁,故意多加渲染了吧。所以说,张献忠还是被清朝将领等人给联合剿灭的。
康熙微服私访记里的铃铛记里的铁铃儿是谁演的?
姓名:杨若兮
生日:12月26日
星座:摩蝎座
血型:O型
身高:163cm
体重:45kg
三围:81、67、90cm
最喜爱的食品:水果
最喜爱的甜品:冰淇淋
最喜爱的动物:猫
最喜爱的植物:百合花
最喜爱的颜色:淡蓝、白
最喜爱的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
主要电影作品:
2004年 《三度空间》 饰演:叶馨怡
2003年 《淡蓝色空间》 饰演:女主角
2002年 《军火(T.R.Y)》 饰演:丁爱玲 (导演:日本)
2001年 《爱在心口难开》 饰演:菁菁
1996年 《男孩儿女孩儿》影片获97年“华表奖”
主要电视剧作品:
2004年 《我们的父亲》 饰:柳晓露
2004年《相亲过大年》 饰:赵思涵
2004年《春天来了》 饰:马春燕
2004年 《从爱情开始》 饰:欧阳翎
2004年 《醋溜族》 饰:小黄
2003年 《剑出江南》 饰:晓莹
2003年 《人命关天》 饰:齐潇男
2003年 《双龙会》 饰:怜花
2002年 《素女的故事》 饰:素女
2002年 《高老头儿奇遇记》 饰:高丹丹
2002年 《局长张德山》 饰:容惠
2001年 《张灯结彩》 饰:么妹
2001年 《大醉侠》 饰:米小碗
2000年 《济公传奇》 饰:林富贵
2000年 《尚方宝剑》 饰:冷香
1999年 《财神到》 饰:宝妹
1999年 《康熙微服私访记Ⅲ》 饰:铁珠、铁铃
1998年 《姐妹》 饰:雪儿
1997年 《康熙微服私访记Ⅰ》 饰:坠儿
杨若兮她没有林黛玉的清高孤傲,也没有薜宝钗的八面玲珑,看似不够完美,像说话咬舌与说话不经大脑等种种缺点,但给人的感觉却娇憨无比。杨若兮也是这样,从《男孩女孩》到《姐妹》再到《上方宝剑》、《财神到》一步步走来,演技日渐成熟,但性格还是纯纯傻傻的。这样的另类淑女是不是比传统的正牌淑女更多了几分亲切与活力呢?
兮兮的成长经历:
自从15岁那年误打误撞进了电视剧《男孩女孩》以来,杨若兮一直福星高照:先是赶上了《财神到》,后又随着《济公传奇》《尚方宝剑》火爆,特别是在《康熙微服私访》中扮演铁铃儿以后,她在诸多影视新秀中脱颖而出。她认为自己之所以进步较快,是因为她有一个至爱亲情垒起来的家庭舞台。
小时候,她没少让家里人费力劳神
杨若兮的表演欲从小就很强,家里一来客人她就又唱又跳,客人都走半天了,她还一个人在那儿傻乐,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看过电影《孔雀公主》后,她就觉得自己是片中的孔雀公主,在镜子前模仿,神神道道的好久都出不来。
杨若兮的学习成绩并不算很好,她总是爱走神,好发呆,老师同学都觉得她是个挺怪的人,她自己也觉得没有人能理解她。她的思维是跳跃性的,有时候她甚至觉得她自己都很难说清自己。如果看见一只狗,她就会想:“咦,这狗现在在想什么呢?如果我是狗,我会想什么?那个烟头那么脏,它为什么要舔呢?”
小时候因为杨若兮体质弱,有轻微的佝偻病,而且还有点小儿厌食症,所以妈妈就送她去少年宫练舞蹈,希望她能多锻炼,回家多吃饭。但练功是特别苦的,压腿痛得她嗷嗷直叫。但不去是肯定要挨骂的,所以她就开始想些歪招,比如---逃课。
少年宫门前有一片很大的广场,每到上舞蹈课时,她也会按时来,可来了以后就在广场上看老爷爷遛遛鸟、跑跑狗什么的,差不多到时间了,她就问身边的大人:“叔叔阿姨,几点了?”然后踩着点儿回家。几次不去以后,老师打电话告状,这下可穿帮了。又到了上课的日子,妈妈给她梳好头,还带了一朵很大很红的花。然后就一路偷偷跟着她,于是远远就看见广场一大片绿色里有一大朵红花,格外显眼。当时正是下午2点到4点之间,太阳晒得小若兮头晕眼花的,可忽然一下子怎么就阴凉了呢,抬头一看,妈妈给她撑着伞呢。后来,妈妈就给她准备了一个小本儿,放在老师那儿,每次来时签一次,走时再签一次。
说到撒谎,小若兮可真没少挨爸爸妈妈的打。爸爸气急了总是说:“这孩子嘴里就问不出句实话。”
也是因为身体不好,妈妈每天都让她喝牛奶,吃鸡蛋。但小若兮特别不爱吃鸡蛋,她总觉得鸡蛋有股屁味,吃着恶心。那时候鸡蛋要算是奢侈品了,每天早上妈妈帮她梳完头,就给她一个鸡蛋,然后看着她去上学。杨若兮开始总把鸡蛋扔在自己家附近的垃圾堆里,后来怕妈妈发现,就改扔在教室的抽屉里。放学回家后,妈妈问她:“吃了吗?”“吃了呀。”“好吃吗?”“好吃呀。”到了周末,同学大扫除,拿着6个臭了的鸡蛋去她家告状。母亲一见就火了,说:“我们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省下点钱就是为了让你补充点营养,你居然这么不听话。”这顿打杨若兮又是没逃过去。
1989年空政歌舞团在全国招生,无心插柳的杨若兮顺利地考到了北京,随后又被送到上海委培,学习芭蕾舞。她说,那段日子现在想来实在不堪回首。
小时候懒可以逃课,这时候可不行了。每天要早早地起来锻炼,练功时15个女孩站在一排把杆上,动作有一点儿不标准就会被老师揪出来。而且那时候小,自理能力差,早上起来不会梳头,拿几根卡子草草把头发别在一起,一跳起来,十几个孩子稀里哗啦满地落卡子。一天下来,每双舞鞋上都有血,脱下来时钻心地痛。有一次爸爸来看她,一节课都没忍心看到头。
练芭蕾对体重的要求是很高的,什么冰激凌、巧克力这些女孩子爱吃的东西是绝对不能沾边的。孩子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需要营养,由于长期缺乏营养,体质本来就差的杨若兮几乎每个月都会发烧,且都在39℃以上。病了也不敢说,坚持上课、练功,直到妈妈来上海看她才发现。那天,杨若兮扁桃体发炎,嗓子哑了好几天,见到妈妈高兴得光张嘴不出音儿,喊都喊不出来。这下妈妈可心疼坏了,马上带着女儿去检查。这一检查可好,医生把班主任、系主任、校长、副校长全都请来了,确诊她患了严重的心肌炎。从此杨若兮每天除了打针、睡觉什么都不让做。静养了一个星期后,为了保险起见,医生还是建议她休学一年. 外公总是找一些适合她的方式引导她
在杨若兮的脑海里,外公是她最亲的人。
母亲怀她时得了肝炎,有时吐得脸蜡黄蜡黄的,什么都吃不进去。当时几乎所有的熟人都劝她把孩子打掉,医生也说我们不敢保证孩子的健康。但当时杨若兮的父亲已经34岁了,母亲也有28岁了,所以他们都十分珍惜这个小生命,下不了舍弃她的决心。后来外公对母亲说:“如果你想要的话,就生下来吧。与其在这里犹豫,还不如去做一些有用的事情来保证孩子的健康,吃一些对胎儿有益的食品,做做运动什么的。决定了就不要后悔。”
杨若兮生下来时才4斤多,体质很差,是外公一手把她抱大的,所以感情特别深。
因为杨若兮好走神,所以老师、父母总觉得她不爱学习,常常冲她发火。可是外公就不同,他总说:“若兮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孩子,要慢慢来。她发呆,我们就要想一想,她在想什么呢?有什么事情值得她想这么久?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强制是没有用的。”所以外公总是找一些适合她的方式来引导她。小若兮爱唱歌,她第一次唱歌是外公给她录下来的;小若兮个子小,但她喜欢看阳台外面的风景,外公就抱着她一起看;上街了,小若兮看着气球、棉花糖发呆,外公就直接问她,你喜欢哪种颜色;小若兮第一次编故事,也是外公做她忠实的听众;到了晚上,外公还会陪她下五子棋、过家家。总之,外公不会阻止她做任何事,他总是很理解、很有耐心地在呵护着她时引导教育她。
在杨若兮就读的小学里有一个秋千,挂在篮球架子上。下课了,总是高年级的小朋友抢了先,而且每天都围着许多许多的小朋友。杨若兮个子小,不但爬不上去,常常连看都看不上一眼。可是她实在太想坐一坐秋千了,回家后她就告诉了外公。没想到,当她第二天放学回家时,惊喜地发现她们家的阳台上有了一个专门为她做的小秋千。从此她每天一放学,扔了书包就要坐上去荡一会儿,她说:“我太幸福了,就像圆了一个梦一样。”
外公的去世没有一点儿预兆。像往常一样,杨若兮晚上在外公家里补英语,早上就和父母去了奶奶家。到了晚上,舅舅、舅妈哭着喊着把她们叫回去。回到家,外婆面无表情,木然地看着外公的照片,而最疼爱杨若兮的外公居然已经根本认不出她了。当时的情景杨若兮至今还历历在目,她说当时外公的眼睛都是灰色的,而且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了。家里的大人们马上把外公送进医院,是脑溢血。年幼的杨若兮以为明天早上外公就会好起来,可是第二天早上7点钟父亲把她从被窝里叫起来,特别严肃地对她说:“兮兮,你外公已经去世了。”在杨若兮的记忆里,父亲是个特别坚强的人,可是当时一说完父亲就哭了。那一年她10岁,那是她第一次体验生离死别,而且是她最亲的人。
外公去世后,按重庆人的习惯,要在家里停三天再火化。家里没有人承认外公已经不在的事实,依然很自然地和他说话,外婆还像平时一样给他念报纸。杨若兮拉着外公透骨冰凉的手哭得天昏地暗,母亲为了劝女儿,说:你不要这样哭,眼泪滴到外公身上,他就不会来看你了,你也不会梦见他了。小若兮吓坏了,一边流泪,一边去擦外公脸上的泪水……
那段记忆太深刻了,直至现在,11年过去了,杨若兮还清晰地记得每一个细节,外公---那个最爱她的人,还常常出现在她的梦里。每次回家探亲,不管行程多么紧张,她都要去祭拜外公。
怕女儿傍大款,过20岁生日时父亲送她一辆汽车
杨若兮很小就离开了家,10岁开始独立生活,所以父母觉得她没有受到同龄人所受到的呵护与疼爱,总觉得欠她的。
每年杨若兮过生日,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上海,父母都会给她寄来鲜花,把思念和祝福带给远方的女儿。
杨若兮刚到上海上学时,一次爸爸来看她,带她出去加餐,给她点了一个她最爱吃的鱼香肉丝,又亲手给她炒了一个青菜,煎了一个荷包蛋,做了一碗汤,外加一碗米饭。杨若兮坐在那里,一个人稀里哗啦全吃了。后来父亲对母亲说:“当时我都快哭了,她怎么能全吃得下呢?”
但父母从不当着女儿的面哭,每次送女儿离家,母亲总是笑着说:“好好听话,在火车上把钱收好,到了给家里打电话、写信。”可火车一开动母亲就止不住想流泪,回到家,往往要伏在父亲的怀里大哭一场。
杨若兮的父亲脾气并不好,在单位和同事们说话总是很严肃。后来同事们摸着窍门了---和他聊别的没门儿,可一谈到女儿,他就滔滔不绝。所以以后有什么事情要和他商量,来人总会坐下来先聊一会儿若兮,气氛融洽了再谈正事儿。
父亲对女儿却绝对有耐心。拍《姐妹》时,要抽烟,那架势都是父亲一招一式教出来的。父亲教她怎么拿烟,怎么点烟,怎么吸进去再吐出来。后来还真演得像模像样的。
说到父亲,那份30万元的生日礼物是不能不提的。因为演艺圈子乱,女孩子常常会受到各种诱惑,父亲看到女儿身边的一些女生为了钱去傍大款,就在杨若兮20岁生日的前夕对她说:“我觉得你需要一辆车。”当时把杨若兮乐坏了。30万元的尼桑,对于杨若兮的家庭来说虽不至于倾家荡产,但也决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拿出来的。父亲说:“我希望你过单纯快乐的生活。送你车是为了告诉你,我们会尽量给你提供好的条件,不要为车、为钱去担心。”车牌办下来恰是5825(我爸爱我),这也许是天意吧。
杨若兮也是个孝顺的孩子,自从演《财神到》以后,每部戏的片酬她都会寄一部分给家里。其实家里不会缺她的钱,杨若兮只是希望父母能享她的福,她要证明,她自己可以养活自己,并且能够生活得很好。杨若兮始终都有一个愿望,她要给父母买一栋条件好、管理好、环境优雅的房子。
父母常对女儿说:“当你遇到幸福的生活,尽情地去过。当你遇到挫折,需要我们时,尽管回来,家永远都是你温馨的港湾。”
《多宝塔感应碑》的碑文原文是什么?
原文: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南阳岑勋撰 朝议郎判尚书武部员外郎琅邪颜真卿书 朝散大夫检校尚书都官郎中东海徐浩题额粤《妙法莲华》,诸佛之秘藏也;多宝佛塔,证经之踊现也。发明资乎十力,弘建在于四依。有禅师,法号楚金,姓程,广平人也。祖、父并信著释门,庆归法胤。母高氏,久而无妊,夜梦诸佛,觉而有娠。是生龙象之征,无取熊罴之兆。诞弥厥月,炳然殊相。岐嶷绝于荤茹,龆龀不为童游。道树萌芽,耸豫章之桢干;禅池畎浍,涵巨海之波涛。年甫七岁,居然厌俗,自誓出家,礼藏探经,《法华》在手。宿命潜悟,如识金环;总持不遗,若注瓶水。九岁落发,住西京龙兴寺,从僧箓也。进具之年,升座讲法。顿收珍藏,异穷子之疾走;直诣宝山,无化城而可息。尔后,因静夜持颂至《多宝塔品》,身心泊然,如入禅定。忽见宝塔,宛在目前,释迦分身,遍满空界。行勤圣现,业净感深,悲生悟中,泪下如雨。遂布衣一食,不出户庭,期满六年,誓建兹塔。既而许王瓘及居士赵崇、信女普意,善来稽首,咸舍珍财。禅师以为辑庄严之因,资爽垲之地,利见千福,默议于心。时千福有怀忍禅师,忽于中夜,见有一水,发源龙兴,流注千福,清澄泛滟,中有方舟。又见宝塔自空而下,久之乃灭,即今建塔处也。寺内净人名法相,先于其地,复见灯光,远望则明,近寻即灭。窃以水流开于法性,舟泛表于慈航,塔现兆于有成,灯明示于无尽:非至德精感,其孰能与于此?及禅师建言,杂然欢惬:负畚荷插,于橐于囊;登登凭凭,是板是筑。洒以香水,隐以金锤。我能竭诚,工乃用壮。禅师每夜于筑阶所,恳志诵经,励精行道。众闻天乐,咸嗅异香,喜叹之音,圣凡相半。至天宝元载,创构材木,肇安相轮。禅师理会佛心,感通帝梦。七月十三日,敕内侍赵思偘求诸宝坊,验以所梦。入寺见塔,礼问禅师,圣梦有孚,法名惟肖。其日,赐钱五十万、绢千匹,助建修也。则知精一之行,虽先天而不违;纯如之心,当后佛之授记。昔汉明永平之日,大化初流;我皇天宝之年,宝塔斯建。同符千古,昭有烈光。于时道俗景附,檀施山积,庀徒度财,功百其倍矣。至二载,敕中使杨顺景宣旨,令禅师于花萼楼下迎多宝塔额。遂总僧事,备法仪。宸眷俯临,额书下降,又赐绢百匹。圣札飞毫,动云龙之气象;天文挂塔,驻日月之光辉。至四载,塔事将就,表请庆斋,归功帝力。时僧道四部,会逾万人。有五色云,团辅塔顶,众尽瞻睹,莫不崩悦。大哉观佛之光!利用宾于法王。禅师谓同学曰:鹏运沧溟,非云罗之可顿;心游寂灭,岂爱网之能加?精进法门,菩萨以自强不息,本期同行,复遂宿心。凿井见泥,去水不远;钻木未热,得火何阶?凡我七僧,聿怀一志,昼夜塔下,诵持《法华》。香烟不断,经声递续,炯以为常,没身不替。自三载,每春秋二时,集同行大德四十九人,行法华三昧。寻奉恩旨,许为恒式。前后道场所感舍利,凡三千七十粒;至六载,欲葬舍利,预严道场,又降一百八粒;画普贤变,于笔锋上联得一十九粒。莫不圆体自动,浮光莹然。禅师无我观身,了空求法,先刺血写《法华经》一部、《菩萨戒》一卷、《观普贤行经》一卷,乃取舍利三千粒,盛以石函,兼造自身石影,跪而戴之,同置塔下,表至敬也。使乎舟迁夜壑,无变度门;劫算墨尘,永垂贞范。又奉为主上及苍生写《妙法莲华经》一千部(金字三十六部),用镇宝塔。又写一千部,散施受持。灵应既多,具如本传。其载敕内侍吴怀实赐金铜香炉,高一丈五尺,奉表陈谢,手诏批云:“师弘济之愿,感达人天;庄严之心,义成因果。”则法施财施,信所宜先也。主上握至道之灵符,受如来之法印,非禅师大慧超悟,无以感于宸衷,非主上至圣文明,无以鉴于诚愿。倬彼宝塔,为章梵宫。经始之功,真僧是葺;克成之业,圣主斯崇。尔其为状也,则岳耸莲披,云垂盖偃,下欻崛以踊地,上亭盈而媚空,中晻晻其静深,旁赫赫以弘敞。碝磩承陛,琅玕綷槛,玉瑱居楹,银黄拂户,重檐叠于画栱,反宇环其璧珰。坤灵赑屃以负砌,天祗俨雅而翊户。或复肩挐(上为加)挚鸟,肘擐修蛇,冠盘巨龙,帽抱猛兽,勃如战色,有奭其容。穷绘事之笔精,选朝英之偈赞。若乃开扃鐍,窥奥秘,二尊分座,疑对鹫山,千帙发题,若观龙藏,金碧炅晃,环佩葳蕤;至于列三乘,分八部,圣徒翕习,佛事森罗。方寸千名,盈尺万象,大身现小,广座能卑;须弥之容,欻入芥子,宝盖之状,顿覆三千。昔衡岳思大禅师以法华三昧传悟天台智者,尔来寂寥,罕契真要。法不可以久废,生我禅师,克嗣其业,继明二祖,相望百年。夫其法华之教也,开玄关于一念,照圆镜于十方,指阴界为妙门,駈尘劳为法侣,聚沙能成佛道,合掌已入圣流。三乘教门,总而归一;八万法藏,我为最雄。譬犹满月丽天,萤光列宿;山王映海,蚁垤群峰。嗟乎,三界之沉寂久矣!佛以法华为木铎,惟我禅师超然深悟。其貌也,岳渎之秀,冰雪之姿,果唇贝齿,莲目月面。望之厉,即之温,睹相未言,而降服之心已过半矣。同行禅师抱玉、飞锡,袭衡台之秘躅,传止观之精义,或名高帝选,或行密众师,共弘开示之宗,尽契圆常之理。门人苾刍如岩、灵悟、净真、真空、法济等,以定慧为文质,以戒忍为刚柔,含朴玉之光辉,等旃檀之围绕。夫发行者因,因圆则福广;起因者相,相遣则慧深。求无为于有为,通解脱于文字,举事徵理,含毫强名。偈曰:佛有妙法,比象莲华。圆顿深入,真净无瑕。慧通法界,福利恒沙。直至宝所,俱乘大车。(其一)於戏上士,发行正勤。缅想宝塔,思弘胜因。圆阶已就,层覆初陈。乃昭帝梦,福应天人。(其二)轮奂斯崇,为章净域。真僧草创,圣主增饰。中座耽耽,飞檐翼翼。荐臻灵感,归我帝力。(其三)念彼后学,心滞迷封。昏衢未晓,中道难逢。常惊夜杌,还惧真龙。不有禅伯,谁明大宗。(其四)大海吞流,崇山纳壤。教门称顿,慈力能广。功起聚沙,德成合掌。开佛知见,法为无上。(其五)情尘虽杂,性海无漏。定养圣胎,染生迷鷇。断常起缚,空色同谬。薝葡现前,馀香何嗅?(其六)彤彤法宇,繄我四依。事该理畅,玉粹金辉。慧镜无垢,慈灯照微。空王可托,本愿同归。(其七)天宝十一载,岁次壬辰,四月乙丑朔,廿二日戊戌建敕检校塔使正议大夫行内侍赵思偘、判官内府丞车冲、检校僧义方、河南史华刻译文:大唐国长安城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碑文南阳人岑勋撰文。朝议郎、加尚书衔、兵部员外郎、琅琊人颜真卿书丹。朝散大夫、代理尚书、都官郎中、东海人徐浩题写匾额。咦,《妙法莲华经》,乃是佛家深奥秘密之大乘要法。多宝佛塔的出现,即为妙法之明证。此经义的启明和开释,须仰赖具有“十力”的佛陀。而弘法和建塔,则在于奉行“四依”原则的法师。有这样一个姓程的禅师,法号楚金,广平人。其祖父和父亲都信奉佛祖,最后均皈依佛门。其母高氏,多年未孕,夜里梦见诸佛,醒来后就有了妊娠。这样的瑞像,预示了龙象的诞生,而非熊罴入胎的征兆。楚金出生刚满月,就鲜明地与众不同。他幼年聪慧又秉性奇特,拒绝食用荤腥,童年时期,也不做小孩子的游戏。佛道之树,抽枝散芽,就会有樟木般参天挺拔的英姿;禅院水池,小若沟渠,却能蕴涵大海似的波涛。楚金年届七岁,居然就开始厌弃红尘俗世,自己发誓出家伴佛。他虔诚地钻研佛经,爱不释手的《妙法莲华经》,使他悟到宿世的佛缘,如同金刚连环,历历在目。他博览群经,把握佛之精义而无遗,就如同往瓶中注水一般。九岁时正式剃度落发,住长安龙兴寺,正式成为一名在册僧人。楚金禅师20岁那年,就开始升座讲法。禅师以聪颖天资精妙释法,受众顿悟如来宝藏。他引导许多人少走弯路,直登大乘佛法宝顶,而不是停留在小乘佛法的境界。后来,由于楚金在静夜时诵读《妙法莲华经》,诵至“见多宝塔品”这一章节时,身心淡泊无念,仿佛入禅入定。惚惚中出现一座宝塔,惟妙惟肖,宛然就在眼前,释迦牟尼佛的化身,遍满禅室。潜身修行,故有圣像显现;业障净除,因而感应悠远。不禁悟中生悲,泪如雨下。从此禅师就只穿粗布衣衫,每天吃一顿斋饭,足不出户,为期整整六年,发誓要建起禅定中所见的多宝佛塔。紧接着,大唐许王李瓘、及居家修行的赵崇、普意等各方善男信女,都心契善缘,纷纷前来叩见禅师,他们都施舍珍宝财物,助修宝塔。禅师认为,具备庄严清净的胜因,高峻干爽,可资建塔的宝地,是在千福寺内。他心知肚明,却默而不宣。当时千福寺有位怀忍禅师,忽然在半夜看到一泓清流,从龙兴寺发源,浩浩荡荡地流入千福寺。这一水流,清澈可人,波光潋滟,水上还泛着一叶方舟。又看到宝塔从天而降,伫立空中,许久方才消失。那个地方,就是现在建塔之处。千福寺还有一个名叫法相的杂役,早先就在此地多次见到灯光。此光远望时非常明亮,近寻却一无所有。窃以为:流水在于引导人们的法性,水上方舟象征着慈航普度,宝塔出现预兆了佛业之大成,明灯昭示出佛法的无边与永恒。若不是禅师德行崇高、精诚至极,怎么能有这样的感应呢?到禅师正式提出修建多宝佛塔时,众人无不欢呼雀跃,纷纷响应。大家端起畚箕,扛着铁锹,带上布袋,红红火火地就开工干起来了。立板的立板,夯筑的夯筑,洒香水,藏金锤,用壮工,尽全力。楚金每天夜里都要呆在建塔工地上,虔诚诵经,勤谨行持。众人齐闻天籁之音,同嗅灵异之香,僧俗圣凡各界,尽沐浴在喜悦与感叹之中!到大唐天宝初年,各种建筑材料齐备,开始进行宝塔的主体建设安装。楚金虔诚礼佛建塔的行为,上天为之感动,大唐玄宗皇帝梦到了此事。七月十三日,皇帝派内侍赵思侃到千福寺,验证所梦是否属实。他一进千福寺就看到建设中的宝塔,礼拜楚金禅师询问之下,果然同皇上所梦相符,连法号都吻合。当天,就赐钱50万,绢1000匹,以资建塔。由此可知,精诚执着的善举,虽先于皇上,却不违背其意愿;纯真一如的佛心,就应当获得后来成佛的授记。当初汉明帝永平之时,佛的教化才刚刚开始;到我大唐天宝之年,就修建了弘扬佛法之佛塔。二者同为千古盛事,彪炳史册,光耀千秋。而此次道俗参与之众,布施财物攒积之多,相较彼时,又何止百倍矣!天宝二年,皇帝派宦官杨顺景宣旨,命楚金在花萼楼下迎接多宝佛塔匾额。楚金领僧众、备法器、摆佛仪,隆重恭迎。皇帝的恩德再次降临千福寺,赐下御笔题写的“多宝佛塔”匾额及百匹绢绸。我皇御笔飞毫,满纸云中腾龙之气势。天子墨宝挂塔,凝结了天地日月之光辉!天宝四年,佛塔即将竣工,禅师上表请求典庆,将建塔大功归于皇上。宝塔落成庆典之时,汇聚了僧道四部万余人。有五彩云团环绕在塔顶,众人争相观看,欢呼雀跃之声,犹如山崩地裂。伟哉!这神奇的佛光,就是一个盛大的仪式,用来迎接佛陀的降临。楚金禅师对僧众们讲道:“大鹏振翅翱翔于海天,非为云天网罗所能阻挡;佛心追求度脱寂静之境界,岂是红尘七情六欲所能企及?努力向上向善乃修行者入道之门径,修身成佛的觉悟必须要自强不息。根本的期望在于大家共同修行,从而达至我们向来的心愿。亦如凿井时见到了稀泥,才知道离水已近;钻的木头都未发热,怎么能得到火呢?凡是我佛弟子,都要秉承同一心志,不分昼夜在宝塔下诵读《妙法莲华经》。烟香不间断,经声须持续,以此为常态,生命不息,诵佛不止!” 自天宝三年以来,每年春秋两季,汇集同修的大德高僧49名,研诵《妙法莲华经》,止息窥奥,静心参禅,这也是按照我皇的旨意,固定沿袭而成的法式。前前后后的诵经礼拜仪式,因修行感应得到佛宝舍利子共3070粒。到天宝六年,准备葬藏舍利,在事前庄重的道场仪式上,又降下舍利108粒,绘制“普贤菩萨”的佛经典故,在笔锋上又得到19粒。这些舍利,无一不是晶莹圆润,玲珑剔透,光滑灵动,佛影浮泛。楚金禅师以无我的精神对待自身,以空性的觉悟契入佛法。他先刺血抄写《妙法莲华经》1部、《菩萨戒》1卷、《观普贤行经》1卷。又取舍利3000粒,盛在石函之中。同时还打造了自己的石像,头顶石函,跪对诸佛。一同放入塔下,以表示至高的敬意。他誓言,即便夜船面临深沟巨壑之险,也不改变航向;即使经历长劫无数,也要坚贞不渝垂范后世。又奉命为圣上和苍生抄写《妙法莲华经》1000部。再用“金字”抄写36部,用作镇塔之宝。另抄写了1000部,布施给大众持诵。有关楚金禅师灵验感应的事迹尚有很多,具体的可参见他的本传。当年,皇上还敕令内侍吴怀实赐给金铜香炉1个,高达1丈5尺。禅师上表致谢,皇上御笔批曰:“禅师弘法济世的宏愿,感动天地神人;庄严虔诚的心志,彰显了因果佛理。行菩萨之行,当以法布施、财布施为先,此理不虚也!”皇上掌握着圣道灵应的符箓,领受着如来佛法的印玺,若非禅师具有超常的大慧大悟,是无法感应于圣上的;若非我皇英明睿智,也不能慧识禅师的虔诚宏愿。这雄伟壮丽的宝塔,为佛寺平添了庄严与神圣。经手创建的功绩,在于禅师的真愿实行;使这一大业圆满完成,则应尊崇圣主的贡献。宝塔的形状是这样的:如山岳高耸,莲瓣婆娑;如彩云下垂,华盖俯覆。从下面看,宝塔从地面破踊而出,巍然崛挺;往上面瞧,塔身如亭阁般轻盈直上,把天空映衬得更加妩媚。塔心中空,暗光浮动,静穆而幽深;塔表坚实,五彩斑斓,敞亮而恢弘。台阶用似玉的美石砌成,栏杆以如珠的彩石点缀。柱子上镶嵌着美玉,户窗上晃耀着金银。彩画的抖拱承载巍峨的重檐,玉璧的瓦当环饰整齐的椽头。大地上赑屃承负着沉重的塔身,半空中天地众神优雅地帮衬着门户。他们或肩驾挚鸟,或肘绕长蛇,或头盘巨龙,或帽饰猛兽,威风凛凛,犹临战阵容一般恢弘庞大。精妙的刀笔,穷尽了绘画之能事。颂扬的偈语,出自于当朝之精英。至于开门入室,窥寻塔中奥秘,可见多宝佛和释迦牟尼佛并肩同坐在一个莲花宝座上,似乎正面对着灵鹫山讲经说法。经匣成千,经题醒目,仿佛龙宫里陈列的宝藏。佛像金碧辉煌,佩饰华丽,光彩夺目。他们可列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可分为“天、龙”等八部众护法神,圣徒威严肃穆,佛事森严有序。方寸之间可现千种世事,盈尺之地能有万般景象。或现大身,或现小身,或居广座,或处低位,尊卑分明,秩序井然。须弥山巍巍何其大,“欻”的一声就能嵌入一粒小小的菜籽之中;佛仪伞熠熠如此小,一下子却可覆盖三千大千世界。当年北朝的衡岳慧思大禅师,以法华经的精义传授于天台宗的智者禅师,使其开悟。从那以后,天台宗人才寥落,罕能承续。佛法不可长久荒废,因而天生我们的楚金禅师,他继承了天台宗的基业,传续了二位佛祖的衣钵。前后呼应,相隔百年。《妙法莲华经》所开示的修练之法在于,一念之间洞开入道之门,十方天界现于大圆镜智。因循五阴十八果乃悟佛门径,去除种种邪见烦役即成我佛弟子。聚沙之功能成佛道,合掌之际跻身圣流。“三乘”佛法总而归一,八万法藏此经称雄。好比圆月光芒漫天,群星便黯若萤火。极峰与大海辉映下,众山就渺如蚁堆。哎!“三界”众生已经沉寂得太久了!佛陀以《妙法莲华经》作为醒世之法铃,也只有楚金大禅师,超凡脱俗,才深刻领悟到佛的旨意。楚金禅师之容貌,既五岳般挺拔,又冰雪般秀美,唇如果红,齿若贝白,眼现莲花,面似圆月,远望显威严,近观现温祥,见面还未开口交谈,心就已折服大半了。随同楚金一起修行的禅师,一个个抱玉览天书,满腹经纶。持杖游十方,普度众生。他们因循衡岳慧思禅师的足迹,传承止观同修的精义。有的因名望高被皇上钦选,有的是道行深成徒众之师。皆共同弘扬“开示”的天台宗旨,完全契合除偏归常的佛门至理。楚金的门徒如苾萏、如岩、灵悟、净真、真空、法济等人,以禅定与智慧双修,达相得益彰。以持戒与忍辱互用,得刚柔相济。他们如同五色檀香所包裹着的璞玉,虽光芒内敛,却有如同“旃檀德佛”般的德馨,泽芳流长。凡有行必有因,因地圆满,福德就广大。因起于相,名相遣除,智慧就深邃。佛法以有为通达无为,以文字通达解脱。举述禅师建塔之事,由此阐明深奥的佛理。强言不可说法,提笔虔思,直抒盛名。颂词赞曰:(其一)佛祖妙法不可言,犹如碧水出青莲。圆顿快捷底蕴深,真实清净无垢染。智慧高明通法界,福利多如恒河沙。直指宝所越化城,俱乘大车入宝山。(其二)伟哉上根利器人,发心恳切行正勤。正念缅佛感塔现,苦心经营集胜因。玉阶初圆轮相构,一层塔身复初陈,精诚所至昭帝梦,福德感应天地人。(其三) 美轮美奂崇且丽,净域因塔彰佛意。真僧愿弘创奇构,帝王随喜增华饰。中座坚实显威重,飞檐翼翼示轻灵。师荐至诚有灵感,帝力弘深成大业。(其四)念尔后生二障重,心思迟滞遭迷封。昏暗通衢路未晓,中道艰辛更难逢。夜迷杌子常惊惧,还笑叶公怕真龙。若非幸遇此禅伯,于今谁可明大宗?(其五)大海无边吞细流,高山纳土耸云空。天台教门称圆顿,慈悲广大此最雄。聚沙之德成佛道,合掌之际竣圣功。开悟示入佛知见,无上灵台方寸中。(其六)七情六尘虽杂染,性海无漏纳三千。安住不动养圣胎,随染沉浮生迷乱。断见常见均起缚,住空住色皆戏言。余香何用着意寻,薝葡名花现眼前。(其七)法宇彤彤消息远,四依倒驾慈悲船。事事无碍理圆畅,玉粹金辉塔踊现。慧镜无垢照无边,慈灯烛微遁迷乱。空王无上可依托,本愿同归灵鹫山。天宝十一年四月二十二日戊戌时建。钦命巡塔使、正议大夫、内侍赵思侃。判官、内府府丞车冲。僧人义方。河南人史华刻字。作者: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间中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德宗诏文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对后世影响巨大。他的书迹作品,据说有138种。楷书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是极具个性的书体,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行草书有《祭侄稿》、《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自书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米芾《书史》:“《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