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北师大版数学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我让学生先用不同的方法测量课桌有多长,出现不同的答案,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接下来认识尺子,进而认识1厘米,体会1厘米有多长,接下来认识2厘米、5厘米.然后用尺子测量小棒的长度.认识尺子之后,是练习巩固.小熊测量同一支铅笔却出现不同答案时,由学生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参与、思考.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此时,我再以一句简练、切中要害的话总结和提示,顺利地达到让每个学生理解和牢记的效果,比起教师限制学生活动,先做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完成,要来得生动得多,积极得多.接着让学生估一估数学书上的线,再量一量 ,再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然后我引导学生学习测量不规则物体的方法,并用量一量你的小手掌有多长加以巩固.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到生活中去,最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有多长.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我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最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课桌有多长 的教学设计
活动1【讲授】《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数学书是我们的好伙伴,它陪着我们一起学习,你知道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长吗?想想看,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数学书的长度呢?(量一量)说一说你用什么工具量?
学生:用手量,用铅笔,用尺子量。。。。
老师:现在我们一起用手量一量数学书有多长?
老师:谁能汇报一下你测量的结果
学生:
(老师:现在我们再一起用铅笔量一量课桌有多长?老师:现在我们一起用用尺子量一量书有多长?反馈同上)
老师:通过刚从的三次测量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同样的课桌我们三次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学生:因为我们量的时候用的东西不一样,有的长,有的短,所以结果不一样。
老师:你真有见解。对了,因为我们刚才测量使用的工具不一样,标准就不一样了,所以量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老师: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测量的结果一样呢?
学生:用同样的工具。
老师: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学生:尺子。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认识尺子
老师:尺子是常用的测量工具。为了测量的准确与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我们在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通常统一用尺子量,现在就请大家拿出尺子,仔细观察一下,尺子上都有什么?
学生:尺子上有很多线。
老师:我们把这些线叫做“刻度线”。仔细观察这些刻度线我们会发现这些线有长有短,长刻度线把尺子分成一大格,一大格,短线再分成一小格一小格,这些大格和小格均匀的排列着。每一条长线对应一个数字。
老师:尺子上除了刻度线还有什么?
学生:一些数字,1、2、3……
老师:尺子最左端的数字是几?
学生:0
老师:谁知道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学生:0表示起点。
老师:对了,尺子上的这个“0”表示起点,我们给他起个名字叫0刻度. 我们发现从左端0刻度开始,从左到右依次从小到大整齐的排列着一些数字,每个数字对应一条长刻度线。
老师:尺子上还有什么?
2、认识厘米
学生:还有字母“cm”
老师: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见的长度单位。(板书)
老师:尺子上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1厘米也可以写成25px。
3、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老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小棍,老师告诉你们这根小棍的长度就是1厘米,1厘米就和这根小棒一样长。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用拇指和食指夹住这根小棍,然后把小棍轻轻抽出来,拇指和食指保持不动,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这个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仔细看一看1厘米的长度。
老师: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老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尺子上刻度0到刻度1之间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么你们还能在尺子上找一找还有那段也是1厘米长吗?
学生:刻度1和刻度2之间的长度。
学生:刻度2和刻度3之间的长度。
…
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尺子上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老师:对了,尺子上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老师:请同学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自己的身体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手指一节大约1厘米,电灯开关按钮的宽大约1厘米,订书钉的长,橡皮的厚大约1厘米,数学书的厚度 …
4、认识几厘米
老师:刚才我们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到哪是2厘米?
学生:从0到2,
老师:从刻度0到刻度2之间有两个大格,两个大格就是2厘米
老师:除了从0到2是2厘米,谁还找到了从哪到哪是2厘米?
学生:从1到3,从2到4……
老师:从哪到哪是3厘米
学生:从刻度0到刻度3
老师:除了从刻度0到刻度3是3厘米,谁还找到了从哪到哪是3厘米?
学生:从1到4,从2到5……
老师:我们尺子上找2厘米,3厘米长时我们知道从刻度0到刻度2就是2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3就是3厘米,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老师:你真善于总结,谁听懂他所说的了,再说一遍。
学生: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老师听明白了从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也就是说从0到刻度6就是几厘米?(6厘米)
老师:从0到刻度几,我们能快速的知道就是几厘米,那么如果不从0开始,从其他数字开始我们能快速的知道是几厘米吗?
老师:从刻度2到刻度4,是几厘米
学生:2厘米
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是通过数几个大格知道的
老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用4-2=2知道的
老师:你是用后面的大刻度数减去前面的小刻度数,等于几,就是几厘米。
5、量一量
老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尺子,现在你能用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铅笔的长度吗?
学生:能
老师:现在请大家试着量一量。
老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
学生:把铅笔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线,另一端指向几,就是几厘米。
老师:你说的真好。现在我们共同量一量手中数学书短边的长度?我们把书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线,然后看书的另一端指向数字几,()那么书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厘米)
老师:现在你们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了吗?(会了)小熊也正在用尺子量木板的长度,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小熊量得对不对?
老师:请看这幅图,谁能说小熊量的对不对
学生:不对,哪里错了,铅笔的一端没有和0刻度线对齐。
老师:你说的真好。
老师:再看第二幅图,小熊量的对吗?
学生:对
老师:他是怎么量的?
学生:它把尺子的一端与0刻度线对齐,看另一端指向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老师:再看第三幅图,小熊量的对吗?
学生:不对,没有和0刻度线对齐
老师:通常情况下我们在测量物体时为了方便读出物体的长度,我们通常把物体的一端与0刻度线对齐进行测量。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例如尺子的0刻度线磨损了,看不清了,我们把铅笔的一端与刻度线1对齐来测量也是可以的。
老师:我们再来看一看第三幅图,小熊把铅笔一端与刻度1对齐来测量也是可以的,仔细看它的读数对吗?
学生:不对
老师:铅笔应该是几厘米?
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用6-1=5厘米
老师:也就是用后面的大刻度数6减去前面的小刻度数1,等于5,就是5厘米得到的对吗?(对)
老师:再看最后一幅画,小熊这样测量可以吗?
学生:可以
老师:铅笔的长度5厘米,对吗?
学生:对
老师小结:为了方便读出物体的长度,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通常把物体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线,然后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6、量一量画一画
老师:你能用这种测量方法量出51页书中这条线的长度吗?试着量一量,量完之后把数据标在书中线的下面,要认真书写。
老师:谁能说一说这条线有多长?
学生:3厘米
老师:对吗?对
老师:量对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真棒。
老师:光会量物体的长度还不算厉害,还会画指定长度的线,那才叫有本事,你能在书中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吗?
学生:能
老师:动笔画一画
老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我从0刻度线开始画起到刻度4停止
老师:说得真好,那么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你会吗?(会)怎么画?
学生齐说:从0刻度线开始画起到刻度8停止.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知道每个同学都很聪明,下面老师想考考你们有没有信心答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有)那好我们一起来看题。
说一说各是几厘米。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师:上到这里我们的课也接近了尾声,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1、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下面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学习过程
刚开始我们测量了我们课桌的长度,发现不同的工具测量结果是不同的,看来,测量之前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我们在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通常统一用尺子量。紧接着我们认识了刻度尺,认识了1厘米;1厘米有多大?你还记得吗?用你的手做一做。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厘米。并知道怎样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通常把物体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线测量,然后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还会画几厘米的线段,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老师希望同学们回家后量一量自己的一拃和一脚多少厘米。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课桌有多长
教学课题:课桌有多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材上册第51、52页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直尺、课件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长度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师:看!我们教室的课桌摆得多整齐呀。想不想知道这些课桌的长度?(想!)。 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课桌有多长”这一课的内容。
(演示课件2,板书课题——课桌有多长)
二、自主探索,讲授新知。
1、估计课桌有多长
师:(把代替课桌的纸板粘到黑板上,师边说边用手在纸板上比划长度)我们课桌的长度是一样的!你能想到用什么工具测量出它的长度呢?哪位同学愿意来说说? (学生回答采用铅笔、书本、手等工具,老师把方法依次写在黑板上)
师:好!谁愿意采用以上的工具上来测量一下?(指名学生拿工具上黑板动手测量) 板书:
铅笔: 3枝
手:4拃
书本:2本
师: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呢?谁来说说原因? 生:因为他们用的工具不一样,测量结果就不一样。
师总结:同意她的说法吗?(同意!)没错!测量同样的物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同,只有当工具相同时,结果才会相同,所以,我们要找一个统一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