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阴山在哪

时间:2024-02-21 19:04:46 编辑:阿旭

不教胡马度阴山中阴山指的是哪里

不教胡马度阴山中阴山指的是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阴山山脉呈东西走向,包括狼山、乌拉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等。山顶海拔2000-2400米。集宁以东到沽源、张家口一带山势降低到海拔1000-1500米。山地南北两坡不对称,北坡和缓倾向内蒙古高原,属内陆水系。
阴山山脉是古老的断块山,是农牧交错地带。阴山的最大特点便是南北不对称,南坡山势陡峭,北坡则较为平缓。山脉的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至2300米之间。仿佛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同时阻挡了南下的寒流与北上的湿气,因此,阴山南北气候差异显著,是草原与荒漠草原的分界线。南麓的雨水较为充沛,适宜发展农业。


“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里的阴山是如今的哪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北魏高亢雄壮的民歌歌颂的就是秀美壮丽的阴山地区提起阴山,还不得不提到一首豪情万丈的唐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中,王昌龄一语道出,横亘于中国北部的东西走向的阴山山脉,不仅是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还是中华历史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冲突交融地带。历史上不同文明在这里持续碰撞交融,造就了阴山地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自然界线中国北方重要的地理分界线阴山南北在地形地势上差异迥然,北坡缓倾向蒙古高原,向北地势逐渐走低,形成内陆水系。南坡地势骤然下降到黄河河套平原,判若云泥,像一面竖直的墙将黄河阻挡,成为黄河流域的北部界线,成就了河套平原的这片沃土。阴山南北气候差异显著,为中国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分界。高山阻挡了南下的寒流和北上的湿气,山脉以北降雨量较少,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了大面积的草原、荒漠草原、戈壁荒漠等地貌。山脉以南,大气降水相对充足而且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滋润着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十分利于耕种农作物。阴山为草原与荒漠草原的分界线。阴山以北为荒漠草原,基岩出露较多,土壤层稀薄,植被稀疏,不利于乔木生长,特别是西部多为荒漠戈壁地貌,以南为广阔的河套平原,为草原地貌,水资源丰富,有利于乔木生长,地势平坦,土壤层较厚,非常利于发展农业。中国北方重要的地质构造界线若想继续追问阴山山脉为何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地理界线,那就需要从地质学的角度进一步解读其成因。从构造位置上来看,阴山地区为华北板块的北缘阴山—燕山造山带,南与新生代河套断陷盆地相邻,北与中亚造山带相连。在经历了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板块间挤压收缩变形,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陆内伸展变形等多期构造变形历史,同时伴随着水、风等外营力作用下,造就了当今的阴山山脉独特风貌。阴山所处大地构造位置阴山构造带作为华北块体北部边界的西半段,它的地震活动总体上是华北地震区的一部分,受华北地区强震活动影响,但又有其特殊性。新生代以来,山前断裂活动强烈,山体间歇性升降,造成垂直差异运动显著,盆地沉降,其内隐伏断裂发育,尤其是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断裂甚为发育,是阴山地震带构造活动的主要特征。盆地边缘断裂控制盆地的形成演化和地震活动,沿断裂附近,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成丛或成带出现。在史料中,阴山地震带(北纬39度-42度,东经106度-115度)曾发生过公元前7年7.0级以上的大地震,和公元849年6¾级大地震;从现在的地震目录统计,1990年至2000年,阴山地震带发生M≥4.7地震28次,其中M≥5.0地震20次,M≥6.0地震8次,最大地震是1996年5月3日内蒙古包头西6.4级地震。文明冲突与交融的地带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性,决定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阴山地域就是最好的例证。阴山以北为草原、荒漠草原地貌,适合游牧民族生活;以南为水草丰美的河套平原,适合农耕民族生活,从而成为了农、牧业两种经济形态的自然分界线。秦朝末期,匈奴人的势力范围在阴山山脉以北历史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产生矛盾,进而导致战争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一个就在于生产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稳定性差异。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极端气候较多,生存环境极度不稳定,必然会向自然条件好较好的中原汉族的农耕区域转移,必然会导致矛盾冲突战争。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发展,而且在和平时期,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更是空前高涨。秦朝时国家统一,为了抵抗北方匈奴的侵扰,修建了东起辽东,过燕山,经阴山,西抵甘肃岷县的万里长城,如今在阴山山脉中仍保留有古长城的遗迹。到西汉时,汉武帝做出了由和亲防御到反击的战略转变,阴山地域就是当时的主战场,并涌现出一批名垂青史的名将,如李广、卫青、霍去病。东汉末年至晋朝期间,大量的游牧民族度过阴山地域向中原迁徙,西晋末年,国力衰微,最终导致“永嘉之乱”,西晋灭亡,贵族们衣冠南渡。北方空虚,少数民族内迁,与中原人民相互融合、产生经济文化的交流,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唐朝末年—宋朝,北方的西夏、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相继崛起,最后由蒙古族统一了北方的众多少数民族。在多民族的纷争与融合过程中,促进了制度的统一,极大地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清朝至民国期间,大量的晋陕商人、农民通过“走西口”进入内蒙古中西部,再次将阴山地域成为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特别是晋、陕文化)交流荟萃之地。阴山地区正是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不断产生新的文化,为中华文明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得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浩浩荡荡。特色鲜明的阴山文化,成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多个少数民族同汉族人名共居于此,团结一致,生产生活互鉴互助,文化交流互通有无,最终融合为有着统一的语言和共同经济与文化的民族,共同谱写中华民族历史的华丽新篇章。

阴山的位置在哪里呢?

阴山的位置在内蒙古中部。阴山,确切地说应该叫阴山山脉,横亘于我国内蒙古中部,从地图上看恰好位于黄河大“几”字上方,是由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山峰组成,西起阿拉善高原,东至多伦以西的滦河上游谷地,从西向东包括狼山、乌拉山、色尔腾山、大青山、大马群山等,东西绵延1200多公里。阴山的历史阴山之所以如此出名,是因为在历史上它的重要战略地位。在漫长的历史中,阴山相当长时期是中原农耕民族和蒙古高原游牧民族两方势力极力争夺的前沿阵地。对游牧民族来说,它的意义非同一般,说是他们的生命线一点儿都不为过。若农耕民族占据阴山一带,游牧民族则将被迫退往漠北;若游牧民族一旦占据阴山南麓,拥有肥沃的河套平原,则实力大增,而中原则失去屏障、门户大开,对农耕民族造成的威胁也是非常大。

山阴县属于哪个市?

山阴县属于朔州市。山阴县,历史文化名城,为山西省朔州市辖县,位于山西省北部,介于东经112°25′-113°04′,北纬39°11′-39°47′之间。东邻应县,南毗代县,西交朔城、平鲁二区,北与左云、右玉、怀仁接壤。全县辖5镇7乡,总面积1651平方千米。县人民政府驻岱岳镇。山阴县境内山脉,有恒山山脉,洪涛山脉以及黄花岭。境内南北高,中间低。西北有洪涛山、高汉梁,其中以洪涛山最高,海拔1947米。南为恒山支脉翠微山,其主峰馒头山海拔2426米,中部为大同盆地的一部分,地势平坦,桑干河、黄水河贯穿其间,渠道密布,灌溉方便,但部分低洼区土壤盐碱化较严重。山阴在古代是一个多战之地,县境西南有古迹、遗址多处。已发现有古遗址、古建筑35处(座),古墓葬5处,列为国家二级文物12件,三级文物72件,其中广武汉墓群、广武古墓、广武明长城等古迹均颇负盛名。雁门关下的两座广武城,一建于辽金,一建于明代,均为防敌军事据点,是研究军事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县城南30千米广琥汉墓群,保持着丰富而珍贵的地下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