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人》读后感优秀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象人》读后感优秀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象人》读后感优秀5篇1 读完《赶象人》这本书,故事里的情节历历在目。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老实木讷的男孩塔德和一个大胆独立的女孩西西跟一头可爱的大象库什寻找失散妈妈的故事。 为了寻找妈妈,西西和塔德四处打听妈妈凯蒂的消息,他们得知妈妈在延绵辽阔、空旷苍茫的西部大草原,于是踏上了去大草原的路。在遇到想抢夺大象的坏人的时候,他们带着大象乘上了去西部的火车。可是路程还没走到一半,火车失事,塔德和西西因为和大象坐在火车最后一节车厢,幸运地活了下来。他们现在只能徒步到遥远的大草原。 他们经历了千难万险,都快要绝望时,遇到一位好心的大爷,大爷一辈子也没有见过大象!他惊奇他们的遭遇,得知有人想要霸占他们的大象时,大爷送给了他们一条木船,还给大象库什搭了房子在木船上以便让它隐藏起来。他们划着木船从密西西比河前往俄亥俄州。在数天的航行中,木船被河里的水流冲刷,大象也按耐不住,暴露在人们的视线中,最终脆弱的木船在顷刻间坍塌,追赶他们的坏人再度发现大象。穷凶极恶的坏人一路追赶并制造假的文书!但这一切都没有吓到塔德和西西,他们在善良的人们那里据理力争,还原事情的真相,再次得到族长的帮助,继续前往西部草原! 终于他们来到了大草原,他们找到了他们的妈妈,虽然妈妈满脸皱纹,皮肤黝黑,但是有了妈妈的保护一切的困难和邪恶都不可怕,他们成功击退了坏人的阴谋!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两个主人翁的聪明才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有着坚持不懈、永不退缩的精神!在遇到困难时从未想过放弃或抛弃对方,两人一起合作与坏人斗智斗勇,他们这种团结向上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象人》读后感优秀5篇2 初看《象人》的时候,一是自己惯来对黑白色的偏爱,二是冲着导演大卫·林奇(David Lynch)的名字,这次的《象人》,大卫·林奇1980年的处女作,让我哭了。 象人不是象,象人不是动物,象人是人。这是影片的主题,也是主人公Merrick被-逼进绝望的夹角时最后的呼喊,却寻求不到解救。就像影片缓慢拉开的序幕:一个相框中的美丽女人,一个接下来绝望的可人儿的母亲,一群喧嚣的大象。伴随着背景聒噪的喇叭声,一个女人的身体被象群踩过,践踏。这个女人,一位母亲,这热带雨林中荒诞的经历,故事的起源就用这样的蒙太奇给抽象带过。然后是冗长的两个小时。黑白画面。伴随让人产生自然的生理嫌恶的哮喘声,变形的身体,丑陋的皮肤,硕大的头部,唯一能分辨出的清澈的左眼和一只还是本来面目的左手,丑陋面貌下的美丽圣洁的心灵,夜夜祷告神经的羔羊,被屠杀的羔羊。那就是象人。 象人是无辜的,他像个孩子一样胆战心惊,他害怕人们对他的鞭打,对他嘲笑,他害怕窗户外突然出现的那些不怀好意的人的脸,他害怕哪怕只是一个突然的关门声,他害怕的不敢说话。他随身带着他母亲的照片,一位有着天使般面容的女人,然后他又伤心的说:如果我的母亲还在,她一定不会想见我,她……会以我为耻,我,我让她蒙羞了……哪怕那些人只是作态般的接近他,他却受宠若惊,开心的像个孩子,他会说:那是真的吗,真的是这样的吗?他不敢相信,他以为他一生会真的像一个动物般的在阴暗潮湿的低层度过,伴随着衰弱的身体,和沉重的哮喘声。他对窗外教堂的希望,来自于他只想做一个普通人的渴望,可是那教堂就是窗外不远的地方,那么近,他看不见,他只能在心里画出它的轮廓,运用自己的想象来打造他的理想,一个对于普通人而言不值一提的理想。 《象人》读后感优秀5篇3 《象与骑象人》,作者为乔纳森·海特,是著名心理学家,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获得者,伟大的思想家、积极心理学先锋派领袖。(坦普尔顿奖旨在鼓励科学和宗教对话,因奖金比诺贝尔高而著称。) 这本书的`读后感,酝酿了大半年,自己反思了很久,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这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到底解决了我什么问题? 这本书给我一个最重要的答案,那就是中庸,我们既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也要有活在当下的心境,既要有积极去追求幸福的行动,也要有应付现实困难的勇气。最后我得到人生的意义为体验生活,积极的去幸福生活,勇敢的去面对现实,经历的一切就是人生的意义。 内容介绍:如果单独来看书的每一章节内容,甚至每一小节的内容,它们都没有太多的联系。但运用象与骑象人的比喻贯穿整本书就比较容易看到书的主线。从象与骑象人的比喻开始,了解他们的相处,如何追求快乐,心理层面和道德层面如何成长,如何找到人生的意义。 作者知识面太广,所以内容多且杂,我第一次阅读的时候还被卡在心理和道德成长的章节,第二遍阅读才把全部内容勉强读懂,而第三遍阅读的时候才知道整本书内容是如何浑然一体的,这还不包括我不时的翻开随便读读。 而内容的广也导致不好写本书的总结,加上书中翻译后组织的语言是我喜欢的,任何一章节似乎已经是浓缩后的精华,想单独去提任何一个我喜欢的内容,都需要从文中摘抄整段出来,否者我提的任何一个内容点,最后都只是浮在水面上冰山的峰尖。 我个人认为:正确的快乐假设应该是:快乐之道在中庸。关于“综合”这个观念最深刻的一个见解:当人们肉体、心理及社会文化三个生存层次的生活连贯一致时,人就会找到人生的意义。 个人在做决定时,往往处于自私的动机,但是如果有一群人持续不懈地想改变这个世界,那么他们的愿景。 《象人》读后感优秀5篇4 你听过约瑟夫·梅里克这个人吗?他就是《象人》这本书里的主人公。他其实是一个象人。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贫穷、丑陋的人的故事。那个人就是梅里克。没有人喜爱她,大家都嘲笑他。人们将它放在一个笼子里,当作动物一样展览。直到有一天一位医生发现了他,觉得他很搞笑,想研究他。象人就这样出了名,每个人都想拜访他,甚至连女王都来看望他。 为什么刚开始人们逃避他,之后又接近他呢?看了这本书,我便明白了。就是这位医生----特里弗斯。特里弗斯一位这个象人有病,就带了他到医院检查。但没有查出什么怪病。医院里有很多善良的医生和护士,包括那里的院长,他们都同意象人住在医院。可是医院没有多少钱能给他住在那里。院长就给《泰晤士报》写了一封求助信。读者们都很仁慈,给了医院很多钱,足够让梅里克在医院住一辈子。之后有很多人来拜访他,甚至英国女王也每一天来看望他…… 这些善良、仁慈的人给了梅里克一个重生的机会。能让梅里克有一个和朋友交谈的机会。读书的空间和一个欢乐的圣诞节。他的人生将在这欢乐、短暂的时刻结束。 世界上有这么多友善的人,我将成为他们中的一名。 《象人》读后感优秀5篇5 《象与骑象人》,作者为乔纳森海特,是著名心理学家,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获得者,伟大的思想家、积极心理学先锋派领袖。(坦普尔顿奖旨在鼓励科学和宗教对话,因奖金比诺贝尔高而著称。) 这本书的读后感,酝酿了大半年,自己反思了很久,一直再问自己:为什么这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到底解决了我什么问题? 最近几个月我上班都提前半小时,喜欢绕办公区后门走连廊到前门,跟随上班的人流,从广播中听喜欢的音律,有时会观察人流中的人,有时会反思自己,有时也会练习正念。 也就是走在连廊的某一瞬间,我明白了我为什么喜欢书的内容,那是因为我一直思考的很多问题和书介绍的内容刚好匹配起来了,而且还在书中找到了令自己一直费解的很多答案。 最近两年自己都在思考人生的意义,越思考越知道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特别经历了年初父亲的过世和朋友的突然病世,自己更想明白如何去生活。自己有努力的学习西方人的高效,但是又向往东方佛学的无常;一直在追求幸福的生活,又总是疲惫的应付现实生活的蹂躏。 本书给我一个最重要的答案,那就是中庸,我们既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也要有活在当下的心境,既要有积极去追求幸福的行动,也要有应付现实困难的勇气。最后我得到人生的意义为体验生活,积极的去幸福生活,勇敢的去面对现实,经历的一切就是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通过生活体现,那生活也就有了意义,这应证了《活出意义来》的一段话:忙碌而积极的生活,其目的在于使人有机会了解创造性工作的价值;悠闲而退隐的生活,则是人有机会体验美,艺术,或大自然,并引为一种成就。至于缺乏创意、又不悠闲的生活,也有其目的:它使人有机会提升其人格情操,并在备受外力拘限的情境下选择其生活态度。
《象人》后感
每个人做事定有他的目的,有人写作为了谋生,有人写作为了留名,而我写作是为了取悦自己;有人看电影是为了爱情,有人看电影是为了消磨时光,而我是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到来——我在赋闲;取悦自己加赋闲,《象人》后感便应运而生。
在《象人》影片中,医生、医院看似实施的是正义和善良之举,但是在他的善举背后也是有他的目的的。这样就让人对正义和道德提出了质疑?这也就是《象人》这部影片要传达的思想,是发人深省的梗。
影片为什么称之为《象人》呢?仔细思考后,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影片中的主人公模样与大象相似——畸形。一个畸形的人能编演出什么好故事呢?会不会又是老生常谈的励志情节?其实,好的影片不是数你在观影过程中笑了几次。而是这部影片可以揭露或者批判事情的真相,反应社会问题,契合人性(人心),这才是人们津津乐道且耐人寻味的好影片。
《象人》是根据真实医疗档案改编的。1980年拍摄的一部黑白电影。影片展现18世纪畸形人在社会的地位;从而赤裸裸的揭露了人性丑恶的一面。人们所谓的道德和正义只不过是少数人才有的特权。
影片中,象人最初是马戏团老板的牟利工具。马戏团老板让象人在观众面前展示自己的丑陋并告诉观众:这是世上最丑的人,之所以这么丑陋,是因为他的母亲在怀孕四个月时,遭遇大象的蹂躏,所以他的头和右臂特别大,后背长满赘瘤,面部与脚骨都是扭曲的。女人们看见后会吓得跑回家去。就这样,象人生活在人们的戏弄与嘲笑中,成为马戏团老板的附属品,忍受着马戏团老板的咒骂、鞭打和糟糕的物质生活。象人在马戏团的境遇,不只是肉体上的折磨,更是精神摧残。
一天,一位医生发现了象人。不知道这位医生是同情象人,还是同马戏团老板一样发现了商机,总之是将他带回了医院并给予他常人应有的待遇——尊重。医生还为象人安排了独立的房间、食物、衣服和看护(象人第一次到医院时,人是臭的)。象人渐渐的感受到了家和人间的温暖,觉得自己有了朋友,他非常快乐,并对当下的生活感到十分的满意。如果将他在医院的生活与马戏团生活相对比,那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从象人的遭遇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坚强的人。
现在,象人的生存环境变好了,善良的观众都希望他一直这样生活着。甚至会幻想这位医生早些解决象人的痛苦,将其治愈或者接近正常人。
对于象人来讲,他得到了尊重和款待。但是医院看似善良的举动真的无利可图吗?
结果不然,象人只不过进了升级版的“马戏团”而已。在医院里,象人成了医院的“活广告”,象人使得医生有了知名度,医院的生意也日渐兴旺。如此这般,医生和医院的善举也就不攻自破了。也许,在人的本性中善良和利益总是有点关系的,这样也就让人们对正义和道德有了些许的质疑。
那么,为什么象人能够成为医院的牟利工具?象人在马戏团成为牟利的工具,是因为他罕见的丑陋外形吸引无聊(能将其取乐的人都是无情且身份低贱的人)的人围观,从而获利。那么,对于医院象人的牟利点又在哪里呢?
象人的畸形是奇特且罕见的医学案例,医生是自然喜欢的。但如果只是单纯的科研又何必曝光呢,显然他是有不寻常之处的。
象人的智商与外表是呈鲜明对比的。他有很强的记忆力,反复阅读圣经后便可以背诵;他可以用单只手拼建一座教堂模型;他可以读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情感丰富且富有诗意。所以,大家都想看一看外表奇丑但智商却高于常人的畸形人究竟是什么模样的。就这样象人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甚至连女王都开始观注他了。
有价值的人,命运都不会坏,只不过象人的价值有些心酸。如果象人可以选择,他定不愿意抛头露面成为众人舆论的对象。
影片中,群众的道德、医生的正义、象人的坚强以及人生的价值都是值得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