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曰以我酌油知之的意思
白话译文为: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对技能获得途径的议论,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出自欧阳修的卖油翁。欧阳修欧阳修(公元前1007年8月6日[50-51]——1072年9月22日),字永书,字绥翁,字晚六一巨师,冀州潞陵永丰(今江西吉安永丰县)江南西路人。1007年生于北宋绵州(今四川绵阳),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欧阳修以秀才的身份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三个朝代。他死后谥号“文忠”,人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自创文风的文学领袖。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哲、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杰”,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并称“古文四杰”。他领导了北宋诗文改革运动,继承和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在散文创作上的成就与他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开创了一代文学风格。欧阳修改革了诗歌和词的风格,也改革了文学风格。他在历史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修《新唐书》,著有《新五代史》。
《卖油翁》文言文阅读及作品鉴赏
导语:《卖油翁》是一篇富含哲理与情趣的小品文章,通俗易懂,意味深长,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因此多年来为中学课本必选篇目。下面就由我为大家带来《卖油翁》文言文阅读及作品鉴赏,欢迎阅读学习! 【前言】 《卖油翁》是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注释】 ⑴本文选自《归田录》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有删节。 ⑵〔陈康肃公〕陈尧咨,谥号康肃,北宋人。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⑶〔善射〕擅长射箭。 ⑷〔自矜(jīn)〕自夸。 ⑸〔家圃(pǔ)〕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 ⑹〔释担〕放下担子。释,放。 ⑺〔睨(nì)〕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⑻〔但微颔(hàn)之〕只是微微对此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不过。颔之,就是”对之颔”。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⑼〔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⑽〔但手熟尔〕不过手熟罢了。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⑾〔忿(fèn)然〕气愤愤地。然,作形容词或者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或”地”。 ⑿〔安〕怎么。 ⒀〔轻吾射〕看轻我射箭(的本领)。轻,作动词用。 ⒁〔以我酌(zhuó)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酌,斟酒,这里指倒油。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⒂〔覆〕盖。 ⒃〔徐〕慢慢地。 ⒄〔沥之〕注入葫芦。沥,注。之,指葫芦。 ⒅〔遣之〕让他走,打发。 【翻译】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比,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有一次),(他)曾经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鉴赏】 本文是一篇富含哲理与情趣的小品文章,通俗易懂,意味深长,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因此多年来为中学课本必选篇目。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将熟能生巧这个大道理。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加以阐释,达到了发人深省、心领神会的目的。 第一段:写陈尧咨善射,卖油翁略表赞许。 文章开头就对陈尧咨作概括介绍,他”善射”,”当世无双”并”以此自矜”。射技高超,以常理而论,定然是人人赞赏,射者自命不凡也是常情。这就为下文做了伏笔。但是,卖油老头对其”发矢十中八九”,却只”但微颔之”。这里以极其精练的笔墨提出了矛盾,在读者心中产生了悬念,就自然地引出了下文。[6] 第二段: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康肃公一贯”自矜”,对卖油老头对其箭术所表示的不以为然的态度,是不会轻易放过的,自然要追问:”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卖油老头回答:”无他,但手熟尔。”这一问一答,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熟能生巧”。康肃公一时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反认为是”轻吾射”,至此矛盾更加激化,卖油老头只好现身说法”以我酌油知之”。又用具体事实证明”熟能生巧”,”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作了这一番表演之后,卖油老头为解除康肃公的疑虑,说道:”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这个回答很重要,既回答了并非”轻吾射”,又再次说明道理。康肃公心中豁然开朗了,由”忿然”到”笑而遣之”结束了全文。 本文以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这件小事,说明了”熟能生巧”这个普通的道理。 一般说理文章,常常要发议论,说为什么应该这样,为什么不应该那样。而这篇文章并没有高谈阔论,只是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对答和卖油翁酌油的经过,来说明道理。本文着重写的是射箭和酌油都可以由于手熟达到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写陈尧咨的射箭。所以写陈尧咨的射箭只用了”矢十中八九”五个字,写得十分简略。这样繁简得当,突出文章的重点。 陈尧咨学问不小,官职做得也很大,而且是文武双全,不愿屈居人下,可是却不得不在卖油翁面前认输,因为卖油翁指出的道理辩驳不倒,只得”笑而遣之”,没有责备”犯上”的小百姓,对于”用刑惨急,数有杖死”的陈尧咨确实不大容易。”笑”,既是有所领悟,也是自我解嘲,自是”传神之笔”。
可以的“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几种用法?!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1、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3、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4、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二、介词,相当于“用”。例句:1、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2、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3、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4、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三、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1、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2、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3、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4、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四、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1、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2、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3、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五、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六、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七、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八、介词,译为“按照”。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九、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十、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十一、连词,译为“以致”。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十二、通“已”,已经。例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古文以的意思用法
古文以的意思及用法介绍如下:1、作为动词,有认为,有,用,举用的意思;2、作为介词,有因、因为、由于、用、拿等意思;3、作为连词,有和、就、来,以便等意思。以,象形兼会意字。甲骨文是“巳”的倒文,即头朝下的胎儿。表示已经成形,要降生了。本义是动词,指用,有,认为,让等意思。引申为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依凭,目的,原因等;也用作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以的用法的具体介绍:1、作为动词:(1)认为。例句: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列子·汤问》译文: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2)有。例句: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宋代 苏轼《书戴嵩画牛》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3)用,举用。例句: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陈涉世家》译文:陈胜召集国内的豪杰商量对策,举用上蔡(在今河南驻马店市辖区内)人房君蔡赐做上柱国。2、作为介词:(1)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2)介绍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可译为“用”“拿”。例句: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先秦 韩非子《自相矛盾》译文: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3、作为连词:(1)连接词与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例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译文: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2)连接分句,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例句: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论语》译文: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