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简介
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是2005年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允中。本书是一部以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研究论文集介绍了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国外研究现状。与世界历史上其他航海壮举的比较研究。历史地位和影响的研究等。代表了国内外研究的最高水平。 郑和舆海上丝绸之路Ⅰ郑和下西洋和平远航的 重大意义舆深远影响郑和远航世界的历史地位郑和精神与海洋文明郑和踪迹建交考Ⅱ郑和七下西洋舆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之间的对比关联600年来郑和形象的演变郑和与哥伦布:历史错乱的轨迹远航600载环球共注目——法国汉学界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研究Ⅲ中国航海大国舆发达领先地位不保的制度 体制性因素分析郑和海权的中断与明初“大一统”的制约性因素探析明朝前期的海外政策和中国背向海洋的原因——兼论郑和下西洋对中国海洋发展的危害走出郑和下西洋认识的误区——下西洋终止相关史实考辨中国古代海外交往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兼论郑和下西洋后中国航海事业的中衰Ⅴ“海上丝绸之路”舆澳门450年历史演进从龙涎香看停下西洋与澳门开埠的关系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夕阳郑和下西洋与澳门开埠初探一从“下西洋 ”到“抗东洋”双甲子之年的历史思考从朝贡贸易网到自由贸易网一中国与东南亚的区域合作及其对澳门的影响郑和精神及其启示。
揭秘:从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
郑和历时28年先后七次下西洋,将先进的中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政教文化等远播海外,与西洋各国在文化交流的同时,开辟通商之衢,进行经贸交流,谱写了人类航海史上崭新的篇章。与西洋各国在文化交流的同时,开辟通商之衢,进行经贸交流是郑和下西洋的另一大要务。 郑和下西洋开展经贸活动形式是多样化的,其中朝贡贸易是一种主要的贸易方式。这种贸易通常是船队到达一地后,以皇帝的名义向当地国王或酋长颁发赏赐,同时接受他们的纳贡,或由他们事后遣使到中国朝贡。这种贸易形式,往往是赏赐大于贡纳,实行厚往薄来的贸易原则。其次,官方贸易是明朝 *** 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之一,郑和船队装载有大量的中国特有物资,到海外适当地点换取所需贸物,这种贸易有的以物易物,也有的是用钱币购买货物的。例如前面提到的金锭,便是用钱币直接购买的货物。对此,三次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通事(翻译官)马欢,在他的《瀛涯胜览》一书中对郑和船队在海外的经贸活动(如交易方式)有详细描述: ……若宝船到彼,全凭二人主为买卖:王差头目并哲地港口关税官未纳几计书于官府。牙人来会,领船大人议则某日打价。至日,先将带去锦绮等物,逐一议价,已定,随写合同价数……其头目哲地即与内官大人手相,起牙人则曰:‘某月某日,于众人手中拍一掌已定。或贵或贱,再不悔改。以后哲地并富户各以宝石、珍珠、珊瑚来看……如某宝石若干,该苎丝某物货若干,即照原打手价无改’。这里记述的是在古里国的交易过程。据此郑和船队在海外进行商品贸易活动的过程与细节,犹显眼前。郑和船队每次下西洋,都满载着中国盛产的金银、铜器、铁器、瓷器、丝绸、农具、漆器、雨伞、书籍、土帛布、麝香、樟脑、大黄、柑桔、肉桂、茶叶、米、谷、豆等大宗货物与亚非诸国进行公平交易,每到一处,便出现天书到处多欢声,蛮魁酋长争相迎的热烈动人场面。 《瀛涯胜览》还记述:在暹罗国,中国宝船到,亦遣小船到水上买卖,在满刺加国,中国下西洋舡以此为外府,各舡并聚,又分宗次前后诸番买卖。在溜山国,中国宝船一二只亦到彼处,收买龙涎香、椰子等物。在柯枝国,名称哲地者,皆是财主,专一收买下宝石、珍珠、香货之类,候中国宝船或别国番船客人来买。在祖法儿国,中国宝船到彼,开读赏赐毕,其王差头目遍谕国人,皆将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鳖子之类来易苎丝、磁器等物。在阿丹国,开读毕,国王即谕其国人,但有珍宝,许令卖易。在天方国,买到各色奇货异宝,麒麟、狮子、驼鸡等物,并画天堂图真本回京。各国对中国青瓷盘碗等品,丝、绫、绢、烧珠等物,甚爱之。明代张燮撰《东西洋考》云:所至各国好市华人磁瓮。郑和下西洋开展的经贸交流可谓盛极一时,前所未有。由于交易公平,双方诚信,对外经贸交流还含有民间贸易的成分,船队的官兵常携带一些家乡货物到海外出售,并从国外换回一些物品。这也是郑和下西洋贸易交流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据史料记载统计,郑和七下西洋所输入中国货物计185种,其中香料29种、珍宝23种、药材22种、五金17种、布帛51种、动物21种、颜料8种、食品3种、木材3种、杂品8种。对中国的动物学、植物学、医药学及瓷器、玻璃等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领域和空间,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比如,永乐、宣德制造青花瓷的上等色料——苏麻离青,即索马里青,因产自索马里而得名。该青料含锰量低,含钴量高,其色明艳,色性稳定,优于国产青料。该料即由宝船队大量购回,保证了中国青花瓷举世无双的最优品质。 郑和对下西洋的目的回答得很清楚,在他亲自撰写的《天妃灵应之记》碑中明确写道:他下西洋的目的是赍币往赉之(ji,赍币,带着钱币进行贸易)。但是,由于郑和航海资料在宣德年间被毁,加之西洋所购物品的缺失乃至空白,对于下西洋进行贸易交流的认知产生了负面影响,郑和研究中对进行贸易交流的态度不很明朗,常常把踪迹建文视为主要目的。300年后清康熙朝大学士张廷玉编撰的《明史》,称郑和下西洋在扬我国威的同时,是为了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之说,也影响了对郑和下西洋进行文化与经贸交流的研究。直到2000年,明代梁庄王墓在湖北钟祥被发现,出土了大量的郑和从西洋购买的金银珠宝,经专家考证确认是郑和从西洋各国所购,郑和研究沉闷的局面才被打破,史学界认识到郑和下西洋的确是去从事海外贸易的,经贸活动也是他的主要目的。 梁庄王朱瞻垧(ji)为永乐帝孙,其墓出土文物品类众多,数量甚巨,有金锭、金壶、缠臂金饰、青花龙纹高足瓷碗以及金、银、玉、珠、宝石、铜、铁、铅、锡、瓷、陶、漆木等各种材质的珍贵文物达5300余件之多,其中各类宝石就有5000多颗。珠光宝气,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经专家们考证,这些宝石非中国所产,却与郑和有关,正是郑和下西洋时从西洋等地所购之物。出土的金锭为月牙形,共两枚。这两枚金锭的出土让考古队员们庆欣不已,格外,惊喜,因为金锭正面刻有重要文字。一枚金锭上镌阴刻铭文:随驾银作局销 捌成色 伍拾两重 作头季鼎等 匠人黄关弟 永乐拾肆年捌月 日。而另一枚金锭上镌刻的文字则是:永乐十七年四月日西洋等处买到 捌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永乐十七年四月,正是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际,这两枚金锭所刻文字及其大量珍宝,成为目前可见的郑和下西洋唯一通蕃实物。考史料,永乐十七年(1419年)四月这个时间节点,正是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历十九国回国的前夕,或已在返航途中。此金锭当是用沿途购买的碎金块融铸而成。金锭长 132.5毫米,腰宽45.2毫米,厚16毫米,重达1948克。除自身重量外,其含金量(史料价值)更是非同一般。 郑和下西洋大规模的经贸往来,使夷中百货,皆中国不可缺者;夷必欲售,中国必欲得之,互通有无,双方获利均丰。由是明月之珠,鸦鹘之石;沉南龙速之香,麒狮孔翠之奇;梅脑薇露之珍,珊瑚瑶琨之美;皆充舶而归。明人严从简这样说: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迭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远航所及,各番王酋长相率拜迎,奉领而去。举国之人奔趋欢跃,不胜感戴。事竣,各具方物及异兽珍禽等件,遣使领赍,附随宝舟赴京朝贡。可见,郑和下西洋所从事的经贸交流活动是客观真实的历史事件。距郑和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六百年后,在郑和开辟并奠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前提下,由中国倡导的、多国参与的、波澜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或正在形成时,郑和闻知这个消息,该作何感想?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图
沙漠绿洲丝路是北方丝路的主干道,全长7000多公里,分东、中、西3段。东段自长安至敦煌,较之中西段相对稳定,但长安以西又分3线:①北线由长安,沿渭河至虢县(今宝鸡),过汧县(今陇县),越六盘山固原和海原,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较短,沿途供给条件差,是早期的路线。②南线由长安,沿渭河过陇关、上邽(今天水)、狄道(今临洮)、枹罕(今临夏),由永靖渡黄河,穿西宁,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张掖。③中线与南线在上邽分道,过陇山,至金城郡(今兰州),渡黄河,溯庄浪河,翻乌鞘岭至姑臧。南线补给条件虽好,但绕道较长,因此中线后来成为主要干线。南北中三线会合后,由张掖经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或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自玉门关、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咸海间)。北道上有两条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至南道的于 阗;一是从龟兹(今库车)西行过姑墨(阿克苏)、温宿(乌什),翻拔达岭(别垒里山口),经赤谷城(乌孙首府),西行至怛罗斯。
张骞的丝绸之路,出使西域的意义是什么?
据说汉朝的时候,汉武帝要派使者到西域去结交各国,加强往来。年轻的侍从张骞主动报名要承担这项使命。“西域”指的是当时的亚洲中部的广大地区。张骞明知到西域的路途十分艰险,可为国探险立功的壮志支配着他带着100多人上了路。 路上,他被敌视汉朝的匈奴人扣押了,因为在那片完全陌生土地,使团很快就被匈奴人发现了,没过多久追兵就将使团团团围住。在数十倍的敌我差距之下,张骞无奈地选择了投降,之后被押送到匈奴单于面前。
匈奴单于也明白张骞出使的目的,但那时的汉朝,和匈奴还处于和平状态,使团肯定是杀不得的,否则战争必然爆发,可是他也不想看到使团出使成功,否则就要腹背受敌,于是干脆就将使团压到了漠北地区囚禁起来。匈奴所占的底盘虽然很大,但他们的人口并不多,所以就有了这样一个我们很难理解的做法。匈奴虽然是囚禁使团,但还主动的为使团找了几个女子成婚,希望他们能生下几个儿子,帮助匈奴增加人口。
期间张骞被迫娶了匈奴女子,还偷偷生下了一个混血儿子。被扣押了十多年,后来逃走了,又跋山涉水挨饿受冻,终于到达西域。
张骞先后到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在现在的哈萨克、塔吉克、乌兹别克、阿富汗境内),见到了国王,表示了汉朝愿与他们友好来往的愿望。这些国家的人见到汉朝使者十分高兴。几年以后,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他还派出许多副使到身毒、安息(在现在的印度、伊朗一带)等国,和那里的人民建立了关系。这样,汉朝和西域各国开始了友好往来,特别是经济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中国的先进技术、丝绸、冶铁术、作物栽培法等都传到了西域,西域的葡萄、苜蓿、胡桃和音乐舞蹈也传到了中国。在东西方之间,出现了一条商路,人们叫它“丝绸之路”。来往的使者和商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东西方交流的通道,促进中国与西域的文化交流;配合了汉当时的战略安排;加速了丝绸之路的开拓;从此西域成为中国的传统势力;加强了人民对外开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