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孝公既用卫鞅翻译

时间:2024-02-23 10:45:04 编辑:阿旭

立木为信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立木为信 诚信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论在过去或是现在,诚信对于建设人类社会文明都是极为重要的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唐代著名大臣魏徵说:「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间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就能和睦相处,达到「家和万事兴」之目的。若家人彼此缺乏忠诚、互不信任,家庭便会逐渐崩溃。 「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我们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修德做事,必须效法天道,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 《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 「「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本是自然固有之,效法天道、追求诚信,这是做人的道理、规律。二者在哲学上虽有区别,但从道德角度看,「诚」与「信」则是同义等值的概念,故许慎在《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2. 立木为信什么意思 出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里的商鞅变法“立木为信”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3意义 七子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立木建信”成为商鞅变法的突破点,大政治家就是有创意。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确保了新法的顺利实施,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而在 “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立木取信”,一诺千金,变法成功,国富民强;一个帝王无信,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时候听到的“狼来了”的故事,就是人生诚信教育的第一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去食。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则人任也”,老祖宗也一直是这样教育我们的。但现实中,市场缺乏诚信、官场缺乏公信的现象,依然严重,结果只能阻碍发展。“立木建信”, *** 应承担起责任。 3. 立木为信什么意思 出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里的商鞅变法“立木为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3意义七子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立木建信”成为商鞅变法的突破点,大政治家就是有创意。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确保了新法的顺利实施,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在 “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立木取信”,一诺千金,变法成功,国富民强;一个帝王无信,自取其辱,身死国亡。 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时候听到的“狼来了”的故事,就是人生诚信教育的第一课。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去食。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则人任也”,老祖宗也一直是这样教育我们的。 但现实中,市场缺乏诚信、官场缺乏公信的现象,依然严重,结果只能阻碍发展。“立木建信”, *** 应承担起责任。 4. 《立木取信》的文言文及翻译 令(指商鞍变法的条令)既具(已经准备就绪),未布(公布),恐民之不信己,乃(于是)立(竖起)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市场)南门,募(招募)民有能徙(移)置(放)北门者予(给)十金(古代计算贷币的单位)。民怪(对……感到奇怪)之(指代这件事),莫敢徙。复(又)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辙(就)予五十金,以明(表明)不欺。卒(终于)下令。 (选自《史记》) 商鞅立木建信 法的条令已经完备,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迁移到北门的人给他十金。民众认为奇怪,没有一个敢去搬的,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搬迁了那根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商鞅用这个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公布了法令。 5. 立木为信,背水一战,破釜沉舟,兴师问罪,揭竿而起,三顾茅庐 1、立木为信 出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里的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2、背水一战 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文献出处:《史记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径口。 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 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 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 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3、破釜沉舟 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 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 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4、兴师问罪 出处: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礼乐,下令国中,悉用蕃书、胡礼,自称大夏。朝廷兴师问罪。” 意思就是 发动军队,声讨对方罪过。也指大闹意见,集合一伙人去上门责问 4、揭竿而起 揭:举;竿:竹竿,指旗帜。 举起竹竿当旗帜。借指武装起义。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秦朝统治时期,全国人口不过二千万,但是被征发筑长城、守卫开发南方、修筑奢华的阿房宫、造秦始皇大墓等等劳役,合起来共用了二三百万人之多,耗费了不知多少人力财力。 赋税.兵役.徭役.刑法也很重百姓们的负担太重了,生活得很苦很苦。 公元前二零九年阳城(河南省登封县东南)的地方官派了两名军官押送九百名民工到渔阳(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去防守。 他们每天都急着赶路,怕误了日期。因为秦朝的法令很严酷,误了期限,就要被杀头。 这些人走到大泽乡(安徽省宿县东南)时,赶上连日大雨,路被淹没,无法通行。他们只好停下等待,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了。 民工中有一个叫陈胜的,他和他的朋友吴广偷偷商量:“这里离渔阳有几千里远,怎么走也赶不上期限了,难道我们白白去送死吗?”吴广说:“咱们逃跑吧。”陈胜说:“不行,逃走被抓回来也是死,反正都是死,不如起来造反,就是死了也比白送死强,百姓们吃秦朝的苦也吃够了。 听说秦二世是小儿子,该当皇帝的是他哥哥扶苏。还有楚国的大将项燕是条好汉,咱们打着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人去打二世,楚国的人一定会来帮助我们的。” 于是陈胜把大家召集起来说:“男子汉不能白白去送死,死要死出个名堂。王侯将相,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大家赞成,一致推选陈胜、吴广为首领,九百人一下子把大泽乡占领了,他们打起了“楚国”的旗号。 临近的农民听到消息纷纷响应,没有武器,他们就砍木棒做刀枪,削了竹子做旗竿,队伍很快壮大起来,历史上把这叫做“揭竿而起”。 这支起义军打下了陈县(河南省淮阳),陈胜被拥戴为“王”,国号叫“张楚”。 在这支起义军的带动下,各地百姓纷纷杀了官吏,响应起义,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但是因为起义军的战线太长,号令不统一,在秦军的猛烈。 6. 文言文 商鞅立木取信的重点翻译 原文 令①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②。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自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译文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经完备,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于是就在首都的集市南门树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搬到北门的人,做到的人就给他十金。百姓们认为奇怪,没有一个人敢去搬动木头。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搬动了那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用这个方法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商鞅公布了法令。 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分析 一词多义:具:就绪 词类活用:怪(形作意动)感到奇怪 特殊句式: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介宾后置) [编辑本段]注释 ①令:指商鞅为秦孝公变更法度制定的命令。 ②十金:二十两为一金,也即一镒。十金即为200两。 ③卫鞅:卫国人,姓公孙,名鞅。后因得封商地十五邑,所以又名商鞅。他实行变法,使秦国富强,是著名的政治家。 ④傅:师傅,指辅佐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这里是指师傅,古代保育、辅导贵族子女的老年男子。 ⑤黥:墨刑,在面额上刺字,以墨涅之。 ⑥趋令:归附、服从命令。 ⑦君嗣:继承人。 ⑧期年:满一年。 ⑨明日:第二天。 者,的人 徙,搬 以名不欺,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


徙木立信文言文和译文

原文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译文
孝公已经任命了商鞅,商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


商鞅变法的翻译

原文:
商鞅变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
译文: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文言文商鞅变法翻译

1. 商鞅变法文言文翻译 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摘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译文】 孝公已经任命了卫鞅,卫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 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 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终于颁布(变法的)法令。 2. 商鞅变法古文翻译 卫鞅从魏国逃到秦国,秦孝公任用他为丞相,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雷厉风行,公平无私。惩罚,不忌避威势强大的贵族;奖赏,不偏私关系特殊的亲信,法令实施至于太子,依法处治。师、傅犯法,处以黥,劓之刑,一周之后,路上没人拾取遗失的东西,百姓不乱取非分的财物,国力大大加强,诸侯个个畏惧。但刑罚严酷,缺少仁恩,只是用强力压服人而已。 孝公实行商君新法十八年后,重病卧床不起,打算传位给商君,商君辞谢不受。 孝公死后,惠王继位,执政不久,商君请求告老还乡。有人游说惠王说:“大臣权力太重会危及国家,左右近臣太亲会危及自身。现在国内连妇女、儿童都说法令是商君的法令,并不说是大王的法令。这样,君反为人主,而大王反变为人臣了。况且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办法对付他吧。” 商君害怕受诛,想返回魏国。秦人不许他出境,说:“商君的法令很严厉。”因此不能出境,他走投无路,只好返回。惠王即以车裂的极刑处死了商鞅,而秦国人并不表示同情。 3. 商鞅变法 原文: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知 也.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译文:卫鞅想要变改法制,秦国贵族不高兴.卫鞅就对秦孝公说道:“百姓,不可以同他们讨论开始创新,却能够同他们一起欢庆事业的成功.讲究崇高道德的人,不去附和那些世俗的偏见.成就大事业的人不去同民众商量.所以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如果能够使国家富强,就不必去沿用旧有的法度.”甘龙说:“不对,臣也听说这样一句话:'圣明的人不去改变百姓的旧习俗来施行教化,有智慧的人不改变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卫鞅说:“平庸的人守旧的习俗,读死书的人局限在他们听说过的事情上.这两种人,只能用来安置在官位上守法,却不能同他们在旧有法度之外讨论变革法制的事.夏、商、周这三个朝代礼制不相同却都能称王于天下,春秋五霸各自的法制不同,却能先后称霸诸候.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创制法度,而愚蠢的人只能受法度的约束.贤能的人变革礼制,而没有才能的只能受礼制的束缚.”秦孝公说:“好.”委任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下令把百姓每十家编为一什,每五家编为一伍.互相监督检举,一家犯法,九家检举,若不检举,十家一起治罪.不告发犯法作乱的处以腰斩的刑罚,隐藏犯法作乱的与投降敌人的同样受罚.为私事争斗,各按情节轻重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从事工商和因懒惰而贫穷的,将他们的妻子儿女全部收为官奴.皇室宗亲贵族没有军功的,不赋予属籍称谓.各以差次名田宅犹言各以等级占有田宅、臣妾、衣服.拥有功勋的人得到荣誉地位,没有功劳的人即使拥有财富不给予分享成果.法令已经具备,还没有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谁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事后颁布了新法.新法在民间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方便的数以千计.正在这个时候,太子犯了法.卫鞅说:“新法不能普遍推行,是因为上面不守法.”要将太子绳之以法.太子是王位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于是就处罚了他的师傅公子虔,将他的老师公孙贾处以墨刑.第二天,秦国的百姓都服从新法.开始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老百姓又说来新法如何方便.卫鞅说:“这都是些搅乱教化的人.”全部把他们迁移到边境.此后,百姓再也不敢议论新法.聪明的方法.臣司马光认为:“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兄弟、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一败涂地.靠欺骗所占的一点儿便宜救不了致命之伤,所得到的远远少于失去的,这岂不令人痛心!当年齐桓公不违背曹沫以胁迫手段订立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图攻打原地而遵守信用,魏文侯不背弃与山野之人打猎的约会,秦孝公不收回对移动木杆之人的重赏,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尚称不上完美,而公孙鞅可以说是过于刻薄了,但他们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