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后浇带设置规范要求

时间:2024-02-23 22:02:22 编辑:阿旭

后浇带设置规范

后浇带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为了补偿混凝土的收缩、温度变化等因素而设立的一道较宽的带状构造。后浇带的设置不仅可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还可以减少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提升结构的整体美观度。因此,后浇带的设置非常重要。下面介绍一下后浇带设置规范:一、后浇带的宽度后浇带的宽度应根据混凝土结构的类型、设计荷载和变形特点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来说,建筑物的后浇带宽度应不小于300mm,大型工业厂房的后浇带宽度应不小于500mm。当然,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二、后浇带的位置一般情况下,建筑物的后浇带应设置在各楼层之间的楼板底下。大型厂房的后浇带则应设置在基础与柱子之间。此外,后浇带的位置还应考虑混凝土结构的受力状态,以及结构的变形特点等因素。三、后浇带的深度后浇带的深度一般应当不小于300mm。与后浇带同级的楼栋之间的砌体墙宜连续并筑,墙顶要与后浇带连接,以增加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四、后浇带的加强如果后浇带的宽度较大,为了保证后浇带的稳定性,可以在后浇带中加入加强筋或预埋件等材料。这样可以增加后浇带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五、后浇带的施工在浇筑后浇带时,应保证其与其他构造的结合处均匀,同时注意控制后浇带的高程和线形。在混凝土硬化前,应及时进行后浇带的养护,以保证后浇带的强度和整体性。六、后浇带的质量检验在后浇带的质量检验中,应重点关注后浇带的尺寸、位置、深度和强度等参数。同时,还应检测后浇带的平整度和表面质量等因素,确保后浇带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满足使用要求。以上是后浇带设置规范的基本要点。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后浇带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

后浇带的规范要求是什么?

后浇带设置的作用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  
后浇带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地带。
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弱部位。设置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虑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
后浇带 一般规定
1后浇带宜用于不允许留设变形缝的工程部位。
2. 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后再施工;高层建筑的后浇带施工应按规定时间进行。
3.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其抗渗和抗压强度等级不应低于两侧混凝土。
4.后浇带混凝土应一次浇筑,不得留设施工缝;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
5.后浇带需超前止水时,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应局部加厚,并应增设外贴式或中埋式止水带
6.后浇带混凝土施工前,后浇带部位和外贴式止水带应防止落入杂物和损伤外贴止水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