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问题有哪些症状
高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既是人格塑造最后一个比较理想的时期,也是心理问题易发期。这个时期,高中生面临着生理上的成熟和各种压力。现实与理想、偏激与理智、自觉与被动等复杂的矛盾相互交织,从而产生心理问题。这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身健康发展,甚至出现极少数的学生精神失常、离家出走、轻生自杀、走上犯罪道路等现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不良的心理严重的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分为以下类。 1、学习类问题 我曾经在自己所教中学高二年级18个班级中进行一次“中学阶段你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的调查,有81%的学生写有“害怕考试”。有的同学写道:“我在学习时,最头痛的是怕考试,怕考不出好分数”、“一想到考试就头痛”。这种怕考试和在考试中怯场的现象,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性适应障碍。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在考试前后或考试中,经常出现情绪高度紧张、全身恐慌、胸闷、头昏,无法抑制自己焦虑的情绪,记忆困难,思想难以集中,原来复习过的知识考试时回忆不起来。严重的还伴有口干、恶心、呕吐、手指哆嗦、睡不好、吃不好,腹泻等症状。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3、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根据教育部统计表明,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高中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抑感,消极情绪产生,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高中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高中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孩子孤僻、专横的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高中生心理问题有哪些 高中生常见的心理疾病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3、孤独心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人离不开群体,同样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孤独是一种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所遗忘,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孤独感正是个人在群体中所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无助的不愉快感受的心理状态。孤独是缺乏与人交往的结果,又是难以与人良好交往的心理问题。许多中学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一些中学生很少和别人交往,常常一个人背着大家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他们人际关系疏远化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怪人”。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
4、苦恼。孩子表现出孤僻、郁郁寡欢,情绪低沉、悲观丧气、少言少语,对学习、活动、交际等都缺乏兴趣。其原因,一是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不愿与人交往,没有什么爱好;二是家庭变故,引起心灵的较大创伤,或者在家经常被打骂,缺少温暖;三是自身受过严重的打击,或者生理有严重缺陷;四是升学后遇到许多困难,成绩低下,未能得到公正评价。
5、敏感。这类孩子对外界事物反应灵敏,比较在乎他人对自已的评价,办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喜欢胡思乱想,对问题的分析推断不从实际出发,而是靠主观臆想。一般来说,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胆小怕事,缺少欢乐,学习成绩会受到很大影响。
6、乏欲。主要指孩子对包括学习在内的一切活动缺乏兴趣,不能主动参与。
7、迷惘。迷惘是指对事物或某种现实因分辨不清是非而感到无所适从、失去判断力的心理状态。迷惘会导致孩子对社会事物理解增加困难,反应迟钝,处事犹豫不决。
8、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现象。它是由一定的应考情境引起,以担心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受个体的认知评价、人格因素和其他身心因素制约的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一听说要考试就紧张起来,考前睡不好觉,考试时出现情绪紧张,心慌意乱,记忆卡壳等现象,某些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一到考试就慌了手脚,无法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据调查,在中学生中,对考试具有明显的焦虑症状约占11.18%。严重的考试焦虑不仅对学习具有极大的危害,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造成潜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