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是什么意思
基本解释:1、 一种民间风俗,在集市囤物换物买卖交易,北方叫“赶集”,南方叫 “赶场” 、“赶街”、“赶山”、“赶墟(赶圩)”、“赶闹子”。2、在城市里赶集:由乡土乡亲发起的“农夫市集”,是对赶集文化传统的传承和针对新时期需求的变化。社会意义:冀东一首民歌所唱:“从春忙到大秋里,腌上了咸菜忙棉衣,杂花子粮食收拾二斗,一心要赶乐亭集。乐亭南关把粮食卖,卖了粮食置买东西,买了江南的一把伞,又买了圆正正的一把笊篱。槐木扁担买了一条,担粪的荆筐买了两只,零碎东西买完毕,饸饹铺里拉驴转回家里。”喜滋滋的劲头儿,活灵活现。赶集在河南俗称上街做购物,或者其它买卖。在河南商丘自古以来就有赶集这项活动,每间隔2天逢一次集,大家从四面八方聚拢到一个集贸市场,购买家中需要的生活用品,如衣料,油,盐,酱,醋,等。
农村赶集和赶会一样不
在村乡镇,赶集一般是以月为周期,大多都是在镇上或者乡上,比如某个乡镇每个月逢三、六是集,就是每个月到初三、初六、十三、十六、二十三、二十六都是集,而赶会是以年为周期,不限村子和乡镇,都可以有会,有的村子每年一个会,有的两个会,有的三个会,一般会的数量不会太多,比如某个村子每年三月初一,腊月二十一是会,周围村子的人都来赶会,因为赶会比赶集数量少,所以会上要比集上卖东西的人多、种类多、娱乐多,规模也大。赶会也相当于是这个村子的节日,亲戚朋友也会来家里做客,走亲访友也都会带点礼物,男人们来赶会一般都不是为了买东西,而是为了到亲戚朋友家吃饭喝酒,联络感情,这在亲戚们之间已经成为了一种互相走动的礼节。
以前治安不是太好的时候,每当过会的时候,都会有喝醉酒然后打架的,甚至不止一起喝酒打架斗殴的案子,会上因为人多,稠密的地方都是人挨着人,所以也会有小偷横行,有些小偷惯犯哪里有会去哪里作案。会上也有因为人多,小孩走散的情况发生。
现在情况好多了,人也都文明了,只是疫情给弄的很多村子都把赶会停了。
乡镇赶集时间表
以宣威为例:赶街时间表:1:倘塘:初一、初五。2:文兴:初一、初六。3:热水: 初一、初六。4:关营: 初一、初六。5:普立: 初一、初六。6:格宜: 初一、初六。7:阿都: 初一、初六。8:田坝: 初一、初六 。9:马场: 初一、初六。10:龙潭: 初一、初七。集市周期:集市是一种周期市场,对集市的研究集中在它的周期、结构以及与中心地学说的关系方面。一些学者认为,集市的周期主要受人口密度的影响,较大的人口密度导致周期短的集市。此外,周期还受到周和月循环的影响,如中国的集市大多按太阴历周期循环。集市属于低级的中心地,交易的商品一般为日常用品和易耗品等低级货物,为集市附近的乡村居民服务。集市地点通常选择位于交通适中的集镇或乡村,以及寺庙所在地、城镇边缘地带等。集市的间隔往往取决于买者和卖者所愿意离开居住地前往的最大距离。集市大多位于位置适中、交通方便的中心村镇、寺庙胜地和城镇边缘地区;也可引伸为进行交易的场所或聚落,称为集镇。农村集镇是经济空间网络的基本构成单元,在中心地系统的概念中处于较低的一级中心地。它以其特殊的职能和规模,与一般意义上的城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集镇以经济活动为主,是基于其经济功能发生、发展起来的。是农村商品购集的起点,又是商品销售的终点,担负着农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农产品收购和交易的职能。集镇中一般划有专门的交易地点,为便于管理和进行交易,各类物资分别集中在一定范围,既互不相扰又联成一体。农村集镇还具有教育、医疗、娱乐等职能,是农村居民娱乐和相互交往的主要场所。历代地方官府都力图通过集镇来控制县级以下农村区域。2000年农村集市通过以商促农,繁荣农村经济,沟通城乡联系,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而发挥作用。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 赶集
各个乡镇赶集时间表
1.农历初一、初六张庄、东郑、东长旺、石楼、河西、悦庄、大坡、西里、金星、小张庄2.农历初二、初七朱家庄、鲁村、南岩、白峪、张家坡、大泉、胡家庄、儒林集、消水、两县、芦芽、蝙蝠峪、璞邱3.农历初三、初八南麻、 赤坂、 石板、 福禄坪、 葛庄、 中庄、 龙巷、陈家庄、 柳枝峪、马庄、姚宅、 埠西、 三岔4.农历初四、初九草埠、于土地、曹家庄、安乐、马岭、石井河、东里、焦家上庄、埠村、张庄、土门、滑石峪、四门地、埠前5.农历初五、初十沟泉、松崮、燕崖、北店子、林前、南流泉、韩旺、柴家庄、北庄、张庄、刘家庄、周家上庄、徐家庄、鲍庄 整理不易,欢迎补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