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钩镶

时间:2024-02-26 09:34:07 编辑:阿旭

关于汉代钩镶的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特有的兼具攻击和防御两种性能的兵器。《释名·释兵》云:“钩镶,两头曰钩,中间曰镶。 或推镶,或钩引,用之之(皆)宜也。”从汉画像石所绘画像看,多为步兵使用,使用者左手执钩镶,右手挥环首刀,两相配合。钩镶的形状特殊,其主体是一个铁制铤架,铤架的中部卷曲,形成握手,上下各有一个曲钩。铤架中部还装有一个镶板。有的钩镶镶板的中间突出一个尖锥。据古书记载,钩镶是战国时期的巧匠鲁班制造的。而目前所见的考古实物都是东汉...   中国历史悠久,古代冷兵器亦极为繁盛,汉代的钩镶即是其中的一种,更是我国古代独有的一种冷兵器。钩镶有着什么样的形制?作战用途如何?请看——我国在汉代时期,国家逐渐强大,可是战争一直不断。刘邦在位之时,为了巩固统治,不断打压异姓王,同时,匈奴连续来犯。战争的需求促使了冷兵器制造技术飞速发展。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铁兵器,战国末期,铁兵器的数量、品种增多,但青铜兵器还占有很大比例。到秦、汉时期,特别是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以后,钢铁冶炼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汉代铁钩镶的制作,即是我国古代钢铁冶炼技术早期发展的佐证之一。历史佐证:出土文物、史书均有呈现出土文物铁兵器的形制在汉代已经种类繁多,如西安汉王朝中央武库遗址曾出土刀、剑、戟、矛、斧、簇及钩镶等多种钢铁兵器,可见,钩镶在当时已成为一种必备的重要兵器。其他如在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河北定县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山东淄博西汉齐王刘肥墓及河南洛阳涧西...   钩镶,是主要流行于汉代的一种集钩束、防御、推刺三种功能为一体的铁制复合兵器。汉刘熙《释名·释兵》云:“钩镶,两头曰钩,中央曰镶。或推镶,或钩引,用之宜也。”《说文解字》卷3(上)“句部”载:“钩,曲也。”又卷14“金部”载:“镶,作型中肠也。从金襄,声汝羊切。”即“镶”应读作rɑng,同“攘”,不读作xiɑng。历史文献中有关钩镶的记载不多,难见全貌。不过其实物在考古发掘中有多次发现。另外,在汉代画像石、砖中亦有不少钩镶和使用钩镶的图形,资料尚属丰富。钩镶整体呈弓型,两头各有一个向外的弯钩,两个弯钩一般上钩长于下钩,钩为圆柱形的长铁铤,都稍向后弯。上钩顶端为锐尖;下钩末端有的为小球状,有的则为锐尖形;两钩中间连接一小型铁镶(盾牌)后的把手,把手前面为一块圆角长方形薄铁板制成的镶,用圆盖钉固定于钩架上。有的镶则呈上宽下窄的犁形状。镶前面上部的正中位置有一突出的长柱形尖锥,尖锥的顶端有的作小球状,有的则作锐尖形。钩镶一般通长  《文物》2004年第9期《四川中江塔梁子崖墓发掘简报》报道了一批重要的汉代画像资料,很有研究价值。但是,M3石刻兵器架上“弩”的名称有误,从其形制看,此器应是钩镶。钩镶在考古发掘中时有出土。在河北定县,河南洛阳、鹤壁,四川绵阳、简阳等地的汉墓中均有发现[1]。钩镶主要由钩和镶板两部分组成,钩在两端,钩尖一般向外弯曲,如定县、洛阳、鹤壁出土者;也有的一钩尖挺直,另一钩尖向外弯曲,如绵阳出土者。镶板在中间,它的形状有的呈长方形,有的呈圆锹形;镶板的表面呈弧形,中部置长方形镶鼻,即为把手。中江塔梁子M3石刻兵器架上表现的钩镶为侧面,上下钩向外弯曲,镶板中部外侧有矛刺,内侧是长方形镶鼻,与河南鹤壁出土的钩镶相似。钩镶是一种具有矛和盾功能的兵器。《释名·释兵》:“钩镶...


钩镶的简介

上下有钩,上钩约长25CM,下钩约长15CM,中为后有把手的小型铁盾;盾为圆角方形薄铁板,前面有突出的尖;钩为圆柱形的长铁铤,均稍向后弯;上钩顶端为锐尖,下钩末端为小球;两钩中间连接盾后的把手;盾用以推挡,钩用以钩束。此种兵器兼具防、钩、推三种功用,一般配合环首刀使用:战斗时一般用左手的钩镶将敌方长兵器钩住(对戟头横出的小枝特别有效),同时右手环首刀挥向敌面门。有的武侠小说中将它描述为护手钩类的兵器,则纯属无稽之谈了。汉代的铁钩镶,由河北定县博物馆提供,在定县中山穆王墓出土。钩镶残长480毫米,上钩残长290毫米,尖部残失;镶部长190毫米,宽140毫米,上有一刺,高80毫米;镶鼻、下钩残失。钩镶是由盾演变而来的一种钩、盾结合的复合兵器,上下有钩,中部是后有把手的小型铁盾。钩为圆柱体的长铁鋋,都稍向后弯。上钩顶端锐尖,下钩末端为小球,两钩中间连接盾后的把手,即镶鼻。盾为圆角方形薄铁板,用圆盖钉钉在钩架上。盾上部有一刺。

钩镶是什么样子的?

钩镶是在盾的基础上诞生了一种新型兵器,它全为铁制,主体是两端向前勾曲,中部向后方折的铤架,铤架的前方中部铆接一块椭圆形或上缘圆弧下缘方折的铁板,铁板前又出尖锥。从画像石持勾镶作战的形象看,勾镶常与环首刀配合使用,它的镶板可抵御敌人进攻,上下两钩可以勾锁敌人的兵器,向前推拒时镶板上的尖锥还可以刺伤敌人,称得上是一种攻防兼备的武器。

汉代钩镶是哪个年代的?

汉代钩镶是一种汉代常见的钩、盾结合的复合兵器。历史文献中有关钩镶的记载不多。难见全貌。不过其实物在考古发掘中有多次发现。另外.在汉代画像石、砖中亦有不少钩镶和使用钩镶的图形.资料尚属丰富。钩镶整体呈弓型,两头各有一个向外的弯钩,两个弯钩一般上钩长于下钩。钩为圆柱形的长铁铤,都稍向后弯。上钩顶端为锐尖;下钩末端有的为小球状。有的则为锐尖形:两钩中间连接一小型铁镶(盾牌)后的把手,把手前面为一块圆角长方形薄铁板制成的镶。扩展资料钩镶在当时是一种必备的重要兵器,如《八家后汉书辑注》卷8辑录《太平御览》卷357载:“江汉字山莆,迁丹阳太守。是时大江剧贼余来等劫击牛渚、丹阳、边水诸县居民,殴略良善,经岁为害。汉到郡,会集劲士,修整战具,钩镶刀椐大戟长矛弓弩劲兵,转送承接。余来亟战失利,遂见枭获。孝顺帝喜其功,赐以剑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钢铁制造的兵器。到战国末期,钢铁兵器的数量、品种增多,并已装备军队。尽管战国时期青铜兵器还占有很大比例,但是随着封建经济的巩固和发展,以及冶炼技术的提高,金属加工技术也已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出现了锻造、淬火、柔化处理等技术。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史论坛-汉代兵器——钩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