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时间:2024-02-26 18:07:00 编辑:阿旭

“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有什么典故吗

先说宁古塔
1658年(顺治十五年)6月14日 清廷规定挟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
黑龙江省宁安县,清代被称为“宁古塔”的所在地,是著名的流放地
宁古塔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地名由来传说不一,据《宁古塔记略》载:相传兄弟六人,占据此地,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故名“宁古塔”.
宁古塔辖界在顺治年间十分广大,盛京以北、以东皆归其统.随着设厅,疆土逐渐减少.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黑龙江省东部的海林县,是三百多年前清廷流放人犯的宁古塔所在地.被遣戍宁古塔的流人,能生还的极少,大部分都客死该地.
再说披甲人
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想那披甲人便是最低级的满族兵众了吧!


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是什么意思

“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也就是流刑,把犯人遣送到边远地区服劳役。“与披甲人为奴”,就是去给披甲人当奴隶。披甲人的地位就够低了,并且都不是什么善茬。给这种人当奴隶,其结果也只有受辱或是被折磨而死,下场比死还要难受。拓展资料1、披甲人披甲人,多指受降后披甲上阵为统领部族征战讨伐的人,地位低于一般军人,高于奴隶。满清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旗丁按照身份地位,又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是多是投降的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披甲人就是一种帮助清王朝镇守边疆的,所以,披甲人世代居住边疆,清廷会经常将一些犯人或其家属发配给这些人,稳定军心。2、宁古塔宁古塔,不是一个塔,而是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宁古塔最早为古地名,范围大概是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旧属吉林管辖。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

“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中的宁古塔,究竟有多可怕?

宁古塔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生东部的海林和宁安。清朝初年,这里是与世隔绝的蛮荒之地,专门用来流放那些犯了重罪的人。据《研堂见闻杂录》中记载:“按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顺治十六年七月十一日,因“科场舞弊案”被流放的吴兆骞、方拱乾等八名举子以及家人,经过了一百二十天的艰难跋涉之后,到达了宁古塔,开始了生死未卜的流放生涯。数十年后,对于在宁古塔地区的生活,吴兆骞在给友人顾贞观的书信中这样描述道:“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至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脸,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从这番描述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宁古塔的自然环境有多么恶劣。而吴兆骞给顾贞观写这封信的目的,就是希望顾贞观能够施以援手,将他从这苦寒之地解救出去。除恶劣的自然环境外,宁古塔的生活环境为极为简陋,据清代一些被流放到此地的犯人们描述,宁古塔被称为“石城”,当时“城内居民,寥寥数家,总管公署,均在其中。耕农之地,在城外十里,离城稍远处。却是耕者绝少,弥望无庐舍,长行数日,不见一人”。当方拱乾这位曾经的荣华富贵的举人被流放到宁古塔后,他吃惊地发现,作为省级行政中心的宁古塔新城竟然还不如南方的一座小镇。在这片简陋的土地上,宁古塔新城枕河而居,一些短木头随意插在土里便构成了所谓的城墙,城门用碎石砌成,城内修建了几间破旧茅草屋,便是办公场所了。官员的办公场所尚且如此,被流放在这里的犯人的生活,我们就不难想象了。以上就是宁古塔的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接下来我们就重点说一下为何一提起流放宁古塔,人们便会不寒而栗。清朝仅次于死刑的流刑制度‍“流刑”制度,又称流徙,是一种古老的刑罚。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但真正确定为一种常刑是在隋唐时期。唐代喜欢将犯人流放到炎热的岭南地区,而清代则喜欢把犯人流放到寒冷的东北,也就是宁古塔。清代,将流刑作为五大主刑之一,分别是笞、杖、徒、流、死。也就是说,流刑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清朝初期,国家政权尚不稳定,南方的反清运动如火如荼,台湾的郑氏不时侵扰东南,西南的吴三桂又拥兵自重。对清朝统治者来说,安置流犯的不二选择就是他们的老家东北,最合适的地方就是当时的宁古塔。因此,为了将流刑制度化,清政府先后制订了《三流道里表》《五军道里表》等法律文书。根据流放的远近,将流放的等级分为三级,后又改为五级,分别是流放2000里、2500里、3000里、3500里、4000里。而从北京到宁古塔的距离,已经达到了流放的最远标准,即被称为烟瘴之地的4000里,从北京地区走起,到达宁古塔,费时需四五个月,以当时的险恶环境,很少有人能活着走到宁古塔。根据清朝法律规定,犯人被判流放宁古塔后,必须在一个月内上路,每天行驶不得少于50公里的路程,由朝廷所派专人押送。在交通发达的今天,50里对我们来说不过是咫尺之遥,但在当时,一天靠双脚行走50里,且不论风霜雨雪,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古代封建制下,经常讲究的人“一人犯罪,全家株连”,倘若一人犯罪流放宁古塔也就罢了,但在古代的株连制度下,一人犯罪,陪葬的往往是一个家族。因此,对于大多数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来说,他们不是一个人上路,通常是整个家族一起被流放。一个家族中,有男有女,有老人有小孩,那些身强力壮的男性还好说,最惨的往往就是女人和小孩以及老人,尤其那些自幼就养尊处优的女人们,必须依靠着她们的“三寸金莲”,一连几十天地行走在荒无人烟的古道和瘴气弥漫、虎狼出没的原始森林,时刻面临着失去生命的危险。流放途中,犯人们必须一直戴着枷锁,直到流放地才能打开。这个过程中,倘若有点钱贿赂给押送人员,则会被格外照顾,至少和别人相比不会那么惨了,如果没有钱贿赂押送人员,那这沉重的木制枷锁就会一连几十天戴在脖子上,一旦淋雨,枷锁就会变得更加沉重无比。倘若行走于陡坡悬崖,密林山径,随时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因此,对古代统治者来说,将作奸犯科的人处死固然很容易,但对民众的威慑力度却远远不如流放。因为,当被流放者沿途的悲惨遭遇传到民众的耳朵中时,他们对这种残酷的刑罚所产生的恐惧感,才是清朝统治者想要看到的!流放到宁古塔以后的生活对于许多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来说,当他们艰难跋涉几个月后,到达宁古塔后会发现,等待他们的不是苦难的结束,真正的苦难才刚刚开始。一般而言,被发配到宁古塔的犯人,有两种去向可供选择,一是“为奴”,二是“当差”。为奴就是我们在看清宫剧的时候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与披甲人为奴”,所谓“披甲人”,即守边将士,也就是说,被发配到宁古塔的人要给这些人当奴隶。当差与为奴相比,则会好很多,最起码人身自由有所保障,而且表现好了,以后有机会可以出户为民。但为奴之后,犯人就会丧失人身自由,他们的价值,甚至没有一头马一头牛重要。为了使这些犯人们“备尝艰苦,常受折磨”,清朝的法律对他们的后代做了种种规定,比如其他犯人可以赎身或者减刑,而与披甲人为奴的犯人们不仅自己不能赎身,其子孙后代也要时代为奴,不准出户为民。除此之外,奴隶主对奴隶也拥有绝对的所有权以及控制权,奴隶主可以随意地打死或者处死奴隶,打死了报到官府后,官府根本不会追究奴隶主的责任。如此毫无人性的法律制度,激起了不少犯人们的反抗,有的选择逃走,有的选择杀死奴隶主,但无论何种,一旦他们被抓住,都将面临着凌迟处死的惩罚。

“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不得入关”_,这句话合理吗?

是不合理的。我们常常在一些影视剧和一些历史小说中发现这句话。只知道是罪犯被流放了,而且流放的地方一个不大好生存,差不多是九死一生了。我们首先要了解宁古塔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让罪犯们闻风丧胆?宁古塔不是一座塔,而是一处地名,位于现黑龙江宁安市,不过现在是一座城市,百年前却是关外的一片广阔地域,也算是清朝满族的故乡。而“关”八九不离十应该是指山海关。其实古代人们害怕宁古塔无非三个原因:地处偏远,古人一般就恐惧关外,更何况这都差不多地处边境了,路途实在是一般人吃不消啊,凭古代能够交通速度,你个犯人总不能要求来个马车吧,做什么梦呢!路还不行,遇到个山贼又得玩完。2.气候不适应,一首诗来证明: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3.当地社会环境复杂,宁古塔生存的不仅仅是有各地降人:“披甲人”,更有社会的最低端,刀尖舔血之人,不在少数,保不准有什么杀人狂魔。但我不认同自然是有例子的,进入宁古塔,不代表就是死路一条,例如说杨越夫妻二人一同在宁古塔,开个小店,买卖绍兴小食,宁古塔有几人尝过杨越家乡绍兴之美食,生意自然是红火的不得了。人顽强的生存信念足够支持在任何环境下生存,你看看人家苏轼,被流放的海南去了,他当时可是年过古稀,还偷偷摸摸写信跟儿子说海南可是人间天堂,海鲜好吃的不得了。所以说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不得入关言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