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老师的对联 上联:三尺讲台_____ 下联:一支粉笔______
三尺讲台承载爱与责任,一支粉笔写就幸福人生。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扩展资料: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对联: 三尺讲台… 一支粉笔…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为了庆祝第36个教师节,发扬尊师重教的传统,南昌市南京路小学大队部于2020年9月10日上午开展了“浓浓师恩永不忘,致敬老师我先行”教师节庆祝活动。全校每位同学自己动手用心给敬爱的老师制作一张精美的贺卡,在上面写上对老师的祝福语,贴在展板上,表达对老师的尊重、感激与祝福。在“浓浓师恩永不忘,致敬老师我先行”主题班会上,孩子们观看了教师节来历视频,分享了师生间温情小故事,讲述了从入学以来获得的成长与可喜变化,并且用歌声和鲜花为老师祝福,温馨和关爱洋溢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愉快的教师节只有一天,但教师敬业爱生,孜孜以求却是一生一世。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选择了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让我们一起守望教育的快乐,用爱与责任,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助力,给孩子们撑开一片晴空。扩展资料一根粉笔,三尺讲台,他们温暖又坚定,平凡而伟大。人们说,老师是教育的燃灯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扎根乡村的教师,更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践行者,是乡村孩子的“筑梦人”。他们的付出,让更多孩子拥有了迈向广阔天地的机会。他们的坚守,为乡村教育注入向上的力量。与此同时,为了让优秀人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正在全面加强,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乡村教师的待遇保障在不断优化提高。2020年,教育部出台扩大“特岗计划”规模、保障编制、“先上岗、再考证”等政策,引导更多毕业生投身乡村教育事业。截至2019年底,中西部22个省份725个连片特困地区县,全面实施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覆盖8.06万所乡村学校,受益教师126.54万人。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一根粉笔、三尺讲台, 年复一年,爱与坚守不变参考资料来源:南昌新闻网-南京路小学大队部开展教师节庆祝活动
上联三尺讲台迎冬夏,下联对什么
上联:三尺讲台迎冬夏下联:一支粉笔写春秋上联:三尽讲台迎冬夏下联:一身学识谱春华对联禁忌之合掌: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复的字、词。合掌 即是上下联内容重复,或上下联各元素内容重复,出句和对句仅是文学形式上的词性相对,其内容实为一物,不是相对,而是类同。 、“合掌”的原意是指上下联风格一致、意思一致,上下联看不出多少区别。但仅仅一两个字词意义雷同,那并不一定是合掌。之所以会存在合掌这一说法,其目的是为了要使联意更鲜明,表达的意思更宽广,要做到上下联尽量有所区别,但不是因为一两个字词的重叠,就视为大忌讳。对于一些特定场景的联来说,是需要通过上下联的重复强调,来突出其中深意的,如果把这些字词替换掉,意思反而没那么鲜明,毕竟,对联最重要的还是内容,不是形式。绝不能就一两字相同来确定是否合掌,而是要根据上下联是否有不同的侧重点或风格,来予以评定。写联时,就可以通过变化角度、变换风格、变化侧重点等来避免合掌的出现。不要让所谓的合掌束缚了手脚和灵感,规矩一多了,畏首畏尾,反而写不出好对联来了。作联时可以注意一下是否合掌,但千万不要因为顾及它的存在,就啥都不敢写了;或者写来写去,因为怕犯忌,只在一个风花雪月内的小范围里转圈,不敢跳出来,那才真是得不偿失。
上联三尺讲台迎冬夏,下联对什么?
三尺讲台迎冬夏,八方桃李送春秋。释义:在讲台这么个三尺大小的地方迎来冬夏的更迭,作为一个老师,教书育人,在春秋变换之间送走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这副对联是表达老师无私奉献,教书育人的伟大。老师是最平凡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从古至今,对于老师的赞美数不胜数。关于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对对联要讲究押韵有韵脚等要对应,上下联字数要相等寓意要积极。扩展资料: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参考资料:对联-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