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特氏是满族还是蒙古族?
阿鲁特[阿鲁特、阿勒特、阿勒坦,读音作ā lǔ tè(ㄚ ㄌㄨˇ ㄊㄜˋ),满语为Arute Hala]
单一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阿儿剌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阿鲁特氏,亦称阿勒坦氏、阿勒特氏,世居察哈尔,源于元朝时期蒙古阿儿剌部,其始祖为孛端察儿,与成吉思汗铁木真同宗,以部为氏,为阿儿剌部的一个分支,世居察哈尔地区(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鄂温克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lte Hala、Arute Hala。
蒙古族、鄂温克族、满族阿鲁特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金氏、元氏、何氏等。
清朝蒙古族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
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逐渐统一各部落后才演变成了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大约在公元7世纪,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子孙氏族分出了乞颜、扎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当时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儿、翁吉刺、蔑儿乞、斡亦刺、克烈、汪古诸部。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铁木真征服统一了蒙古地区的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1206年铁木真称汗,号成吉思,建立了蒙古贵族政权——蒙古国。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部落而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建立政权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1211—1260年先后灭西夏和金,版图扩展到中亚、南俄。忽必烈继汗位后,迁都至燕京(今北京市),并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1368年元朝灭亡。后来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蒙古卫所20多处,各卫所长官都是由蒙古封建领主担任。15世纪初,漠西蒙古瓦刺部和东部蒙古的鞑靼部先后向明朝称臣纳贡,建立了臣属关系。明未,女真建立后金政权。636年后金改为清,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先后被清朝征服。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人关统一全国,直到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落。至此蒙古族完全置于清朝的统治之下。清朝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在重新调整蒙古原来的大小封建领主的基础上,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颁布了以盟旗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诏令,强化和发展了蒙古的封建制度。清朝对蒙古族统治的加强,有效地制止了封建割据和战争,使蒙古族社会获得了近200年的稳定,畜牧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元代以来,蒙古族在祖国许多科学文化领域做出了贡献。如13世纪中叶写成的蒙古族重要历史、文学名著《蒙古秘史》和清代的著名文学作品《一层楼》等。在医学、历算、数学等方面蒙古族也有重要贡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蒙古族人民积极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那时驻防在东南沿海蒙古八旗官兵与各族军民奋起抗敌。1841年10月蒙古族爱国将领裕谦指挥三镇将士在浙江定海奋战六昼夜,以身殉国。次年4月英军进犯乍浦,守军7000人英勇反击,其中有蒙古八旗官兵800余人参战,蒙古官兵牺牲200余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当英军入侵渤海湾时,内蒙古东三盟和察哈尔旗蒙古士兵5000人,奉调天津海口防守。蒙古各地捐献大量马匹、银两支援前线。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僧格林沁亲王奉命从内蒙古各盟征调蒙古骑兵参战。在大沽口的三次保卫战和八里桥之战中英勇抗击侵略者,其中有4000余名蒙古骑兵参战的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中,打沉敌舰5艘,击伤6艘,打死打伤英法侵略军592人,获得胜利。 在第三次大沽口保卫战中,蒙古族爱国将领乐善率千余官兵坚守炮台,拼死抵抗,全部为国捐躯。在保卫北京的八里桥之战中;从卓素图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和察哈尔调集4000蒙古骑兵穿插奋战,毙伤敌军1000余人。蒙古骑兵也有很大牺牲;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蒙古骑兵以弓箭、马刀抗击了敌方的洋枪洋炮,在中国近代史上写出了爱国爱民的悲壮诗篇。1900年前后与义和团运动相呼应的遍布东西部各盟旗的反教斗争,从1858年伊克昭盟的“独贵龙”运动起到辛亥革命前夕规模较大的反封建赋役、反垦、夺地的斗争共有10多次。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蒙古族的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积极参加了辛亥革命,以谋求蒙古族的自由解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蒙古族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以乌兰夫等同志为代表的蒙古族先进分子加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内蒙古的革命,同国民党反动派、日本帝国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解放战争中蒙古族骑兵英勇作战,歼灭敌军2万余人,缴获战马2万多匹和枪支l万多件,为民族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47年5月1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实现了蒙古民族的新的历史转折。内蒙古是实行区域自治的省一级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一个自治区。
历史上,满族的社会形态经历了几个阶段。
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初时,满族的直系祖先女真人,当时分为三大部,其中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处于奴隶制社会,发展较缓慢的东海女真其社会形态仍处于原始公社氏族部落时期。
满族进入辽沈地区后,由于一系列政治、经济的变革,其社会形态开始向封建社会转化。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之后由于承袭了明朝全部封建法制和政权模式,满族社会完全进入封建社会。留在关外的满族有的则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爆发之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49年,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满族人民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中,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满族的社会政治在中国历史上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1616年,建州女真(满族的前身)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在赫图阿拉(辽宁新寅县老城)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这是奴隶主的政权。八旗制度是其基本的政治制度。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标志着后金政权的进一步巩固与扩大。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几乎承袭了明朝全部封建法制和政治制度。
满清入关后,为了扩大和巩固政治经济上的封建特权,清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以民族压迫形式表现出来的阶级压迫政策。一方面,满清贵族掌握军政大权,在政治上处于极其优越的地位;另一方面,满清统治者相继推行了剃发、易服、投充和逃入法等民族压迫和奴役政策。当时的社会矛盾是以阶级矛盾为实质的民族矛盾。从康熙年间开始,由于满清统治者进行了许多改革,社会主要矛盾才趋于缓和。
从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以前,满清政府通过平等三藩与准噶尔部贵族分裂集团,以及统一台湾等国内战争,实现了全国的统一,通过历次制止外国侵略的自卫战争,巩固了中国的边疆。又根据各地区不同情况,进行了一系列地方行政制席的改革,其中包括对西南各省进行的大规模的“改土归流”,确定了对全国各地区由中央直接派员进行管辖而又适合各地特点的地方行政制度,对巩固和确立中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起到了关键作用。
由于满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的外交政策,再加上封建专制王朝政治上的腐败,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中国已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鸦片战争之后,清廷被迫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满清政权开始了衰落的过程。满族中的一些开明人士及中下级官员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开始进行政治上的变革。1898年,光绪帝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性质的政治纲领,力图变法维新,但是受到以清太后叶赫拉那氏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和破坏,最终失败。
1911年,满清王朝被辛亥革命推翻。
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满清废帝光绪,在东北建立了“满洲国”傀儡政权,东北沦为殖民地。
1949年,新中国成立。满族人民成为中华民族中平等的一员。在“民主、平等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下,满族人民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满族的聚居区建立了自治县、自治乡,让满族人民行使自治权。通过民主选举,满族人民同其他各族人民代表一起,共同参与国事,行使管理国家大事的权力。
满族入关前与蒙古族友好往来亲如一族
满清许多皇族为蒙古人
孝庄太后就是
清朝哪位皇帝是得花柳病死的?
清朝得花柳病死的皇帝是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同治虽然是万乘之尊,可命运还是公平地惩治了他的放浪行为,他死时几乎全身溃烂,恶臭远播,人人敬而远之,他空洞而绝望的眼中满含眼泪。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死于性病的皇帝,他的死是大清皇朝一段羞于启齿的疮疤,也是他荒淫生活的一个总结,却是慈禧重掌朝政的一个契机。扩展资料同治十三年(1874)十月二十一日,同治帝驾幸西苑时受凉,刚开始只是身体有些不适,一两天后病情加重,卧床不起,太医们全体出动,集体会诊,可大家各执一词,难有定论。其实他们早已明白,这是比天花更可怕的病梅毒。这种通过性传播的疾病根本没有治愈的可能,而且死相凄惨。慈禧下令施以治天花的药物,气急败坏的同治帝对着母亲吼道:“朕根本没得天花,你存心置朕于死地!”御医们满腹狐疑,却不敢多言,只是照慈禧之命行事。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崩于皇宫养心殿。参考资料:人民网-清朝皇室羞于启齿的史实:同治皇帝死于性病
慈禧太后死后,同治帝的遗孀瑜妃为何大闹皇宫?
瑜妃大闹皇宫的原因是因为瑜妃他在皇宫里边努力了一辈子,但是她的待遇和地位就和奴才一般,所以说她这一闹其实是闹自己的不平,也是为自己出一口气。因为慈禧太后他活着之前,他是对各方面都是压制得死死的,如果说谁敢闹事的话,那肯定就是没有好下场,毕竟珍妃被投井的事情就摆在那里,所以就算你有再大的怨气你也得忍着,而慈禧死了以后就相当于是当时的瓶子被掀开了,里面的气就一下子给冲了出来,这也就是瑜妃为什么敢在慈禧死后闹了的原因。当时的瑜妃和皇后阿鲁特是一同进了宫,但是因为当时的太后同治他们更喜欢阿鲁特,是所以阿鲁特斯就被封为了皇后,而他比皇后大三岁也作为皇后的姑姑,但是瑜妃却被封为了嫔,本来想好好慢慢往上爬,但是谁知道同治早死瑜妃十八岁九岁就守了活寡。当时慈禧死了之后,在葬礼上,瑜妃就问当时溥仪他父亲说不因他是只做光绪的儿子吗?不是同志的儿子吗?然后溥仪他父亲就说是兼济,瑜妃就哭着说,既然这样,我为什么不是皇贵妃呢,难道我还是奴才吗。这句话就说明瑜妃她不甘心,所以说当时慈禧死了瑜妃闹的是这辈子的不公和这辈子的心酸,最重要的是她的不甘心,同治死了以后她就没有了努力的地方,她也不想一辈子就这样,但是当时就相当于是掐断了她的希望。
英文extreme是什么汉语意思
1、adj. 极端的;极度的;偏激的;尽头的2、n. 极端;末端;最大程度;极端的事物extreme读法:英 [ɪkˈstriːm] 美 [ɪkˈstriːm] 短语1、Extreme Programming 极限编程 ; 终极编程2、Extreme Engineering 工程大突破 ; 极限工学3、Urban Extreme 都市极限飚车 ; 限飚车 ; 都会极限飚车 ; 极速市区赛4、Extreme Networks 美国极进网络公司 ; 极进网络 ; 美国极进网络 ; 极进网络公司5、Extreme Edition 至尊版 ; 极致版 ; 完全转变之家庭再造 ; 极限版6、Extreme immaturity 极度不成熟儿7、Extreme Ghostbusters 捉鬼特工队 ; 抓鬼特工队续集 ; 抓鬼特工队 ; 极速灭鬼团8、Extreme Makeover 改头换面 ; 整容救兵 ; 极限整容9、Extreme observation 末端观测值 ; 极端观测值扩展资料extreme近义词:excessive读法:英 [ɪkˈsesɪv] 美 [ɪkˈsesɪv] adj. 过多的,极度的;过分的短语1、excessive growth 发展过快 ; 涨幅偏高 ; 过度增长 ; 成长过快2、excessive consumption 超前消费 ; 过度消耗 ; 过度消费 ; 超前花费3、excessive lift 多起4、excessive expansion 过度膨胀5、excessive drinking 过度饮酒 ; 酗酒 ; 量饮酒 ; 度饮酒6、Excessive Intake 过量摄入7、excessive heating 过热 ; 过度加热8、EXCESSIVE PARTS 多件9、excessive rain[气候]霪雨 ; 久雨 ; 非常降雨
阿鲁特宝音怎么死
够详细了,给分吧。
孝哲毅皇后(1872年7月25日—1875年3月27日):
阿鲁特·宝音,修撰、翰林院侍讲、封三等承恩公、累官户部尚书崇绮之女,副都统、前任大学士、军机大臣赛尚阿之孙女,郑亲王端华之外孙女,蒙古正蓝旗。
1854年7月25日(咸丰四年七月初一)生,1872年10月14日(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三)被选入宫,10月15日(九月十四)册立为皇后。1875年1月(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德宗光绪即位,奉两宫皇太后命,封为嘉顺皇后。
同治帝死后,皇后对自己前程感到绝望“以寡嫂居中宫不成体统”,又对慈禧专横、阴毒、暴虐充满怨恨,收到其父无字书信后吞金屑求死,抢救暂缓,又绝食。1875年3月27日(光绪元年二月二十)寅刻逝世,仅22岁,时距穆宗崩才七十余日,五月上谥曰孝哲嘉顺淑慎贤明宪天彰圣毅皇后。九月,暂安梓宫于隆福寺。1879年4月17日(光绪五年三月二十六),合葬惠陵,升祔太庙。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宣统帝入嗣穆宗,1909年(宣统二年四月)加上尊谥恭端二字,全谥: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
清十二帝的皇后分别是?
1、努尔哈赤。后金时期并无皇后。努尔哈赤元妃为:佟佳氏,名哈哈纳扎青。其中叶赫那拉氏·孟古哲哲为清太宗皇太极之母,死后被皇太极追封为孝慈高皇后。孝烈武皇后/大妃,乌拉那拉氏,名阿巴亥为多尔衮生母,顺治朝时重权在身的多尔衮追封其为皇后,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废阿巴亥封号,其神牌也从太庙撤出。2、皇太极的正宫皇后为孝端文皇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皇后之位为死后追封。3、顺治帝共有4位皇后,分别是:(1)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后被废除皇后之位降为静妃。(2)孝惠章皇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绰尔济之女。(3)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佟图赖之女,康熙帝生母。皇后之位为死后康熙追封。(4)孝献皇后董鄂氏,鄂硕之女。皇后之位为死后顺治帝追封。4、康熙帝共有4位皇后,分别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其中乌雅氏为雍正帝生母,皇后之位为雍正继位后追封。5、雍正帝共有2位皇后,分别是: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其中钮祜禄氏为乾隆生母,皇后之位为死后乾隆追封。6、乾隆帝共有3位皇后,分别是: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继皇后辉发那拉氏、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其中魏佳氏为嘉庆帝生母,皇后之位为死后嘉庆追封。7、嘉庆帝共有2位皇后,分别是: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8、道光帝共有4位皇后,分别是: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其中博尔济吉特氏为咸丰帝养母,皇后之位为死后咸丰帝追封。9、咸丰帝共有3位皇后,分别是: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名杏贞。其中叶赫那拉氏为同治帝生母,皇后之位为光绪帝追封。10、同治帝共有1位皇后,为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11、光绪帝共有1位皇后,为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名静芬。12、溥仪共有2位皇后,分别为郭布罗·婉容、李淑贤。扩展资料:清朝对后妃的数目要求都有定数,其中要求皇后设立1名。而实际清朝后妃数目初看似乎不符合规定数目,但这是由于有后妃逝世,其他后宫女子可以进位补上,加上后世对已经逝世的妃嫔的追封,才导致最终数目大于规定数目。当皇帝的生母不是皇后的时候,其生母有可能会在其登基后追尊为皇太后,享受皇后的待遇,如孝庄文皇后。倘若生母出身过低,在生前就只能被尊封为太妃而非皇太后。在极少数情况下,妃子去世后也能被其夫皇帝追封为皇后,其原因多半是生前极其得宠或政治因素,如顺治帝追封董鄂氏为孝献皇后。当一名女子为皇后时,她不会拥有任何徽号只有在皇后升为皇太后、太皇太后时才会拥有徽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皇后百度百科-清朝后妃制度
历史小说与传记文学的区别
区别:
“历史小说”是一个偏正词组,它的主体是“小说”,“历史”则是对主体的限制和修饰,也就是说,“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描写主题的小说。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长篇作品则可以展示某一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但容许适当的虚构。因此,它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
传记文学是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艺术手法,再现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的一种文学体裁。
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描写对象﹐所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不允许虚构。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则可以运用想象或夸张﹐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也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以虚构为主的小说。所写的人物生平经历必须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只写人物一事数事﹑突出性格某一方面的报告文学﹑人物特写等。它必须写出较鲜明的人物形象﹐较生动的情节和语言﹐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普通的人物传。传记文学一般采用散文的形式和手法﹐有的和小说接近。
说文解字对历史一词的解释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到“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史,记事者也”意味着记载历史,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从又持中,中,正也”表明要客观公正。由此可见,撰史者应该客观记载历史事实。“历史”一词出现较晚,“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扩展资料近义词1、汗青读音:hàn qīng。解释:古代用来记事的竹简,是用青竹烤去水分做成的。烤时竹子上冒出的水像汗一样,所以古人称竹简为汗青。后用来泛指书籍史册。引证: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翻译: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2、史册读音:shǐ cè。解释:指记录历史人物的过去的书。引证:郭小川《忆延安》:“是什么,在史册上金光闪闪?”3、史籍读音:shǐ jí。解释:历史典籍,史书。引证:瞿秋白《<饿乡纪程>跋》:“几世纪几千年的史籍,正象心血如潮,一刹那间已现重重的噩梦。”4、史乘读音:shǐ shèng。解释:正史,在史书上有记载的,是历史上确有其事的真实历史事件。引证: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翻译: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这三本官方史书都是记载齐桓公、晋文公时的事情,都属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