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安澜桥

时间:2024-03-02 07:08:34 编辑:阿旭

安澜桥的来历

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 二王庙前的安澜桥,横跨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是一座索桥。最早称绳桥或竹滕桥,这与它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以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全长约500米,在鱼嘴处建立外江水闸,把桥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乘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钢筋混凝土桩,桥身也缩为240米。远看如飞虹挂空,又像渔人晒网,形式十分别致。漫步桥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来,东望灌渠纵横,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了然。

安澜索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下移100多米,将竹改为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坐落于都江堰首鱼嘴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岷江滔滔恶浪,没有修建索桥前,民谣有“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之说。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俩察看地形,翻阅建桥史料,请教当地水、木工人,报经官府,游说八方募集资金,清嘉庆九年五月带领四乡百姓动工建桥。桥尚未完工时,两个樵夫不所劝阻,顶风过桥,落水丧生。渡口“把头”买通官府,诬以草菅人命之罪。何先德先生含恨九泉。何妻强压悲愤,继承夫志,完成了索桥的修建。桥上横铺木板,竹缆为栏,行走平安,故名“安栏桥”,后改安澜桥,取不畏波澜,安然过江之意。人们为感激何先德夫妻的功德,又称“夫妻桥”。


都江堰安澜桥的由来

都江堰安澜桥   二王庙前的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横跨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是一座名播中外的古索桥。最早称绳桥或竹滕桥,这与它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以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何先生修的桥因无栏杆所以一人摔下水摔死,被官员处死,妻子为了为丈夫雪冤想尽办法修了栏杆。全长约500米,在鱼嘴处建立外江水闸,把桥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乘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钢筋混凝土桩,桥身也缩为240米。远看如飞虹挂空,又像渔人晒网,形式十分别致。漫步桥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来,东望灌渠纵横,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了然。 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  安澜索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下移100多米,将竹改为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坐落于都江堰首鱼嘴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岷江滔滔恶浪,没有修建索桥前,民谣有“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之说。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俩察看地形,翻阅建桥史料,请教当地水、木工人,报经官府,游说八方募集资金,清嘉庆九年五月带领四乡百姓动工建桥。桥尚未完工时,两个樵夫不顾劝阻,顶风过桥,落水丧生。渡口“把头”买通官府,诬以草菅人命之罪。何先德先生含恨九泉。(还有一种说法是桥上没有栏杆,有人掉下去了,痛恨何的官府将其逮捕处死。)何妻强压悲愤,继承夫志,完成了索桥的修建。桥上横铺木板,竹缆为栏,行走平安,故名“安栏桥”,后改安澜桥,取不畏波澜,安然过江之意。人们为感激何先德夫妻的功德,又称“夫妻桥”。


都江堰风景区的安澜索桥简介

安澜索桥又名珠浦桥,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区西北约2公里的岷江上。清嘉庆八年(1803) 重建。邑人何先德倡建索桥时,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建桥时其妻杨氏出力不少,民间又称其为“夫妻桥”。原长320米,现长280米,以木排为板,石墩为柱,承托桥身;又以慈竹扭成的缆绳横架江面。1962年,对索桥进行了维修,改10根竹底绳为6根钢缆绳,改扶栏竹绳为铅丝绳,铅丝绳外以竹缆包缠。1964年岷江洪水暴发,全桥被毁。重建时,只改木桥桩为钢筋混凝土桥桩,余照旧。后因兴建外江水闸,将索桥下移100米,重建时改平房式桥头堡为大屋顶双层桥头堡,改单层金刚亭为可供行人休息的六角亭,增建沙黑河亭,桥长261米。安澜索桥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澜索桥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全长240多公尺,飞架岷江南北,是古代四川西部与阿坝之间的商业要道,是藏、汉、羌族人民的联系纽带


有关于四川灌县都江堰安澜桥的资料

都江堰安澜桥
二王庙前的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横跨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是一座名播中外的古索桥。最早称绳桥或竹滕桥,这与它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以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何先生修的桥因无栏杆所以一人摔下水摔死,被官员处死,妻子为了为丈夫雪冤想尽办法修了栏杆。全长约500米,在鱼嘴处建立外江水闸,把桥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乘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钢筋混凝土桩,桥身也缩为240米。远看如飞虹挂空,又像渔人晒网,形式十分别致。漫步桥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来,东望灌渠纵横,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了然。 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
安澜索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下移100多米,将竹改为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坐落于都江堰首鱼嘴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岷江滔滔恶浪,没有修建索桥前,民谣有“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之说。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俩察看地形,翻阅建桥史料,请教当地水、木工人,报经官府,游说八方募集资金,清嘉庆九年五月带领四乡百姓动工建桥。桥尚未完工时,两个樵夫不顾劝阻,顶风过桥,落水丧生。渡口“把头”买通官府,诬以草菅人命之罪。何先德先生含恨九泉。(还有一种说法是桥上没有栏杆,有人掉下去了,痛恨何的官府将其逮捕处死。)何妻强压悲愤,继承夫志,完成了索桥的修建。桥上横铺木板,竹缆为栏,行走平安,故名“安栏桥”,后改安澜桥,取不畏波澜,安然过江之意。人们为感激何先德夫妻的功德,又称“夫妻桥”。


安澜桥是什么样的

1、简介: 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建立在岷江上,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 “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 安澜桥古代又名“珠浦桥”、“许事桥”、“何公何母桥”等,明代末被毁,清嘉庆九年 (1804),何先德夫 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经国务院批准,将索桥下移了一百多米,改用钢索建造。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2、历史: 安澜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 安澜索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 岷江滔滔恶浪,没有修建索桥前,民谣有“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之说。 1803年,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带领四乡百姓动工,建成今日安澜索桥的前身。 1964年,因山洪暴发古桥被毁,重建后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桩,扶栏仍以竹藤包缠。 1974年,修建外江闸门时,把安澜索桥从鱼嘴处向下迁移130米。

中国五大古桥是什么?

  五大古桥分别是:安澜索桥(四川-,绳桥或竹藤桥、赵州桥(河北赵县-石拱桥)、洛阳桥(福建泉州-跨海梁式大石桥)、广济桥(广东潮州-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的独特风格)、卢沟桥(北京-石造联拱桥)。
  1、安澜桥是名播中外的古索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长500米。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
  2、赵州桥: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石拱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南的校河上,为隋代开皇大业年间(公元590一608年)李春创建。桥梁全长50.82米,桥面宽约10米,跨径37。02米,拱圈矢高7.23米,由28条并列的石条组成,弧形平缓,上设四个小拱。新中国建立后按最初桥样进行了全面的修缮。
  3、洛阳桥:洛阳桥一称“万安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约10公里的洛阳万安渡口,为著名的梁式古石桥,始建于北宋皇桔五年(公元1053年),历时六年零八个月,由北宋名臣蔡襄主持修建。桥原字长约1200米,宽约5米(现长834米、宽7米),有桥墩46座、扶栏500个,栏上精楼石狮28米,有石亭7座:石塔9座(现存石亭1座、石塔3座),其规模宏大。
  4、芦沟桥:芦沟桥一称“卢沟桥”,位于北京至周口店的公路与永定河的交汇处,始建于金代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该桥全长265米,宽约8米,由11孔石拱组成。桥旁建有石栏,其上共有精刻石狮485个。“芦沟晓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芦沟桥又以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地而载于史册。
  5、广济桥:湘子桥又名广济桥,坐落在潮州城东,横跨韩江,全长500多米,因传有韩愈的侄孙韩湘子手书“洪水止此”的石碣竖于桥畔,故名。湘子桥始建于南宋,历时57年建成,东西两段共18墩,桥墩用花岗岩块铆榫砌成。东西桥墩之间江水湍急,未能合拢,只能用小舟摆渡。到明代中期增筑一墩,缩短了未合拢部分的距离,改用18艘梭船联成浮桥,贯通东西,便成了“十八梭船扩四洲”。浮桥能开能合,随潮升降,为我国最早的一座开关式石桥。明代此桥大修过五次,并在桥墩上建起了各具特色的望楼,遂出现了“广济桥上甘四楼”的景致。清雍正时又在浮桥两端桥墩上置铁牛两只,牛背上镌“镇桥御水”四字。道光时洪水毁东岸桥墩,墩上铁牛坠入江中。1958年大桥改建,加固日桥墩,新建十九孔钢筋混凝土“T”字形梁,中间原浮桥部分增建三孔钢桁架及两个高桩承台式桥梁,广济桥自此成为通衢大桥。1976年又进行过扩建,原7米宽的桥面全部作车行道,另在桥两侧会拓宽2米作人行道。1980年重铸铁牛一只置于桥上。“湘桥春涨”为潮州八景之一。


  • 上一篇:安可儿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