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包袱的意思

时间:2024-03-02 10:21:40 编辑:阿旭

包袱的两种意思分别是什么?

包袱的意思:1、用布包起来的衣物包裹。2、比喻精神上的负担。3、相声里引人发笑的艺术语言叫"包袱"。它是相声演员沿用的术语,实际上它和笑料、噱头的意思完全一样。4、比喻把某种负担,即使人沮丧、压抑或引起忧虑的事物丢掉或抛开。扩展资料近义词负担拼音:fù dān。释义:(1)承当(责任、工作、费用等)。(2)承受的压力或担当的责任、费用等。(3)指物质上精神上所承受的压力和担当的责任。

包袱的两种意思

“包袱”是汉语词汇,拼音是bāofu,意思是指用布包起来的衣物包裹,比喻精神上的负担。
出处:
1、宋·洪迈《夷坚三志·胡廿四父子》:“乾道元年冬,弋阳某客子独携包袱来宿。”
2、元·刘致《一枝花·罗帕传情》套曲:“封裹的丁一确二,和包袱锁入箱子。”
3、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二回:这包袱里是两疋䌷子,年下做件衣裳穿。
4、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一回:“凤姐又命平儿把一个玉色绸里的哆罗泥包袱拿出来。”
5、《老残游记》第四回:“在两间堆破烂农器的一间屋子里,搜出了一个包袱,里头有七八件衣裳。”
6、曹禺《原野》第一幕:“她手里抱着一个小红包袱。”
7、《学习和时局》三:“所谓放下包袱,就是说,我们精神上的许多负担应该加以解除。”
8、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四:“现在各个车间都在诉苦,许多有问题的人敢于放下包袱了。”
9、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十月一》:“十月初一日,乃都人祭扫之候,俗谓之送寒衣……今则以包袱代之,有寒衣之名,无寒衣之实矣。包袱者,以冥镪封於纸函中,题其姓名行辈,如前所云。”
10、《红楼梦》第五八回:“你告诉我名姓儿,外头去叫小厮们,打了包袱,写上名姓去烧。”
11、侯宝林《我和相声》:“不懂幽默,这一段相声哪一点是‘包袱’你弄不清楚,幽默的东西到你嘴里你就不知道怎样表现,就得不到艺术效果。”
造句:
一、他放下了思想包袱,心里轻快多了。
二、她用颤抖的双手打开了那个包袱。
三、他扔掉了不必要的包袱。
四、比赛前,王老师鼓励小兵放下所有的包袱,轻装上阵。
五、有些人背着大包袱乘车,弄得车里非常拥挤。


偶像包袱是什么意思

偶像包袱,通常是偶像所具有的如长得漂亮好看,衣着时尚,行为举止前卫新潮等特征优点,但偶像上节目或者表演的时候很难放开这些特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往受阻碍,致偶像高高在上,脱离大众,容易产生距离感,并最终不利于个人事业的发展。扩展资料杨洋演绎“糙汉” 努力甩掉偶像包袱:在《武动乾坤》中,杨洋扮演了经历无数艰难险阻、一步步战胜奸邪恶人,最终蜕变成长为救世大英雄的林动。杨洋透露,自己扮演的林动经历一系列变故后,迫不得已走出青阳镇,到后来为保护众人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是一次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也是一次小家到大家的蜕变。作为该剧的男主角,杨洋也跟林动一角有着高度的契合——出道十年,杨洋一直在蜕变成长,经历过事业低谷,亦面对过流言蜚语,但依旧永不言弃。据悉,在拍摄过程中,为了符合角色形象,他丢掉偶像包袱,开始挑战胡须造型,变身“糙汉”,与以往帅气鲜肉形象大不相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偶像包袱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杨洋演绎“糙汉” 努力甩掉偶像包袱

什么是包袱?相声里的术语都什么意思?

包袱的意思经过细密组织、铺垫的喜剧效果,包袱是逗笑观众的主要部分。包袱就是笑料,或者组织笑料的方式。马季在其《相声艺术漫谈》中将组织包袱儿的手法分为二十二类。这些手法一般是交错、混合使用。把包袱提出来就叫“抖包袱”,在抖之前,先要进行铺垫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发悬念,这就叫铺平垫稳。只有铺垫稳妥了,包袱笑料的幽默才能有最大的发挥。而笑料就是非常简单的通过语言动作即时达到让观众发笑的目的,比如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一个男服务生把蛋糕扣到客人头上,这是属于浅层次的幽默手法。一旦包袱抖落出来,观众笑了,那么这就是个“响包袱”,,也就是成功的“包袱”;反观则是个“闷包袱”。相声其它术语——1、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听评书要听没听过的;听戏要听熟悉的, 边听边哼哼是很有味道的; 曲艺总是听不腻的,越听越有意思。2、调侃儿 江湖黑话,相声业内的一种秘密联系方式,就是“调侃儿”、“春典”“唇典” 。说文言叫“转文”,说韵文叫“上口”,说黑话就叫“调侃儿”。3、量活量活,捧哏的意思。别小看这个捧哏,在使活的时候捧哏是掌舵的,讲究“不把一个包袱扔在地上”,一般都是老艺人给新手量活,帮助掌握尺寸。4、腻缝儿群口相声里边也有捧哏和逗哏,同时还有一种角色叫“腻缝”,就是穿插在捧逗之间,将笑料进行传递的,比如《扒马褂》里面扮演正直中间人的角色。5、两门抱相声或者曲艺界而论,相声门有师承,评书、快板、大鼓等其他曲艺形式也有师承,相声演员不但入相声家谱,其他曲艺门类也有入门辈分登记。6、填产业相声艺人自己创作的经典段子,被其他艺人广为学习,并且沿袭下去,就是给相声“填产业”,也叫给后辈“留饭”。7、砸挂根据现场环境即兴发挥,对表演进行临时的修改,就叫“挂”、或者“现挂”,通常是和台下的观众互动。砸挂是现挂的一种,通常是对前场演出的演员和包袱进行重新提及,进行延伸、讽刺。8、抄一个当任何一个相声演员在台词中说出“爸爸”“爹”“父亲”“叔叔”的时候,其他演员都可以答应一声“唉”,这就算“抄了一个”。9、贯口大段连续的台词,通常考验相声演员的嘴皮子功夫。比较著名的贯口活有《报菜名(菜单子)》《八扇屏》《白事会》《夸住宅》《地理图》;趟子就是贯口,同时在快板里面大段的贯口也可以特指为趟子,比如数来宝里面有著名的“进街趟子唱八家”,唱了豆腐坊、剃头棚、铁匠铺等旧时代的小生意。10、刨活把段子中的“底”提前告诉给观众,让笑料失效,就叫“刨活”、“刨底”,是旧社会演员之间的一种不正当竞争的行为。现在的演出也有“刨”,当然现在刨底的人大多数是台下的观众。扩展资料:包袱的艺术手段——相声的抖“包袱儿”,列入“逗”的技法之中,在结构包袱儿时,常常使用“三翻四抖”的手法。三翻四抖,又叫“三顶四撞”,就是说捧哏的领会不到逗哏的话,到第三翻包袱儿才抖落开了。三翻是反复铺垫的意思,不一定正好三翻。侯宝林在其《侯宝林谈相声》中将包袱儿构成的艺术手段归纳成两大类:一类是用直接的方法构成包袱儿,或直接将内容加以强调;或将内容加以夸大;或以揭露的方式将内容予以否定。另一类是用间接的方法构成包袱儿,或有意先将内容加以歪曲(曲解,双关,错觉,误会);或借媒介将内容加以陪衬。使用包袱儿须经历系包袱儿、解包袱儿、抖包袱儿的过程,包袱儿的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中可笑的人和事。将现实中可笑事物激活,真正达到引人发笑的目的,这要经过一个“垫”(为揭示事物先作铺垫,把包袱儿系好)、“支”(将听众注意力引到相反方向,把包袱儿系紧)、“刨”(出人意料地解开包袱儿,刨开事物的实底,引人发笑)、“抖”(抖落包袱儿,进一步阐发事物的可笑性)的过程。

相声中的包袱是什么意思?

相声里引人发笑的艺术语言叫"包袱"。它是相声演员沿用的术语,实际上它和笑料、噱头的意思完全一样。运用中有"系包袱"和"抖包袱"的过程。

一般说一段笑话,有一两个"包袱"就可以了。一段相声则至少得有四五个"包袱",否则容易一温到底,影响演出效果。从笑话发展成相声的过程,是不断丰富内容、增加"包袱"的过程。如侯宝林整理、表演的《关公战秦琼》,有将近三千字,而原来的笑话仅有三百多字。传统相声中有不少曲目都是由小"垫话"铺衍成的。

相声的主要艺术手段就是逗笑。因此没有"包袱"就不成其为相声。笑,应该是有褒贬的笑,有爱憎的笑。要使笑者有所感奋,有所启发,有所醒悟,有所警惕。不能只是哈哈一笑,开开心而已。说笑话贵在自然。应该做到"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写相声、说相声也是这样。除了要端正创作态度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不断探索"包袱"产生的规律,用自然、健康的笑声,去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包袱"应从相声中一些引人发笑的喜剧因素中产生。它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运用精练、概括的语言,巧妙安排的结构和前后呼应的情节等各种手段,产生艺术上的效果。 "包袱"必须风趣而不粗俗,幽默而不油滑,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脱颖而出,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演员也要善于标新立异,不拘泥于老一套。

组成"包袱"的十种手法

在相声中安排"包袱",要善于借鉴传统技巧,不断推陈出新,适应时代的需要。组成"包袱"的手法很多,最主要的有重复、否定、反常、错觉、双关、夸张、打岔、曲解、谐音、争辩等十种。

(1)重复法

把矛盾的假象重复三遍,第四遍时巧妙地加以突变,揭示事物的真象。例如《友谊颂》: 甲:外国能听懂相声吗? 乙:听不懂没关系,有翻译呀!(为制造假象铺垫) 甲:噢!一个演员旁边站一个翻译,说一句,翻一句?乙:那多好哇! (继续铺垫) 甲:现在我们开始说段相声。 乙:威诺比根,柯劳斯套克。(第一遍) 甲:相声是中国的民间艺术。 乙:柯劳斯套克,耶包克阿特齐洽纳。(第二遍) 甲:相声这形式,形式活泼,战斗性强。 乙:伊太斯来夫,力安密勒腾特。(第三遍) 甲:这个形式是绱鞋不使锥子--真(针)好!狗撵鸭子--呱呱叫。乙:这…… 甲:翻哪! 乙:我翻不过来了,俏皮话怎么翻哪?!(第四遍抖"包袱") 这种手法演员称它"三番四抖"。

(2)否定法

表里不一的人,说一套,做一套,经常自我否定,不能自圆其说。例如《买佛龛》: 乙:年轻人说什么? 甲:"大娘,上街了,买佛龛了啊!"这不是句好话吗? 乙:啊! 甲:老太太不愿意听啦!"年轻人说话没规矩。这是佛龛,能说买吗?得说请!" 乙:请。 甲:"大娘,我不懂,您那个多少钱请的?"“就这么个破东西他妈的八毛!” 乙:怎么…… 甲:一心疼钱骂上啦!

(3)反常法

把违反常规的事物,按照符合常规来讲。例如《爱优点》: 甲:两个人谈恋爱都是爱对方的优点。 乙:那是啊! 甲:男方向女方征求意见都这么说:"小张,我们俩接触这么长时间了,你谈谈还有什么意见吗?" 乙:征求意见。女方怎么说?甲:"我没什么意见了,我很喜欢你,我感觉你有很多优点值得我学习,你品行端正,办事认真,尤其喜欢你的是你肯帮助人,能做到舍己救人,大公无私。" 乙:这多好哇! 甲:有专爱对方缺点的吗? 乙:没听说过。 甲:男方征求意见:"小张,你究竟爱我哪点呢?" 乙:小张说什么? 甲:"爱你那点儿?第一,我爱你会说谎话,我们认识这么长时间,你一句真的没有!" 乙:嚯! 甲:"第二,我爱你胆子大,谁的钱你都敢偷。" 乙:瞎! 甲:"尤其最爱你的是你不讲卫生,三个月不洗一回脚。" 乙:没听说过。

(4)错觉法

由于错觉而造成误认为正确的假象。例如《女队长》: 甲:我领着记者出了村,老远就看见戴红边草帽的了。 乙:那就是你爱人。 甲:我赶紧跑过去:"桂英!记者找你说说,桂……大爷!" 乙:为什么叫大爷? 甲:留着两撇胡子哪!

(5)双关法

一语双关,产生误解。例如《老站长》: 乙:你家住哪? 甲:河北上海。 乙:河北上海? 甲:啊!河北省上游公社海子大队。河北上海。 乙:这谁听得懂啊!

(6)夸张法

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予以夸张分析。例如《哭笑论》: 甲:常言说笑一笑少一少。 乙:不,应该是笑一笑十年少。 甲:一笑就年轻十岁,那谁还敢听相声。 乙:怎么不敢听啊?甲:你今年多大岁数? 乙:四十。 甲:笑一回剩三十,笑两回剩二十,笑三回剩十岁,说什么也不敢再笑了。 乙:怎么? 甲:再一笑没啦!来的时候骑着自行车,走时候抱走啦!剧场改托儿所啦!("包袱")

(7)打岔法

用打岔的手法,故意岔说,使人发笑。例如《赛足球》: 乙:这场我来表演。 甲:表演赛,那可精采呀!是单打还是双打?乙:谁打呀? 甲:我跟你对付一盘儿,让你先开球。 乙:开球?!我会弹球儿。 甲:弹,你弹过来我给你挡回去。 乙:我得接的着啊!甲:接不着,那算出界,你先输一分。("包袱") 乙:这就一分呀?你先等等吧!甲:等等,出去了,又输一分。("包袱") 乙:嘿!怎么叫我碰上啦! 甲:碰上啦?!那叫不过网,又输一分。("包袱")

(8)曲解法

把人们熟悉的一些普通知识,故意加以曲解歪讲。例如《诗歌与爱情》: 乙:诗经上"君子好逑"这句还真听懂了。 甲:怎么讲? 乙:凡是君子人都好踢足球。("包袱") 甲:那……"窈窕淑女"呢? 乙:那时候他们踢的不好,净输(淑)给女的。("包袱") 甲:你这都什么呀?

(9)谐音法

对同音词巧妙运用,可以妙趣横生。例如《棒打与溺爱》: 乙:小孩儿们住哪儿啦? 甲:都在河边"公馆"里住着呢。 乙:公馆? 甲:……嚯,还真不错,一排四间,上下两层。乙:简易楼房? 甲:洋灰管子。 乙;那叫公馆哪? 甲:管子是谁的? 乙:公家的。 甲:公管(馆)嘛!("包袱") 乙:嘿!

(10)争辩法

固执己见,强词夺理,穷追猛问,振振有词。例如《小抬杠》: 乙:听相声好处大啦! 甲:噢!能免三灾去八难,虱子不叮,虼蚤不咬,耗子不来,没钱来钱,没面来面,不渴不饿,不病不愁。("包袱") 乙:没有那么大好处,有点小好处。 甲:给我买双鞋?乙;不管买东西。 甲:那还有什么好处啊? 乙:比如您,心里有点不痛快。 甲:我干嘛不痛快呀! 乙:比方说您心里有点烦。 甲:我不烦哪! 乙:您有点儿别扭。 甲:我跟谁别扭哇? 乙:我哪儿知道哇!("包袱")您来到这儿进了门一听相声,把这碴儿可就忘了。 甲:噢!是这么回事,那我听完了一出门儿,又想起别扭事儿来了怎么办?! 乙:那……你就别走啦!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笑是一把火,它可以把一切肮脏污秽的东西烧掉。"相声"包袱"的作用正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