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发生的几次大灭绝?
地球生命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 科学界普遍认为,地球生命演化史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虽然具体原因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都与环境突然变化有密切关系。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导致大约80%的物种灭绝。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 最严重的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的二叠纪末期,导致超过95%的地球生物灭绝。在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发生了第四次生物灭绝,爬行类动物遭遇重创。最为人熟知的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前,长期统治地球的恐龙灭绝了。 地球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人类是罪魁祸首 据当地时间3月18日(北京时间3月19日)报道,英国对鸟类及蝴蝶所进行的详细调查发现,鸟类和蝴蝶的数量都大大减少,这表明全球可能正面临另一次重大的物种灭绝,也就地球历史上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而这一次物种灭绝的罪魁祸首则是人类。 以英国国家环境研究委员会科学家吉里梅·托马斯为首的研究人员针对过去四十年间进行的多项物种数量调查展开分析研究,调查范围几乎涵盖了英格兰、苏格兰及威尔斯的 每一平方公里土地,有超过2万名志工负责计算身边所能找到的每一种鸟类、蝴蝶及原生植物。调查的分析结果已刊登于最新一期的《科学》期刊上,托马斯是第一作者。他表示:“这是我们第一次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蝴蝶减少的速度是否和鸟类一样快?” 研究发现,调查中所计算的英国各地物种数量都大幅锐减,更有一些物种已经消失。在1970年至1982年间对58种蝴蝶所进行的调查中,有些蝴蝶种类数量遽减了71%。在分别自1968年至1971年,以及自1988年至1991年间,对201种鸟类进行的追踪调查,发现鸟类数量减少了54%。而两项针对1254种英国原生植物进行的调查也显示,在四十年里植物的种类数量减少了约28%。 托马斯表示,有些科学家虽然找到了哺乳动物和其他动物种类减少的证据,但他们怀疑昆虫的种类也在减少。但对英国蝴蝶的研究首次发现,昆虫的种类也在锐减。托马斯和其他作者在论文中写道:“我们对英国各大生态系统都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物种锐减的情况相当严重,这说明生物界正在走向第六次大灭绝。”托马斯还指出,过去几次大灭绝毁灭了所有生命形式的90%以上,但现在没有人认为地球正遭遇另一次大灭绝,但如果这一趋势继续下去的话,那么在一个很短的地理时间,人类将经历这样的大灭绝。 美国史密森自然历史博物馆生物学家斯科特·米勒表示,英国科学家研究之深入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作为一个整体,他们可能不是这个世界的代表,但他们拿出了最好的数据。”这项研究的资料足以证明,人类的出现及气候改变正导致许多物种灭绝,自然世界面貌也因此受到重塑,可是,科学家至今并没有对这个过程进入深入研究。 在此之前,地球生物出现过五次大灭绝,最后一次大灭绝发生在距今6300万年前的白垩纪-第三纪,科学家认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恐龙从地球上消失,哺乳动物出现。亚历桑纳州大学动物学家及地球化学家保罗·马丁也认为,地球正处于自5万年前所开始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只不过此次物种灭绝速度较缓慢,目前也不清楚是否会象过去的物种灭绝那么严重。但米勒和马丁都将数百种物种的灭绝归因于人类的行为,因为很多化石显示,澳大利亚、北美等地的许多动物都是在人类抵达这里后才开始灭绝的。
地球经历了几次大灭绝
地球主要经历了五次大灭绝,第一次发生于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第二次3.65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第三次发生于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第四次发生于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最后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
有人推测,地球诞生至今的45亿历史中,曾数度诞生过生命。在我们这一代文明形成之前,地球上就很可能存在过若干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但不幸毁灭于一场核大战或特大的自然灾害。有人根据考古发现的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推断,可能20亿年前地球上存在过高级文明生物。
地球发生大灭绝的原因:
1、陨石撞击说
有些科学家认为,陨石或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了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如果这种撞击达到一定程度,便会在全球产生一股毁灭性的冲击波,引起气候的改变和生物的死亡。
2、超新星爆炸说
天文学家认为由于,在数百数千光年内的的一颗衰老恒星的爆炸产生的伽马射线强大的力量使得地球大气表面的臭氧层被破坏,导致大量的生物死亡。
3、气候改变说
有些科学家认为,气候的变化是形成这场大灾难的主要原因。因为二叠纪末期形成的岩石显示,某些地区气候变冷形成了冰盖。这些巨大的白色冰盖将阳光发射回太空,会进一步降低全球气温,使陆上和海上的生物很难适应。
地球经历过几次大灭绝
地球经历过五次次物种大灭绝。
1、第一次时间:发生于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事件:导致大约85%的物种绝灭。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又称奥陶纪大灭绝。
奥陶纪(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质年代名称,是古生代的第二纪,开始于公元前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
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发生地球史上第一次物种灭绝事件,约85%的物种灭亡。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
在大约4.4亿年前,撒哈拉所在的陆地曾经位于南极,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时,容易造成厚的积冰——奥陶纪正是如此。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冰川锁住水,海平面降低,原先丰富的沿海生态系统被破坏,导致85%的物种灭绝。
2、第二次时间:3.65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又称泥盆纪大灭绝。
泥盆纪是脊椎动物飞越发展的时期,鱼类相当繁盛,各种类别的鱼都有出现,故泥盆纪被称为“鱼类的时代”。最重要的是从总鳍类演化而来的,两栖类、爬行类的祖先四足类(四足脊椎动物)出现。
对古气候的研究显示泥盆纪时期是温暖的。化石记录说明当时远至北极地区都处于温带气候。第二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泥盆纪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气候变冷和海洋退却。
3、第三次时间: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又称二叠纪大灭绝。
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三叶虫、海蝎以及重要珊瑚类群全部消失。陆栖的单弓类群动物和许多爬行类群也灭绝了。
4、第四次时间: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
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又称三叠纪大灭绝。
始于公元前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海西运动以后,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新的古地理条件导致沉积相及生物界的变化。
从三叠纪起,陆相沉积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都有大量分布。古气候方面,三叠纪初期继承了二叠纪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由此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植物地理区也同时发生了分异。
5、第五次时间: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
事件:三叠纪晚期以来长期统治地球的恐龙整体灭绝。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又称白垩纪大灭绝或恐龙大灭绝。
扩展资料:
第六次物种灭绝
自从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由于人类只注意到具体生物源的实用价值,对其肆意地加以开发, 而忽视了生物多样性间接和潜在的价值。
使地球生命维持系统遭到了人类无情的蚕食。科学家估计, 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100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
在此背景下,人类的干扰,使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1600年以来,有记录的高等动物和植物已灭绝724种,而绝大多数物种在人类不知道以前就已经灭绝。
经粗略测算,400年间生物生活的环境面积缩小了90%,物种减少了一半,其中由于热带雨林被砍伐对物种损失的影响更为突出。
估计从1990—2020年由于砍伐热带森林引起的物种灭绝将使世界上的物种减少5%—15%,即每天减少50—150种。在过去的400年中, 全世界共灭绝哺乳动物58种,大约每7年灭绝一个种。
这个速度较正常化石记录高7—70倍;在二十世纪的100年中,全世界共灭绝哺乳动物23种,大约每4年灭绝一个种,这个速度较正常化石记录高13—135倍
在地球诞生的45亿年中,经历了几次大灭绝?
史上五大灭绝事件
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大灭绝
时间:4.39亿年
前原因:全球气候变冷
后果:约有100个科的生物灭绝
这一时期大多数生物的机体是软体组织,形成化石的几率很小,只有那些具有壳或硬组织的动物才留下了比较多的线索,因而我们无法弄清楚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都有哪些物种受到了影响。据估计,大约有100个科的生物灭绝了,在属种级别上灭绝率更高,如腕足类属的灭绝率为60%,种的灭绝率可达85%。三叶虫类在这次灭绝中元气大伤,此后再也无法恢复前期的繁荣。
此次灭绝事件对低纬度热带地区生物的影响较大,而对高纬度地区和深水区生物的影响相对较小,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物种灭绝事件。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35亿年前,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只有微生物和细菌,这一现象一直维持到距今约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在寒武纪,多细胞动物突发性地在海洋中出现。据统计,自寒武纪以来,明显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了15次。
晚泥盆纪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大灭绝
时间:3.67亿年前
原因:浅水中含氧量下降
后果:70%物种消失,海洋中无脊椎动物损失惨重
虽说科学家可以确定在晚泥盆纪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发生了大灭绝,但究竟持续多长时间却并不清楚,可能持续了50万年,也可能是150万年。而且我们也不清楚到底是发生了一个大灭绝还是几个连续稍小的灭绝,专家对当时几个重要事实也还没有达成共识。
经过这次灭绝,70%的物种消失了。海洋中的物种比淡水中的物种受到的影响更大,珊瑚、腕足动物、菊石、海百合等许多无脊椎动物损失惨重。而在陆地上,正在不断衍生出新种的植物。对于这次灭绝的起因我们知之甚少,从暖水海洋中物种不成比例的消失来看,全球变冷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还有迹象显示当时比较浅的水域里氧气含量也下降了。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大灭绝
时间:2.45亿年前
原因:气候变化
后果:物种数减少90%以上
到了二叠纪,地球上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海百合、菊石、珊瑚和鱼类在海洋中异常繁荣,两栖动物以及爬行动物进一步深入内陆活动,这段相对稳定的时期持续了大概1亿年。到了二叠纪末期,大约在2.45亿年前,地球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集群灭绝事件发生了。
据统计,这次灭绝事件导致生物科数减少了52%,物种数减少了90%以上,受影响最大的是海洋生物,特别是底栖生物和窄盐性生物。超过3/4的脊椎动物消失了,蜥蜴类、两栖类、兽孔目爬行类也急剧衰落。对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解释:海平面波动、海洋中盐度变化、火山活动。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似乎还是气候变化。
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大灭绝
时间:2.08亿年前
原因:起因不详
后果:灭绝程度相对较小,恐龙崛起
不少科学家认为,这次灭绝的程度相对来说比较小。一些研究显示,这次灾难造成了60个科的海洋生物灭绝,科的灭绝率大约是1/4。还有研究认为,在三叠纪末期至少有两次灭绝时期,相隔1200—1700万年。但不论是单一的大灭绝还是几个连续稍小的灭绝,在这一时期里,牙形石类全部灭绝,菊石、海绵动物、头足类动物、腕足动物、昆虫及陆生脊椎动物中的多个门类,都走到了进化的终点。
虽然这次大灭绝的损失相对较小,但它却腾出了许多“生态位”,为很多新物种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恐龙就是从此开始了它们统治大地的征程。此次灭绝起因很不清楚,不过降雨增加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白垩纪-第三纪之交大灭绝
时间:6500万年前
原因:小行星或彗星坠落地球
后果:恐龙时代在此终结
此次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第二大集群灭绝事件,而恐龙时代就是在此终结。据统计,在白垩纪末,生物圈有2868个属,到了第三纪初就只剩下1502个属,受影响最大的是陆地上的恐龙和海洋生物界的浮游生物。除了恐龙灭绝之外,曾在前4次大灭绝中都得以幸存的菊石最终还是灭绝了。
而由于某种原因,某些物种却基本没有受到影响,鳄鱼、海龟、蜥蜴、哺乳动物以及鸟类都顺利地应付了这场危难。恐龙及其同类的消失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登场提供了契机。目前国外科学界普遍接受的一种解释是,这次大灭绝是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坠落到地球上,引起地球生态系统剧烈变化的直接结果。
地球上发生过几次物种大灭绝?原因分别是什么?
五次物种大灭绝的真正原因是渴死的
关于五次物种大灭绝的原因人们提出了灾变说、陨石说等几十种说法,但这些说法都是对一定的地质现象或某一物种进行的研究,所以还没有找到物种大灭绝的真正原因。要想找到物种大灭绝的真正原因,必须站在地球演化的高度,对五次物种大灭绝进行整体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根据我提出的地球膨裂说得出的地球演化史认为,46亿年前太阳因燃烧而发生爆炸,飞出许多熔融的火球,地球就是其中之一。40亿年前,由于地球逐渐冷却,岩石圈形成。39亿年前,空气中的水蒸汽凝结成水珠,降回地表形成海洋,这时的海洋覆盖着整个地球,深度1.2万米。38亿年前,生命在海洋中诞生。6亿年前,发生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地球从寒武纪到白垩纪共发生了11次大的膨裂,其中5次形成了大的造山运动[1],每次造山运动都使海洋从大陆上退却[5],造成了物种的大量灭绝。这5次大的物种灭绝每次都与造山运动形成的时间惊人的相同,这绝不是巧合。这5次大灭绝的物种中都有海洋生物,每次都与海退、大陆面积增加、大陆架减少、海平面下降有关[6]。这足以说明地球膨裂,形成造山运动,使海水从大陆上5次退却使物种渴死是造成物种大灭绝的真正原因。证据:
1. 5次造山运动与5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惊人的相同
1.1、寒武纪以来的第一次造山运动是加里东运动。《地球科学辞典》释文:“加里东运动泛指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欧洲普遍用于早古生代变形的名词,以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那里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与上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志留纪始于4.38亿年前,“志留纪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 这说明第一次造山运动的开始时间是4.4亿年前,这和第一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4.4亿年前完全相同。
1.2、寒武纪以来的第二次造山运动是海西运动。《地球科学辞典》释文:“海西运动又称华力西运动,泛指晚古生代发生于欧洲的造山运动,其时限自泥盆纪初期至二叠纪末”。泥盆始于是4亿年前,“自泥盆纪初期”这说明海西运动始于3.65亿年前,这和第二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3.65亿年前完全相同。
1.3、第3次造山运动是印支运动。《CNKI知识元数据库》:“印支运动是从三叠纪到早侏罗世之间的地壳运动”。三叠纪始于2.5亿年前,这说明印支运动始于2.5亿年前,这和第3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2.5亿年前完全相同。
1.4、第4次造山运动是燕山运动。百度网百度百科:“燕山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侏罗纪始于2.05亿年前,这说明燕山运动始于2.05亿年前。这和第4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2.05亿年前完全相同。
1.5.第5次造山运动是喜马拉雅运动。百度网百度百科:“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 新生代始于6500万年前,这说明喜马拉雅运动始于6500万年前。这和第5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6500万年前完全相同。
2、5次大灭绝物种的生存方式
由于地球发生膨裂,形成5次大的造山运动,使海水从陆地上逐步退却,一些浅海变成了陆地[2],原先生活在这些浅海地区的海洋浮游生物、海洋底栖生物的生存方式适应不了陆地环境而灭绝了。由于海退,沼泽和浅水湖干涸了,一些生活在沼泽和浅水湖地带的两栖类和爬行类消亡了。这些灭亡的物种都是些浅海、底栖、固着、不能主动寻找食物、体形庞大、喜欢水环境的物种[6]。
奥陶纪末4.4亿年前第1次大灭绝的物种主要是生活在水体的各种无脊椎动物,这次灭绝中死去的大多数为原始海洋生物。当海水从陆地上退出,这些生活在海洋表面或靠近水面、固着在海底的生物,由于适应不了陆地生存环境而难逃死亡的噩运。
泥盆纪末3.65亿年前第2次大灭绝的物种主要是许多鱼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这次灭绝的主要是一些原始鱼类,它们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很差。当海水退去,这些原始鱼类因适应不了新的环境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叠纪末2.5亿年前第3次大灭绝的物种主要是海百合、腕足动物、苔藓虫组成的表生、固着生物、75%的两栖类、85%的爬行类。当海水从陆地上退出,这些被动摄食、固着海底的生物由于适应不了变化了的环境而被那些可移动、主动摄食的生物取代了。两栖类的卵和幼年期仍生活在水中,它们还不能远离水边,扩散的范围很小,一旦海水退去,这些两栖类必然会走向灭亡。
三叠纪末2.05亿年前第4次大灭绝的物种主要是海洋生物、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蕨类植物生活在水边。当海水退去,土地变得干旱,这些蕨类植物适应不了这种干旱环境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
白垩纪末6500万年前第5次灭绝的物种主要是裸子植物、恐龙等爬行动物、菊石等。裸子植物生长在湿润地区;恐龙生活在沼泽和浅水湖地带;翼龙生活在岸边的悬崖上[3]。一旦海水退去,这些依赖水环境生存的生物必然会遭到灭顶之灾。
3、5次大灭绝物种的生殖方式
那些生活在浅海、滨海地区、不论是无性生殖还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它们的生殖方式离不开水环境,一旦离开了水环境,这些物种就不能进行生殖。因为地球发生膨裂,形成5次大的造山运动,使海水从陆地上逐步退却,浅海变成了陆地,这些物种没有了生殖的水环境,所以必然走向灭绝。
奥陶纪灭绝的生活在水体的各种无脊椎动物。它们生活在海洋表面或靠近水面,它们的繁殖也在海洋表面进行。当海水退去,浅海变成陆地的时候,这些在浅海中进行繁殖的无脊椎动物,由于不能在陆地上进行繁殖而灭绝了。
泥盆纪灭绝的主要是鱼类和70%的无脊椎动物。鱼类主要在浅海中进行卵生繁殖,当海水退去,由于这些鱼类不能在陆地上进行产卵受精而退出历史舞台。
二叠纪灭绝的物种主要是腕足动物、75%的两栖类、80%爬行类。两栖类的卵和幼年期仍生活在水中,一旦海水退去,这些两栖类由于不能在水中产卵、幼年期不能在水中生活而消亡。
三叠纪灭绝的物种主要是海洋生物和古代蕨类。蕨类植物的配子体独立生活,在水的帮助下受精形成合子,配子体没有水不能受精。当海水退去,气候变得干旱的情况下,由于蕨类植物不能进行正常受精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
白垩纪灭绝的物种主要是裸子植物、恐龙等爬行动物、菊石、箭石等。恐龙下蛋后,用土埋上,靠阳光孵化。恐龙蛋的孵化,一靠温度,二靠湿度。温度过高,胚胎发育过于迅速,胚胎死亡增加;湿度过低,将加速蛋内水分蒸发,造成失水过多,引起胚胎和壳膜粘连而导致胚胎死亡。由于海水退去,气候变得干燥,气温升高,土地干旱,土壤的湿度下降,恐龙因为湖泊干涸渴死,恐龙蛋不能正常孵化(广东河源15000枚恐龙蛋没有孵化便是最好证明)最终导致灭绝。裸子植物的胚珠和种子是裸露的。由于气候干燥,裸露的种子很快被晒干而失去发芽能力,裸子植物最终被种子由果实包裹的能在干旱条件下繁植的被子植物所取代。由于卵生对温度和湿度的依赖性特强,所以卵生动物被胎生的哺乳动物所取代。
由于地球发生膨裂,形成造山运动,使海洋从大陆上逐次退却,使大陆面积增加、气候干燥、土地干旱,湖泊干涸,绝大部分动物被渴死了。虽然大陆上还有很少水源,剩下的那些生存方式和生殖方式需要水环境的物种因为不适应新的干旱环境灭绝了,因此,总的从缺水的角度说五次物种大灭绝的真正原因是渴死的。
参考文献
[1]、 柴东浩、陈廷愚:《新地球观——从大陆漂移到板块构造》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版
[2]、金性春:《漂移的大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版
[3]、汪建川:《走进自然博物馆》2001、12版
[4]、百度网;赖柏林地球膨裂说
[5]、百度网:《中国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
[6]、百度网:五次物种大灭绝
作者:赖柏林
地球以前有5次生物大灭绝?是怎样知道那么多年以前的事?? 连灭绝几次都知道?求解释??
(参考阅读)
地球生命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
科学界普遍认为,地球生命演化史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虽然具体原因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都与环境突然变化有密切关系。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导致大约80%的物种灭绝。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
最严重的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的二叠纪末期,导致超过95%的地球生物灭绝。在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发生了第四次生物灭绝,爬行类动物遭遇重创。最为人熟知的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前,长期统治地球的恐龙灭绝了。
地球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人类是罪魁祸首
据当地时间3月18日(北京时间3月19日)报道,英国对鸟类及蝴蝶所进行的详细调查发现,鸟类和蝴蝶的数量都大大减少,这表明全球可能正面临另一次重大的物种灭绝,也就地球历史上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而这一次物种灭绝的罪魁祸首则是人类。
以英国国家环境研究委员会科学家吉里梅·托马斯为首的研究人员针对过去四十年间进行的多项物种数量调查展开分析研究,调查范围几乎涵盖了英格兰、苏格兰及威尔斯的
每一平方公里土地,有超过2万名志工负责计算身边所能找到的每一种鸟类、蝴蝶及原生植物。调查的分析结果已刊登于最新一期的《科学》期刊上,托马斯是第一作者。他表示:“这是我们第一次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蝴蝶减少的速度是否和鸟类一样快?”
研究发现,调查中所计算的英国各地物种数量都大幅锐减,更有一些物种已经消失。在1970年至1982年间对58种蝴蝶所进行的调查中,有些蝴蝶种类数量遽减了71%。在分别自1968年至1971年,以及自1988年至1991年间,对201种鸟类进行的追踪调查,发现鸟类数量减少了54%。而两项针对1254种英国原生植物进行的调查也显示,在四十年里植物的种类数量减少了约28%。
托马斯表示,有些科学家虽然找到了哺乳动物和其他动物种类减少的证据,但他们怀疑昆虫的种类也在减少。但对英国蝴蝶的研究首次发现,昆虫的种类也在锐减。托马斯和其他作者在论文中写道:“我们对英国各大生态系统都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物种锐减的情况相当严重,这说明生物界正在走向第六次大灭绝。”托马斯还指出,过去几次大灭绝毁灭了所有生命形式的90%以上,但现在没有人认为地球正遭遇另一次大灭绝,但如果这一趋势继续下去的话,那么在一个很短的地理时间,人类将经历这样的大灭绝。
美国史密森自然历史博物馆生物学家斯科特·米勒表示,英国科学家研究之深入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作为一个整体,他们可能不是这个世界的代表,但他们拿出了最好的数据。”这项研究的资料足以证明,人类的出现及气候改变正导致许多物种灭绝,自然世界面貌也因此受到重塑,可是,科学家至今并没有对这个过程进入深入研究。
在此之前,地球生物出现过五次大灭绝,最后一次大灭绝发生在距今6300万年前的白垩纪-第三纪,科学家认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恐龙从地球上消失,哺乳动物出现。亚历桑纳州大学动物学家及地球化学家保罗·马丁也认为,地球正处于自5万年前所开始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只不过此次物种灭绝速度较缓慢,目前也不清楚是否会象过去的物种灭绝那么严重。但米勒和马丁都将数百种物种的灭绝归因于人类的行为,因为很多化石显示,澳大利亚、北美等地的许多动物都是在人类抵达这里后才开始灭绝的。
地球最严重大灭绝发生了什么
自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以来,其中出现了五次影响遍及全球的生物大灭绝事件。
第一次,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种灭绝事件,约85%的物种灭亡。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了, 冰川锁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原先丰富的沿海生物圈被破坏了,导致了85%的物种灭绝。
第二次, 在距今约3.65万年前的泥盆纪后期, 历经两个高峰,中间间隔100万年,是地球史上第四大的物种灭绝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创。
第三次,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 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 是地球史上最大也是最严重的物种灭绝事件。这次大灭绝使得占领海洋近 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失。
第四次,距今1.95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估计有76%的物种,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在这次灭绝中消失。 这一次灾难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标志,只发现海平面下降之后又上升了,出现了大面积缺投氧的海水。
第五次,距今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 是地球史上第二大生物大灭绝事件,约75%--80%的物种灭绝。在五次大灭绝中,这一次大灭绝事件最为著名,因长达14000万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而闻名, 海洋中的菊石类也一同消失。其最大贡献在于消灭了地球上处于霸主地位的恐龙及其同类, 并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