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戴高乐将军

时间:2024-03-03 01:03:57 编辑:阿旭

夏尔·戴高乐的人物生平是怎样的?

夏尔·戴高乐,1890年出生于法国西北部城市里尔,20岁时考入军校,实现了成为一名军人的愿望。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40年担任法国国防和陆军部次长。德国入侵法国后,贝当政府向德国投降,戴高乐毅然来到英国,号召在英国的法国人起来抵抗德国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了“自由法国”运动,成为法国抵抗侵略的旗帜。法国解放后,戴高乐担任临时政府总理,1946年1月,他辞去总理职务。1958年,戴高乐再度出山,担任总理。当年12月,他当选为法国总统,1965年获选连任。1969年,戴高乐在任期未满时辞职。

戴高乐生平简介

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法文: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法国将军、政治家,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运动并在战后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担任第一任总统。在法国,戴高乐通常被称为“戴高乐将军(Général de Gaulle)”或“将军(Le Général)”。戴高乐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在二战中被授予准将军衔。1940年法国战败后,戴高乐在英国组织了自由法国运动并发表了著名的电台讲话,号召法国人民抵抗纳粹德国的侵略,这一讲话在历史上标志着法国抗击纳粹侵略的开始。1944年法国解放后,戴高乐成为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直至1946年因政治斗争而辞去职务。1958年,戴高乐因五月危机重返政坛,制定新宪法,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当选第一任总统。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生什么病去世的?

1970年11月9日因病(心脏病) 逝世。

在他第二任总统任期中,提倡东西方“缓和与合作”,主张与苏联以及东欧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1964年他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他还主张美军退出越南,并周游许多国家以加强法国国际地位。
一个伟人的遗嘱:
我希望在科龙贝教堂举行我的葬礼。如果我死于别处,我的遗体必运回家乡,不必举行任何公祭。
我的坟墓必须是我女儿安娜安葬的地方,日后我的夫人也要安息在那里。墓碑上只写:夏尔·戴高乐(1890——)。
葬礼要由我的儿子、女儿和儿媳在我私人助手们的帮助下安排,仪式必须极其简单。我不希望举行国葬。不要总统、部长、议会代表团和公共团体参加。只有武装部队可以以武装部队的身份正式参加,但参加的人数不必很多。不要乐队吹奏,也不要军号。
不要在教堂或其他地方发表演讲。国会里不要致悼词。举行葬礼时,除我的家庭成员、我的解放功勋战友和科龙贝市议会成员以外,不要留别的位子。法国的男女同胞如果愿意的话,可以陪送我的遗体到达它的最后安息之地,以给我的身后遗名增光。但我希望要静默地把我的遗体送到墓地。
我声明,我事先拒绝接受给予我的任何称号、晋升、荣誉、表彰和勋章,不论是法国的还是外国的。授予我上述任何一项,将违背我的最后愿望。


戴高乐将军如何从机场逃往英国?

6月17日清晨,戴高乐将军在机场送别英国斯皮尔斯将军。当两位朋友握手告别,飞机即将缓缓起飞时,戴高乐将军突然敏捷地一跳,跃上飞机舷梯,钻进飞机的机舱,并"砰"地一声关上机门。飞机飞上了蓝天,腾空而去。机场上的人大为吃惊,但已无可奈何。戴高乐将军当时是法国国防部和陆军次长。竭力反对贝当政府的卖国行径,失败后,他决定逃离法国,到国外重新组织力量继续抗击德国侵略者。逃离法国的第二天,在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支持下,6月18日下午,戴高乐将军在英国广播电台发表了《告法国人民书》,他向法国人民和全世界庄严宣布:"法国的事业没有失败,……法国并非孤军奋战!它不是单枪匹马!它不是四处无援!……法国的抵抗火焰决不应该熄灭,也决不会熄灭……"戴高乐将军希望自由的法国官兵们和他联系。戴高乐将军的宣言激励了三千万法国人民的心灵。他们在失败的痛苦中重新昂起头来。巴黎的学生在凯旋们集会,表示他们对戴高乐的热烈拥护。戴高乐将军高扬"自由法国"的旗帜,以顽强的毅力开始拯救法国的斗争


戴高乐怎么死的

并没有官方公开消息说是怎么去世的。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猝然去世,11月12日,四万多人从全国各地涌向科隆贝和这位民族英雄做最后的告别。次日,巴黎市议会决定把凯旋门前的星形广场改名为夏尔·戴高乐广场,以纪念这位法国当代史上的人物。戴高乐生于法国北部诺尔省的里尔,1912年毕业于圣西尔陆军学校。于1913年从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创建并领导自由法国政府(法兰西民族委员会) 抗击德国的侵略;在战后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担任第一任共和国总统。扩展资料:外界对于戴高乐的评价戴高乐被誉为法国的“现代救星”,于1970年去世。在法国处于纳粹德国占领期间,戴高乐在英国领导法国的抵抗运动,后来还结束了阿尔及利亚战争。在20世纪60年代,戴高乐力主法国发展核武器,对美国的霸权提出挑战,并投票反对英国进入欧盟,这一系列举措重新使法国恢复了大国地位,捍卫了法国在全世界的荣誉。他在战后一直维护着法国的尊严,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不愧为自由法国的旗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夏尔·戴高乐

戴高乐是谁啊

生平 1890年11月22日,戴高乐诞生于里尔。1912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被授予少尉军衔,赴贝当担任团长的驻阿拉斯步兵第33团供职。1914年参加一战,因作战英勇受到表彰。1921年,与伊冯娜·旺德鲁结婚。1940年,晋升为准将,并被保罗·雷诺总理任命为国防次长兼陆军次长,两度赴伦敦执行使命。雷诺内阁总辞后,拒绝签署停战要求,赴英国组织自由法国运动。8月,与丘吉尔首相签定关于自由法国章程的议定书。在戴高乐的号召下,整个法属赤道非洲支持自由法国。10月,在伦敦成立帝国防务委员会,任主席。1941年,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任主席。1943年6月,抵达法属北非首府阿尔及尔,与美国支持的吉罗将军共同担任新成立的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7月,迫使吉罗将军专任法国部队总司令,得以单独主持法兰西全国解放委员会工作。秋天,彻底清除吉罗。1944年6月3日,在阿尔及尔成立法国临时政府。6日,盟军登陆诺曼底,开辟欧洲第二战场。8月19日,巴黎起义。戴高乐领导下的勒克莱尔师首批进入抵达巴黎市政府大厦,巴黎解放。25日,戴高乐将军进入巴黎,并接受德国军队投降书。1945年9月,法国全民公决,屏弃第三共和国,第四共和国成立。11月,被议会选举为临时政府总理,组成新的临时政府。1946年1月,辞去临时政府总理职务。1947年4月,在斯特拉斯堡宣布成立“法兰西人民联盟”。1953年,退出政坛隐居。1958年, 阿尔及尔暴动。国民议会被迫授予戴高乐将军全权,并委托其制定新宪法。戴高乐接管了议会、总统和政府的全部权力。9月,全民公决通过新宪法,第五共和国成立。12月,当选共和国总统。1959年9月,宣布阿尔及利亚人享有自决权。12月,宣布解散法兰西共同体。1960年,法国在撒哈拉大沙漠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核国家。1964年,率先承认中国。1965年,发射人造卫星。1966年,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组织,只保留政治组织资格。1969年4月,宣布停止执行共和国总统职权,隐居科龙贝。1970年11月9日,在科龙贝病逝。


戴高乐将军的妻子

伊冯娜·戴高乐
1920年10月,经由朋友的介绍,伊冯娜结识了一位年轻英俊的上尉,他就是刚从波兰回国的夏尔·戴高乐。一周以后,俩人好像非常偶然地在巴黎的秋季美术沙龙里碰面了。又过了几天,戴高乐邀请伊冯娜参加在凡尔赛一家饭店里举行的圣西尔军校舞会。他同时邀请了伊冯娜的哥哥来陪伴她。

戴高乐和伊冯娜都非常认真,一对恋人面临着最为严肃的抉择:他俩能够共同生活在一起吗?
过了两天,伊冯娜的父母惊异地听到女儿宣布:“我要么嫁给他,要么一辈子不结婚。”
1921年4月7日,两个青年人幸福地结合在一起。对于伊冯娜来说,她得从头学起,一切都很艰苦。戴高乐上尉除去军饷,没有其他收入。三个孩子(菲利普、伊丽莎白和安娜)出世后,生活拮据起来。更为不幸的是,安娜是个先天性白痴。夫妇俩对病儿体贴倍至,毫不吝惜地花钱为她治疗。他们在科隆贝双教堂地区买下一幢别墅,让安娜能够呼吸到郊外的清新空气。这是伊冯娜头一次感到有了自己的家。
1944年8月26日,戴高乐在上百万巴黎人的簇拥下,凯旋般地踏上香榭利舍大街。作为临时政府首脑的妻子,伊冯娜搬进一座靠近巴加代尔公园的宽敞住宅。她拒绝享有一般法国人得不到的特权,在他的餐桌上只能见到食品配给证上供应的东西。深秋时节,他们一家在别墅里冻得瑟瑟发抖。因为全法国都缺乏煤炭。
1946年1月,戴高乐退出政治舞台,伊冯娜感到如释重负。但是,两年后年仅二十岁的女儿安娜去世,给她留下深刻的创伤。从那时起,她把对残废女儿的全部感情转而投注到丈夫身上。

1958年戴高乐当选为法国总统。若干年以后,《新观察家》杂志谈到戴高乐夫人时问道:“她能回答这个在别人看来不易解决的问题吗:怎样才能做一位像戴高乐这样的人,这样一座纪念碑式的、一株挺拔大树般的人的妻子?”答案是简单的。伊冯娜是一块大树得以扎根的富有养份的土壤。爱丽舍宫的上上下下,都知道伊冯娜每时每刻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丈夫。司厨长们接到严格的指令,不能给戴高乐准备有损健康的饮食。如果有谁冒失地去打拢总统的休息,就会遇上伊冯娜严厉的目光。在科隆贝度短短的周未时,如果将军在办公室里工作得很晚,她总是半开着自己房间的门,看看什么时候丈夫需要她。
驻阿尔及利亚的部分殖民军官发动叛乱期间,戴高乐经常有被暗杀的危险。伊冯娜始终坚持陪伴他。1962年8月22日,有人在小克拉马行刺总统。14颗子弹击中总统座车,其中的一颗从距离总统夫妇仅几毫米的地方飞擦而过。伊冯娜没有一句抱怨话。当他们到达安全地带时,将军自豪地赞扬她:“伊冯娜,你是好样的!”
戴高乐夫人绝不为任何一名家庭成员谋求好处。有一次,她丈夫一位同事的妻子告诉她,他们的几个孙辈孩子圣诞节将去滑雪营地。“我的孙儿们也想去,”伊冯娜叹口气,说道,“可惜名额已经满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戴高乐夫人越来越难以忍受总统府豪华而又冷清的环境。她原打算让将军在1965年引退。她曾对一些知己说:“别催他继续留任了。他需要的是休息。”传说在1969年全国公民投票时,戴高乐夫人是科隆贝地区唯一一个不投将军票的人。

同年4月戴高乐下野,一家人搬回科隆贝双教堂地区自己的住宅。伊冯娜重新享受着田园的宁静。她给孙儿们打些毛线,在花园里种上自己十分喜爱的花卉。
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将军与世长辞,她将所有的首饰分给孩子们,只给自己留下丈夫送的结婚戒指和一条普通项链。此后几年她虽然还住在家里,日常起居却只在餐厅,整幢房子就用不着生火了。
1978年秋天的一个上午,伊冯娜让人把儿子菲利普·戴高乐叫到自己面前。“喏,这是家里的全部钥匙。我要走了。”她说。她不理会任何人的意见,独自搬进靠近巴黎三月广场的拉布多内大街一家简朴的养老院。她略染微疾,就不愿成为子女的负担。她只带了几张旧照片,孑然一身住进养老院配有普通木器家具的小房间。她是自愿这么做的。
1979年10月,伊冯娜病重住院,同年11月8日病逝。伊冯娜在逆境和不幸之中表现出来的谦逊而崇高的品质,她对于命运使他们结合在一起的伟大人物的献身精神,使她成为法国历史上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但她只愿保持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的地位。全国都亲切地称她为“伊冯娜大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