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视剧《贞观之治》
您好,本人隋唐史迷,看了这两部电视剧,觉得《贞观长歌》更胜一筹,我指的是电视剧的精彩程度。当然,《贞观长歌》有架空历史的成分,但是,起码,李世民打的是突厥。而不是所谓的“草原十八部”。还有,明明打的是高句丽,在贞观之治中成了“漠北”,李世民亲征的是“高句丽”,不是“漠北”。《贞观之治》总感觉粗制滥造,拍的太简陋了,很多大型战役一笔带过。很多重要史实名字都对不上号,你让一个不了解隋唐史的人看这部电视剧,还真以为有个草原十八部呢,还真以为武则天和太子李治在成为太子之前就开始勾勾搭搭了。
而且李世民的演员总是翻白眼,爱瞪人,形象刻画和唐国强版的差距比较大,仅仅是个人之见。我自己喜欢唐国强版。希望听听不同的意见。当然《贞观之治》比较符合历史一点,服装,道具运用的比较严谨,有唐风。
但是,我是作为电视剧的标准来评价的,不是说,一部电视剧,只要符合史实,就是好的。还要好看啊,贞观之治真的好看吗?
所以希望不要从符合史实这个角度评价,仅仅从电视剧角度来说。
望采纳谢谢!
<贞观之治> 电视剧为什么整个网络都没有?
爱奇艺,土豆,优酷这些网站都有,百度搜索即可。 《贞观之治》片长50集,是根据《唐书》、反映唐太宗贞观之治编剧的历史剧,由张建亚执导,阿城、孟宪实编剧,北京华录百纳影视有限公司、北京中影元申影业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由北京华录百纳影视有限公司、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中视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联合出品。该片于2005年拍摄,2006年12月播出(华视)。2013年10月22日MOD龙华戏剧台台湾播出,2007年4月3日上星播出。
电视剧《贞观之治》有哪些讲究的细节
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七月,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奉父之命东征洛阳。洛阳是前朝隋的东都,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洛阳之战也就成了唐朝统一中原的最重要一仗。
经过李世民军队长达数月的围困,洛阳城内已经没有了和唐军对抗的力量,洛阳的首领王世充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救兵上。河北的窦建德带领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洛阳进发,要解洛阳之围。李世民命弟弟齐王李元吉留守大本营,自己亲自带兵迎击窦建德的大军。李世民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用几千人击败了窦建德的大军,并将窦建德本人擒获。王世充见大势已去,只得开城投降。
李世民一举击败了大唐的两个最有实力的敌人,功劳传遍了天下。李渊为了表彰李世民的功绩,封他为天策上将,并赋予了种种特权,地位几乎已经与太子不相上下。
马跃 饰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势力的急剧扩张引起了李元吉的忌恨,也让太子李建成深感不安。李元吉对权力和地位的贪心越来越大,他表面上鲁莽,但实际上已设计好了一个巨大的阴谋。他决定先联合太子整倒二哥李世民,再从太子手中篡取皇位。李元吉利用李建成对李世民的猜疑,趁机从中挑拨。
李建成和李元吉一面在表面上压制李世民,一面在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阴谋一步步酝酿,最终李元吉制定出了除掉李世民的完整具体的行动计划。消息传到李世民耳中,李世民与众谋士商议后决定抢先下手。第二天一早,李世民就占领了玄武门,隔断了李建成、李元吉和城外军队的联系。随后一场血雨腥风的激战开始了。交手中,李世民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兄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室内场景
李世民如愿成了太子,掌握了朝政大权。他没有清剿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余部,反而将一些有能力的人才收到自己门下,这其中就包括以中正刚直而闻名的谋士魏征。从这以后,李世民就再难逃被魏征当面训斥的命运。
李世民为了表明自己让天下和解的决心,不仅下诏不准再追查李建成和李元吉余党,还派魏征为制使,出使河北,传达自己的意思。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八月初八,李渊传大唐皇帝位于太子李世民,自己成为太上皇。
武德九年八月二十八日,突厥趁唐朝朝政不稳进犯中原,抵达关中渭水边,直逼长安。李世民心里清楚,凭唐的实力,还无法与突厥对抗,索性委曲求全,向突厥纳贡,换取中原的和平生息。
李世民登基后,深切感受到了治天下和打天下的巨大差距。他修改了年号,以代表宽忍和善的“贞观”取代了原来的“武德”,正式开始了历时二十余年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的时代。
李世民为了推行新政,开始清除自己治国道路上的一些巨大的障碍。其中一个,就是各种名目的封王。当年太上皇李渊打天下时为了笼络人心,给各路人马随意加官晋爵。虽然其中有些只是虚职,但也独霸一方,占有大量土地资源,每年还要领取丰厚的俸禄。
太宗和文成公主
李世民削减封王的想法还没有对外宣布,就已经在朝野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削减封王影响了众多王侯贵族的直接利益,义安王李孝常联合其他一些反对者,打算用清君侧的名义,以武力胁迫李世民。李世民早已掌握了他们的动向,干净利落的粉碎了他们的阴谋,并以自己的威严镇慑住了朝中百官。
关中大旱。李世民为感动上苍,负荆祈雨。但李世民的诚心并未缓解旱情。李世民无奈,只能开关放人,允许受灾百姓到关外去乞食为生。玄奘也随着灾民的队伍出关,开始了他西域取经的旅程。
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大唐王朝的国力已经积攒了一定的实力,为了解决边疆问题,李世民决定征伐突厥。贞观三年八月十九日,李世民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征伐突厥。突厥内部此时发生了严重的纠纷,两位可汗矛盾重重。李靖的军队稍一冲击,突厥军便彻底溃散了。
马少骅 饰 长孙无忌
平定了突厥,西北周边二十几个国家都来朝贺。在高昌王的建议下,李世民被各国拥为“天可汗”。一时间,从中原通往西域的各种商业、外交通道纷纷开通,长安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会。
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李世民的目光不得不开始投向未来。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选谁作为继任者。太子李承乾虽然是长子且能力值得信赖,却不愿读书,性情古怪,终日沉迷于酒色。次子李泰是个很有心机的人,他在一些能人的辅佐下,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李世民的青睐。
朝中大臣也都纷纷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有的支持李承乾,有的支持李泰。唯独长孙无忌看中了软弱忠厚的李治,并给了李治极大的帮助。深受李世民宠爱的武才人——也就是后来的女皇武则天与李治关系非同寻常。她告诉李治,李承乾和李泰的实力虽然都很雄厚,但也许会形成鹬蚌相争的局面,到时候他们只要坐收渔翁之利就可以了。
李承乾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来自李世民和李泰的压力。最终,在形势的逼迫和众人的怂恿下,李承乾决定杀掉父皇和弟弟。李承乾幼稚的计划还没有开始实施就被粉碎了。李世民不愿再杀害亲人,便将李承乾流放。在长孙无忌和武才人的努力下,李世民没有立李泰为太子,反而立了李治为太子。
经过十几年的长途跋涉,玄奘取经回到了长安。在李世民的支持下,玄奘在弘福寺展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最大的外来文化翻译工程。
北漠叛乱,李世民御驾亲征。然而恶劣的气候让唐军随时惨重,李世民也从这场失败的战争起一蹶不振。
李世民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继续主持朝政。他将国家政务都托付给了李治。可想到自己离开人世后,李治要担起全部的责任,仍不放心。他将李治托付给长孙无忌,要他辅佐未来新的皇帝。
房玄龄、李靖等老臣纷纷去世,留下李世民一人孤独的度过最后的时光。
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初唐第二代帝王太宗李世民去世。之后,是大唐盛世[2]
如何评价电视剧《贞观之治》
1、记得当年看访谈,身为电影导演,张建亚拍这部片子的理念就是追求电影的自然光效,而非电视剧白亮的影棚打光,所以整个片子的光影效果很美好,然而片源质量不高的话肯定就是昏暗的感觉了。
2、有点必须强调,这个片子虽然极其有诚意,但是不代表没有历史错误,还是不少的,只是相对于其它电视剧来讲,这里的问题大多不属于那种很小儿科的。(圆领袍其实还是宋代的样式,少用榻而多席地基本就是照搬日剧,女装披发之类的就不用吐槽了,这个我记得当时主创人员的回答是,为了不显得过于日式。。。╯﹏╰)
3、以前看过编剧的访谈,就提到有些细节的地方有修改,为了突出主要矛盾吧,比如片中杜如晦被打事件,给了戏份主要的张婕妤,而历史上记载的是尹德妃他爹尹阿鼠家的人。还有后面的魏征妻喝醋,众所周知这是房玄龄家的事。再有魏征吃菠菜,史料有提到魏征爱吃醋芹,这里用菠菜来代,是为了反映菠菜差不多是那个时代传入中国的。
4、除了细节外,这片子最让人爱的是态度,着重表现的是初唐的政治制度,关键在于如何“治世”而非仅仅是一般历史古装剧的“权谋”(把这些东西当主题的所谓历史、古装剧,再怎样的看起来貌似精致我都不喜欢,何况只是“貌似”),比如重修《氏族志》的那些内容。
5、前几集的确相对平淡,其实只要能看得进去,后面的情节是越来越抓人哒。
《贞观长歌》与《贞观之治》哪个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贞观之治》更接近历史真实解释:《贞观之治》是根据《唐书》、反映唐太宗贞观之治编剧的历史剧。《贞观长歌》在充分虚构、戏说基础上,艺术地再现了唐太宗李世民主政后唐朝初期二十三年的故事。《贞观之治》投资3000万元,以一种类似于纪录的方式重现了唐初时代,不同于以往的古装戏说剧。专家一致称,从剧情、台词到建筑、道具、服装等基本还原了初唐风韵,从人物简单的头饰、色调偏暗但袖口宽大的服装,甚至李世民胡子的形状等看出,主创们做到了以史为准。所以历史剧《贞观之治》自然比艺术再现的《贞观长歌》更接近历史真实。扩展资料“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贞观之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下的治世)
《贞观之治》与《贞观长歌》哪部更接近史实? 请历史专家解答分析,电视剧《贞观之治》与央视首播的电视
《贞观之治》更接近历史真实
解释:《贞观之治》是根据《唐书》、反映唐太宗贞观之治编剧的历史剧。
《贞观长歌》在充分虚构、戏说基础上,艺术地再现了唐太宗李世民主政后唐朝初期二十三年的故事。
所以历史剧《贞观之治》自然比艺术再现的《贞观长歌》更接近历史真实。
补充: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关于唐代历史的《贞观长歌》、《大唐情史》、《贞观之治》哪部更真实?
关于唐代历史的《贞观长歌》、《大唐情史》、《贞观之治》哪部更真实,我觉得应该是《贞观之治》这部剧吧。其实古装剧都是与历史多多少少都是会有不同之处的,严格意义上来讲,《贞观之治》这部剧还算是比较还原历史的了。《贞观之治》这部剧的导演是张建亚,他是出自大陆的一部古装电视剧。《贞观之治》这部剧其实已经拍摄有很久的时间了,其实关于是有许多的古装电视剧是以唐朝的历史背景来拍摄而成的,比如说有《贞观长歌》、以及《大唐情史》这两部电视剧就是以唐朝作为一个年代背景来演绎的。但是我觉得这几部电视剧当中,对历史还原度最高的就非《贞观之治》莫属了。《贞观之治》这部剧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述了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的一些政绩成就,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主要脉络来演的。在这部电视剧中,最开始讲了当时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一个故事情节,对这个事情的还原度和细节还是处理的挺好的,充分反应了当时人物的性格和对人物形象有很细致的展现。在剧中,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对有功之人都委以重任。在《贞观之治》这部电视剧当中,对唐太宗李世民的性格也是有很深刻的细节体现。在剧中,他是一个善于纳谏,利用人才的人,是一个开明的好皇帝。对于剧中的环境,也有了很高度的还原,看了这部剧你会发现,在剧中皇宫之内的那些器物什么的,都是符合历史的。对于剧中饰演的演员他们形象上也是非常相符合的,还有许多的细节方面真的要给好评,导演真的还是蛮用心的。最后,真的建议大家去看这部剧,其实各方面都还挺好的。
电视剧贞观之治的历史真实性有多少?以100%为满分,求解答
剧情再现初唐,《贞观之治》依史说戏大获好评
“《贞观之治》像一杯需要静下心慢慢去品的茶。”有观众这样评价正在BTV-4播出的50集历史正剧《贞观之治》。专家一致称,从剧情、台词到建筑、道具、服装等基本还原了初唐风韵;
●专家观众:造型接近历史记载
观众周先生是某大学历史系讲师,对于剧中的建筑风格、演员的服装、造型等基本认可,“与内地历史剧中千篇一律的外景相比,虽然长安城的特技制作有点假,但很接近历史记载。”导演张建亚回应说,“当初想在横店取景,被否决了。否则就会没有初唐的样子。”
周先生还谈道,“从人物简单的头饰,色调偏暗但袖口宽大的服装,尤其是李世民胡子的形状等造型看出,主创们做到了以史为准。像坐、跪甚至爬等动作细节也经得起推敲。如果有观众怀疑,只能说受清宫戏、戏说剧的毒害太深了。”对此,编剧孟宪实表示,“全剧色调定位是凝重庄严的敦煌色,而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戏服虽不璀璨夺目,却是每件耗时两个半月完全按照传统的‘唐织’方法缝制,并非颜色的堆砌和一味的暴露。”
●知性观众:平淡之中古风甚浓
有的网友意见很有代表性,“我平时不太看电视,但《贞观之治》却能吸引我。它没有乱俗的情感、没有离谱的台词、没有奢华的造型,没有做作的煽情。凭我对初唐历史的粗浅了解,剧情做到了按史说戏,就像一部电视剧版的《百家讲坛》,平淡之中古风甚浓,像一杯需要静下心慢慢去品的茶。阿城和孟宪实终于让观众看到有文化的电视剧了。”
该剧监制罗立平称,“《贞观之治》收视群的文化层次偏高,不乏唐史爱好者、略有研究者甚至是专家级别的,他们反馈说该剧是近年来少见的正剧,非常认可。” 导演张建亚提出,“我最不满意的是以往历史剧总是很荒唐地以明、清习惯解读各个朝代,即便违背观众的视觉习惯,我们也要拍出‘贞观的样子’。”
有关唐朝的历史剧有那些?
隋唐英雄传 大明宫词 程咬金 武则天 护国良相狄仁杰 武朝迷案 大唐歌妃 大唐芙蓉图
《贞观长歌》,90%以上是虚构的,算是戏说片,该编剧承认,情节上参考过清宫戏。喜欢看清宫戏的选这个。
《贞观之治》90%是按史实拍的----情节、服装、器物等等,所以未免有记流水账的感觉,戏剧冲突不强。
《开创盛世》讲的是隋末唐初的事情据说是介于戏说和真正的历史剧之间的作品,对史实和可看性兼顾的比较好。
如何评价电视剧《贞观之治》
1、记得当年看访谈,身为电影导演,张建亚拍这部片子的理念就是追求电影的自然光效,而非电视剧白亮的影棚打光,所以整个片子的光影效果很美好,然而片源质量不高的话肯定就是昏暗的感觉了。
2、有点必须强调,这个片子虽然极其有诚意,但是不代表没有历史错误,还是不少的,只是相对于其它电视剧来讲,这里的问题大多不属于那种很小儿科的。(圆领袍其实还是宋代的样式,少用榻而多席地基本就是照搬日剧,女装披发之类的就不用吐槽了,这个我记得当时主创人员的回答是,为了不显得过于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