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电影钱学森

时间:2024-03-03 05:20:35 编辑:阿旭

电影《钱学森》中蒋英是个怎样的人?

蒋英是蒋百里的三女儿。只有一个独生子的钱均夫仗着同蒋百里的特殊关系,直截了当地提出要5岁的蒋英到钱家做他的闺女。蒋英从蒋家过继到钱家是非常正式的,蒋钱两家请了亲朋好友,办了几桌酒席,将蒋英的名字也改为钱学英。蒋英回忆起那段经历时说:“过了一段时间,我爸爸妈妈醒悟过来了,非常舍不得我,跟钱家说想把老三要回去。钱学森妈妈答应放我回去,但得做个交易:你们这个老三,现在是我干女儿,将来得给我当儿媳妇。”良好的家庭环境,使钱学森和蒋英自幼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和家庭教育。蒋英儿时喜爱唱歌,颇有音乐天赋。1935年,蒋英随父亲到欧洲考察。1937年,蒋英考进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从此开始了她在欧洲学习音乐的漫长旅程。而钱学森,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对艺术也很热爱。书法、绘画、写作、小品尽显才艺。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钱学森和导师冯?卡门共同开创了举世瞩目的“卡门――钱学森公式”。从此,钱学森的名字传遍了世界。一个在美国苦攻航空机械理论,一个在欧洲畅游于声乐艺术的海洋之中,10多个年头,钱学森与蒋英彼此没有来往,只有艺术的种子孕育在各自的心田。然而,当蒋百里赴美国考察把蒋英在欧洲的留影拿给钱学森看时,照片上那动人的微笑和儿时就依稀可见的美丽,在钱学森的心里掀起了微澜。这年的旧历七月初七,是钱学森刻意选择的良辰吉日。钱学森终于下定决心,向蒋英求婚。钱学森来到蒋家,走到蒋英面前恳切地说:“英妹,12年了,我们天各一方,只身在异国他乡,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我们多么需要在一起,互相提携,互相安慰!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还要相逢,我们却一别12年,太残酷了。这次我回来,就是想带你一块儿到美国去,你答应吗?”的确,两个人虽无书信来往,但是,长久的分离,并没有封冻两颗相爱的心灵,相反,更加重了他们之间的思念。他们都在无言地等待着对方。

钱学森是个怎样的人

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市,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他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于1935年考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深造学习,并于1936年转入加州理工学院继续学习,并拜著名的航空科学家冯•卡门为师,学习航空工程理论。钱学森学习十分努力,三年后便获得了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冯•卡门的指导下,钱学森对火箭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研究领域中突飞猛进。不久,经冯•卡门的推荐,钱学森成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从1935年到1950年的15年间,钱学森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生活上享有丰厚的待遇,但是他始终想念着自己的祖国。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钱学森想回国报效祖国的愿望落空了,钱学森因为是中国人而遭到了迫害。直到1955年6月,钱学森写信给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同志,请求党和政府帮助他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周总理得知后非常重视此事,并指示有关人员在适当时机办理此事。经过努力,1955年10月18日,钱学森一家人终于回到阔别20年的祖国。不久,他便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


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防能力,保卫我们国家的安全,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第一任院长。在钱学森的指导下,经过艰苦的努力,1960年10月,我国第一枚国产导弹终于制造成功。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许多开创性贡献。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倡导人。
钱学森回国前的故事
1949年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徐徐升起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所以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他这一曲折的斗争过程,表现了钱学森那时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是非常感人的。
1950年 9 月中旬,钱学森辞去了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职务,办理了回国手续。他买好了从加拿大飞往香港的飞机票,把行李也交给了搬运公司装运。
然而,就在他打算离开洛杉矶的前两天,忽然收到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的通知——不准回国!移民局威胁道,如果私自离境,抓住了就要罚款,甚至要坐牢!
又过了几天, 钱学森 被抓进了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看守所,“罪名”是“参加过主张以武力推翻美国政府的政党”。
钱学森交给搬运公司的行李遭到美国海关及联邦调查局的检查,据说从中“查出”电报密码、武器图纸之类。移民及归化局要“审讯”钱学森,说钱学森是“美国共产党员。”后来又说钱学森在美国念书时认识的几个美国同学之中,有几个是美国共产党员。移民及归化局扬言钱学森“违反美国移民法”,要把钱学森“驱逐出境”。这话说出口没多久,又连忙改口。因为要把钱学森“驱逐出境”,这正是钱学森求之不得的! 在看守所,钱学森像罪犯似的,被监禁着。钱学森曾回忆道:“我被拘禁的15天内,体重就下降了30磅。在拘留所里,每天晚上,特务要隔一小时就进来把你喊醒一次,使你得不到休息,精神上陷于极度紧张的状态。”
移民及归化局迫害钱学森引起了美国科学界的公愤。不少美国友好人士出面营救钱学森,为他找辩护律师。他们募集了 15000 元美金作为保金,才算把钱学森从看守所里保释出来。
1955年 6 月,钱学森写信给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同志,请求党和政府帮助他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周总理得知后非常重视此事,并指示有关人员在适当时机办理此事。经过努力,1955年10月18日,钱学森一家人终于回到阔别20年的祖国。不久,他便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 心系祖国 热爱祖国 功勋卓著 虚怀若谷 高风亮洁 淡泊名利 平易近人 德高望重 一丝不苟 严谨认真 以身作则 身先士卒
具有高度爱国主义情感的科学家


电影《钱学森》中陈坤的的哪些表现让你印象深刻?

虽然《钱学森》这部电影评分不高,但是奔着陈坤和张雨绮我还是屁颠儿屁颠儿地去搜了这部电影去看了看,陈坤的演技炸裂,一如既往地绝,他的眼神好像看穿了我的骨头,刻进了我的灵魂。记得一段剧情,是我看钱先生的传记的时候也异常感动的一段,在同事面前,钱先生语重心长,真挚的眼睛中仿佛有闪动着泪光,他说着那句留芳了千古的话“我只想着学成归国,报效祖国。”看书的时候这里我就热泪盈眶,看到wuli陈坤的刻进灵魂里的演绎之后我更加激动了。陈坤的眼睛如一汪深潭,可在那一瞬间仿佛有一束强烈又刺眼的炽热的光芒从潭底射出,直接透过我的眼睛、刺穿我的心底、注入我的灵魂。这一幕,我每每回想,都要回味好久好久,印象过于深刻。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记得点赞哦!

电影钱学森,就是陈坤演得那个。的观后感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钱学森》98分钟的时长显得有些仓促,从成片效果上看,这更像是一个人物履历表,而触及灵魂深处的思想汇报方面略为欠缺,所以看上去有点流水账的感觉。影片中原子弹研制成功后的下一场景就到了1980年,钱学森在自己简陋的办公室迎来了换防的战士,当他和战士们说他自己也算是个老兵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当年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老兵和同僚们在浩劫过后幸存下来的能有多少?他们又在哪里?他们的遭遇对钱本人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其实这些东西才应该是这部电影在情感上发力的地方,但这一切又只能存在于叙事边际的想象之中。另外,影片拍摄时,钱学森的夫人蒋英还健在,后人门生也一大堆,他们对影片选材和表述方式上的影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是创作者有心拍一部《美丽心灵》那样能深入到科学家内心深处,触摸到他的惶恐和焦虑的人文传记片,也是有心无力的,这和陈凯歌拍《梅兰芳》所受到的束缚是一样的。所以《钱学森》最终拍成这个样子我觉得创作者已经尽力了,只是如果再商业一点会更好,尤其是前三分之一篇幅中钱学森历尽艰难归国的段落,在戏剧性和传奇性上应该有更高的追求的。尽管如此,《钱学森》也是在我看过的主旋律人物传记片中人物处理比较熨帖自然的一部,事件的选取无论大小,都在人物性格完善上有所作为,而且人物至少说“人话”,有些台词也很经琢磨,如钱学森在劝服好友投身原子弹研究时所说的“手里有剑和有剑不用是两码事”。
 陈坤在外形上其实和钱学森还是距离蛮大的,特别是跟老年钱学森的扮演者许还山比起来。但是陈坤能跟人物接近的是传主的优雅而执着的气质,也可以说是陈坤个人在表演上的一个突破。此外,林永健扮演的聂荣臻、吴樾扮演的张工农等人物也十分生动,让影片整体的凝重基调之下仍不失轻松诙谐,张建亚选择张铁林而不是唐国强扮演毛泽东,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政治脸谱化的伪崇高感。
 如果抛开人物所处的政治和历史背景,《钱学森》更像了塑造了一个靠个人学识达到事业顶峰的励志故事,他的成功不在于投身于一个新兴政权,而在于将自身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让自己变得无可替代,从而扼住了某些人的喉咙。影片最感人的一幕是最后的纪录片资料,在钱学森追悼会上蒋英对丈夫的恋恋不舍,让人感受到了岁月积淀下来的永久眷恋。
………………………………………………………………………………………………………………
如何将一个现实中的人和他一生所经历的事情搬上银幕,因为人的一生几十年的时间要浓缩在片长一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仅要将此人一生所有的重要事件一一交代,而且还要用一些细节来反衬出人物的性格,要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显然电影《钱学森》只是做到了前面,而没有做好后面,使整个影片如同流水账一般得没有深度。对于钱学森的扮演者陈坤 ,我认为陈坤是个好演员,但是他来饰演钱老,表演的痕迹太过了,无论是动作还是神态语气,模仿的痕迹太过浓重而显得做作,完全失去了对钱老这个人物深度诠释的基础,于是就形似神不似起来,寡然无味。
这一点对于传记影片来说真是致命的缺陷,因为当观众感觉影片中的那个人和现实中了解的那个人根本不同后,就难有共鸣了。而本片的编剧,也显得很脆弱,完全没有张力。事件一个接一个的接踵而来,观众还没有反应过来,好几个场景已经过去了,应该心血澎湃的时候没有高潮,应该悲愤郁郁的时候却轻快起来,如此这般让此片完全只好当做记录片来看,只不过就像一些老京剧艺术家因为缺乏影像资料而只好“音配影”那般了。并且影片前半段钱学森一家在美国的生活表现很缺乏底气。
倒是最后徐怀山和潘宏饰演的老年钱学森夫妇更富有感染力,而且更有地气。而钱老在世时和去世时的真实影像,比得上电影的一切。蒋英女士在钱老追悼会上那神情的一吻,让我们感觉到了钱老他的凡人本色和他们之间那种久恒纯美的爱情。
说到表现两弹一星的影视,我比较喜欢的两部,就是1990年的电视剧《中国神火》和1999年的电影《横空出世》。《中国神火》一共10集,十分全面完整地展现了1955年到1964年的两弹一星工程全貌,纪实手法的拍摄将工程的紧张程度提高了极点,而其中关键人物的刻画上体现了那个年代中国人在一穷二白的极端搞尖端的勇气和决心,涉及到了工程的领导者和基层工厂的一般员工,让我们充分理解到这个工程的复杂与庞大。正是这部“迷你剧”,让我曾经对科学技术相当着迷。特别是每集开头那段独白,深沉而又富有感染力!


钱学森电影的主要内容是反映什么现实问题的?

电影《钱学森》真实还原了钱学森在美国生活、加州理工学院实验室工作的场景。影片用艺术结合史实的手法,生动展现了钱老传奇的一生。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该片并没有采用一般人物传记片的叙事方式展开,而是撷取主人公钱学森生命中的几个重要片段展开叙事,在主题上着力表现了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出类拔萃的专业知识和对我国核研制的卓越贡献;在艺术上则充分运用了现代视听语言。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1911年出生于上海,清华大学第七届庚款留美学生,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冯·卡门 (Theodore von Kármán)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归国投身经济军事建设却受到美国的阻挠,但是如此,他却从未忘记报效祖国,时刻盼望着回到祖国,参加祖国建设。尽管在美国受到特工的监视,尽管被关进监狱,尽管不能再工作,钱学森都从未忘记回到祖国的怀抱。终于,在一系列斗争之后终于如愿回到祖国。


钱学森的简要概括及事迹,不超过150字

科学家1.钱学森(1911.12.11~今)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也有一说是1889年11月18日)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3.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4.钱三强(1913~1992):原名钱秉穹,浙江湖州人.导师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钱学森 电影观后感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科学人物,两弹一星元勋,2009 年 10 月 31 日逝世于北 京,享年 98 岁。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人,我们对他该怀有多大的敬意呢! 他说: “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 疑和争论! ” 他说: “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二么, 今天掉下来, 明天我们把它给射上去! ” 他说: “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 ” 他说: “不要服我,要服科学! ” 他就是一个人抵五个师的男人! 也许到了这个年代我们对于钱学森这位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的大师并不熟悉。就在上周四,学校组织我们观看《钱学森》这部影片,期间充 满了各种感动,各种鼓舞,心情澎湃。同时也让我们对钱学森肃然起敬。 《钱学森》这部电影演绎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传奇的一生,在上世纪四十 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 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 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回国愿望强烈的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 白的中国。 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 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 1964 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 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看完影片,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在观影的过程中,一些情节的设计让人看 了不仅浑身振奋,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比如钱学森被指控是共产党,被关进监狱,蒋英去探监那一段,看守的人说 你们只有五分钟的时间,蒋英见到丈夫之后一直问“你还好吗?” “他们打你了 吗?”钱学森却一句话都没说。旁边的人说“请讲英语! ”而蒋英回应的却很犀 利, “难道你没看出来吗我们都是中国人! ”就像外国人问我们一句: “Where are you from?”我们能昂首挺胸,理直气壮地提高声音的分贝,告诉他们: “I’m Chinese,I’m from 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就像钱学森要离开的时候,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他: “你回去能做什么 呢?”钱学森回答: “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可以种苹 果。 ” 就像登机的时候,一个中国的记者问钱学森: “你为什么不回台湾而选择去 大陆呢?”钱学森不回答,中国记者追问,钱学森说: “中国人对中国人提问要 用中文而不是英语,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 ” 新中国建立之初,各方面都很落后,依然随时面临被外国侵略的危险。为了 我国的国防力量的提升,也为了争气,证明中国人不必外国人差,钱学森出国时 的志向是:把最先进的外国东西给学会,然后带入中国,为国建设作出贡献。这 种高尚的情怀,是作为一中学子的我们所应该学习的,我想起了周恩来总理说过 的一句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觉得读书人是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气魄和理 想的吧。如果说这次观影使我学到了什么的话,就是这个,志向,进取,钻研, 拼搏,奉献!为了祖国! 一个人为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倾尽毕生心血, 最后做成了, 这个人叫钱学森。 《钱学森》观后感今天是钱学森同志逝世一周年的日子,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科学家,今晚我们钱学森实验班全体同学观看了关于钱学森生平介绍的记录片《钱学森》,在此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了钱学森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出生在动荡不安的年代,眼看着自己的国土战火纷飞,任人践踏,钱学森看到了中国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外来侵略国家,于是他毅然决定出国留学学习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报效我们的祖国.身处异乡的钱学森深刻体会到没有受到尊重的滋味,活在屈辱中是痛苦的.他化悲愤为力量,努力学习.当钱学森在美国工作步入正轨的时候,新中国的成立使他盼望回国的心激动不已,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把毕生所学贡献给祖国."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是钱学森说的话.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出身在和平年代,我们都过着有尊严的生活,看到的是一个蒸蒸日上逐步发展壮大的新中国.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相比钱学森,他身处那样恶劣的坏境也依然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精神.我们是幸运的,但我们是经历失败的,我们在高考中摔了一个大跟头,目前也落后于别人一大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站不起来.我们依然还有攀登高峰的梦想.大学并不是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天堂,来到这里,我们仍需努力,任何时刻我们都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我始终相信人生是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一旦懈怠,中将瓦解.这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钱学森是中国科学领域的奇葩,我们也不敢随便夸下海口要做他那样的科学家甚至超过他,但是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之才.我们想做到的很简单:让今天的自己胜过昨天的自己.我们班全体同学开始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我相信我们可以一直保持这种学习的积极性,充实我们未来的这几年的大学生活.我时刻铭记这样一句话:大学很好玩,学习靠自觉,我们是有责任的到这里学习来的.这是我在高考失利后放弃读书后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对自己说的,我必须对得起我的父母和一直支持我读书的亲人朋友,今天我站在钱学森班,我也要对得起这所学校和"钱学森"这三个字,我也会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钱学森把建设祖国作为他的责任,而我也有自己的责任,对他人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未来只能由自己来创造,机会只能由自己来把握,我努力我无悔!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在看这场电影之前,对于钱学森的了解似乎只停留在“两弹一星” 的丰功伟绩上,而在看这场电影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意识到是一个演 员在演一步电影,而是在看一个叫钱学森的人如何渡过他光辉而又艰 难的一生的,他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剧本,他也正是他自己人生戏的导 演,在这场电影结束后,我才终于明白了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什么才 是真正的人生价值。 钱学森——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 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 “ 之父”火箭之王”……所有的荣誉集于一身, “ 却又被他“无情”的抛之脑后, 加州理工大学的终身教授不当,美国优越的生活不过,却偏偏“固执” 到回到中国过清贫的生活,当时的中国与美国比起来,就像现在在城 市打工的农民工与居住豪华别墅的商人富豪,只为了去实现自己的理 想,去完成自己的抱负,向中国实践自己的爱国之心。 当看到第一颗原子弹的时候,他那孩子般纯真的笑打动了我,原 来发自内心的笑容是那么的美,也许在钱学森身上用“美”并不贴切, 但是我真得不知用什么词语来展现它。幕的开始与后面的接应的那一 画面,也同样是卫星的发射成功,也同样是震撼人心的时刻,在所有 人为之狂欢的时刻,却惟独他一人现出深邃的眼眸,那眼神似乎穿过 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是因 为成功对于他来说已经不足为奇了吗?是因为这种场面使他麻木了 吗?……这在电影中似乎没有讲到,我想他是在为我们中国担忧,为 后人担忧吧。 生活在美国的几十年,他始终有一个目标,就是学习最先进的知 识,将之用诸于中国,使中国变得像美国一样强大,他刻苦钻研,一 步步的紧追知识的步伐,却时时刻刻的关注着中国的发展状况,当学 有所成的时候, 回国之心慢慢的侵袭着他, 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 , “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 美国,也不能让他回国。 就这样被莫名的罪名加以软禁,失去自由, ” 最后在周恩来总理多次的努力下,才使其终于返国。对于这种来之不 易的机会,钱学森更加珍惜,回国后,教授航天知识,在这一部分, 电影中有所体现,震动了我,因为那一刻让他回想起了在美国授课的 情形,与此刻是截然不同的,从而引发了他对中国教育的思考。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结合做为一名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我有以下 的几个方面的感悟。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正在苏醒的雄狮,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尽 管 GDP 的增长速度很快,仅次于美国,但是我们的人均值还是很低 的,对于经济的发展我们并不一定要去追求有多么的快,虽然经济是 我们生存的一个基础一个前提,但是我们应该追求有质量的提高,如 果第一个人都怀着像钱学森同志一样的爱国之心去面对每一件事情, 我们和谐社会的步伐将会迈得更快,更稳,更好。 现在杂志,包括新闻媒体都在关注一个话题,中国有那么多的人 品,为什么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连比我们落后的国家也都有 这样的殊荣,为什么中国人总是与他擦肩而过呢?很多人也都是将矛 头直指中国的教育体制,因此我们如今的教育体制有了素质教育,这 的确是我们的教育问题,有的媒体报道说:有些美国人称清华北大是 美国的后备学校,大家也都知道清华北大是国际名校,也是中国最具 有权威的学府,而多数学有所成的学生,公费出国留学,但却只有少 数回国,何况我们现在不管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我们都在沿 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与钱学森当时生活的时代相比,已经是上等 了,可是有多少人能体现出他们的爱国之心呢,如果每个出国留学的 学生都能像钱学森那样去想,那样去做的话,如今的中国是不是比现 在更好呢? 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是一个漫长过程,一个 探索的过程,我们所有中国人所需要做的就是奉献自己的爱国之心, 多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 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做到像钱学森一样, 但是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去为我们的国家做些事情,让我们的国家真 正的强大起来,让自已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四,学校组织我们观看《钱学森》这部影片,期间充满了各种感动,各种鼓舞,心情澎湃。同时也让我们对钱学森肃然起敬。
《钱学森》这部电影演绎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传奇的一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回国愿望强烈的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
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
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看完影片,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在观影的过程中,一些情节的设计让人看了不仅浑身振奋,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比如钱学森被指控是共产党,被关进监狱,蒋英去探监那一段,看守的人说你们只有五分钟的时间,蒋英见到丈夫之后一直问“你还好吗?”“他们打你了吗?”钱学森却一句话都没说。旁边的人说“请讲英语!”而蒋英回应的却很犀利,“难道你没看出来吗我们都是中国人!”就像外国人问我们一句:“Where are you from?”我们能昂首挺胸,理直气壮地提高声音的分贝,告诉他们:“I’m Chinese,I’m from 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就像钱学森要离开的时候,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他:“你回去能做什么呢?”钱学森回答:“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可以种苹果。”
就像登机的时候,一个中国的记者问钱学森:“你为什么不回台湾而选择去大陆呢?”钱学森不回答,中国记者追问,钱学森说:“中国人对中国人提问要用中文而不是英语,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
新中国建立之初,各方面都很落后,依然随时面临被外国侵略的危险。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的提升,也为了争气,证明中国人不必外国人差,钱学森出国时的志向是:把最先进的外国东西给学会,然后带入中国,为国建设作出贡献。这种高尚的情怀,是作为一中学子的我们所应该学习的,我想起了周恩来总理说过的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觉得读书人是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气魄和理想的吧。如果说这次观影使我学到了什么的话,就是这个,志向,进取,钻研,拼搏,奉献!为了祖国!
一个人为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倾尽毕生心血,最后做成了,这个人叫钱学森。


钱学森上的张工农,历史上有这个人吗

是有的,原型是张镰斧。原名张继唐,参加革命后改名,取党旗中工农之意改名张镰斧。抗美援朝时期,任志愿军第12军35师参谋长、师长。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大校军衔。1957年12月,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1960年4月,调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任一分院副院长兼导弹总装厂厂长、1965年6月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1960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张镰斧同志转调我国初创的航天诞生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工作,担任副院长兼导弹总装厂厂长。到任时,他担任总装配套指挥组总指挥。他依靠技术人员和工人,边干、边学、边调查研究,自力更生克服种种困难,为我国第一枚近地导弹的研制生产付出了心血。11月5日,他在现场参与发射试验。接着,他组织带领技术人员和全厂职工完成了改型设计和独立研制东风二号、东风三号导弹的试制生产任务。1966年10月27日,他参加并确保了中国第一枚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现场飞行试验成功。扩展资料作为一名从军队转任航天事业工作的行政管理指挥干部,张镰斧与他这一代老同志们一起,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过程中,带来了人民军队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传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他从第一颗仿制导弹开始到成功发射第一颗定点卫星,直接组织和指挥了各种型号的导弹、火箭、导弹与原子弹的结合、火箭推送卫星和返回式卫星等研制、生产、试验和发射的任务,二十余次亲赴发射场执行发射试验任务,始终学习、生活、工作在第一线。1986年出版的《当代中国的航天事业》一书中,他被誉为“老干部的优秀代表”,对他在航天事业的工作做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原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张镰斧,这位在革命战争硝烟烈火中锻炼出来的军事指挥员,在组织指挥火箭研究生产发射试验中,深入实际、熟悉情况、尊重专家、关心部属、镇定果断、敢于承担责任,在他身边工作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深受鼓舞。”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继唐

电影《钱学森》中那个想导弹闯研究室的副院长,名字叫张工农的人是谁?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11583989.html&__bd_tkn__=70a35464206993601b04a649babe2bfb8e0ea5e48078338d51fed8133ea5c69d362ad36bb4bcda3b39bb3949f6bbe47087ac3af56e60b1f4e7eb60157c5dfc379564a0f0570f03de0125277da13bbd783e76ed700b5fc28fd13a360c755a372fcf607f353fc1adafe809fbaccbdc8d02c3362af04eac


请问电影《钱学森》中的罗友来是谁?

是郭永怀。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郭永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中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导弹、核弹与卫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扩展资料 :生平1963年,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制步伐,党中央决定将集中在北京的专业科研队伍,郭永怀迁往在青海新建的核武器研制基地。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965年9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再次启动,郭永怀受命参与“东方红”卫星本体及返回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1970年4月24日,在郭永怀牺牲一年多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在核弹武器化的后期研究中,郭永怀相继提出了一些具有独到见解的主张,后来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郭永怀这些主张的科学性和严密性。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爆炸成功!对氢弹,郭永怀也从结构形式、弹体重量、减速装置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科学见解,从而保证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试验的圆满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永怀

谁有《钱学森》的电影,陈坤演的

使用百度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y8UMMVuWMexulq7FsDCIow 提取码: 42ha《钱学森中国著名科学家传记》是2008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祁淑英。本书为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传记,记述了科学家钱学森热爱科学、回国参加建设、参加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领导工作,为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技术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