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孝武帝怎么死的?
晋孝武帝司马曜(362年-396年),字昌明,东晋的第九个皇帝,在位时间是372年至396年。他是晋简文帝的第三个儿子,晋安帝和晋恭帝的父亲,母李陵容。
晋孝武帝四岁时被封为会稽王,372年被立为太子,同年晋简文帝逝,他继位,当时才11岁。第二年立年号为宁康。一开始由太后摄政。14岁时(376年)开始亲政,改年号为太元。当年他改革收税的方法,放弃以田地多少来收税的方法,改为王公以下每人收米三斛,在役的人不交税。此外他在他在位期间试图加强皇帝的权力和地位。383年前秦进攻晋,试图灭晋,在淝水之战中晋军大胜。
晋孝武帝即位时期由于税赋改革与谢安当国,被称为东晋末年的复兴;但是谢安死后司马道子当国,以及晋孝武帝嗜酒成性,《晋书》说“醒日既少”,优柔寡断,导致东晋政局再度陷入混乱。
晋孝武帝由于对他当时宠信的张贵人开玩笑说:“你已经快要三十岁了,按年龄应该要被废弃了”,导致当晚张贵人一怒之下杀了他,享年36岁。死后葬于今江苏南京的隆平陵。
孝武帝是怎么死的?
孝武帝很多。死因死法也不尽相同,本人试论各代孝武帝的死因及故事以答。
汉孝武帝:即汉武大帝刘彻,《资治通鉴》载汉武大帝是病死的。通鉴,汉纪第十四卷,是汉武帝的纪,其中有如下记载:春,正月,上朝诸侯王于甘泉宫。二月,行幸盩厔五柞宫。上病笃,霍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而后,记载汉武之死,丁卯,帝崩于五柞宫;入殡未央宫前殿。由此可见,汉武帝是病死。武帝去世后,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东晋 孝武帝:晋孝武帝司马曜,死于后宫妃嫔之手。当时的情况是,他当时宠信的张贵人开玩笑说:“你已经快要三十岁了,按年龄应该要被废弃了”,导致张贵人很愤怒,当晚,乘着司马曜酒醉就把他杀了。此说来自于《晋书·卷九·帝纪第九》,《资治通鉴》亦采信之,只是加了细节,说是张贵人是用被子,把司马曜闷死的。司马曜死后,谥号孝武皇帝,庙号烈宗,葬于隆平陵
南朝宋 孝武帝:即刘骏,南朝宋第五位皇帝,因病去世。《资治通鉴》中记载,刘骏在殷贵妃死后,找不到一个合心意的。渐渐地因愁生病,不能再亲理政事,于大明八年夏天三十五岁的刘骏在玉烛殿去世。刘子业即位后追谥刘骏为孝武皇帝,庙号世祖。
北朝北魏 孝武帝:即元修,北魏最后一位皇帝,被毒杀。《北史·卷五·魏本纪第五》中记载,元修被高欢立为帝。两年后与高欢决裂,高欢带兵从晋阳南下,孝武帝率众入关中投奔宇文泰,十二月被泰毒杀,时年25岁(须臾,帝饮酒,遇鸩而崩,时年二十五)。元修死后被宇文泰下令埋进草堂佛寺,十余年后才得正式落葬。西魏上谥号为孝武皇帝,东魏则称他为出帝。庙号北魏显宗。
唐 孝武帝:即唐代宗李豫,因病去世。《唐书》中所载,代宗病重,急忙诏令太京摄政,不久病死于长安宫中的紫宸内殿。李豫死后,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葬于元陵。
后代,宋,元,明,清均无谥号为孝武的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被尊为极仁孝武皇帝,后改为高皇帝,但一般均称为清太祖,不能算在孝武皇帝之列)。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是怎么死的
皇位之争先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大概在公园360年左右,东晋的政权风雨飘摇。当时的皇帝是晋简文帝,他是在司马奕被逼退位之后,继位为皇帝的,因此司马奕被称为晋废帝。逼迫司马奕退位的是当朝大臣桓温。
能够做到逼迫皇帝退位,这个桓温是很了不得的,当时就有很多人在问,桓温什么时候会自立为帝,晋简文帝和他的子孙对此也忧心忡忡。
晋废帝被逼退位之后并不死心,他联系了几个大臣,准备随时复位,晋简文帝的处境是前门有虎,后门有狼,正在这个关键时刻,晋简文帝竟然一命呜呼,把万里江山和险象环生的朝局交给了晋孝武帝,也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司马曜,当时他才10岁。
江山换代,主上年幼,两帮觊觎朝权的势力开始蠢蠢欲动,先动手的还是晋废帝,他命令当时的大将军———卢悚(听这个名字就有点吓人),带兵杀进京城。
“卢悚乱朝”是一桩奇案,按理说卢悚是去为晋废帝夺皇位的,不说带上几十万人,至少也得带几万人,再不济,几千人也许还有机会,但他只带了200人;要知道,京城内的守备部队———禁卫军就有至少一万人,驻防京城外郊的部队还有十几万人。200人对十几万人,这不是送羊入虎口?
更奇怪的是,卢悚那200人居然杀进了皇宫,按照《晋史》记载,卢悚的军队不但进了皇宫,还进了后宫,不少宫女和太监都在冲突中丧生,内廷武器仓库都被叛军占领。可是卢悚还是没有找到司马曜,似乎这时候的禁卫军回过神来,一万多人包围了皇宫,把叛军一个个拖出去暴打一顿,卢悚也被杀。不过,晋废帝还是安然无恙,他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卢悚身上。恐怖桓温这次叛乱总算被镇压了,10岁的司马曜还没懂事,就遭遇了一次恶性流血事件,估计他的童年记忆不会十分美好。接下来,司马曜还要面对另一个更强大的对手。
事情好像已经结束,但确实还没结束,桓温动手了,他也带着部队汹汹而来,这次可不是200人,而是30万,而桓温也不是卢悚,他并不直接往里冲,而是把京城围个水泄不通,想打个酱油都不让出城。
桓温的这个举动,把满朝文武都吓坏了,他们不知道桓温想干什么,没多久,桓温就给朝廷来了信,说他是来平叛的,不是来夺权的。鬼才相信桓温的话,这时候叛乱已经平息了将近一个月,还需要那么多人帮忙吗?
朝廷自然会用上述的疑问回复桓温,当然措辞不是很强烈,还颇有褒奖的意思,主要还是想桓温把围城的部队撤掉,再这么围下去,吃红烧肉的该改成白米饭了,吃白米饭的只怕要去吃糠了。
可是桓温的军队就是不撤,天天在城外搞军事演习,震天价的喊声,搞得老百姓难以安居。可桓温也不进城,天天这么耗着,大家真不知道他要干什么。
其实桓温确实是来夺权的,他自己可以不当皇帝,但他要警告司马曜,没有桓温,谁当皇帝也不安稳,桓温是在实行恐吓政策。还有一个原因,桓温走到半道上得了不治之症,以至于他无法正确指挥部队的行动,所以30万军队天天在城外呆着。两大恶人 耗着,耗着,一下就耗掉了几个月,城里的百姓也饿死无数,城外的部队也军心涣散,大家都希望这场冷战能尽早结束。
消耗战,未必拼的是实力,有时候年龄优势也能帮上大忙。司马曜才10岁,也没得什么病,也不是营养不良,看来不会立刻就死;而桓温就不同了,七老八十了,还得了绝症,还在冰天雪地里耗着,就这样耗死了。
桓温死后,虽然儿子桓玄接替了桓温的位置,但所有的将士都不愿意耗下去了,桓玄只好向朝廷表明态度:“我爸是忠心的,我也是忠心的,之所以在京城外不走,就是害怕哪个人又跳出来造反,现在事态好像控制住了,我也该撤兵了,但你们得答应我如下条件:一……二……三……四……”
就这样,桓玄成了大司马,掌管天下军权,他成了继父亲之后,又一个权臣,又一个恶人。
10岁的司马曜虽然不懂政治,不懂经济,也不懂军事,但他知道一个道理———平衡,天下的大权不能只掌握在一个大臣手上,非得有两三个人制衡才行。
于是司马道子隆重登场,司马道子是司马曜同父异母的弟弟,并不是一个好人,准确来讲,他是一个坏透顶的人。从小开始,司马道子就吃喝嫖赌样样都干,一个月不犯一次王法,手就痒痒,所以他早早就被晋简文帝打发到琅琊,眼不见、心不烦。
这时候,司马道子被司马曜召回来,还被委任为骠骑大将军,显而易见是针对桓玄的。司马道子不愧恶人这个称号,一到京城就重用王国宝、赵牙、茹千秋等*佞小人,动用巨资,营造园林,卖官鬻爵,横行霸道。
就这样,朝廷被两大恶人把持着,可是这并没有什么不好,恶人还需恶人磨,两个恶人斗来斗去,司马曜这个皇帝就安全了。皇帝之死安全之后的司马曜干什么去了呢?答曰:繁殖人口并快乐着、酩酊大醉并快乐着。
司马曜对女色和美酒的嗜好,在历史上也是小有名气的,反正他什么也不懂,反正朝局也被两大恶人把持着,司马曜干脆混在后宫不出来了,两个大恶人看见皇帝如此荒淫,也不理会他,专心搞派别斗争去了。
其实,专门混在后宫也是挺危险的,朝廷有夺权之争,后宫有夺宠之争,司马曜低估了后宫女人的能力,也高估了后宫女人的胸襟。
与司马曜混得最熟的是一个张贵人,级别虽然不高,但凭长相、身材和酒量,后宫是没有人敢惹她的。估计张贵人还是挺有气质的,快到30岁了,还是挺讨司马曜欢喜的。
公元396年9月的一天,酒瘾上来了的司马曜又想起了张贵人,于是他找来张贵人陪他喝酒。碰巧这一天张贵人身体不舒服,酒量大减,司马曜还没喝到兴头,张贵人就开始呕吐了,酒桌上的人一般都有点变态,看见别人醉得越厉害,越是要逼别人喝酒,司马曜死咬着张贵人不放,一直逼她喝。
张贵人实在受不了了,于是坚决拒绝再喝,司马曜仍不罢休,“我是皇帝,天下所有人都得听我的话,我让你喝酒,你不喝,你就是抗旨,抗旨可是大罪。”
张贵人这边也不服软:“我就是不喝,看你能把我怎么着。”
司马曜冷笑一声说:“明天你就30岁生日了,也该到冷宫去凉快一下,后宫有的是美女,我随便挑一个都比你强。”
开玩笑是当不得真的,特别是喝醉之后的玩笑更是当不得真。可张贵人还是把司马曜的话铭记在心,她真以为过了今天,就没了明天,她要跟司马曜同归于尽。
可是张贵人并没有胆量亲自谋杀司马曜,她找了个枪手,就是贴身丫鬟,一般来说,这样的丫鬟是非常愿意为主人赴汤蹈火的。可是这个丫鬟胆太小,弑君的事情也不敢做,但在张贵人的威胁之下,还是去干了。
这段谋杀过程也特别有意思。
看见司马曜醉卧不醒,丫鬟想用被子把他捂死,捂了半天没捂死,于是觉得自己力量不够大,到外面搬了块大石头,压在被子上,终于把司马曜捂死了。
奇怪的地方有好几处:
一是在丫鬟搬石头的那阵子,司马曜身上只有一床被子,而这时他也被捂了很久,也有挣扎动作,怎么连条被子都挣扎不开?
二是丫鬟没有力气捂死司马曜,怎么会有力气搬石头?就算她搬的石头不大,但这样也捂不死司马曜。
三是丫鬟为什么不采用毒药、利刃等更直接的方式谋杀司马曜,反而采取这样麻烦的谋杀方式?完全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总之,司马曜就这样在他34岁那年丢了性命,造就了天下一大丑闻。正史记载,张贵人指使丫鬟杀死司马曜之后,就逃出了皇宫,天晓得是怎么逃出去的。
见皇帝死了,桓玄和司马道子终于厮杀起来,之后皇权几度易手,桓玄和司马道子也死在政治斗争当中,没有司马曜做平衡点,这天下还真的会乱起来。
东晋孝武帝是怎么死的?
晋孝武帝司马曜(362年-396年),字昌明,东晋的第九个皇帝,在位时间是372年至396年。他是晋简文帝的第三个儿子,晋安帝和晋恭帝的父亲,母李陵容。
晋孝武帝四岁时被封为会稽王,372年被立为太子,同年晋简文帝逝,他继位,当时才11岁。第二年立年号为宁康。一开始由太后摄政。14岁时(376年)开始亲政,改年号为太元。当年他改革收税的方法,放弃以田地多少来收税的方法,改为王公以下每人收米三斛,在役的人不交税。此外他在他在位期间试图加强皇帝的权力和地位。383年前秦进攻晋,试图灭晋,在淝水之战中晋军大胜。
晋孝武帝即位时期由于税赋改革与谢安当国,被称为东晋末年的复兴;但是谢安死后司马道子当国,以及晋孝武帝嗜酒成性,《晋书》说“醒日既少”,优柔寡断,导致东晋政局再度陷入混乱。
晋孝武帝由于对他当时宠信的张贵人开玩笑说:“你已经快要三十岁了,按年龄应该要被废弃了”,导致当晚张贵人一怒之下杀了他,享年36岁。死后葬于今江苏南京的隆平陵。
东晋孝武帝据说死的很窝囊,到底是怎么死的?
晋孝武帝由于对他当时宠信的张贵人开玩笑说:“你已经快要三十岁了,按年龄应该要被废弃了”,导致当晚张贵人一怒之下杀了他。
可怜无辜的司马皇帝,只因酒后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丢掉了几辈子才修来的一条皇帝性命,成为千古奇谈。
据说,次日,张贵人谎称皇帝于睡梦中“魇崩”,竟得以瞒天过海。一说,张贵人自知犯下滔天大罪,遂拿出重金贿赂司马元显及其左右,果然其效如神,司马元显竟对伯父之死不做任何追究。新皇帝司马德宗是个白痴,连自己吃饱没有都弄不明白,当然更不可能提出任何疑问。不久,张贵人趁着皇宫一片混乱的机会,带着金银细软逃走。
司马曜是怎么死的?
东晋武帝司马曜又被人称为“晋孝武帝”,他是东晋简文帝第三个儿子,原本简文帝并没有想过要将皇位传给仲子司马曜,但是因为情势危急,简文帝在驾崩前夕只能将国家的重担交付给司马曜。此时的司马曜只有十一岁,因而并不能够真正成为一国之君,在其继位三年后,才开始真正拥有帝王的权利。东晋武帝司马曜在用人上并没有很高的远见,虽然曾经造就了东晋短暂的繁华,但是最终都因其优柔寡断而付诸东流,最终也被妃妾用被子捂死。东晋武帝司马曜出生于公元362年,是东晋简文帝和李陵容的儿子,由于并不是嫡长子,司马曜的身份略有尴尬。司马曜在继位之后,并没有立即拥有一统天下的政治权利,此时的权利都集中在谢安的手中,谢安也成为司马曜执政早年的中流砥柱,但是在淝水之战之后,司马曜开始剥夺谢安的权利,从而转嫁给弟弟司马道子。但是此后,一些列的问题开始涌现,由于司马曜沉溺酒色,很多社会矛盾一触即发,同时司马道子对于皇位也虎视眈眈,司马曜并不能真正保全东晋王朝的一世长安,反而加剧了东晋王朝衰败的步伐。
晋朝的历代皇帝
西晋皇帝列表1、西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265年称帝,265年—290年在位26年。司马炎,字安世,司马昭的长子,晋朝的开国君主。265年逼迫魏元帝曹奂将帝位禅让给自己,国号大晋,建都洛阳。公元279年他又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280年灭吴,统一全国。2、西晋惠帝司马衷(259年——307年)290年—307年在位18年。司马衷,字正度,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子,西晋的第二代皇帝,公元。司马衷于267年被立为皇太子,290年即位,改元永熙。他为人痴呆不任事,以“何不食肉糜”闻名中国历史,307年,被司马越毒死,终年48岁。3、西晋怀帝司马炽(284年——313年)307年—313年在位7年。西晋孝怀皇帝司马炽,字丰度,西晋王朝的第三代皇帝,为司马炎的第二十五子。初封豫章王,惠帝在位期间,被立为皇太弟。司马越毒死惠帝后,立他为帝,改年号为“永嘉”。4、西晋孝愍帝司马邺(300年——317年)313年—317年在位5年。司马邺,又名司马业,字彦旗,西晋王朝第四位皇帝,晋武帝孙,初为秦王,驻守长安。311年,怀帝被刘汉军掳走后,群臣拥立他为太子。313年,怀帝被毒死的消息传来,尚书、左仆射鞠允,卫将军索琳、梁芬等人于四月在长安扶立他为帝,改年号为“建兴”。东晋皇帝列表1、东晋元帝司马睿(276年——322年)318年—322年在位6年。司马睿,字景文,东晋王朝的开国皇帝,宣帝司马懿曾孙,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怀帝任命他为镇东大将军,西晋灭亡后公元317年,时为西晋丞相的司马睿在建康称王,改元建武,次年称帝,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2、东晋明帝司马绍(298年——325年)322年—325年在位4年。司马绍,字道畿,东晋的第二代皇帝,晋元帝长子,庙号肃宗。母亲为代郡出身。他从小就聪明伶俐,为人豪爽,即位后,平定王敦叛乱,巩固了东晋的统治,3、东晋成帝司马衍(321年——342年)325年—342年在位18年。司马衍,字世根,汉族,明帝长子。明帝死后,司马衍于325年10月19日继位,由母亲庾太后辅政,庾太后死后由王导与庾亮辅政。宫城迁移至石头城,直到西元329年才迁回建康。4、东晋康帝司马岳(322年——344年)342年—344年在位2年。司马岳,字世同。东晋的第四代皇帝,明帝的儿子,母庾文君,是晋成帝的同母弟弟,326年被封为吴王,后封琅琊王,342年晋成帝死后,由于权臣庾冰与庾翼力主之故,晋康帝才得以用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帝位。5、东晋穆帝司马聃(343年——361年)344年—361年在位17年。司马聃,康帝长子,344年由于晋康帝驾崩,2岁的他走向皇位,由于年幼而由褚太后掌政,并由何充辅政。何充过世后改由蔡谟与司马昱辅政。6、东晋哀帝司马丕(341年——365年)361年—365年在位5年。司马丕,字千龄,为东晋的第六代皇帝,晋成帝之子,晋穆帝之堂兄弟。晋哀帝本应继晋成帝之位即位,但是由于权臣庾冰的意见而无法即位,司马丕于361年在晋穆帝死后即位,改号隆和。7、东晋废帝司马奕(342年——386年)365年—371年在位6年。司马奕,字延龄,东晋的第七位皇帝,晋成帝之子,晋哀帝司马丕同母之弟,又称海西公。司马丕死后,司马奕于365年(兴宁三年)2月23日即帝位。8、东晋简文帝司马昱(320年——372年)371年—372年在位2年。司马昱,字道万,河内温县人,晋元帝少子,母郑阿春,司马绍之弟。为元帝所爱。初封琅邪王,桓温于公元371年11月废司马奕后,于同月己酉日立他为帝,改年号为“咸安”。9、东晋孝武帝司马曜(352年——396年11月6日)372年—396年在位25年。司马曜,字昌明,是东晋的第九个皇帝,晋简文帝的第三个儿子,晋安帝和晋恭帝的父亲,母李陵容。383年,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加上孝武帝“溺于酒色”,因酒后戏言,被张贵人命宫女用被子闷死,终45岁。10、东晋安帝司马德宗(382年——419年1月28日)396年—419年在位23年。司马德宗字安德,是东晋的第十位皇帝,孝武帝长子,即位后,发生内乱,国势日衰,安帝没有什么政治才能,被刘裕买通宦官勒死,终年37岁。谥号为安帝。11、东晋恭帝司马德文(386年——421年)418年—420年在位3年。东晋的末代皇帝,孝武帝子,安帝同母弟,最早封琅邪王,后被封为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领司徒、录尚书六条事等职。刘裕勒死安帝后,立他为帝。为刘裕所废,后又被刘裕派人用被子闷死,终年36岁。扩展资料:晋朝(266年-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316年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北方陷于混乱,史称五胡乱华。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五胡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西晋承袭曹魏领土,统一后又占有孙吴疆域。东晋随其疆域的变化而有增减,北界主要在秦岭淮河一线。两晋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础。而晋朝时期的农业、商业、手工业等相比较三国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两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当代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士大夫纷纷盛行清谈。由于边疆民族带来草原文化,东晋则拥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双方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晋朝(中国历史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