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歌德浮士德

时间:2024-03-03 16:13:23 编辑:阿旭

浮士德的五个悲剧

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艺术悲剧,事业悲剧。
两场赌赛引出了浮士德的五个悲剧,即五个生活阶段。五个阶段的安排如下所述:第一阶段,知识悲剧。悲剧开始时,年事渐高的浮士德困坐于中世纪的书斋里,他对旧的书本知识十分厌倦,他怀疑、绝望,甚至萌生寻死的念头;但同时,他感到大自然和人生在向他召唤。这时魔鬼靡非斯特乘虚而入,和浮士德订立条约:他充任浮士德的仆人,尽量满足后者的一切需要,但是,在浮士德表示满足的一瞬间,奴役便解除,浮士德的灵魂便永为魔鬼所拥有。就这样,浮士德放弃了死气沉沉的书斋生活,开始走向现实。第二阶段,爱情悲剧。靡非斯特让浮士德喝了女巫的返老还童的魔鬼药,然后诱导他尝试爱情生活,帮助他获得了美丽的市民少女葛丽卿的爱情。结果使这个天真的少女因用迷药过重而害死了自己的母亲,他的哥哥也为了阻止幽会而死在浮士德剑下。她溺毙了自己的婴儿,而被关进死牢。浮士德进狱想劫走她,但她拒绝了,甘愿一死赎罪。在这阶段,浮士德固然体验到官能的享乐,却更多地感受到了良心苛责的痛苦。爱情并没有使他满足,葛丽卿的悲剧也没有使他止步不前。以上由知识的追求和爱情的享受所完成的人生征途的两个阶段构成了《浮士德》的第一部。

《浮士德》第二部开始于浮士德人生经历的第三阶段,政治悲剧。靡非斯特使浮士德忘却了葛丽卿的悲惨结局,把他带到了皇帝的宫廷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不但亲身体验了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生活,还依靠魔术发行纸币,帮助朝廷度过了财政难关。但侍奉统治者决非浮士德的志趣所在,政治生活并不能使浮士德感到满意。这一段生活感受无疑是歌德在魏玛任职期间的切身体会。应皇帝要求,浮士德用魔术使古希腊美女海伦的幻影出现在众人面前,他本人却为海伦的美貌所激动而昏倒在地。第四阶段,艺术悲剧。这一阶段为美的追求,象征着德国古典文学所追寻的目标。靡非斯特把昏迷不醒的浮士德背回书斋,浮士德旧日的学生瓦格纳所制造的“人造人”看出浮士德的昏迷是由于梦想美女海伦,于是他们一起来到了古希腊,冥王之妃为浮士德所感动而允许海伦复活。浮士德如愿以偿和海伦结婚并育有一子,但不久,这个孩子因无限的追求和高飞而陨逝,海伦也随之消逝,只留下衣裳,化为云气,托着浮士德回到北方。这一阶段的情节表达出,浮士德所追寻的,也即德国古典文学所探求的古典美的世界也仅仅是梦幻泡影而已。第五阶段,事业悲剧。这时的浮士德已经100岁,双目失明,但他利用皇帝给他的一块封地,企图实现把海水化为陆地的理想。在改造大自然和替大众谋福利的事业中,他终于首次感到了满足,他领悟到智慧的最后结论是:“人要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他憧憬着“自由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怀着幸福的预感,对这一瞬间不禁失声叫道:“你真美啊,请你停留!”然后心满意足地倒地而死。靡非斯特根据契约,正要攫取浮士德的灵魂,但这时天使飞来,撒下玫瑰花化为火焰,驱走魔鬼,而将浮士德的灵魂拯救上天。因为“对于爱人之人,爱能指引道路”,他们永远自强不息,所以他们能最后得救。政治生涯、美的寻求、事业创造,构成了《浮士德》的第二部,也完成了浮士德一生的追求。


求对浮士德的五个悲剧的分析

《浮土德》中五个悲剧《浮士德》的五个悲剧:第一是知识悲剧。写浮士德在阴暗的书斋里钻研枯燥的书本,一无所得,感到厌倦,便同魔鬼订约,走出书斋,投身社会实践。知识悲剧否定了陈腐的书本知识和脱离现实的书斋生活,肯定了活的知识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表达了觉醒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满现状,要求个性解放,渴望实践的强烈愿望。第二是生活悲剧。写浮士德和小市民出身的玛甘泪相爱,遭到封建和宗教势力压制,他们的私生子被溺死,玛甘泪被投入监狱,判处死刑。浮士德的生活悲剧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现世人生享乐的幸福观与中世纪禁欲主义的对立,反映了他们的人生追求。第三是政治悲剧。写浮士德到罗马帝国宫廷服务,企图有所作为,但以失败告终。政治悲剧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封建王朝的反抗及其妥协性、软弱性。第四是美的悲剧。写浮士德幻游希腊神话世界,与美女海伦(古典美的象征)结合,他们的儿子在探索世界中不幸身死,海伦悲痛欲绝,也随之消逝。这一悲剧说明,对古典美的追求也不能实现改造社会的美好愿望。第五是事业悲剧。写浮士德带领人们在国王赏赐的一块封地上用劳动开辟了万亩良田,创建了一个人间乐园。征服大自然的成功,使浮士德感到无比欢乐,便情不自禁地喊出:“停一停吧,你真美丽!”于是倒地而死,结束了探索的一生。但他的灵魂并未被魔鬼带走,而是被天使接到了天堂。浮士德创建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它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社会的美好愿望。


歌德的《浮士德》的主要内容。

德国大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le,1749.832)的诗剧《浮士德》,是一部旷世不朽的巨著。每一个文化稍微发达的国家和民族都有不止一种译本,研究它的著作、论文也居千累万汗牛充栋。人们不断地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中,带着不同的审美眼光对《浮士德》进行观察;而这部杰作呢?如同一块硕大的水晶体,随角度、背景和审美眼光的变化而变化,永远闪射着美丽的异彩。在咱们中国,一提起《浮士德》,人们自然会想起文学巨匠郭沫若,因为他不仅是这部世界名著的译者,而且本身的诗歌和戏剧创作也深受《浮士德》的影响。《浮士德》让我们跟随主人公的足迹,时而人间,时而地府,时而天国,时而从现实回到过去,再从过去又返回现实,一路上经历和目睹了无数或黑暗凄惨,或壮丽恢宏,或神奔鬼突,或圣洁和谐的场面和境界。人生世相尽在眼前,七情六欲了然于心。《浮士德》真可谓是一面人生的宝鉴,反映着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之间形形色色没完没了的斗争。


急求歌德的《浮士德》-内容-简介!!!

德国大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le,1749.832)的诗剧《浮士德》,是一部旷世不朽的巨著。每一个文化稍微发达的国家和民族都有不止一种译本,研究它的著作、论文也居千累万汗牛充栋。人们不断地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中,带着不同的审美眼光对《浮士德》进行观察;而这部杰作呢?如同一块硕大的水晶体,随角度、背景和审美眼光的变化而变化,永远闪射着美丽的异彩。
在咱们中国,一提起《浮士德》,人们自然会想起文学巨匠郭沫若,因为他不仅是这部世界名著的译者,而且本身的诗歌和戏剧创作也深受《浮士德》的影响。《浮士德》让我们跟随主人公的足迹,时而人间,时而地府,时而天国,时而从现实回到过去,再从过去又返回现实,一路上经历和目睹了无数或黑暗凄惨,或壮丽恢宏,或神奔鬼突,或圣洁和谐的场面和境界。人生世相尽在眼前,七情六欲了然于心。《浮士德》真可谓是一面人生的宝鉴,反映着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之间形形色色的没完没了的斗争。


比较分析歌德《浮士德》中浮士德与靡非斯特形象

我也刚学,嘻嘻
1: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同时又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他不断地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他具有一种“浮士德精神”,即: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用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但同时又有贪图享乐、安于现状的一面,这就够成了其内部的矛盾。浮士德的一生是一个毛肚运动的过程。他爹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他前进的内动力,靡非斯特利用他身上的弱点,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他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这。样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日益高尚化、纯洁化,最后达到个性的完善。
2:而靡非斯特,作者笔下的魔鬼,是作为与浮士德对比的形象二出现的。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的内在化的体现,而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在与靡非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这在诗剧的开头时上帝有关善人须努力向上才不会迷失正途的议论,以及诗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的"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的歌词中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3:实在不行的话,用哲学中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来说: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来理解。正式在靡非斯特这一反面形象的衬托下,浮士德的形象才更加具有感染性、真实性~


浮士德人物形象的分析,外国文学考试题,答案不要像论文那么多即可

他为了换取知识而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许多文学、音乐、歌剧或电影都是以这个故事为版本加以改编的,如歌德的《浮士德1》、《浮士德2》。
浮士德的五大追求:追求知识,他满腹经纶,却于事无补;追求爱情,爱情被保守思想和封建礼法扼杀;追求政治,为封建王朝服务,却因爱上海伦而葬送自己的前程;追求艺术,追求古典美,也以幻灭告终;社会理想追求,建造人间乐园,却在呐喊中倒地而死。


歌德《浮士德》中浮士德精神是什么?

这种精神是一种对自我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反映了人们不断要求突破自我,力争上游的愿望。浮士德精神源自于德国著名作家的歌剧《浮士德》。由于与魔鬼的约定,浮士德不可以对事物有所满足,一旦他说出“停留一会吧”这样的话,他就会堕入地狱。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精神,浮士德才能不断地突破自我,去追求爱、美、礼、实践,浮士德才因此在精神探求的范围内成长。于是人们将这样一种对事物永不满足的精神视为浮士德精神。扩展资料:1、从形象学来说,浮士德精神概括了西欧资产阶级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300年来间的精神探索。也是德意志民族一直保持的民族气节。整个一部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是歌德已经把艺术的浮士德上升到了一种精神的浮士德,一种内在的自主驱动力。从小我到大我进取,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去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2、浮士德精神正如同中国《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下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3、《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浮士德》反映了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的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概括了这一阶段的人类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主人公一生不懈追求,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和宏伟气魄。它诉诸形象阐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矛盾发展的辩证关系,具有深刻的哲学内容。《浮士德》是欧洲与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价值和最富影响的作品之一。同《荷马史诗》、 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被誉为“名著中的名著”,既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压卷之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浮士德精神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浮士德

《浮士德》中有哪些名句?

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肯定创造和劳动的名句是:我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我们要向大自然索取 《浮士德》(上部)中的名诗、名句(中德文对照)

(1) 人努力一世,难免有迷误之时。 Es irrt der Mensch,solang er strebt.

(2) 即使心中黑暗笼罩, Ein guter Mensch
一个好人也仍然明了, in seinem dunklen Drange
什么才是坦坦的正道。 Ist des rechten Weges wohl bewusst.

(3) 啊,有两个灵魂居住我的胸底, Zwei Seelen wohnen, Ach! In meiner Brust,
一一个总要和另一个分离。 Die eine will sich von der andern trennen;
一个怀着强烈的情欲, Die eine hält in derber Liebstlust
执着于感官享受的凡尘, Sich an die Welt mit klammernden Organen;
另一个却要超脱尘世, Die andere hebt gewalsam sich vom Dust
向那崇高的灵境飞驰! Zu den Gefilden hoher Ahnen.

(4) 太初有为。 Im Anfang war die Tat!

(5) 可敬的朋友,一切的理论都呈灰色,Grau,teuer Freund ,ist alle Theorie
生活的金树才有绿色的光泽! Und grün des Lebens goldner Baum.


详细介绍一下歌剧《浮士德》。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剧情梗概如下: 魔鬼靡非斯特与上帝打赌,认为人类无法满足的追求终必导致其自身的堕落。上帝却以为尽管人类在追求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打到真理。于是由魔鬼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此时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学者。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以求洞解自然奥秘。然而至此垂垂暮年,他才恍然悟到这些知识毫无用处,而自己处身其中的书斋实在形同牢狱,使自己与大自然隔离了。他痛苦得想要自杀,到另一世界去寻求出路。复活节的钟声唤回了他生的意志,把他引到郊外,在万物欣欣向荣的大自然和自由欢乐的人群中,他深受鼓舞。回到书斋翻译《圣经》时,竟然与"泰初有道"的思想发生抵触。这时,他从效外带回的卷毛犬化为书生出现在面前,浮士德问他的真实身份,他说自己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其实他就是魔鬼靡非斯特的化身。魔鬼答应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重新开始人生有历程,条件是一旦他感到满足,灵魂便归魔鬼所有。浮士德与魔鬼订立契约。 魔鬼带浮士德来到魔女之厨,饮下魔汤,使他变成了翩翩少年,恢复了情欲。随后他们来到一个小镇,浮士德与平民少女玛甘泪发生恋情。玛甘泪对浮士德一往情深,为了幽会,他无意中给母亲服了过量安眠药,致使老人死去。她的哥哥瓦伦丁又死在浮士德的剑下。在慑于社会舆论的重压而新手溺死了与浮士德所生的孩子后,玛甘泪身陷囹圄,被判死刑。其时浮士德正与魔女欢会,闻讯后赶来营救,但玛甘泪已精神失常,甘愿受刑而无意逃走。浮士德在悔恨中离去。上帝宽恕了善良的玛甘泪。第一部到此结束。 第二部开始,浮士德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治愈了心灵的创伤,随魔鬼来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宫。其时王朝一片混乱,上层社会荒淫腐败,百姓啼饥号寒,铤而走险。而浮士德获得皇帝的宠信,以多发行纸币之法缓解了财政危机。皇帝异想天开,要求浮士德召来古希腊美女海伦以供观赏。魔鬼施展法术,于是香烟缭绕之中出现了海伦和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幻影。浮士德对海伦一见倾心,当帕里斯拥抱海伦时,浮士德妒意大发,用魔钥去触帕里斯,幻影立刻消失,浮士德昏倒在地,魔鬼驮起他溜出宫廷。 官场黑暗令浮士德对政治大失所望, 使他转而追求古典美的宁静与和谐。 魔鬼将他带回书斋。浮士德的学生瓦格纳在曲颈瓶里造出了人造小人何蒙古鲁土。何蒙古鲁士领浮士德到希腊寻找海伦。二人结合,生下一子名欧福良。欧福良的形象是以英国诗人拜伦为原型的,他生来喜爱高飞,渴望战斗,听到远方自由的呼唤,他如闻号令,奋不顾身向高空飞去,不幸陨落在父母脚下。海伦悲痛欲绝,不顾浮士德的苦留,腾空飞去,只将她的白色长袍和面纱留在了浮士德的怀中。它们化为云朵把浮士德托到这保,飞回了北方。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又似幻灭而告终。 浮士德在空中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顿时产生了征服大海的雄心,借魔鬼之力,他帮助一个皇帝平定了叛乱,得到一片海边的封地。按照浮士德的命令,魔鬼驱使百姓为他移山填海,变沧海为桑田。此时,浮士德已是百岁的老人,忧愁使他双目失明。魔鬼命死魂灵为他掘墓,浮士德听到铁锹之声,还以为是群众在为他开沟挖河。想到自己正在从事的伟大事业,他不由得脱口赞道:“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浮士德依约倒地而死。魔鬼正要夺走他的灵魂,这时天降玫瑰花雨,化为火焰,驱走了魔鬼。天使将浮士德接至天上,见到了圣母和已为赎罪女子的玛甘泪。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歌德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恶”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更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的内在的严重矛盾。在《浮士德》中,这一矛盾贯穿了主人公的毕生的追求,体现为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和他与靡非斯特的冲突的相互交织。从某种意义上说,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的内在化的体现,而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在与靡非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这在诗剧的开头时上帝有关善人须努力向上才不会迷失正途的议论,以及诗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的"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的歌词中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浮士德》是一部无可指摘的完美之作。从思想上看,它有将政治革命消极为精神探索,将社会改造转化为自我完善的倾向,这体现了资产阶级固有的软弱和妥协的本性,以及它作为剥削阶级的掠夺性。从艺术上看,内容庞杂,用典极多,象征纷繁,使作品艰深隐晦,令人索解为难。尤其是第二部,浮士德的形象有抽象化、概念化的倾向,给一般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温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揉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谁帮忙介绍一下《浮士德》《蝴蝶夫人》?

《浮士德》:古诺 Charles Francois Gounod (1818-1893),曲家查尔·弗朗索瓦·古诺出生于法国巴黎。他的父亲是画家,母亲是钢琴家。因此,从小古诺就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古诺自幼随母亲学习音乐,18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1839年,他以一部大合唱《斐尔南德》获罗马大奖,从而得到公费去意大利深造的机会。在罗马,古诺热衷于宗教音乐的研究。回国后,他在教堂担任管风琴师与唱诗班指挥,并组织了“古诺合唱团”。他曾经受过宗教神职训练,但他又不肯接受圣职。不过出于对天主教的信仰,他谱写了大量宗教音乐。从1851年起,古诺开始致力于歌剧的创作。他一生共写了12部歌剧,其中最成功的是《浮士德》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歌剧《浮士德》的剧本由巴比亚和卡雷根据歌德的同名长诗改编,于1859年首演于巴黎。剧情大致为:年迈的哲学家浮士德十分羡慕青年们的活力,于是祈求魔鬼给他以返老还童的帮助。魔鬼 梅菲斯特·费利斯对浮士德说:如果你肯出卖自己的灵魂,不仅能返老还童,而且还可以得到一个名叫玛格丽特的姑娘。浮士德应允后,就喝下魔鬼的药,果然变成了英俊少年。后来魔鬼又施展魔法,使 浮士德骗得了玛格丽特的爱情。可是,当玛格丽特怀孕后就被浮士德抛弃了。在一次决斗中,浮士德又将玛格丽特的哥哥瓦伦丁刺死。玛格丽特因受刺激而神经错乱,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而被囚。浮士德 见此情,深感震惊,进入牢房要带她逃走。但垂死的玛格丽特已不认得他。这时魔鬼抓住浮士德,要他的灵魂,而天使引导玛格丽特进入天国的歌声使浮士德得到了解脱。 这部歌剧是古诺的代表作。歌剧的音乐成功地描绘了剧中人物的各种性格。第四幕中的《士兵进行曲》,是瓦伦丁与士兵出征归来时唱的,豪迈雄壮,富于动力和生气,反映了士兵胜利凯旋时的喜悦心情,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著名合唱曲。 《蝴蝶夫人》: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 普契尼出生于卢卡(Lucca),1880年他写了颂主弥*(Messa di Gloria),使他的叔叔愿意支持他的音乐学习。1880年开始到米兰音乐学院学习,1883年毕业后一年写了第一部歌剧女巫(The Witches)。1889年被任命写第二部歌剧艾狄加(Edgar),并开始与出版商利歌迪(Ricordi)开始长期的合作。他1893年的作品Manon Lescaut被誉为天才之作。他其中一部最著名的歌剧波希米亚人(La Boheme)1896年在都灵(Turin)首演时不受观众欢迎,这部歌剧以法国作家马格(Murger)的小说《波希米亚生活情景》为蓝本。后来这部作品终为人们接受,并被认为是普切尼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普契尼1900年的歌剧吐斯卡(Tosca)是歌剧的标准剧目。1904年的歌剧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在米兰史基拉歌剧院首演时同样受到非议,但经过普契尼修改后演出获得成功。他的其它歌剧还有金色西方的姑娘(La fanciulla del west)、安祖利卡(Sister Angelica)、Gianni Schicchi等。1924年他未写完图兰朵(Turandot)就逝世了,这部歌剧的故事发生在中国,讲述关于公主图兰朵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旋律来自中国音乐茉莉花。1926年图兰朵由安佛努(Franco Alfano)续完后首演。普契尼曾经讲过:“我写的音乐都是小儿科的音乐。”虽然他的作品不象威尔第的“伟大”,但很多人认为他是意大利继罗西尼之后除威尔第之外最伟大的音乐家。二幕歌剧《蝴蝶夫人》根据美国约翰.朗的小说和大卫.贝拉斯科的话剧改编,由普契尼作曲,意大利伊利卡和贾科萨作词,1904年2月17日首演于米兰的拉.斯卡拉剧院。剧情大意为:天真活泼的日本姑娘巧巧桑,人称“蝴蝶姑娘”,委身于美国海军上尉平克尔顿。婚后不久,平克尔顿回国,三年之间杳无音信。原来,平克尔顿已另有新娶,置蝴蝶夫人于脑后。当他偕美国夫人重登长崎,苦苦等候三年的蝴蝶夫人悲愤交加,在交出了伶俐的儿子后,刎剑自尽。这部歌剧抒情性风格极为强烈,音乐优美感人,成功地塑造了蝴蝶夫人纯洁、温柔、深情、忠贞的动人形象。


如何评价歌德的浮士德?

浮士德是歌德的诗体哲理悲剧,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齐名,是一部史诗性的巨著。这部诗剧的创作从1770年开始构思到1831年完成历经60年之久。取材于中世纪关于浮士德魔鬼靡菲斯特再访浮士德博士的传说。共两部,第一部共25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为5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以浮士德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天上序幕》是全剧的开端,写魔鬼靡菲斯特和上帝打赌,浮士德与魔鬼定下了契约:愿以灵魂为赌注使魔鬼满足他的一切要求。第一部主要写浮士德和甘泪卿的爱情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悲剧性纠葛。第二部写浮土德的政治活动,对政治生活失望后,接着写他和象征古典美的海伦的结合,并生有一子欧福良,欧福良向高处飞时,不幸陨落在父母脚下,海伦也在痛苦中隐去。对古典美的追求也以幻灭告终。这时,浮士德又产生了征服大海的雄心,在魔鬼的帮助下开始填海造田的工程。已是百岁老人的他把死灵们为他挖掘坟墓的声音,当成了群众在劳动,不由满意地说出了“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按朋契约,他倒地死去。但天使把他的灵魂引向了天堂。全剧的基本主题是人生理想以及怎样实现理想的问题。浮士德是一个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形象,是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一生反映了欧洲自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文化发展的历程。

怎样评价《浮士德》?

《浮士德》这部耗费了歌德20年心血写成的巨著代表着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它的全部思想价值就在于通过浮士德一生自强不息追求真理和美德的历程,描绘了欧洲自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的300多年间文化思想发展的历史,表现了欧洲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中光明、科学、进步与黑暗、愚昧、反动的斗争。浮士德是歌德肯定的理想人物,他体现了人类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和坚韧不拔、始终向善的美德。他是人类善良、光明、理性的象征。而魔鬼靡非斯特则是虚无主义的代表,恶与非理性的化身。浮士德与靡非斯特的对立是肯定与否定的对立。后者是作为前者的精神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出现的。靡非斯特的存在意义只在刺激浮士德精神的向上发展,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他可能使浮士德在前进中遭到失败,但决不能把他毁灭。当然作为社会生活现象的艺术概括,剧中人物性格也不是单纯固定的。在浮士德身上就存在着灵与肉的矛盾。而靡非斯特也有较积极的一面,他既是恶的化身,同时又以恶的讽刺者与暴露者的姿态出现。同时,歌德也通过《浮士德》一书对当时德国腐朽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尖锐批判,还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谴责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浮士德》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但又以浪漫主义为主体。它既概括了当时德国与欧洲的一些重大事件,又大量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在剧中安插众多来自神话与传说中的人物,且许多场面充满了奇特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在结构上,诗剧打破了时空界限,天上人间,远古当代,形成片断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特点。作品还广泛使用了象征、比喻等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组合上既有自由诗、民歌民谣,也有格律诗和古希腊悲剧体诗。诗歌风格也变化多端,充分显示了歌德高超的艺术才能,也使《浮士德》不愧为一部时代生活的史诗。别林斯基:“无可争辩歌德的《浮士德》是我们时代的《伊利亚特》。”“《浮士德》是当代德国社会的一面完整的镜子。”

浮士德的知识悲剧和爱情悲剧

.《浮士德》的情节和结构:“基本情节可归结为:一幕序曲,两个赌赛,终生追求,五幕悲剧。①《天上序曲》是剧作的开端,也是全剧的思想总纲。②第一个赌赛是天帝和魔鬼关于“对世界和人的看法”——人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人生理想的问题,第二个赌赛是魔鬼梅非斯特关于“浮士德是否对生活产生满足”。③一生追求、五幕悲剧:知识的追求和知识的悲剧;感官的追求和爱情的悲剧;权势的追求和从政的悲剧;美的追求和寻美的悲剧;事业的追求和事业心的悲剧。(2)结构:全剧结构上的特点是,没有首尾相联的故事情节作主线,各部分之间若即若离。它的庞大的、复杂的内容是靠着一种内在因素维系,而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这种内在因素就是浮士德的精神发展史。诗剧以浮土德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写他探索人生真谛的一生经历。


浮士德中爱情的悲剧讲了什么

浮士德中爱情的悲剧讲了:浮士德在靡非斯特的诱惑下,爱上了玛甘泪,在他们的完美憧憬中,浮士德还是失去了她,快乐与享乐不是长久的,人生的终极好处不在吃苦,也不在享乐,而是每一天都比昨日进步。而在经历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痛楚之后,浮士德又重新焕发了精神,他认为活着就要不志追求,不懈努力,那种至高无上的存在才是自我的奋斗目标。这种认识的宽泛性、概念化,不得不说是因为浮士德取得短暂欢乐大受靡非斯特的帮忙,没有自我太多的努力,故而这种认识是理想中的境界。  后来,浮士德以自我的力量为主导,经过很多环节找到的海伦。与海伦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却被儿子搞得完全破碎,这一次的痛苦是一次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彻底失败,他对希腊古典美的追求也以杯具结束,留给他深深印象的恐怕更多的是自我的奋争过程,而那些所谓的美,快乐都离他而去了。  

歌德写《浮士德》用了多长时间

  1770到1831,60年
  《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花费了60多年的时间,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全书长达一万两千余行诗句,分上下两部;它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主人公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在这些经历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不满现实而不断探索人生真理、不断追求的人,他的形象可以说是18世纪德国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探索象征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300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
  《浮士德》带有歌德的自传色彩,这个人物的身上也融合进了歌德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而且这部作品诞生和贯穿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或多或少的带有那个特定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共性。18、19世纪是一个多元化文化凸现,封建主义走向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换时期,人的理性主义,人文主义都正处在一个重新建构的重要时期,人性中的善良与丑恶的因子就在不断的斗争与撕裂状态下。而《浮士德》中的上帝正是代表了人性中善良正义的一方,而魔鬼梅菲斯特却恰恰处于对立面,是丑恶与罪恶的化身。浮士德这一人物就是“人”的代表,代表着整个人类,而他一生的结局就象征着人类的命运和前途。浮士德那种超人的智慧和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的精神。这就是人性中的一种积极肯定、向善的精神,尤其是作为人类追求意识的体现者而出现的。但是,为了凸现他这种人文主义精神歌德运用了辩证法的论证,浮士德这种对生活的肯定,真理的探求都是通过对错误的不断否定来实现的。而作为人类的代表他又是善与恶的矛盾统一体,有着灵与肉,理想与现实实践的冲突,追求的古典美与现代社会现实的不协调性,因而由于人格中的弱点而被魔鬼梅菲斯特利用引诱而屡犯错误,屡陷迷津。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完全堕落,完全沦落,而是处在一个不断的斗争中,这善与恶这两种思想正是在他的意志与占据控制心灵力量的大小而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导致了他的行为的不断变换与痛苦抉择。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心灵革命与社会实践,感官之爱与艺术之美,共组一种平衡的生命观照。它们共同驱使冀望超越自己的人迈向善。而最终,绝对完美的善,却是在上帝手中,要透过上帝的恩宠才能获得。这是获救的真义。浮士德没有忘记自己的恪守的原则和他人性的本真内在本性,使得他有着战胜诱惑的力量,去恶向善,排除欲的干扰,最后在理想国的实现下攀升进灵的境界,在此突出了人性中的理性力量和向善性的巨大作用。他的灵魂未被梅菲斯特所带走,而是在上帝的天使带领下进入天堂。这也就代表着善良最终仍然战胜了邪恶与丑陋。浮士德的尸体最后是在上帝派出的天使们抬向了天国,得到了光明,使得上帝获得了胜利,这就要归功于他的乐观向善,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的人格精神,是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理性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胜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小世界到社会,理想的大世界,也是资产阶级的胜利。
  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同时又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1)他不断的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他具有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即“浮士德精神 ”。(2)浮士德又有贪图享受、安于现状的一面,这就构成了浮士德的内在矛盾。浮士德德一生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他前进的动力,靡菲斯陀利用他身上的弱点,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他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在这样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日益高尚化、纯洁化,最后达到个性的完善。(3)浮士德这个形象是当时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精神思想的化身,因而具有很大的象征性。就小而言之,浮士德身上浓缩了歌德本人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体验。大而言之,浮士德又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这一形象揭示出人类自身存在的追求和发展必须通过现实的社会生活才能进行,并得以实现的真理。


歌德写《浮士德》用了多长时间?

60年
德国著名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他生于法兰克 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 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德国“ 狂飙突进”的中坚,1775~1786他为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 做官,但一事无成,他不但没战胜德国市民的鄙俗气,“相反,倒是 鄙俗气战胜了他”(马克思)。于是,1786年6月他化名前往意大利 ,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只任 剧院监督,政治上倾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1794 年与席勒交往后,随著欧洲民主、民族运动的高涨和空想社会主义思 想的传播,他的思想和创作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飞跃,完成了《浮士德 》等代表作。
歌德不仅善绘画,对自然科学有广泛研究,其创作囊括抒情诗、 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历史剧、悲剧 、诗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教育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诗歌 、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 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1774~1831)和长篇小 说《威廉·迈斯特》(1775~1828)。《少年维持之烦恼》写一个反 对封建习俗,憎恶官僚贵族,跟鄙俗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在爱情上 更遭封建势力摧残打击的少年维特愤而自杀的浪漫故事。因反映了一 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使歌德从此亨有世界声 音。《浮土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给以加工 改造。把浮士德写成一个不断追求、进取的理想人物;把他的知识、 爱情、政治、艺术、副业等五大发展阶段,都写成以封建政体腐败、 感悟古典美追求的幻灭和“理性王国”蓝图之虚妄为主体内容的悲剧 阶段;成为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人士不断探索、追求 的艺术概括。悲剧不但结构宏伟,色彩斑斓,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和象征手法为一体,且让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个思想 言行都形成善与恶、行与情、成与败的辩证发展关系。作品也因而跟 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 学的四大古典名著,《威廉·迈斯特》分《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 》两部,内容写主人公走出家门寻求人生意义的故事,肯定实践的重 要意义,认定人生的最高理想是以专业技能力社会造福。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即由郭沫若译 成中文。他的《浮士德》、《赫尔曼与窦绿苔》等作品现己有了中文 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