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古尸

时间:2024-03-03 19:44:10 编辑:阿旭

马王堆女尸现在在哪个省 那个博物馆?

马王堆千年女尸(辛追)在湖南省博物馆。辛追(前3世纪-前186年),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育有一子利豨;死于公元前186年,享年50岁。于1972年出土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1号墓。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部分关节可以活动,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也是具体表现中国汉朝上层社会文化、生活的活体见证。扩展资料:辛追的遗体保存辛追的尸体出土时,全身裹着20层丝绸衣服,半身浸泡在略呈红色的溶液里。因为被衣物层层包裹,而且考古人员对两千多年前的尸体未抱希望,也没什么保护措施,加上包裹着的衣物太厚,所以经过一周左右才剥离完毕。等到发现辛追栩栩如生的尸体时,在场人员无不触目兴叹,但一周的时间已恶化了尸体的保存情况,后来经医生的解剖检验,女尸外形依然完整,并且内脏器官也是完整的。尸体的皮下结缔组织还有弹性。股部动脉的颜色,几乎跟刚死去一样。在注射防腐剂时,皮、肉、血管等软组织,随着药水所到而鼓起,然后通过微血管扩散。这一奇特现象,令人大感惊讶,并发出了由衷赞叹。估计女尸死亡年龄在50岁左右。食道和胃里还保存着几颗甜瓜子。从各方面的病理查明,死者生前患有多种疾病,胆绞痛引起冠心病发作,似乎是导致猝死的原因。辛追的遗体出土后,由于先前条件所困和没有保护意识,导致遗体长时间跟空气接触,约一年后才象征地为遗体制造了一口玻璃棺。而遗体当时更要在全国各地展览,往往直接就被有关人员抬出来摆在桌子上露天展示,没任何的防护,群众甚至可以随便触摸,结果使保存情况极度恶化,让原先栩栩如生的尸体变得不堪入目,毁坏十分严重。2003年,有关人员终于意识到问题,才将辛追遗体安置到湖南省博物馆的为其量身定做的“地下寝宫”里,算是亡羊补牢。这个“地下寝宫”距离地面8米,恒温恒湿,模仿当年出土时原状修建,接近之前在马王堆古墓里的环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追

马王堆汉墓古尸是什么?

经过两千多年保存下来的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是一具非常罕见独特的尸体。她外形完整,软组织富有弹性。体重34.5公斤,内脏虽有干缩,但外形完整、柔润……。这一考古新发现曾轰动了世界,怪不得有言过其实的传说谓“老太婆”“容貌如生”“形如刚死”,甚至有港澳同胞问道“为什么不抢救呢!”其实古尸并不是未腐败,而是腐败到一定程度被中断而保存下来。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具“巨人观”的女尸,就是墓主人死后早期腐败的现象。人死之后,由于缺氧气,细胞发生自身溶解并导致组织自溶,尸体内的细菌与尸外来的细菌在尸体内急剧繁殖,并分泌大量的分解有机物(如蛋白质等)的酶,而引起尸体腐败。腐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体,挤压全身的组织内脏器官,使全身肿胀,张口、伸舌、眼球突出、肛门脱出……。法医学称这些早期腐败的现象为“巨人观”。如果死者是孕妇发生了“巨人观”,气体压力可能将胎儿挤出阴道,叫内分娩。当然这具50多岁的软侯夫人不存在这些问题。既然细菌能引起尸体腐败,为什么尸体不彻底腐烂而又保存完好呢?尸体腐败,必须有腐败菌的参与。而腐败菌的生存、繁殖或死亡,同温度、湿度、氧气的有无、酸碱度、营养物质等密切相关。要防止尸体腐败,除了化学药物或物理方法来杀灭细菌外,改变腐败细菌的生存条件也可以停止腐败。我国西汉时代的劳动人民,采取了深埋密封等措施,使得马王堆一号汉墓中物理和化学的条件不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因而在尸体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自溶腐败之后,及时地制止了腐败的滋长,形成了无菌的环境而使尸体保存下来。据考古学家查证,可能古人给尸体用香汤和酒给尸体沐浴(抹澡),使尸体去秽、“香美”,还有一定消毒作用,并在入殓时喷洒了酒。棺液化验出乙醇(0.11%)和乙酸(1.03%)等,但棺内放酒浸泡尸体未见于我国历史记载。沐浴之后的尸体用丝麻织物紧裹达20层之多,不但隔绝蝇虫接触尸体而且把棺材填满,造成棺内空气极少,外面又套上密封条件很好的三层棺。诸棺盖封口都用漆封粘,尸体在密封的条件下,棺内的少量空气很快被早期腐败的尸体消耗尽,形成缺氧条件;棺外的椁室内存放大量的随葬品包括食物等的腐败,消耗墓室内的氧气,腐败菌在这样极其有限的空气条件下生存随着氧的耗尽而自身延缓或停止繁殖生长,或死亡,或以芽胞形式停止生长(尸体的肌肉、肝、肾发现大量细菌芽胞),无氧环境抑制了嗜氧菌的生长,而厌氧菌却繁殖起来,继续对尸体起腐败作用,但它由于自身的代谢产物日益积累增多,反而抑制厌氧菌的生长,厌氧菌最后也死亡了,腐败也随之停止。为说明墓室缺氧,我们还介绍一则有趣的小旁证:在启棺当时,在随葬品中发现了五只小昆虫(三只钧纹皮蠢幼虫和两只米象成虫)的完整尸体。这些昆虫也是2100多年前伴着随葬品活着入葬的。在墓室里,有空气有湿度有营养维持生活,为什么昆虫会死亡呢?很显然是空气被耗尽,昆虫窒息死亡。这说明墓室内形成缺氧后,腐败过程延缓、停止了。尸体停止腐败,已腐败的部分当然不能恢复,已形成的张口伸舌突眼脱肛也不能复原,而没有腐败的组织被保存下来,仍然维持着器官内脏乃至全身的形状,这些组织保存最完好的是“结缔组织”,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超微结构十分丰富、接近新鲜状态。为了保证墓室密闭,墓室的周壁用厚厚的白膏泥构筑,并防止地下水渗入。这样尸体在深埋20米的地下,维持着低温、恒湿密封、避光、又无大地震的恒定条件下,保持了两千一百多年。如果这种恒定条件遭破坏,尸体就不能保存下来,例如同样是埋在马王堆上的二、三号墓是吕后至汉文帝时期入土的,其地理条件一样,墓葬措施也大体相同,但二、三号墓被盗或墓室密封不严,而引起尸体腐败。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在棺内放有某种防腐药物,尸体才不腐败,这完全可能,如化验棺水发现棺水中有汞(水银)、乙醇(酒精)……等。古人是将放水银作为防腐措施的,不过科学已证明,汞起不到防腐作用。是否用中草药防腐呢?目前也无确证。我国是文明古国,有许多古尸尚未发掘,化学药物防腐措施的解释,让今后出土的古尸研究来证明吧!

历史学和考古学的区别是什么?

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依靠文献资料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学科. 考古学,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我们的学术传统,考古学与历史学更是不可分离的兄弟,它们的目标大致相同,都以揭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为己任,所以夏鼐先生将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比作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传统历史学主要是从古代文献中发掘研究资料,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历史学也越来越关照考古学,历史学一些关键的研究领域离开了考古学就会一筹莫展。就历史考古学而言,考古学与历史学更是难分彼此。
在学理上,主要是研究对象和方法不同;在学科建制上,二者彼此独立,界限很清楚,不存在谁属于谁的问题;在研究具体历史问题时,研究者往往要综合运用二者的资料,有时甚至难以分割(例如古文字学)。
研究对象:历史学研究的是史料,最基本的史料就是文献,亦即文字信息。所以文字发明之前的历史和未被文字记录的历史,自然是历史学研究的短板。考古学研究的是实物,是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有形的、能观测到的东西,包括遗迹、人工遗物和自然遗物。它的特点也很明显,就是绝大多数遗存本身没有文字,考古材料不能自己说话,只能被人代言;而且并非所有的人类活动都能产生有形的遗存,历史上的语言、哲学概念和信仰体系等很可能未留下任何直接证据就消失了。
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了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方法差异极大,即使是研究同一领域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也基本是分工合作的状态,很少有人能兼通两者。考古学获取资料的基本途径是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基本方法是地层学、类型学、埋藏学、民族考古学和实验考古学,还有五花八门的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方法可以统称为科技考古。历史学不太容易概括出特别的方法,是所谓“史无定法”,但是最基本还是用来处理文献的,如音韵、训诂、版本、辨伪、考据,稍为特别的比如比较方法、计量方法、心理分析法等等,当然也有异数,比如强调田野工作的历史人类学、口传史学等等,在这里“史料”的概念就不局限于书写的文字,在理论和历史哲学方面则较考古学发达,流派也多。


历史考古

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使周口店成为世界闻名的早期人类发祥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里曾生活着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人、距今10万年左右的新洞人、距今2.7万年前左右至3.4万年左右的山顶洞人。
1987年12月1日,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 (VI),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签发证书,把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考古发掘后, 被发掘的古尸是怎么安置的?

首先,让我们弄清楚一件事。不是所有的古墓都是用骨头打开的。许多坟墓被打开后,棺材里没有骨头。因为骨头太老了,骨头已经腐烂了,最多只有一些零散的骨头,其余的早已化为灰烬,完整的尸体还是比较罕见的,至于辛追夫人的尸体,基本上看不到,只要挖掘会引起轰动。在古墓中发现的最常见的人类遗骸实际上是骨骼,其中一些以完整的骨骼的形式保存完好,而其他的只是部分保存,即使只有少数骨折。如我所说,根据协议,这些骨头会被提取并带回来。但在现实中,有时基础设施工程的时间是紧张的,而且坟墓的数量很大,很难完全实施,只能选择一些保存较好的作为标本,其余的埋在别处。当涉及到考古学,挖掘和其他词汇时,我们也知道它只有在现在才有生命。从影视中我们看到的场景,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心理,我相信很多女性朋友都是看到了,也感到了恐惧。“考古学”这个词在汉语中出现得相对较早。北宋时,有一本《考古地图》。然而,当时的考古学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当时的考古学只是收集和整理一些古代文物,如青铜器和石刻。今天的考古学研究和探索原则上是非常广泛的,包括世界各地,只要古代人类居住、活动,包括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古代活物和文物。但是从考古学这个词,我们也可以看到,顾名思义,从“远古”可以看到探索远古时代的人或事。那就和现代史无关了。发掘在考古学中更为重要,因为古代距离即使不是几百年,也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考古学不仅仅是对王朝时期古人的研究。它是对人类活动范围更加遥远的那个时代的研究和发现。考古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有其丰富的内容、深入的方法、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目标。本文阐述了各种考古资料中所包含的因果关系,论证了古代社会历史发展中存在的规律。收集及保存、审查及核实、整理及整理资料的方法及技术。也许有些朋友认为考古学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是一群“掘墓”的研究者,古人的尸体,其实不是。没有考古学,我们就无法理解人类的进化。考古学旨在更多地了解过去的社会和人类发展。如果没有历史资料,我们就无法开始了解历史,无法了解过去。了解史前社会的唯一途径,就是考古学。考古学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史料上的社会,而且能让我们了解史前社会。许多关于人类技术进化的信息也可以从考古学中获得。发掘为考古学的“先驱军官” ,只有挖掘出古人的遗骸才能做研究和探索。挖掘工作通常代表在工地发现物料、完全移除地面,以及记录挖掘或开掘坑道的情况,以显示堆积物。它也可以用于深层搜索或收集。深入挖掘,不留下任何痕迹。惠勒曾经说过”我是一个考古学家,过去的毁灭者”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古人,挖掘古人的坟墓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时间不同,坟墓的保存也不同,结果是一些古人甚至在存在之前就腐烂了,只有零星的骨头,或者根本没有。这样情况就不用处理了。那么在研究之后挖出来的尸体是怎么结束的?如果这些古代遗骸没有什么科学价值,那么这些文物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处理这些遗骸有两种方法。遗体的完整状况将被送往研究所进行清洗和特殊消毒,然后编目并存放在专门设计的储藏室进行进一步研究。因为人类遗骸和古代文物一样珍贵,而我们目前的技术发展如此之快,目前还没有任何研究,很可能经过一段时间

像辛追夫人这类古尸,看出土的照片明明很恐怖。为什么很多报道都说「栩栩如生」?

辛追夫人刚出土时让世人非常的惊讶,时隔两千多年,辛追夫人这具尸体仍然保存完好,可能是因为一些抑制细菌生长的化学药物的作用,也有可能是因为棺材长期隔绝空气,导致尸体能够保存完好。很多报道都说辛追夫人栩栩如生,其实只是夸张的说法,意思是要表达辛追夫人的尸体保存完整,就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辛追夫人的尸体具有很大的医学研究意义,比如说在辛追夫人的身上发现了各种寄生虫卵,而且还在尸体的动脉上发现了粥样斑块,说明某些寄生虫病,动脉粥样硬化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了。古尸有干尸和湿尸之分。干尸可以通过人为制造,也可以通过大自然的力量形成。木乃伊就是干尸的典型代表,在新疆地界也很容易形成干尸。而辛追夫人则是湿尸的重要代表。干尸的整个尸身已经被风干了,跟栩栩如生搭不到边。只有湿尸,尸体浸在防腐液中,尸体的结缔组织仍能保持完整,内脏没有腐败,肌肉仍可见,部分的关节有一定的活动性。跟干尸比起来,湿尸不就是看起来更栩栩如生吗。现在博物馆里展示的辛追夫人的尸体跟刚出土时是不一样的,刚出土时,尸体外面覆盖了很多层,那画面还是让人觉得很恐怖的。报道说辛追夫人的尸体栩栩如生,并不是说古尸能有多美,而是我们透过古尸可以还原出当时的许多事物,包括辛追夫人的原本的样貌都栩栩如生。

像辛追夫人这类古尸,出土的照片明明很恐怖。为什么很多报道都说栩栩如生?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充满了盗墓小说式的传奇色彩,特别是出土的“栩栩如生”的汉代女尸更是为此次考古行动蒙上了一层神秘氛围。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当时已经打了一场珍宝岛战争,双方也在边境线陈兵百万,国际形式极其紧张,很多人认为中苏之间难免一战。于是毛主席提出了一个口号“要准备打仗”,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一定还会对这个口号记忆犹新,“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种标语随处可见。为了响应国家的备战号召,军区366医院准备在湖南省长沙市的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下修建地下医院。随着大量的工程机械的到达,修建工程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工程开始不久的一天,几个工人用钢钎钻洞试探土质,拔出钢钎之后,从洞孔里突然冒出一股刺鼻的气体,工人们吓了一跳。有胆大的工人以为可能是沼气,于是擦亮一根火柴看能不能点燃。这一点不要紧,只见一道蓝色的火焰从洞孔中喷出。这火焰绝不是沼气的样子,泛着冷色调的蓝幽幽的火焰有点像传说中飘忽不定的鬼火。湖南省博物馆的考古专家听说这件事之后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座古墓,在向上级报告之后开始了抢救性发掘。随着发掘的深入,一个震惊世界的考古事件诞生了。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出土的一件保存完好的汉代女尸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女尸出土时躺在20厘米深的无色液体中,身体各项组织完好,肌肉尚有弹性,血管清晰可辨。经考古学家证实,这具女尸是长沙相利苍的夫人辛追,这位老太太一跃成为中国考古史上最著名的老太太,风头甚至盖过了她的商朝前辈妇好。当时的报纸在描述这具古尸的时候用了“栩栩如生”一词,这个词汇后来也被多次引用。但是,这只是一种文学性的说法,从照片上看,这具尸体不仅谈不上“栩栩如生”,反而有些恐怖,尸体的五官已经变形扭曲,舌头伸出口外,算得上是能够引起观看者极度不适的限制级图片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开棺时尸体是栩栩如生的,开棺后与空气发生了反应才变成现在的样子。其实,这种说法应该不可靠。我们活人把手放进水里时间久了都会泡变形,何况是一具尸体在液体里泡了两千年呢?其实,“栩栩如生”这个词已经被考古界用滥了。1979年考古学家在罗布泊出土了一具女性干尸,后被考古界称为“小河公主”。当时的报道也用了“栩栩如生”一词,但从照片看虽然恐怖程度比不上马王堆女尸,但跟“栩栩如生”相去甚远。古人下葬之后,长期深埋于地下,与土壤和水相互反应,尸体会逐渐腐烂,经微生物分解,肌肉组织很难保存下来,有些连骨头都会化为尘泥,例如海昏侯刘贺的尸骨就仅剩几枚牙齿了。个别特定条件下能保存下来的尸体可以说寥若晨星,更不用说马王堆老太和小河公主这种保存完好的尸体了。当考古专家发现这类尸体时惊喜之情可想而知,用一些夸张性的词汇来描述也有情可原。况且,相比万历皇帝的骷髅和海昏侯刘贺硕果仅存的几颗牙齿来说,马王堆辛追夫人和小河公主用“栩栩如生”一词来形容并不算太过分。

干尸到底是怎么回事??

分解之前水分突然蒸发活着 在很干燥的环境中 水分蒸发就成了干尸 人体死亡之后,体内细胞会开始其自溶过程,细胞中的溶解酶体释放出各种蛋白水解酶,使生物大分子逐步降解为小分子.除这一自溶过程外,还自然受到各种腐败分解,这是一个自然过程但是,干尸却违背了这一自然过程,没有腐烂,相反却以干尸的形式呈现在今人的面前. 干尸比较常见,是整个尸体干燥的结果。它的特点是:“周身灰暗,皮肉干枯贴骨,肚腹低陷”。干尸又可分成两大亚型: 1.人工干尸 一种就是国外通常所报道的干尸,即木乃伊,它们在死亡后都经过处理:剖开体腔,取出内脏,尸体用热溶的松香浇灌,然后用浸透松香的布包裹,出土的木乃伊在颅内、乳突小房内均有松香。此类应属人工干尸。如古埃及法老死后,经人工脱水和用树酯香料处理而制成的木乃伊。另一种则是国内所发现的棺内干尸。主要由于墓地地势高爽,地下水位低,加之棺和墓内密封程度高,棺不漏气,所以没有受到地下水及湿度的影响。而棺内的腐败过程和氧化过程耗掉了留下的氧气,形成缺氧环境;加之尸体组织和一些物质的分解产物,不利于腐败细菌的生长繁殖,尸体的腐败便逐渐停止下来。尸体水分渗出体外,被殓装、棺木或棺内存放的灯心草、木炭、石灰等吸水物质所吸收,尸体便逐渐于化而形成干尸。因此,可以认为,凡是尸体埋葬前进行过防腐、取脏器、浇灌松香或棺内放入吸水物质等人工处理所形成的干尸,称之为人工干尸。 2.自然干尸 指那些未经人工处理,主要由于埋葬环境干燥导致尸体脱水而自然形成的干尸。比如新疆的楼兰古尸就是由于该地区地势低凹,气候干燥,降雨量极少,尸体仅以粗制毛布和羊皮覆盖,上面压一层干树枝和沙土,并无密封良好的棺椁装殓,故尸体周围可接触外界流通的空气,在炎热干燥的荒漠之中,体内水分很快蒸发,对细菌生长繁殖极为不利,即便已开始腐败的组织也逐渐减慢其腐败过程,最后处于静止的平稳状态,使尸体保存下来。电镜下观察到皮肤、软骨、横纹肌、肾、肠等组织中出现大量的细菌或和细菌芽抱结构,足以说明死者体内发生过细菌繁殖过程。这些细菌与机体组织自溶、分解相互作用,使部分组织器官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由于干热环境的影响,尸体水分大量迅速减少,细菌生长和尸体组织腐败较快受到抑制,这也是使楼兰古尸保存完好的重要原因。又如哈密古尸,其情况与楼兰古尸类似,其墓葬地点是深入戈壁荒漠之中的一处偏僻的绿洲。地势低凹,海拔只有200米,周围是一片戈壁荒漠,气候特别干燥,有“哈密的吐鲁番”之称。哈密县全年的降雨量平均只有34.1毫米,湿度年平均为40%~50%。可见古墓地所处的环境是十分干燥的。而哈密古尸所在的墓穴和墓室十分简陋,墓顶封土很浅,葬具不密封,这些因素会造成尸体与外界流通的空气接触,在极干燥的环境中,尸体内的水分便很快蒸发。与此同时也抑制了细菌的繁殖,尸体的腐败也就停止,并较好地保存下来。 附图:在上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德国考古学家宣布一具被错当作是因玩耍不慎而死的少女的尸体事实上是德国最古老的,同时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具干尸。


新疆发掘出的古尸是否就是楼兰美女?

1980年,新疆发掘出一具女性干尸,这是至今为止新疆出土古尸最早的一具,距今约有3800年的历史。科学测定该女子死时为45岁左右,生前身高1.57米,现重10.1千克,血型为O型,出土时她仰卧在一座典型风蚀沙质土台中,墓穴顶部覆盖树枝、芦苇、侧置羊角、草篓等。她的体肤指甲保存完好。她有一张瘦削的脸庞,尖尖的鼻子,深凹的眼眶,褐色的头发披肩。她身上裹一块羊皮,毛织的毯子,胸前毯边用削尖的树枝别住,下身裹一块羊皮,脚上穿一双翻皮毛制的鞋子,头上戴毡帽,帽上还插了两枝雁翎。

千年不腐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一 千年不腐的尸体分为两种 干尸、湿尸,我们常见的以干尸为多,比如楼兰女尸、埃及法老等,这些是因为特殊条件促成的,必要的条件就是干燥。因为尸体腐败是细菌的作用下,而细菌在绝对干燥的环境下是无法生存的,所以尸体腐败就停止了,形成干尸。
第二 湿尸 我们在马王堆中发现的辛追就是一具极为罕见的 湿尸,她形成的条件也不是偶然的,可以看下相关节目有具体的视频讲解,棺椁做到了绝对的密封,所以与空气形成了隔绝才保留至今。


为什么古尸千年不腐坏?

其实古尸并不是不腐败,而是腐败到一定程度被中断而保存下来。据湖南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辛追遗体被发现的时候,她被紧紧包裹了二十多层丝麻织物,不但隔绝蝇虫接触尸体,而且把棺材填满,棺内空气很少。外面又套上一椁三棺,密封条件非常好。由于棺内氧气稀少,无氧环境抑止了细菌的生长,从而抑止了尸体的腐败。   另外,为了保证墓室密封,墓室的周壁用厚厚的白膏泥构筑,防止地下水渗入。这样尸体深埋在二十米的地下,维持着低温、恒温密封、避光、无大地震的环境下,保持了两千一百多年。当两千多年后的她被发现时,她的不老容颜让全世界为之惊叹。 应该是密封好的缘故,估计基本达到真空的地步。